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战争汽油价格暴涨_阿富汗战争多少钱
1.9.11中保险的职能和作用
2.阿富汗战争的使用武器
3.战争的经济观
4.大家帮我算算美国现油价
9.11中保险的职能和作用
直接经济后果
9.11在经济上产生了重大及实时的影响。大量设在世界贸易中心的大型投资公司丧失了大量财产、员工与数据。纽约证券直到9.11后的第一个星期一才重新开市。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开盘第一天下跌14.26%。其中跌幅最严重的要数旅游、保险与航空股。美国的汽油价格也大幅度下跌。当时美国经济已经放缓,9.11则加深了全球经济的萧条。
“美国911”发生后,美国经济一度处于瘫痪状态,对一些产业造成了直接经济损失历史罕见。
间接经济损失
9·11之后,美国对的赏金超累积至2010年超过7000万美元。
美国前总统布什承认,这是一场力量极为不对称的战争,一个国家对一个人。虽然本·拉登年疲于奔命,但美国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从2001年起,美国单单给线人发放的赏金就超过了7000万美元。
在美国对本·拉登的行动中,动用一系列高科技武器。
美军士兵死伤惨重
美国的一个统计显示,为追杀拉登,在阿富汗战争中,从2001年到2010年,美国的军事拨款超过4280亿美元,对阿富汗的占领到2010年6月1日已造成7228名美军士兵死伤。随着美国的军事形势受到破坏,白宫增加了驻阿富汗士兵的数量,这同时也增加了美军士兵的死伤人数。最近18个月在阿富汗死伤的士兵人数远远超出过去8年。2011年5月2日,驻阿美军在帐篷里看到本.拉登死讯时说:“本·拉登的死就是对所有死亡的美军士兵最大的安慰。”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阿富汗战争的使用武器
西方军界曾经预测苏军要想彻底消灭阿富汗游击队需要投入50万兵力,这是根据美军在越南战争中的经验得出的结论。虽然苏军高层中也不乏有决心一举荡平阿富汗抵抗力量的鹰派人物,但是苏军在侵阿战争期间平均保持10万左右的兵力,因为后勤保障能力始终是制约苏军投入更多兵力的“瓶颈”。七八十年代的苏军,一个参加作战行动的摩步师每天需要补给700~800吨的物资,一个战斗直升机团每天需要补给近400吨。而阿富汗是个内陆山国,全国4/5的面积是山地,即没有铁路,也没有海港。空运只能解决每天200~300吨的补给量,对10万之众的侵阿苏军无异杯水车薪。苏军绝大部分的后勤补给任物都依靠卡车运输。
从苏阿边境到阿富汗腹地只有2~3条战略公路。例如,从捷尔梅兹出发的苏军补给车队要开400千米才能到达喀布尔,途中还必须经过许多险要得山地。一般来说,一辆满载的军用卡车开到80千米/小时是没问题的,但是编队行驶时速度能到50千米/小时就很不错了。一个大型的补给车队只能以20~25千米/小时左右的速度行军,车距50米左右。而且在阿富汗这样的高原地区,车辆通常只能装载平原地区1/2的物资。即使在没有民用车辆阻塞和游击队袭击的理想状态下,每天最大运输量只能达到3000吨,而实际上苏军补给每天能有1500吨就很不错了。这些物资只够苏军维持2~3个师规模的持续作战行动。
对阿富汗游击队来说,这些满载和燃料的卡车队是最好的打击目标。苏军除取武装直升机、空降突击部队和步兵战车掩护之外,还直接在ЗЦЛ-135卡车上安装了双联装23毫米ЗУ-23型高。这是一种退役的老式武器,平时储备在仓库里,爆发大战时用来装备苏军后备军。此炮仰角大,对山地目标斜射时最大射程为2500米,正好可以用来压制高山上游击队的大口径机枪。当时的苏军使用ЗСУ-23-4型四联装23毫米自行高炮(俗称ZSU-23-4“石勒喀河”自行高炮,北约绰号“炮盘”)作为标准野战防空武器。不过这种雷达和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武器对付游击队显然成本太高(一辆“石勒喀河”的成本相当于两辆T-62主战坦克)。
