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球固体矿产保证程度及供需形势

2.美元总量有多少

3.何为浮动汇率制度?

4.世界各国货币值依据什么而定.

5.纸铂金的影响因素

全球固体矿产保证程度及供需形势

厄瓜多尔黄金矿_厄瓜多尔金价多少

一、矿产勘查不断取得进展,矿产需求保证程度逐步提高

20世纪80年代以来,尽管世界矿业发展几起几落,许多国家对矿产勘查还是给予了较高重视,新探明了大量矿产。世界主要矿产的探明储量除铅、钾盐、萤石为负增长,铁、锰、锡、天然碱没有变化外,其他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石油、天然气、金、银、铂族金属、钴、镍、铬、稀土金属、金刚石、重晶石、石墨等矿产探明储量增长显著。

近年新发现和储量扩大的非燃料矿产多集中在贵金属、贱金属和金刚石等矿产上。在金矿方面,加拿大、美国、秘鲁、智利、阿根廷、澳大利亚、南非、坦桑尼亚、马里、土耳其、罗马尼亚、爱尔兰、埃及、俄罗斯、西班牙、墨西哥、危地马拉、哥伦比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日本、蒙古、伊朗等国家都有许多重要发现。例如,在智利和阿根廷边界上发现的帕斯卡大-拉马金银矿含金达532t,银17371t;秘鲁亚纳科查金矿金量已扩大到1340t,成为世界第三大金矿(仅次于印度尼西亚的格拉斯贝格和乌兹别克斯坦的穆龙套);澳大利亚的“超大金矿坑”估计量达870t。这些发现中,部分是原有矿山储量和量的扩大,大部分是在已知矿山的发现的。截至2002年底,世界黄金储量为42500t,比2001年下降15%,储量基础为89000t,比2001年增长14.1%。2002年世界黄金储量和储量基础的静态保证年限分别为19年和39年。世界黄金总量估计为10万t,其中15%~20%为其他金属矿床中的共生-伴生。南非约占世界的一半,美国占9%。

在银矿勘查方面,玻利维亚、加拿大、阿根廷、秘鲁和墨西哥等国家近年取得了重大进展。其中最重要的是玻利维亚圣克里斯托巴尔特大型银矿床的发现,通过1998年后期钻探,已获矿石储量2.59亿t,含银 62.2×10-6,锌 1.57%,铅 0.55%,即含银 16110t,锌 406.6万t,铅142.5万t,该矿床将是世界上最大的露银矿之一。还有阿根廷近年发现的贝拉德罗金银矿,总量达2.2亿t,含有银5050t,金265t。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统计,2002年世界银的储量和储量基础分别为27万t和52万t,与2001年相比,储量减少了3.6%,储量基础增加20.9%。按2002年银矿山产量17796.6t计,世界现有银的储量和储量基础静态保证年限分别为15年和29年。

铂族金属矿床是近年国外矿产勘查的一个新的重点矿种,有不少新的发现,在加拿大、美国、南非、芬兰和俄罗斯都发现了有意义的铂族金属矿床。截至2002年底,世界铂族金属储量和储量基础分别为71000t和80000t,南非铂族金属储量居世界首位。世界铂族金属量估计在10万t以上,主要产于南非的布什维尔德杂岩体中。

在铜矿方面,对斑岩铜矿的勘查较多。在智利、秘鲁、赞比亚、巴基斯坦、伊朗、厄瓜多尔、印度尼西亚、蒙古等国家,由于进一步的工作,一些已探明矿区的铜储量有较大增长。如智利北部1996年草根勘探发现的斯潘塞矿床,露范围的储量已增至4亿t,铜品位1%。2003年3月,加拿大艾芬豪公司宣布在蒙古发现了巨大的奥尤陶勒盖(Oya Tolgoi)斑岩铜矿,已获推测量24亿t,含铜1464万t,金336t。2002年世界铜储量为48000万t,储量基础为95000万t,与2001年相别增长41.2%、46.2%。美国地质调查局估计,2002年世界陆地铜量为16亿t,深海底和海山区的锰结核及锰结壳中的铜量为7亿t。2002年世界铜储量和储量基础分别占陆地铜量的30%和59%,说明全球铜的勘查潜力仍较大。

在铅锌矿方面,以沉积岩中喷气沉积型和密西西比河谷型矿床为主,勘查成果中以已知矿床的扩大为突出点,如伊朗迈赫迪耶正德矿床,已获铅锌金属1220万t。全球大陆已知铅锌除南极洲外,其他5大洲约50余个国家均有分布。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统计,2002年世界已查明的铅量有15亿t,铅储量为6800万t,储量基础为14000万t;锌量有19亿t,锌储量20000万t,锌储量基础为45000万t。铅储量比20世纪90年代初减少了200万t,储量基础增加了2000万t;锌储量和储量基础各比20世纪90年代初增加5600万t和15500万t。

