2012世界油价_2012年油价上涨
1.材料一 截止到2012年3月1日,国际油价大涨。纽约和伦敦两地油价均创下9个月的新高,对脆弱复苏中的世界经
2.全球原油定价体系由哪三个核心环节构成?
3.油价最便宜国家有哪些?
4.2012年中国的经济形势会咋样呢?
5.中国油价历史最高时候多钱一升呢?
材料一 截止到2012年3月1日,国际油价大涨。纽约和伦敦两地油价均创下9个月的新高,对脆弱复苏中的世界经
(1)①价值决定价格。生产石油的成本不断增加,导致本身的价值量增大,油价升高。 ②供求影响价格。经济发展对石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大,而石油的生产规模有限,导致油价升高。(每点4分,共8分) (2)①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同时也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4分) ②汽油和汽车是互补商品,当汽油价格上升,不仅使汽油需求量减少,而且使汽车的需求量减少。所以汽车销售下滑。(3分) (3)①调节产量。石油价格上涨,会导致汽车的使用成本增加,销量会减少,汽车企业会压缩生产规模,缩减产量。?②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为降低汽车的成本,就要加强技术研发,增加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的生产要素的投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竞争中占优势。(每点4分,共8分) |
试题分析: (1)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关系影响价格,运用上述理论对油价上涨进行分析,即生产石油的成本不断增加,导致汽油本身的价值量增大,油价升高;经济发展对石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大,而石油的生产规模有限,供求不平衡,导致油价升高。 (2)根据题意,题中汽油和汽车之间是互补关系,然后分析互补关系中的商品价格和需求之间的关系,最后具体分析汽油价格上升对汽车需求量的影响,具体表述为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同时也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汽油和汽车是互补商品,当汽油价格上升,不仅使汽油需求量减少,而且使汽车的需求量减少。所以汽车销售下滑。 (3)解读设问分析汽车价格下降的局面会对汽车行业产生什么影响,就是分析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关于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教材有明确表述即调节产量、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表述准确上述理论后,结合汽车进行具体分析,即汽车价格下降后,企业首先会压缩生产规模,缩减产量;其次,为降低汽车的成本,汽车企业会加强技术研发,增加符合需求的新产品的生产要素的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取得竞争优势。 |
全球原油定价体系由哪三个核心环节构成?
第二阶段:“七姐妹”时期。
第二阶段是1928年到13年,这一阶段由国际性的卡特尔“七姐妹”控制着石油市场的价格。开始的标志是1928年埃克森、英国石油公司和壳牌公司在苏格兰签订的《阿奇纳卡里协定》,后来美孚等另外四家石油公司也加入了这个协定。协定为了防止寡头之间的恶性价格竞争,划分了各协议签订方的市场份额,并规定了石油的定价方式。即,无论原油的原产地,其价格均为墨西哥湾的离岸价格加上从墨西哥湾到目的地的运费。后来由于中东地区原油产量的增加,以及欧洲市场对原油定价标准的不满,增加了波斯湾离岸价与目的地运费之和的标准。
“七姐妹”通过该协定将油价长期压制在一个极低的标准,极大地侵害了石油国的利益。石油国的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对石油卡特尔组织进行了公开谴责,并开展了广泛了石油国有化运动。在双方力量的抗争下,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欧佩克)应运而生。1960年,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等五个国家表决成立了OPEC,并于13年单方面宣布收回对石油的定价权。
第三阶段:欧佩克时期。