由于高炮卡车和其它运输卡车底盘相同,所以在机动性、燃料、维修保养等方面非常方便,而且必要时也可以用来装载物资。而其它为车队护航的步兵战车、装甲输送车、自行高炮、坦克等动需要在车队里安排几名专门的技师(通常是准尉)以备战斗中进行抢修。苏军一般规定10分钟内修不好就放弃,由于这些战车脱离了作战部队,临时配属给运输队,因此野战维护十分困难。
对于侵阿苏军而言,卡车是最重要的,如没有坦克、战车、火炮、直升机、战斗机等等任何一样武器,他们都可以继续战斗在阿富汗。但是离开卡车,一天都过不下去 著名的米-24直升机是苏军手里最有效的反游击战武器。米—24D是专门为苏联的空降突击队而研制的,所以除了其它武装直升机所共有的装甲防护、串列座舱、旋转炮塔等特征之外,米-24D还有一个能搭载8~12名士兵的乘员舱,这个设计给米-24D带来很大的作战灵活性,不但可以运输空降兵和重要物资,还可以用来营救被击落的飞行员。后期的米-24D在乘员舱里安排了一名机,在机身后面安装了7.62毫米机枪,专门用来在拉起时压制游击队的高射火力。为对抗游击队的单兵防空导弹(以美制“毒刺”单兵防空导弹为主,用红外线热感制导),米-24的发动机排气口还安装了发动机排气冷却系统,在战斗中可以短时间使用(最长不超过3分钟)。在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作战时,满载的米-24做剧烈机动时,仍有发动机功率不足的现象。米-24的滑油箱、旋翼和座舱防护能力比较差,容易被击伤,特别是飞行员不使用座舱防弹钢板时最危险。
米-24直升机的武器种类很多,除一般武装直升机常用的反坦克导弹、57毫米、80毫米、122毫米火箭,23、30毫米双联装固定航炮和吊舱,12.7毫米4管加特林机枪以及30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外,还经常使用250千克、集束和空中撒布器,因为其它固定翼飞机在阿富汗险峻的山地使用这些武器时效果不佳。57毫米火箭弹最初是空对空武器,从担负对地攻击任务的要求看,用爆破战斗部的57毫米火箭弹对付无防护目标效果较好(64枚齐射时对无防护目标杀伤面积为2900平方米),对付有土木工事掩护的目标效果则较差。阿富汗游击队在伏击苏军车队时,通常都在公路两侧的高山上预先构筑阵地,以有效地保存自己。
于是苏军使用了装有化学战斗部的57毫米火箭,实战证明这种武器威力极大,被击中的游击队阵地上不但无人生还,而且死者都如同被冻僵了一样保持着战斗姿势,说明是中毒后立即死亡,极有可能是苏军新式的“昏睡死亡”毒剂,这种毒剂致死速度要远优于传统的中等挥发性有机磷神经毒剂(例如甲基氟磷酸异丙酯,俗称“沙林”,加压贮存时为淡**油状液体,常温下有中等挥发性,无气味,白鼠LD50静脉注射致死量为1.5毫克/千克,从接触到致死大约为10~15分钟,除此之外还有“塔崩”、“梭曼”两种同类毒剂)。
57毫米化学火箭和大口径火炮及轰炸机的化学弹相比,使用突然性强,精度好,对己方部队影响小,是一种有效的反游击战武器。但是这种武器和其它化学武器一样,对气象条件要求较高,特别是在阿富汗的崇山峻岭之间,风速和风向变化很大,不是总能找到合适的时机。80和122毫米火箭可携带燃烧空气战斗部,特别适合杀伤洞穴和掩体里的游击队。122毫米火箭弹还配有可穿透3米土层和1米混凝土的串联战斗部。空中布雷用于封锁阿富汗和伊朗、巴基斯坦的边境,阻断游击队的补给;在围剿行动中,也用空中布雷来切断游击队的退路。