金刚石勘查继续受到重视,2002年、2003年其勘查费用占固体矿产勘查总预算费用的13.5%和14.6%。加拿大、南部非洲、西非、坦桑尼亚、赞比亚、俄罗斯、澳大利亚、北欧、巴西、法属圭亚那、印度、印度尼西亚、格陵兰和美国等均在进行金刚石勘查工作。其中,加拿大的金刚石勘查工作仍占有重要地位。2002年最重要的勘探发现是赞比亚地质勘探局在北方省和东方省的结合部探明了一个储量极为丰富的巨型钻石矿,其规模超过了世界第一大矿——刚果(金)东南部的姆布吉马伊工业金刚石矿。美国地质调查局估计,2002年世界工业级金刚石储量为5.8亿克拉,储量基础为12亿克拉,宝石级(包括近宝石级)金刚石储量基础为3亿克拉。

总体来看,世界上大多数矿产的需求保证程度在不断提高,除煤、锰、铜、铅、钒、锑、萤石和金刚石等少数矿产外,世界绝大多数主要矿产的静态储量基础寿命都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铬铁矿、镍、钴、钨、铋、铂族之素、铝土矿、汞、硫、重晶石、石墨和菱镁矿等矿产储量基础寿命明显提高(表1-1)。但是,不同国家矿产需求保证程度差别仍较大。发达国家主要矿产的静态储量寿命多数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许多矿产的储量保证程度较低。在燃料矿产方面,经合组织国家石油静态储量寿命只有10年,而世界平均为45年;发达国家天然气静态储量寿命也只有15年,而世界平均为65年。在非燃料矿产方面,经合组织国家的锰、铬铁矿、镍、钴、铜、金、硫、磷矿等多数主要矿产静态储量寿命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只有铁矿石、铅、锌、银、高岭土、天然碱等少数主要矿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矿业的全球化和矿产勘查与开发的科技进步,以及坚持不懈的超前地质勘探工作,最近10年来全球重要矿产的储量或储量基础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表1-2)。按照目前世界矿产开水平,现有多数矿产的证实储量可保证开20~40年,某些矿种的保证年限还要长得多(如石油为40年,天然气近60年,煤200多年),如果加上预测,保证年限还会大大增加。

表1-1 世界矿产静态储量基础寿命(年①)变化

注:①储量基础/矿产产量;②石油、天然气为估计的证实储量;③煤为可探明储量。本表1981年的数据引自《国外矿产年评1995~1996》;1992、2002年的数据是分别根据《国外矿产年评1992》和《世界矿产年评2002~2003》(国土部信息中心编著)的数据所计算的。

二、全球矿产品供需形势起伏变化

全球矿产品供需和市场贸易受世界经济的影响更为直接。20世纪90年代初,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对矿产品需求缩减,矿产品价格低廉,成本增高,一些国家开始实行矿业私有化。进入90年代中期后,世界矿产品供需和市场贸易保持正常的发展态势,矿产品供应、需求和贸易全面增长,多数矿产品创历史最高水平,市场活跃,价格较为坚挺,世界矿产品市场进一步回升,扭转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市场疲软的状况。一些主要的矿产品生产国,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矿业产值均有所上升,投资环境好的发展中的矿产生产国,其矿产值增幅更大;同时,一些传统的大的矿产消费中心,包括西欧、日本和北美,虽然其正在向后工业化信息社会转型,但由于前几年经济软着陆的实现及出现经济复苏的势头,其矿产品消费量有稳定上升的趋势,而那些新兴的正处于工业化过程中的广展中国家,其矿产品需求量的增幅更大。

表1-2 世界主要矿产储量10年变化

注:①储量或储量基础丰富,无统计数据。数据引自《世界矿产年评2001-2002》,国土部信息巾心编著,地质出版社,2003。

1995年,世界有色金属矿产品产量和消费量迅速增长,库存减少,铅锌等一些矿产品供不应求,有色金属矿产品价格经过两年的大幅度上涨后,1996年开始明显回落。进入1996年,世界有色金属市场趋于疲软,价格下跌。全年铝、铜、铅、锌、镍、锡等主要有色金属矿产品价格平均下跌11%,接近1994年年初的水平,年度跌幅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大,下降幅度分别为:铝也是勘查投资排名第一的国家,投资金额为4.71亿美元,占10%、铜22.8%、铅6.8%、锌1.2%、镍19%、锡8%。而国际黄金市场1995年平稳,1996年供过于求。19年,国际市场黄金价格暴跌至19年以来的最低点的282美元/盎司,对整个金属矿产工业带来了不利影响。由于受市场供过于求,以及重要进口地区——亚太地区金融危机的影响,贱金属价格继续全面下跌,在1996年平均下跌11%的基础上,又平均下跌10%,跌至1994年初金属矿产品涨价以来的最低点。但是,贵金属银和铂族金属在此期间却供需两旺。银产量自1995年起不断回升,19年增长30%。