第三阶段是13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的原油价格由欧佩克控制。欧佩克的根本目标是通过控制油价,消除不必要的价格波动,保障产油国获得稳定的石油收入,维护产油国的利益。在13年之后的10年中,欧佩克成员国逐步实现了对石油公司的国有化,并用了直接固定石油价格的策略。欧佩克以沙特阿拉伯34°轻质油油价作为基准油价,不同的石油之间有一定的差价,而欧佩克所有成员国需要放弃石油产量的自主决定权来维持这种价差体系的稳定。在此阶段,石油价格从最初的每桶3美元逐渐提升至30美元以上。石油价格的不断攀升将石油利益从西方发达国家转移至石油国。这一时期,欧佩克的成员国也由最初的5个扩展至13个,与今日的规模已无太大差别。
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持续的高油价导致了石油需求量的降低和相对过剩的生产能力,加之欧佩克之外的产油国石油产量的提升,欧佩克为了保持自己在国际原油市场的份额,取了降低价格、保护份额的策略。这一时期,欧佩克首先通过与非欧佩克产油国的“价格战”维护了自身的市场份额,并迫使非欧佩克成员国妥协同意削减石油产量,欧佩克成员国内部也重新确立了配额制度。然而原油的减产导致油价再度上升,这引起了消费者的恐慌,石油贸易大量从长期合约转向现货市场。而现货市场的不断壮大,渐渐削弱了欧佩克对原油价格的影响力。
此后直至2004年,欧佩克虽然在名义上仍然取直接设定目标油价的策略,期间也对目标油价两次进行向上调整,但除去通货膨胀,目标油价并没有显著上涨。由此可见欧佩克对油价影响力的降低。
21世纪初,由于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欧佩克实际油价已远高于目标油价,其定价策略不再适应市场需求。2005年1月,欧佩克正式放弃了对石油价格的直接干预,并在其后逐渐放松了成员国之间的配额制度。这一阶段,欧佩克主动取维持石油供给市场适度紧张的战略,加之中东地区政治局势的不稳定,国际石油市场的供给一直偏紧。
虽然欧佩克提出,他们仅在确定石油价格上涨是出于供需不均衡而非投机因素时,才通过增产抑制油价上涨,但其产出的增加并不足以应对不断上升的需求,其实质已失去抑制油价上升的能力。由于欧佩克成员国的经济状况仍严重依赖于石油出口收入,在油价下跌时,成员国并不会通过减产维持油价,而是取增产这种竞争性的策略。20世纪80年代后,欧佩克对原油价格的影响力不断下滑,至今已无直接的控制能力。
第四阶段:“”时期。
第四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这一时期现货市场的交易为国际原油的主要交易形式。现货市场形成之初只作为各大石油公司相互调剂余缺和交换油品的场所,故也称为剩余市场。但在13年石油危机之后,石油交易量从长期合约市场大量转移到现货市场,现货市场的价格开始反映石油生产的成本及边际利润,具有了价格发现功能。目前,国际上有美国纽约、英国伦敦、荷兰鹿特丹和新加坡四大现货交易市场。
在现货和期货市场主导的定价体系之下,国际原油市场用的是公式定价法,即以基准的期货价格为定价中心,不同地区、不同品级的原油价格为基准价格加上一定的升贴水。
公式表达为:P=A+D,其中,P为原油交易现货市场的结算价格,A为基准价格,D为升贴水。目前有两大国际基准原油,即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价格(WTI)和北海布伦特原油价格(Brent)。公式定价法是将基准价格和具体交割的原油价格连接起来的机制,其中的升贴水是在合约签订时就订立的并且通常由出口国或资讯公司设定。需要注意的是,公式定价法可以用于任意合约,无论是现货、远期,还是长期合约。
历史上,WTI原油在国际原油市场上一直占据着更加核心的地位。这是由于WTI主要反映美国市场的原油供销以及库存状况。二战之后,美国在世界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话语权,并且北美地区一直是最大的原油消费区,也是重要的原油生产区,加之WTI原油的质量好于布伦特,更适于石油生产,因此WTI价格的变化能对世界经济产生更大的影响,WTI也更适合作基准原油。
不过,近年来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欧亚和中东地区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基于布伦特的定价体系日趋完善,其影响力不断上升,目前已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基准原油。国际上近70%的原油交易均以布伦特为基准原油。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在发布的2013年度能源展望中也首次用布伦特代替WTI作为基准原油。
虽然在2013年5月,基于布伦特的普氏定价体系受到了来自欧盟委员会的调查,因为其类似于Libor的报价系统使普氏价格有被操纵的可能,即普氏价格不能公允地反映国际原油供需的基本面,市场也有猜测WTI可能借此重新树立自己的风向标地位。但考虑到普氏定价体系有现货市场庞大的交易量作为支撑,我们仍需要深入了解普氏价格体系。
普氏价格体系简介