苏军在阿富汗常年保持200架左右的米—24武装直升机,但是机组人员定期轮换。使用范围扩大到营级,作战时空军前进引导军官(通常是直升机飞行员)携带通信工具随摩步营或运输车队行动。米-24D最标准的战术是“车轮战”,即由多架米-24D从高空轮流向目标俯冲攻击,然后从低空转弯脱离,再重新拉起,如此循环作战,不给游击队以反击或逃走的机会。另一个常用战术是一架在高空吸引游击队开火。其它数架在周围山峰后面隐蔽,一旦游击队阵地暴露,就予以打击。战争后期的苏军经常用米—2直升机从高空引导米-24D攻击,这种打法分工明确、合理,隐蔽性更强,非常有效。
还有一种米-24和迫击炮协同战术,即先用直升机把120毫米迫击炮运到游击队营地附近的山顶,在夜间用迫击炮轰击游击队营地,黎明时再用米-24来打扫战场,结束战斗。米—24D为补给车队护航时经常使用“蛙跳战术”,即一半米-24在车队上空掩护,另一半米-24事先搭载少量空降兵占领车队前方的制高点,待车队通过后再收拢空降兵向下一个制高点跳跃前进。 苏军历来是把坦克作为攻击的主力,但是在阿富汗的经验证明,步兵战车比坦克更有效。侵阿初期,苏军主要使用T-55、T-62型坦克(由于中亚不是苏联军队的主要作战方向,所以苏军临时动员了几个三类摩步师参战,这些部队平时只有军官和骨干,装备也很陈旧,这样的部队本来是为打大规模常规战争准备的)。实战中,苏军大量的坦克对游击队作战效果并不好,在山地,由于苏军坦克炮俯仰角太小(-4°~+10°),不能有效射击。而且由于坦克在山地磨损大,故障率高,油耗大反而成了苏军的负担。所以后来苏军逐步把大部分坦克部队撤回国内,留下的坦克主要用于火力支援。轮式装甲输送车(主要是BTR系列,以BTR—80为主)只有14.5毫米大口径机枪,装甲只能抵挡枪弹,火力和防护都很薄弱,其发动机在山地还有过热问题。伞兵战车(BMD系列)火力较强,但车体较轻,防护薄弱,而且穿越山间激流时非常危险。这两种战车战斗舱在车体前部,利于乘车突击,但乘员在敌火力威胁下下车非常危险。所以用于山地反游击战都不理想。
苏军的БМП(北约代号BMP)系列步兵战车火力强,特别是БМП-2型用的30毫米自动炮仰角大,有效射程远达4000米,改善了БМП-1步兵战车的73毫米滑膛炮射程不足的缺点。БМП系列步兵战车的正面装甲防护可抗23毫米穿甲弹,足以抗击游击队常用的大口径机枪,后期还特别加强了炮塔前部和车体侧面的装甲。而且乘员舱在车后,步兵下车安全。由于上述优点,步兵战车逐渐成为山地反游击战的主要突击力量。侵阿战争后期БМП-2步兵战车还取代了部分БМД伞兵战车,用来装备空降部队。БМП系列步兵战车的缺点是车内空间狭小,在阿富汗的苏军士兵大部分时间宁可坐在车顶上行军,БМП系列步兵战车对于士兵来说,更像一个流动的补给站和火力支援点。
在山地清剿作战中,苏军改变了所谓“勇猛冲击”惯用战术,改为“交替跃进、相互掩护”,不再强调乘车突击,而是越来越多的取步兵下车作战,战车火力支援的战法。在很多山间弯道上,步兵反倒要前出为战车探路,因为每一个转弯都可能隐藏着极大的危险。对于山间的溪流,苏军战车也不敢轻易的涉入,因为游击队往往使用意大利制造的塑料壳水雷和老式的英国铁壳反坦克地雷封锁水道。 苏军在阿富汗使用了几种特种,用来对付游击队出没的村庄。这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使用,目的是消灭游击队的后勤补给基地,也说明苏军在阿富汗反游击战的升级,实际上是焦土政策。
美军在越南经常用铝热来达到同样的效果,而苏军的手段更先进。苏军使用了几种新型,当时虽然有部分随游击队行动的战地记者报道了一些片段,但直到苏联解体后,这些的庐山真面目才被揭开。其中一种是子母弹,弹体内装有爆炸、燃烧等不同功能的子,从空中散布开后可以产生高温,不但烧毁整个村庄,而且足以熔化石头。还有一种被游击队称为“火爆”的,用2米长的棒状固体弹芯,爆炸后可以消耗掉周围的氧气。
另一种是液体,但与凝固汽油弹完全不同,其浅褐色液滴散布在地面上,并不马上燃烧,一旦有车辆和行人压上后才开始发火,产生高温和毒烟,并且难以扑灭。很显然这是一种为封锁欧洲某些特定地区(如机场、高速公路等)而研制的武器,但是用于阿富汗也同样有效。
战争的经济观
美伊是否会走向战争?