1999年以来,世界经济逐步走上了复苏的轨道,全球对矿产品需求明显增长,带动了许多重要矿产品产量的增长。国际矿产品市场也由前两年的供过于求逐步向供求基本平衡过渡。由于需求增长,有色金属的价格普遍回升,镍价大幅度上涨了30.6%。贵金属中,金价大幅动荡,由年初的每盎司278美元下跌至250美元左右,创20年来最低。致使同年9月欧洲15家中央银行发表联合声明,重申黄金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承诺5年内每年黄金出售不超过400t,并且不再扩大黄金租赁、黄金期货和黄金期权的使用范围。于是黄金在不到3周时间内最高涨幅达到32%,这样的情况15年未见。此后,黄金受获利回吐的压力开始下跌。1999年由于受俄罗斯限制铂族金属出口和各国需求增长等因素的影响,世界铂族金属市场供应紧张,铂、钯、铑价格均大幅上涨。2000年铂族金属价格继续大幅攀升,世界有色金属市场的需求继续增长,铜、铝等过剩的局面明显好转,镍、锌等则继续短缺。在此情况下,除铅和银供应过剩,价格下降外,其他有色金属价格普遍大幅度上升,镍价继续上升了43.0%。

2001年,世界经济遭受了近10年来最为严重的打击,世界贸易流量急剧缩减,矿产品市场需求增长也明显放慢,导致许多重要矿产品产量下降或增长速度减慢(表1-3),国际矿产品市场供求基本平衡。世界矿产品贸易增长速度仍高于矿产品生产和消费增长速度(表1-4)。世界主要有色金属消费国的需求普遍下降。其中铜消费下降2.6%,铝消费下降2.4%,锡消费下降3.4%。铅、锌、镍消费分别增长4.6%、2.5%、1.8%(表1-5)。2001年世界主要有色金属供求状况见表1-6,铅是2001年市场惟一看好的有色金属,除铅短缺外,其余金属品种均过剩,其中铜过剩60万t。铜、铝、锌、锡、镍等库存消费比均高于正常水平。世界有色金属价格除铅外均大幅下滑,据伦敦金属(LME)报道,LME三个月期货铜价在2001年11月降至1986年以来的新低1336美元/t。国际市场锡价在2001年9月跌至28年以来的最低价位——3600美元/t。铅则全球供应短缺,价格不断回升。2001年尽管矿产金产量增长,但由于投资者出售实金数量减少和空头销售相对缺少,世界黄金总供应量再次下降2.6%,为5年来的最低水平。同期黄金总需求量小幅下降了2.6%。全年黄金供求基本平衡,全年平均价仅为271.04美元/盎司,成为自18年以来的最低年平均价。受工业需求疲软的冲击,国际市场白银价格连续第三年下降,铂族金属价格普遍下跌。

表1-3 世界主要矿产品产量

续表

资料来源:(1)Mineral Commodity Summaries,2002,2003,2004;(2)World Metal Statistics Yearbook 2003;(3)Minerals Year-book,2001,2002;(4)Mining Annual Review,2002,2003;(5)Engineering and Mining Journal 2001,2002,2003;(6)Industrial Mineral,2001,2002,2003;(7)Oil and Gas Journal,2000,2001,2002。

表1-4 世界部分矿产品进出口量

资料来源:(1)World Metal Statistics Yearbook,2003;(2)Mining Annual Review,2001,2002,2003;(3)Coal Information,2001,2002,2003;(4)Mineral Commodity Summaries,2002,2003,2004;(5)BP Amoco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June 2002;June 2003;(6)世界矿产年评2002~2003,国土部信息中心编著,地质出版社,2004。

表1-5 世界部分矿产品消费量

资料来源:(1)Mineral Commodity Summaries,2002,2003,2004;(2)World Metal Statistics Yearbook,2003;(3)Engineering and Mining Journal,2002,2003;(4)Mining Annual Review,2001,2002;(5)Industrial Mineral,2002,2003;(6)Minerals Yearbook,2002;(7)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June 2003;(8)世界矿产年评2002~2003,国土部信息中心编著,地质出版社,2004。

表1-6 2003年世界主要有色金属供求状况 单位:万t

注: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年鉴(2002)》和《World Metal Statistics》资料计算。

2002年世界经济呈缓慢回升态势,美国经济呈低速增长,欧元区和日本的经济缓慢复苏,东亚国家经济迅速回升,俄罗斯和中东欧经济转型国家也呈良好发展势头。2002年全年世界贸易自第二季度开始走出衰退,并呈逐步加速增长趋势。2003年,在亚洲和美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下,世界矿产品贸易增长了4.5%,世界矿产品出口额增长了16%,达到7.3万亿美元,为1995年以来的最高增幅。中国的商品进口额增长了40%,达到4128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和德国,居世界第3位;同期矿产品出口额增加了35%,达到4384亿美元,仅次于德国、美国和日本,居世界第4位。在此大好形势下,国际矿产品市场需求形势也全面好于2002年。