普氏价格体系是以布伦特为基准原油的价格体系,其提供的价格包括即期布伦特(Dated Brent)、远期布伦特、布伦特差价(CFD),以及其他重要的场外交易市场的报价参考。其报价体系类似于Libor,依据主要石油公司当日提供的收市价并进行综合评估得到。
下面介绍与原油现货定价紧密相关的几种价格。
1.北海原油。
普氏价格体系所使用的布伦特原油指的是北海地区出产的原油,是布伦特、福地斯、奥斯博格、埃科菲斯克(取四种原油首字母为BFOE)的一篮子原油。在普世定价体系形成之初,布伦特原油被认为是北海原油的代表,只将其价格作为基准油价。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布伦特原油产量急剧下降,到了21世纪初,布伦特油田产量已经衰减到相对较低的水平。因此,在2002年,普氏价格体系用了布伦特、福地斯、奥斯博格(简称BFO)的一篮子油价;在2007年,又加入了埃科菲斯克,形成了BFOE。但出于习惯,我们今天仍用布伦特原油指代BFOE。
用一篮子原油作为基准原油有利于扩大基准价格的市场基础,但由于这些原油的质量不一,其中福地斯、奥斯博格的密度较小,含硫量较低,质量高,埃科菲斯克质量较低,而这些原油都可以用于远期和期货交割,这就导致BFOE的卖方更倾向于交割低品质原油,如埃科菲斯克,而非高品质原油。
为了激励卖方更多地交割高品质原油,普氏价格体系分别于2007年和2013年引入了品质折扣系数(de-escalator)和品质溢价因子(quality premiums)。品质折扣系数是指,当卖方交割的原油含硫量超过0.6%时,每超0.1%的硫分,卖方需要向买方支付60美分/桶。
与品质折价相反,品质溢价是指,在接收到较交易时所保证的品质更高的原油时,原油买方须向卖方支付作为回报的费用。对于奥斯博格、埃科菲斯克两种高品质原油,品质溢价因子是估价公布日前两个整月内,该两种等级原油与BFOE中最具竞争力的一种原油之间的净差价的50%。
2.即期布伦特。
即期布伦特是一个滚动估价,它反映估价当日起10—25天的BFOE现货价格(周一至周四的估价是估价发布当日起10—25天装运的即期布伦特现货,周五的估价是估价发布当日起10—27天装运的即期布伦特现货),此处的10—25天被称作估价窗口。由于原油的运输和储存的特性,原油的立即交割并不经常发生,这就使得原油现货市场具有一定的远期性质,估价窗口期由此产生。25天的惯例源于在实际操作中,卖方须在交割前提前25天通知买方船货的装运期。所以,虽然即期布伦特通常被认为是现货市场的价格,但它实际反映10—25天的远期价格。
最初,普氏用的估价窗口是7—15日,与布伦特原油的估价窗口一致,但其他的北海原油品种的估价窗口均长于布伦特原油。随着布伦特原油产量的下降,为了使普氏价格更贴近北海市场的惯例,普氏将估价窗口增加至10—21天。随着布伦特产量的进一步下降,于2012年6月,普氏价格体系将窗口期进一步扩展至10—25天。
另外,即期布伦特反映的是BFOE的一篮子油价,这并不是四种原油价格的代数平均数,而是通过对最具竞争力的品种赋予最大的权重而更好地反映最具竞争力品种的价格,以确保估价反映供需基本面。
3.远期布伦特。
远期布伦特是最早出现的布伦特金融工具。布伦特远期是一种远期合约,在这个合约中会确定未来具体的交割月份,但不会确定具体的交割日期。布伦特远期的报价一般是未来1—3个月,如5月会有6—8月的布伦特远期的报价,这些报价是合约确定的、针对具体交割油种的报价。
4.布伦特价差合约。
布伦特价差合约(Contract for Differential,简称CFD)是一种相对短期的互换,其价格代表了在互换期间内,即期布伦特估价与远期布伦特价格之间的市价差。普氏能源资讯提供未来8周的CFD估值,并在每周定期评估。市场上也有公开交易的一月期和两月期的CFD。
CFD通过将互换期间内即期布伦特与远期布伦特之间随机的市价差转换为固定的价差,可以为BFOE现货头寸的持有者对冲即期布伦特市场的风险,也可以用于投机。
以布伦特为基准价格的原油现货定价
依据公式定价法,原油现货的价格为基准价格加上一定的差价。在普氏价格体系中,基准原油为布伦特,基准价格为即期布伦特,现货价格在基准价格的基础上,除了要加一个合约规定的差价外,还要加上现货升水或减去期货升水。其中,期货升水或现货升水的数据由CFD市场提供。
例如,一宗交易确定的升水为1.00美元/桶,交易确定在一个月之后完成,则在今天这个时点,这宗交易的现货价格(在今天这个时点,该价格为远期价格)为当前的即期布伦特价格加上对应期限的CFD差价,再加上1美元升水。
实际上,现货布伦特的远期价格,即远期布伦特,就是由即期布伦特加上对应期限的CFD差价得到的。因此,上述定价方法也可以理解成现货布伦特的远期价格加上不同品种的差价。利用即期布伦特和CFD的报价信息,就可以得到现货布伦特的远期价格曲线。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品种的原油有不同的估价窗口和平均计价期(习惯上,原油现货在装船后的一定期限内定价,这段期限的平均值称为平均计价期),故普氏价格体系针对不同的原油品种,提供了相应期限的即期布伦特价格。不同品种的对应期限如表1所示。以地中海品种为例,普氏价格体系会为每笔交易提供即期布伦特13—28日的价格,加上这笔交易对应的CFD价格,再加上一定的差价,就得到了这笔交易的现货价格。