——从经济学的视角观之
王健
摘 要 题环球liào@①望
有关美国是否会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自核查风波重起以来,一直是国际舆论所关注的焦点,各种判断充斥于报刊杂志,电视电台,吸引了无数眼球的注意力。总起说来,绝大多数人认为虽然伊拉克已经无条件地接受了联合国1441号决议,但美国仍然进二退一地一步步走向与伊拉克的战争。
从政治上和战略上讲,布什显然已经找到了战争的理由,而且在讨论战争问题时,经济代价往往是忽略不计的。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经济代价,特别是参战人员的伤亡代价只有保持在一个相当低的程度,这场在政治上“正义的”战争才最终能为美国公民所完全接受。如果美国的参战人员伤亡过千,如果战争引起的经济代价导致增税或经济衰退,那么白宫和国会的决策者可能会在决定立即投入战争前思忖再三。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战争的可能性及其后果。
一
在目前还没有一套非常系统的有关战争和冲突的公共经济分析模式的情况下,有关美伊战争的经济评估只能暂时建立在对战争行为和战争后果,建立在对石油市场和相关市场的影响,以及对美国宏观经济的影响的分析之上。在开始分析前,有两点必须声明:第一,我们分析的是国际的总体代价,而不只是预算意义上的代价,即国家的产量受战争及其战争后果的牺牲度。第二,估计的是只是战争增加的代价。如82个空降师的费用并没有计算在内,因为不管它在伊拉克还是在北卡罗来纳,这些费用总要支付,我们计算的只有增加的费用,如交通、战争费用、军需补充等。
对于战争的结果,应是没有悬念的,因为凭借美国的实力,战胜伊拉克稳操胜券。差别在于持续时间的短长、对伊拉克总体破坏的程度、平民伤亡的规模、非常规战争是否爆发以及战争蔓延范围和对经济冲击的大小。由此,我们可以将未来可能的美伊战争粗略地分为“速胜战”或果“持久战”两类。“速胜战”类似于第一次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预计能短时期内抓获或杀死萨达姆,伊拉克军队迅速投降,美国阻制南方或北方库尔德地区出现无序混乱状态。美国民主党内智囊团的一份报告中(注:assessing the cost of military action against iraq:using desert shield/desert storm as a basis for estimates,an analysis by the house budget committee, democratic staff, september 23, 2002.)称此类“速胜战”为“新战争a”,即战争时间在 30天到60天之间,空中打击与地面战斗相结合,随后由战区部队维持两个半月的“战后存在”。这是所有战争可能行为和后果中代价最小、最理想的一种。而“持久战”则意味着战争的进程十分不利,如遇到了顽强的抵抗,特别是伊拉克军队集中在巴格达等城市周围进行的巷战、对石油市场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以色列被牵入了战争、全球恐怖主义活动升级、占领和维和代价居高不下、经济重建和国家建设费用高涨、人道主义援助代价高昂、对美国经济产生巨大冲击以及战争中使用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两类战争所付出的代价是不同的。
目前美国已有了两份有关战争代价的详细研究报告,都是由国会预算分析家们制定的。一个是前面美国民主党智囊团之一,众议院预算委员会内民主党小组制定的所谓“众议院报告”,另一个是由国会预算局制定的所谓“预算局报告”。(注: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 "estimated costs of a potential conflict with iraq," september 2002,ailable at . cbo.gov.)