在此影响下,世界有色金属市场发生了重大转折。多数有色金属结束了长达数年的价格下滑、市场低迷的局面,有色金属开冶炼业在全球产业中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世界主要有色金属的产量和消费量均有了较大幅度增长,供求关系有了极大改善,一些矿产品的库存开始减少。以铝为例,世界经济的好转促进了铝消费量的增加。据《World Metal Statistics》统计,2002年世界原铝消费量为2533.11万t,2003年为2741.44万t,同比增加8.22%,净增消费量208.33万t。2003年中国的原铝消费量净增了106.54万t,因此世界原铝消费量的增长一半以上来自中国,同期西方的消费量只增长了74.18万t。由此可以看出,2003年世界原铝的消费主要还是靠中国的增长来拉动的。再以铜为例,2002年矿山产量大幅度减产以及铜价低迷导致铜原料供应紧张,铜精矿产量下降,2003年也仅微幅增长。2003年世界铜消费量为1560.86万t,比2002年增长4.14%。世界主要铜消费国(地区)中,除了中国大幅度增长(下降了3.96%)以外,日本、德国、意大利和墨西哥均消费增长,而美国下降了4.3%。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三个主要铜消费地区来看,亚洲大幅增长6.5%,欧洲小幅增长0.8%,而北美洲则下降了4.8%。与2002年一样,2003年中国仍然是拉动世界铜消费增长的最大动力。世界经济的回升带动铜消费的增长,全年供求关系呈供不应求状态,全年铜价走势呈稳步大幅上涨态势。铝、镍、锡、铅和锌等主要有色金属价格2003年均经历了与铜类似的过程,期货镍的价格在2003年年底达到15年来从没有达到的高度;锡和铅的价格也创出了8年的新高;表现最差的铝和锌,价格至少回到了2001年初的水平(图1-1)。

与世界矿产品供需形势稍有不同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明显进入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一些重要的大宗支柱性矿产的产量和消费量快速直线上升。例如,铁矿石,1990年成品矿产量为8600万t,2003年增加到了1.35亿t,而消费量则从1990年的1亿t左右上升到了2.81亿t。铜的矿山产量1990年为30万t,2003年增到58万t,消费量由1990年的73万t上升到了2003年的321万t。氧化铝折合成金属铝的产量,1990年为70多万t,2003年达300万t,消费量由1990年的70多万t上升到了2003年的548万t。我国大宗支柱性矿产消费量的巨大增长,对国际矿产品市场起了拉动作用,仅 2003年就净进口铁矿石 1.48亿t,铜(铜精矿、精铜和废铜合计)225万t,铝(氧化铝折合金属铝)270万t。如此巨大的进口量曾一度引起国际矿产品价格大幅上涨。

图1-1 1989~2003年世界金矿山生产量与金的年平均现货价格

(引自Metals Economics Group:Strategic Report,May/June 2003)

美元总量有多少

美联储最后一次公开美元M3货币总量约为1030000亿美元,即约103万亿美元。但是后来却不公布了,因为精确的统计数据根本不存在。比如民间或银行外人们自己收藏的各时期的美元(失踪的、毁坏的等)是无法统计的,年代久远,各时期的美元(可能除了林肯绿币)都可以拿出来使用:美元是永久有效的纸币,只要美联储没有倒闭,任何能够认证的美元就都是能够使用的,具备价值的,不存在作废问题。

美元

美元(United States dollar 货币缩写:USD;ISO 4217货币代码:USD;符号:USA$)是美利坚合众国、萨尔瓦多共和国、巴拿马共和国、厄瓜多尔共和国、东帝汶民主共和国、马绍尔群岛共和国、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基里巴斯共和国和帕劳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流通的美元纸币是自1929年以来发行的各版钞票。

1792年美国铸币法案通过后出现。当前美元的发行是由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控制。自1913年起,美国建立联邦储备制度,发行联邦储备券。现行流通的钞票中99%以上为联邦储备券。

美元的发行主管部门是国会,具体发行业务由联邦储备银行负责办理。在二战以后,欧洲大陆国家与美国达成协议同意使用美元进行国际支付,此后美元作为储备货币在美国以外的国家广泛使用并最终成为国际货币。

美元对黄金市场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美元是国际黄金市场上的标价货币,因而与金价呈现负相关。设金价本身价值未有变动,美元下跌,那金价在价格上就表现为上涨;另一个方面是黄金作为美元资产的替代投资工具。实际上在2005年之前的几年,金价的不断上涨,一个主要因素就是美元连续三年的大幅下跌。

从近30年的历史数据统计来看,美元与黄金保持的大概80%的负相关关系,而从近十年的数据中,1995-2003年美元与黄金相关性,美元与黄金的关系越来越趋近于—1%。因此,我们在分析金价走势时,美元汇率的变动是一重要的参考。

何为浮动汇率制度?

一、 浮动汇率制度的概述

一浮动汇率制度涵义

1. 概念:一国货币当局不在规定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比价和汇率波动的幅度,货币当局也不承担维持汇率波动界限的义务,而听任汇率随外汇市场供求变化自由波动的一种汇率制度。

完全任凭市场供求自发地形成汇率,而不取任何干预措施的国家很少或几乎没有。各国往往都要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或明或暗地对外汇市场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

⑴自从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崩溃,13年主要西方国家普遍实行了浮动汇率制度。但浮动汇率制度却不是13年以后才出现的新的汇率制度。

美国在1879年开始正式实行金本位制以前,曾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实行过浮动汇率制度。在各国普遍实行金本位制以后,一些银本位国家的汇率仍然经常波动。例如,印度在1893年以前一直实行银本位制,印度卢比与金本位制国家货币之间的汇率,就经常随着金银比价的变化而波动。奥匈帝国的货币盾在1891年金本位制法案正式通过前,也曾一度处于浮动状态;甚至在1891年以后,仍有一段短暂的浮动时期。俄国的卢布在18年实行金本位制以前,也曾经实行过浮动。