另外,伦敦国际石油(IPE)的布伦特期货合约交易量大,也常被用作基准价格。布伦特期货合约到期交割时,是根据布伦特指数进行现金交割的,而布伦特指数是根据远期价格得到的指数。也就是说,布伦特期货的价格会收敛于布伦特远期的价格,而非布伦特现货的价格。
虽然布伦特期货合约并不进行实物交割,但持仓者可以通过期货转现货(EFP)将该头寸转化为现货头寸,即远期头寸或25日现货头寸。EFP的价格是由互换双方决定的。EFP将布伦特的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联系了起来。
普氏价格体系提供了EFP的远期价格估值,反映了对应交割月份期货和远期之间的差价,联系了期货和远期市场。因此,以布伦特期货价格作为基准价格的现货价格等于期货价格加上EFP差价,加上对应期限的CFD差价,最后再加上合约规定的差价。
油价最便宜国家有哪些?
第十位:阿尔及利亚,每升0.32美元(约合RMB 2.0元)
阿尔及利亚是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石油储量居非洲第三,排在前两位的是利比亚和尼日利亚。
第九位:阿曼,每升0.32美元(约合RMB 2.0元)
阿曼是中东地区非OPEC成员中,已探明产量的石油储量最大的国家,其石油储量约为55亿桶。该地区石油产量从2007年开始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截至2010年,其年产油量已经达到了86万桶,石油和天然气出口已经占据该国GDP的47%。
第八位:埃及,每升0.30美元(约合RMB 1.9元)
埃及是重要的石油生产国,同时也是非洲最大的炼油地。由于其国内需求上升,该国也会进口一些石油产品。另外,2010年时,该国的石油产量已经下降到每日73.6万桶,而天然气则有望成为一项更大的收入来源。
第七位:卡塔尔,每升0.24美元(约合RMB 1.5元)
作为世界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出口国,和OPEC成员国,卡塔尔在2009年的世界原油最大出口国排名中位列第16位。随着经济发展,低价和石油补贴的实施,自2000年以来,卡塔尔的国内石油消费量已经增长了3倍。2011年,卡塔尔成为海湾国家中人均GDP第二高的国家。据悉,卡塔尔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254亿桶,石油和天然气收入占到该国GDP的50%以上。
第六位:科威特,每升0.22美元(约合RMB 1.4元)
科威特石油储量居全球第六位,是OPEC中的顶级石油生产和出口国。石油出口收入占到科威特GDP的一半以上,占到该国国家财政收入的95%。科威特石油总公司,到2020年石油产能将增长到每日400万桶。相对于出口而言,科威特国内消耗的石油量较少,去年科威特87%的石油产量用于出口。
第五位:巴林,每升0.21美元(约合RMB 1.3元)
相比邻国而言,巴林石油产量较少,其主要经济发展动力来自扩展零售和旅游等,目前巴林已经成为波斯湾地区的银行中心。2005年,巴林与美国签署了自由贸易协议,并被联合国作为阿拉伯世界增长最快的经济体。鉴于巴林国内局势的变化,其国内汽油等补贴可能被很快取消。
第四位:土库曼斯坦,每升0.19美元(约合RMB 1.2元)
鉴于国内政策的变化,土库曼斯坦的汽车车主可能会享受到每月120升的免费汽油,这也意味着每升0.19美元的汽油价格形同虚设。但该国承诺的补贴会至少持续到2030年,相对石油储备较低的情况而言,这样的承诺是否会兑现,还尚不清楚。
第三位:利比亚,每升0.14美元(约合RMB 0.88元)
在去年反抗卡扎菲期间,利比亚的石油基础设施遭到严重损坏,该国最大的炼油厂也被关闭。目前,该国在临时执政委员会的执掌下,正在恢复生产和出口石油能力的过程中。
第二位:沙特阿拉伯,每升0.13美元(约合RMB 0.82元)
沙特阿拉伯每年在汽油、柴油价格方面的补贴约为133亿美元。OPEC近期宣布,在已探明的石油储量方面,委内瑞拉已经超过了沙特阿拉伯。但拉丁美洲对石油投资者的吸引力还非常小,因此,沙特阿拉伯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出口国。据悉,今年一月该国每天原油出口750万桶,现在这一数字已经提升到900万桶,以如此产量出口原油将会维持多久?全球石油价格是否还会持续攀高?
第一位:委内瑞拉,每升0.05美元(约合RMB 0.32元)
随着2012年10月的国内大选临近,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深知提高汽油和柴油价格将是政治上冒险的一步。该国上一次试图提高汽油价格还要追溯到1989年。预计,委内瑞拉很有可能会在未来继续维持燃料比瓶装水更低价的情况。
2012年中国的经济形势会咋样呢?
一、2008年经济形势的基本特点 (一)经济持续升温的态势已经扭转,开始步入下行通道 2008年宏观调控政策的累积成效开始明显显现,再加上外部经济环境的改变,出口和投资增幅开始趋降或趋稳,受需求约束,经济增长率开始高位回调。月度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可比价格),7月份由6月份的16%降低到14.7%,8月份进一步降低到12.8%。股市、房市交互推动,持续快速升温的情况也得到根本改变。这些情况表明,经济持续升温的态势已经扭转,开始进入下行通道。 (二)价格涨幅持续攀高的态势也出现新的变化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回归“5”的时代。8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4.9%涨幅比上月回落1.4个百分点。这是自2007年7月份以来,CPI同比涨幅首次回落到5%以内。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再创12年新高,8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10.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5.3%。 随着国内秋粮丰收在望,有效供给得以增加,新涨价因素逐渐消失,在翘尾因素进一步减弱的情况下,CPI将进一步回落。虽然PPI涨幅较高,但由于不能充分传导,所以不会大幅度推高CPI。预计12月份CPI可能降至3%以内,全年有望控制在6%左右。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增速放缓,需求下降,再加上美元不断走强,投机原油期货的需求减少,原油价格不断降低,性产品价格将走稳走低,这对稳定PPI的走势比较有利,与此联系,国内性产品的价格也将逐步回落,PPI涨幅将掉头向下。 (三)美国金融问题发展引发世界经济走弱的可能性加大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问题持续发展,对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对美国实体经济和世界经济的不利影响逐渐显露。继“两房”问题之后,雷曼兄弟公司又申请破产,美林证券被收购,美国五大投资银行或申请破产,或改行。这些情况表明美国次级抵押引发的金融问题还在发展中,其对美国经济及世界经济的影响还在发展中。金融衍生产品曾经起到分散风险,扩大流动性,扩大房地产等方面需求的作用,而金融衍生产品的问题,也会集中引爆风险,紧缩流动性,紧缩房地产等方面需求。前者对美国经济繁荣曾经发挥重要推动作用,后者则会导致美国经济走向萧条。目前这一问题还在发展之中,美国、美联储、国际银行组织纷纷取措施控制这一问题的发展,但大量增加财政支出,会引起财政赤字进一步扩大,导致美元进一步走弱,有可能引发美国长期双赤字所潜伏的经济危机。 二、2009年经济形势展望 2009年的经济走势很大程度取决于政策的调整情况。从三大需求分析,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升级潜伏减慢可能 受股市走弱影响,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速减缓;随着企业困难增加和劳动工资成本的提高,就业增长预计也将受到一定影响,并进而影响居民收入增长。经济趋冷的苗头,可能会从多方面影响到居民的消费信心,改变居民的消费预期。考虑到目前买房需求的变化,油价提高和用车条件的变化对家庭买车需求的影响等,应该注意未来消费需求增长放缓、消费结构升级步伐放缓的问题。这个问题一旦发生,其影响链条很长,会从终端需求逐步向上游产业传递,可能导致经济增长比较长时间的调整。 (二)房地产投资和企业投资潜伏减慢的可能 2008年中国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同比和环比涨幅均呈现持续回落态势,深圳等部分特大城市房价,出现了明显下降。这一变化引起了普遍的看跌预期,导致住房销售量减少。从当前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看,预计这一态势会进一步发展。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带来了一系列严重问题,必须加以控制,但也要注意大涨之后出现大落的可能。如果仅仅由市场进行调节,预计未来住房市场将继续低迷,加上紧缩因素,估计会有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因现金流断裂而陷入困境,房地产业有可能进入周期性调整。由于房地产建设周期比较长,一般在5年左右,因此调整一旦开始,预计会持续较长时间。这一情况必然会影响到房地产投资增长。 受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劳动力工资成本提高,融资困难和融资成本提高,节能和控制污染排放方面的费用增加等因素影响,企业生产成本增加较为明显。