1919年 3月~1926年(1924年除外),法国实行法郎完全无管制的浮动汇率制度。在30年代大危机时期英国曾于1932年底试行浮动汇率制。美国从1933年4月至1934年1月也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即使在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时期,也照样有许多国家在其中某段时期实行过浮动汇率制度。

加拿大1950年9月实行浮动汇率,一直到1962年5月底再恢复为固定汇率,但10年5月底又实行了浮动汇率。11年5月,联邦德国与荷兰实行浮动汇率制。11年8月美国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后,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实行浮动汇率,直到11年12月“华盛顿协议(Washington Arseement)”后,才恢复固定汇率。13年初,又爆发了一次新的美元危机,各主要金融市场大量抛售美元,抢购马克和日元,金价上涨,外汇市场关闭。同年2月12日,美国再次将美元贬值10%,黄金官价从每盎司38美元提高到42.23美元。

美元第二次贬值后,西方各国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16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承认浮动汇率制度。18年4月,基金组织理事会通过“关于第二次修改协定条例”,正式废止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至此,浮动汇率制度在世界范围取得了合法的地位。

二、浮动汇率制度的种类

一是否干预来划分

1.自由浮动或清洁浮动:指汇率完全由外汇市场上的供求状况决定,自由涨落、自由调节,不加干预。

2.管理浮动或肮脏浮动:指一国货币当局为使本国货币对外的汇率不致波动过大、或使汇率向着有利于本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变动,通过各种方式,或明或暗地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

二按浮动程度或浮动方式划分

⒈钉住型或无弹性型。将本币按固定比价同某一种外币或混合货币单位相联系,而本币对其他外币的汇率随钉住货币与其他外币汇率的浮动而浮动。

⑴钉住某一种货币:于历史、地理等诸方面原因,有些国家的对外贸易、金融往来主要集中某一工业发达国家,或主要使用某一外国货币。

为使这种贸易、金融关系得到稳定发展,免受相互间汇率频繁变动的不利影响,这些国家通常使本币钉住该工业发达国家的货币。如一些美洲国家的货币针住美元浮动;一些前法国殖民地国家的货币钉住法国法郎浮动等。截止到1994年12月31日,钉住美元的国家有23个,钉住法国法郎的国家有14个,针住其他单一货币的国家有9个。

⑵钉住“一篮子”(也称“一揽子”)货币。一篮子货币通常是由几种世界主要货币或由与本国经济联系最为密切的国家的货币组成的。特别权是一种最有名的一篮子货币,它由美元、日元、英镑、马克和法国法郎等五种货币按不同的比例构成,其价格随着这五种货币的汇率变化每日都进行调整,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逐日对外公布。

其他一篮子货币的货币构成都是由实行钉住政策的国家自由选择和调整的。这种浮动有两个特点,一是保值,二是波动幅度小,汇率走势稳定。实行这种汇率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避免本国货币受某一国货币的支配。至1994年年底,钉住特别权的国家有4个,钉住其他一篮子货币的国家有21个。

⒉有限灵活型或有限弹性型。

一国货币的汇价钉住某一种货币或一组货币浮动,但与针住货币之间的汇率有较大的波动幅度。

⑴钉住某一货币浮动。亦称相对于一种货币的有限浮动型: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允许有一定的波动幅度,这个幅度必须维持在所钉住货币汇率的2.25%范围内(超过这个幅度即为较

高弹性人而前边讲的 “盯住某一货币”型不存在汇价波动的幅度问题,即使有波动,其幅度也极小,一般不超过上下限1.0%。目前相对于一种货币有限度的浮动的国家有四个。

针住一组货币浮动:称联合浮动或整体浮动,是指一些经济关系密切的国家组成集团,在成员国中的货币之间实行固定汇率并规定波动幅度,对其他国家货币则实行联合浮动,即浮动幅度保持大致一致。

这种浮动形式是由13年3月欧洲共同体的六个国家(法国、联邦德国、荷兰、卢森堡、比利时;丹麦)以及非共同体的瑞典和挪威共同建立联合浮动集团开始实行的,它规定成员国货币之间仍保持固定汇率,其波动幅度限制在2.25%以内。当两个成员国之间的货币汇率超出这个限度时,两国中央银行就有义务进行干预。对于成员国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之间的汇率则任其受市场供求关系而自行上下浮动,不加干预,但其浮动幅度保持大致相同,联合浮动。英国的英镑和意大利的里拉虽曾一度加入这个联合浮动体系,但在1992年9月份的欧洲金融市场动荡中退出。截止1994年12月底,参与欧洲货币体系的货币包括德国马克、法国法郎、荷兰盾、比利时法郎、丹麦克朗、爱尔兰镑、西班牙比塞塔、葡萄牙埃斯库多和奥地利先令。