另一方面,随着总需求增幅放缓,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企业提高产品销售价格转移成本上升压力的空间有限。2008年家电产品、轿车产品等酝酿的提价活动最后都没有实现,相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价格水平还有所下降。综合这两方面情况,企业的经营困难比较突出。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9.4%,增幅较上年同期降低了近10个百分点。企业利润减少,经营困难加大,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投资能力,进而影响到企业投资的增长。 近年来的投资调控,重点控制主导的行政性投资,投资增长更多的依靠市场引导的投资。房地产和企业投资是市场引导投资的主体,其中房地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五分之一强,企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也较大。这些投资增幅下降,预计对全部投资增长将产生明显影响,因此,2009年投资增长有可能明显下降。 (三)外贸出口增长速度可能继续降低 受金融问题的影响,美国实体经济在2009年可能显现走弱态势,就业与收入增长的问题将进一步发展,美国市场需求将进一步疲弱。受美国金融问题和经济问题的影响,预计欧盟和日本经济也会呈现走弱态势,而且可能先于美国。受此影响,国际市场需求也将进一步疲弱。受财政赤字扩大的影响,美元可能继续走弱。这些都会对中国出口形成不利影响。经过2008年各类因素变化的洗礼,中国出口企业开始调整升级,并取得一定效果,但出口企业面对的困难仍然很多,如果国际市场需求进一步收缩,人民币继续升值,预计对出口仍将形成较大制约。综合这些情况,预计2009年出口增长速度将进一步减慢。特别在美国经济出现较大问题并带动世界经济进入衰退过程时,预计出口增长下降的幅度将比较大。 综合对三项需求变化的分析,如果放任自流,由市场自发调节经济发展态势,则2009年中国经济可能表现为继续下调的趋势,若外部经济环境发生大的变化,与国内诸因素组合,则可能导致经济增长出现较大幅度回调。 三、要充分估计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 综合分析各种主要影响因素和国际经验,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中国经济已经并将继续呈现二战后一些国家曾经出现的那种“赶超型”发展,经济持续保持较高增长,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就业结构、城市化率、居民消费结构和水平等将加快趋近发达国家的特点。从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进程分析,自2001年开始,中国经济进入消费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共同推动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双加速的阶段,预计将持续较长时间。2003年以后,中国经济已经连续5年快速增长,2008年,在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累积作用和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下,经济出现了高位回调的变化,这一变化对于将这一轮经济较快增长更长时间的保持下去,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应该看到,支持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仍然存在,包括资金、劳动力、技术等要素保障水平较高,国内消费投资市场继续拓展的空间仍然很大,我们已经积累了较为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只要把握好宏观经济政策的力度和调节的时机,就能够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在世界经济走低的背景下继续保持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总体态势,并对世界经济形成积极拉动。 首先,国内消费市场拓展空间巨大。中国是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比较,居民生活水平比较低下,改善生存状态的要求比较普遍。在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支持下,预计在汽车、住房等方面的需求会持续扩大。