⒊更为灵活型或高度弹性型。即汇率波动不受幅度的限制,以独立自主的原则进行汇率调整。

⑴根据一套指标浮动。指标因国而异,但大都是以本国的外汇储备、国际收支状况、消费物价指数及与本国贸易关系密切的有关国家物价变动的情况等作为调整本国货币汇率浮动的依据。目前实行这种制度的国家有智利、厄瓜多尔、尼加拉瓜等三个国家。

⑵较灵活的管理浮动。指一国对汇价的制度与调走有一定程度的干预。但这种浮动方式常常达不到预期效果,从而使汇率处于持续的波动之中。用这种浮动方式的有中国、新加坡、韩国等32个国家。

⑶单独浮动。单独浮动是指一国货币不与任何外国货币形成固定比价,其汇率根据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实行浮动。用这种浮动方式的有美国、日本、英国等58个国家。

上述根据浮动弹性分类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归纳的方式,易于被人们广泛地接受。

三、浮动汇率的特点

⒈汇率波动频繁且幅度变化剧烈。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由于各国不再规定货币的法定比价和汇率界限,也不承担维持汇率稳定的义务,汇率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其波动之频繁、波幅之大是固定汇率制度下所远不能比的。有时一天彼动幅度高达5%以上,一周波动竟能达10%以上。一遇政治、经济形势变动,其波幅更大。汇率的频繁剧烈波动,对国际经济秩序带来了不稳定的影响。

⒉有管理的浮动是共性。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完全自由浮动的汇率是不存在的。各国货币当局出于各种动机和考虑,都取措施不同程度地对汇率的浮动进行干预,实际上都是管理浮动。只不过干预力度、干预频率大小有别。

⒊单独浮动是主体。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资料表明,在各种汇率安排中,单独浮动是主体,1994年已达 58个国家,占 IMF178个成员国的32.6%,形成三分天下具其一的局面。由于大多数工业化国家都实行单独浮动方式,且它们对外贸易总额占整个世界贸易总额的70%左右,因此,它们在国际金融领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故单独浮动是当前各种浮动汇率方式的主体。联合浮动的国家有10个,与单独浮动的国家一起,占IMF成员国的38.2%。这两种浮动方式的货币种类包括了当今世界上的多数主要货币和全部主要国际储备货币,故以上两种制度构成浮动汇率制度的主流。较灵活的管理浮动方式有32个国家,占18%,也是应予以充分重视的一种浮动制度。

⒋国际储备货币的多元化。

在国际金本位制度时期,英镑是各国的主要国际储备;实行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后,英镑被美元取而代之。在当前的浮动汇率制度下,各国的国际储备除了美元、马克、日元外,还有英镑、法国法郎、瑞士法郎、荷兰盾等,出现了储备货币多元化的格局。

四、浮动汇率对经济的影响

一浮动汇率对经济的有利影响

⒈防止外汇储备太量流失。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各国货币当局没有义务维持货币的固定比价。当本币汇率下跌时,不必动用外汇储备去购进被抛售的本币,这样可以避免这个国家外汇储备的大量流失。

⒉节省国际储备。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随着外汇供求的涨落而自动达到平衡,在很大程度上听任汇率由外汇市场支配,减少干预行动,国家需要的外汇储备的需求量自然可以减少。这就有助于节省国际储备,使更多的外汇能用于本国的经济建设。

3.自动调节国际收支。根据市场供求,汇率不断调整,可以使

一国的国际收支自动达到均衡,从而免除长期不平衡的严重后果。当一国国际收支逆差,本国通货就会开始贬值,这种情况对出口有回将同时分布在盈余国和赤字国身上。

4.有利于国内经济政策的独立性。浮动汇率制度使各国可以独立地实行自己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汇率政策。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各国为了维持汇率的上下限,必须尽力保持其外部的平衡。如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往往取紧缩性政策措施,减少进口和国内开支,使生产下降,失业增加。这样国内经济有时还要服从于国外的平衡。在浮动汇率制度下,通过汇率杠杆对国际收支进行自动调节,在一国发生暂时性或周期性失衡时,一定时期内的汇率波动不会立即影响国内的货币流通,一国不必急于使用破坏国内经济平衡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调节国际收支。

5.使经济周期和通货膨胀的国际传递减少到最小限度。贸易上有密切联系的国家间容易通过固定汇率传播经济周期或通货膨胀。11年至12年发生的国际性的通货膨胀,就是同固定汇率制密切相关的。在浮动汇率制度下,若一国国内物价普遍上升,通货膨胀严重,则会造成该国货币对外货币汇率下浮,该国出口商品的本币价格上涨便会被汇率下浮抵消,出口商品折成外币的价格因而变化不大,从而贸易伙伴国就少受国外物价上涨压力。但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各国不得不经受相同的通货膨胀。

⒍已缓解国际游资的冲击。在固定汇率制度下,由于要维持货币的固定比价,会使汇率与货币币值严重背离,各种国际游资竟相追逐可以用来保值或用来谋求汇率变动利润的硬货币,这会导致国际游资的大规模单方面转移。在浮动汇率制下,汇率因国际收支、币值的变动等频繁调整,不会使币值与汇率严重背离,某些硬通货受到巨大冲击的可能性减少。在浮动汇率制下,资本外流会使该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贬值。这种贬值又会使该国的生产者更容自动调节国际收支。利于国内经济政策的独立性。5.使经济周期和通货膨胀的国际传递减少到最小限度。

(二)浮动汇率对经济的不利影响

⒈助长投机,加剧动荡。在这种制度下,汇率变动频繁且幅度大,为低买高抛的外汇投机提供了可乘之机。不仅一般投机者参与投机活动,连银行和企业也加入了这一行列。 14年 6月,德国最大的私人银行之一赫斯塔特银行因外汇投机损失2亿美元而倒闭,其他如美国佛兰克林银行、瑞士联合银行等也都曾因外汇投机而导致信用危机。这种为牟取投机暴利而进行的巨额的、频繁的投机活动,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

⒉不利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汇率波动导致国际市场价格波动,使人们普遍产生不安全感。外贸成本和对外投资损益的不确定性加大,风险加大,使人们不愿意缔结长期贸易契约和进行长期国际投资,使国际商品流通和资金借贷受到严重影响。

⒊货币战加剧。实行汇率下浮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刺激出口,减少进口,改善贸易收支,进而扩张国内经济,增加生产和就业。浮动汇率可能导致竞争性贬值,各国都以货币贬值为手段,输出本国失业,或以它国经济利益为代价扩大本国就业和产出,这就是以邻为壑的政策。而实行汇率上浮政策,则主要是为了减少国际收支顺差,减少国内通货膨胀压力。例如,从 1980年第四季度起,美元汇率上浮,到1983年 9月,美元对10大工业国的币值平均上升了46%。实行高汇率使美国的通货膨胀率急剧下降,19年~1980年通货膨胀率高达12%~13%,1983年则降为3.9%。据估算,1981年~1983年美元汇率上浮使美国通货膨胀率下降45%。当然,高汇率也不利于美国的出口,其间美国同西欧各国贸易逆差扩大,这又迫使美国加强贸易保护措施。使其与西欧和日本的矛盾和摩擦加剧。

⒋具有通货膨胀倾向。浮动汇率有其内在的通货膨胀倾向,可使一国长期推行通货膨胀政策,而不必担心国际收支问题。因为其汇率的下浮可一定程度上自动调节国际收支。

⒌一国际协调困难。浮动汇率制度助长各国在汇率上的利已主义或各自为政,削弱金融领域的国际合作,加剧国际经济关系的矛盾。

⒍提高了世界物价水平。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基金组织对国际储备的控制削弱了,以致国际储备的增长超过了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增长所需的程度。所以总的来讲浮动汇率制度是提高了世界物价水平。

⒎对发展中国家不利。外汇汇率上升时,使广在发展中国家进口工业制成品价格上涨,而这些产品又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所必需,故进口成本上升。外汇汇率下跌时,出口初级产品价格下跌,而初级产品需求弹性小,不会在价格下跌时使外贸收入增加,贸易收支得不到改善。浮动汇率还加剧了外债管理的难度,增大了风险。

固定汇率制度与浮动汇率制度在特定条件下均能发挥好的作用,条件改变后其缺点可能又很明显或突出。当今的浮动汇率制度,主要是防止浮动“过度”。从长期讲,以货币购买力平价作为浮动汇率的平均线,浮动幅度偏离均衡线就是“过度”。从短期看,要从货币资产的行市中去找均衡线,因为金融市场的行市变化快,对汇率的反应十分灵敏。

世界各国货币值依据什么而定.

金本位已于10年终结.目前没有任何国家发行的货币是以黄金储备为准备金.二战后各大国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了一次货币会议,会议决定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其实质是建立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基本内容包括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以及实行固定汇率制度。也就是其他货币只能兑换美圆,不得兑换黄金,而只有美圆才能兑换黄金.但到了20世纪60~70年代,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财政赤字巨大,国际收入情况恶化,大量资本出逃,各国纷纷抛售自己手中的美元,抢购黄金,使美国黄金储备急剧减少。为了减少黄金储备流失,美国联合英国、瑞士、法国、西德、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八个国家于1961年10月建立了黄金总库,八国央行共拿出2.7亿美元的黄金,由英格兰银行为黄金总库的代理机关,并取各种手段阻止外国持美元外汇向美国兑换黄金。1968年3月的半个月中,美国黄金储备流出了14亿多美元,3月14日一天,伦敦黄金市场的成交量达到了350~400吨的破记录数字。美国没有了维持黄金官价的能力,经与黄金总库成员协商后,宣布不再按每盎司35美元官价向市场供应黄金,市场金价自由浮动。美圆对黄金价格自由浮动,意味着美圆的发行不再以黄金的储备为依据。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金本位宣告结束。自此以后各国货币发行不再遵循挂钩美圆间接挂钩黄金的做法。