与巨大的人口规模、巨大的城乡之间转移的人口规模联系,可以认为中国未来消费市场拓展的空间十分广阔。 其次,国内投资增长潜力巨大。就业压力和改善现状的迫切愿望,形成了高涨的投资热情;房地产、汽车工业发展带来的产业规模扩大、产业内部联系深化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变化,为投资提供了广阔空间;巨大的国民总储蓄和国外投资,为投资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在这些因素支持下,国内投资增长潜力巨大。 第三,国内资产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十分迫切,必然推动住房需求不断扩大;需求必然拉动住房建设、城市建设不断扩大,因此,房地产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房地产业发展前景广阔。股票市场方面,随着国民总储蓄的不断增加,寻求投资的资金数量不断增加,规模巨大;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持续快速推进,上市公司的业绩和资产质量会不断改善;随着股市的自身调整和基本制度规则的完善,监管的完善,股市投资活动的规范性将不断增强,风险趋降;随着股份制改革的推进,体制机制完善会支持股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因此,未来中国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发展前景都十分广阔,中国的资产市场还是十分年轻的、成长性非常高的市场。 第四,的宏观调控经验不断积累,宏观调控在稳定经济运行,防止大起大落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一轮经济较快增长动力十分强劲,但并未出现经济全面过热,相反,出现了持续5年的较高增长。这表现了宏观调控稳定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加突出。当前经济形势的变化,既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是主动调控的结果。针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变化,宏观调控政策及时作出反应,包括调整额度,下调利率和部分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降低高新技术企业和微利小企业的所得税率,对中小企业提供贴息和担保;调整证券交易印花税征收办法等。这些对于改善企业经营环境,改善股市投资环境都有积极作用。
中国油价历史最高时候多钱一升呢?
2018年10月份油价突破了历史之最,在个别地方现在95号的汽油更是出现了9.32元一升的价格,这已经突破了国内历史油价的最高纪录!我国的油价大大小小一共进行了十八次调整,其中上调11次,下调6次,搁浅一次!但是在这十几次的调整中,涨幅远远大于下调的幅度!
石油价格猛涨应该说只是一种市场恐慌,但是结构性供应危机谈不上。虽然利比亚的局势一直扑朔迷离。但是从世界的整个石油供应结构来说,利比亚占的份额并不大。最主要的问题是石油价格本身就处在一个通胀的轨道中。里面更大的原因还是投机在作怪。”
同时,中海油董事长傅成玉也发表观点认为:无论从短期或长期来说,流动性泛滥、美元弱势及对美元贬值的预期,导致油价将持续上涨,低油价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中国应做好应对长期高油价的准备。
国际油价暴涨:
国际油价周四大幅反弹,布伦特原油期货和美国原油期货双双暴涨逾10%,收复本周早些时候全球市场动荡时的大幅失地,得益于市场臆测委内瑞拉呼吁召集OPEC紧急会议、全球股市反弹和供应速度放缓催生空头回补式反弹行情。
华尔街日报报道称,委内瑞拉与OPEC成员国接触,力促与俄罗斯召开紧急会议制定遏制油价大跌的。
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周四收涨4.42美元,涨幅10.25%,报47.56美元/桶;美国NYMEX原油期货价格周四收涨3.96美元,涨幅10.26%,报42.56美元/桶。
中国股市大涨缓解了市场有关该国经济的担忧,并推动大宗商品在本周遭遇抛售后普遍上涨。周四,上证综指收盘上涨5.3%。美国股市周三打破连续六日下跌的走势,缔造近四年来最大单日涨幅。根据分析师,证券资产的上涨支撑了所谓风险资产如石油和铜的普遍上扬。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油价
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油价迎2018年最后一次调整,或以“五连跌”收官社会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