目前各国货币体系主要有两种方式。实际上都以发行人或则信用作为担保体现的信用货币体系。

1.联系汇率。仍然维持挂钩美圆,以美圆外汇储备为准备金发行自己的货币,换句话说,就是有多少美圆发行多少货币。实行联系汇率的国家大多为不发达或则发展中新兴国家,由于国力弱,无法保证货币信用,从而挂钩美圆起到维持信用的作用。(毕竟美国仍然是世界第一强国,无论政治,经济,文化都还是这个星球上最强的。还有一点美圆虽然脱离了金本位,但美圆仍然是计价黄金或则其他大宗商品的货币,特别是石油,只有美圆才能购买石油。并且国际贸易大都使用美圆。)实行联系汇率的货币,被称为美圆货币,固定与美圆比价。香港地区与2005年前的中国大陆地区就是典型的联系汇率货币。

2.浮动汇率。以市场的供需为货币发行依据。主要是建立在国家信用之上。实行国家主要为发达与国力强大地区。英镑,欧元,日圆是典型代表。2005年后人民币也实行浮动汇率。这些货币统称为非美货币。

纸铂金的影响因素

纸铂金与纸黄金、纸白银同属于贵金属,在市场避险投资中三者关系较为密切,涨跌方向一般一致,差别在涨跌幅度。纸铂金的报价来自国际现货铂金,因此分析国际现货铂金的影响因素就是分析纸铂金的影响因素。影响铂金价格的因素有很多:

(一)市场供求

市场产量:在自然界铂金的储量比黄金稀少。据不完全统计,世界铂族元素矿产总储量约为3.1万吨。其中,铂金总储量约为1.4万吨。虽然有60多个国家都发现并开铂矿,但其储量却高度集中在南非和前苏联。其中,南非(阿扎尼亚)的铂金储量约为1.2万吨,以德兰士瓦铂矿床最著名,是世界上最大的铂矿床。前苏联的铂金储量为1866 吨,曾在乌拉尔砂铂矿中发现过重达8~9公斤的自然铂,在原生矿中也获得过重427.5克的自然铂。两者的总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98%。

世界铂金的年产量仅85吨,远比黄金少。世界上仅有少数几个国家出产铂金。南非的铂金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80% 以上;其余大部分是俄罗斯出产的。全世界铂金的年产量,只有黄金年产量的5%。

市场需求:铂金的性能优越,用途十分广泛。珠宝首饰业中,主要用作装饰品和工艺品。化学工业中,用以制造高级化学器皿、铂金坩埚、电极和加速化学反应速度的催化剂。铂铱合金是制造自来水笔笔尖的材料。

发现应用

人类对铂金的认识和利用远比黄金晚,大概只有2000多年的历史。根据考古资料论证,在公元前700多年时,古埃及人已能将铂金加工成工艺水平较高的铂金饰品。中美洲的印第安人,远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也盛行过铂金饰物。然而,除此之外其它地区的人们对铂金则一无所知。直到十六世纪初,西班牙殖民帝国逐渐形成,大批的西班牙冒险家蜂拥到非洲和美洲去探金寻宝。当时,在厄瓜多尔的河流中淘金时,一再发现有一种白色金属混杂在黄金中,其实就是珍贵的铂金。但由于当时科学不发达,识别能力低下,面对着银晃晃的铂金,那些殖民统治者却把它称之为“劣等碎银”而弃之。

1748年,西班牙著名科学家安东尼·洛阿,在平托河金矿中发现了银白色的自然铂。他进行了仔细研究,发现自然铂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延展性极好,熔点亦高,相对密度极大,与金属银有明显的区别。于是,安东尼成为第一位对铂金进行详细研究的学者。

1780年,巴黎一位能工巧匠,为法国路易十六国王和王后制造了铂金戒指、胸针和铂金项链。于是,路易十六夫妇成为世界上有记载以来的第一位拥有铂金饰品的人。从此以后,铂金声誉大振,一跃于黄金饰品之上,为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巨富贾商所宠爱。

不同纯度的铂金

纯铂金硬度较小,为增加硬度,须加入一定比例的钯、铑、铱等贵重金属。Pt950含钯、铑、铱5%,硬度仍然相对较低,一般用于素铂金首饰。Pt900含钯、铑、铱10%,硬度对镶嵌饰品来说恰到好处。大多数铂金都是用Pt900制作的;但也有少数厂商用Pt950制作铂金戒指。

(二)避险需求

局势动荡

世界局势动荡会激发市场担忧,避险情绪升温 ,市场资金会流动到铂金等贵金属投资品种上以满足保值需求,因此局势动荡明显利好铂金等贵金属。

经济恶化

世界经济的恶化,如金融危机等也会激发市场担忧,避险情绪升温,市场资金一样会流动到铂金等贵金属投资品种上以满足报纸需求,因此经济不乐观也会利好铂金等贵金属。

(三)美元与黄金

美元对黄金市场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美元是国际黄金市场上的标价货币,因而与金价呈现负相关.设金价本身价值未有变动,美元下跌,那金价在价格上就表现为上涨.另一个方面是黄金作为美元资产的替代投资工具.实际上在2005年之前的几年,金价的不断上涨,一个主要因素就是美元连续三年的大幅下跌。从近30年的历史数据统计来看,美元与黄金保持的大概80%的负相关关系,而从近十年的数据中,如下图,1995-2003年美元与黄金相关性的示意图,美元与黄金的关系越来越趋近于—1%。因此,我们在分析金价走势时,美元汇率的变动是一重要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