“众议院报告”建立在第一次海湾战争基础之上,估计投入兵力25万,估计费用,包括利息在内,约在480亿到600亿美元之间,比第一次海湾战争的投入要小一些,前者按目前价格计算,约为800亿美元。“预算局报告”预计战争将动用大规模的地面部队,投入37万兵力在伊境内及附近地区,估计花费在440亿美元。综合这两份报告,战争费用约在 500亿左右。但是,这两份报告都建立在“速胜战”判断之上,没有考虑到“持久战”可能带来的费用增长。如果邻国不同意美国建立基地和飞越领空,伊拉克取城市防卫战略,战争可能要拖延一年时间以上,陷入“持久战”的困境,美国由此可能比这两份报告的所预测的承担更多的经济代价,从500亿美元上升到约1400亿美元。
二
但是即便如此,这些经济代价也只占美国gdp的1.5%左右,相当于美西战争时期的代价,而非等同于代价高昂的越南战争或朝鲜战争。然而,必须指出的是,这两份报告虽然有助于公众了解未来美伊战争的代价,但这是很不充分的。因为除了战争的直接军事代价外,战争爆发后的持续经济支出事实上不可避免,因为这些因战争而起的经济代价估计会持续10年左右,即从2003年延续到2012年。
首先是占领和维和费用。“预算局报告”估计占领费用,每年约为170亿到450亿。其中每个维和人员每年约需25万美元,这数字相当于在科索沃的美国维和人员的费用下限。但这很可能低估了战后伊拉克的敌对氛围,其局势或许有点象约旦河西岸而非巴尔干地区,此外,维和时间的长短也是无法预测的。美国占领日本是7年,在韩国的3万军队驻扎了半个世纪,因此我们很难想象成功占领伊拉克会少于5年时间,很可能会长达20年,而这没有公开的估计,最低总支出将为750亿美元,最高将达 5000亿美元。
其次,如果要在伊拉克建立某种秩序,美国及其盟国必须转向经济重建和国家建设。那么如何建立新呢?是取阿富汗模式,还是如当年占领德国或日本那样成立占领,强行实行西方宪法、自由言论和自由选举?还是制定一项更广泛的促进中东民主化的马歇尔?有学者警告说,这一重建进程非常困难,代价高昂。最近美国在海地、阿富汗、波斯尼亚的例子就说明美国尚没有找到任何短时期内低成本重建国家的成功模式。虽然目前难以预算准确的时间跨度,但一般很难想象将伊拉克变成现代民主社会不需要10年时间。
经济重建和国家建设的代价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战后伊拉克复兴的。如果目标是人均gdp等于埃及或伊朗,估计人均800美元,总计约200亿。这一估计与世界银行对黎巴嫩,东帝汶和波斯尼亚的战后重建估计接近,需要约每人1000美元。(注:world bank,"afghanistan:world bank roach paper," november 2001;ailable at worldbank.org.)如果目标设为雄心勃勃的“伊拉克马歇尔”,(注:this was discussed in roger d.carstens,"a marshall plan for lraq," the washington times,august 5,2002.)那么大家可以回想一下,40年前的马歇尔共花了美国130.3亿美元,相当于今天gdp的4.5%,或 4500亿美元。按今天的收入水平,援助总计为每人 2000美元,是上述人均800美元的一倍还多,而欧洲的马歇尔花费更多,估计在750亿美元以上,依此框算,那么伊拉克经济重建和国家建设费用少250亿,多则1000亿。
第三,人道主义援助。这包括照顾在伊拉克的难民,伤病员,很可能还包括邻国的难民和伤员,目前具体数目尚难估计,因为不清楚处于危急之中的人数,以及战后援助的持续时间。但1990年代的巴尔干冲突中的人道主义援助费用是每年每人约500美元。一个大概的估计是,在伊拉克约100万到500万人需要接受人道主义援助,如果这种援助持续的时间在1到4年,那么人道主义援助的费用估计在 10亿到100亿美元之间。
那么谁来为这巨额的战争费用买单?一个比较现实的资金来源当然是伊拉克的石油收入。如果伊拉克石油生产能力战后能恢复到每天300万桶,按目前价格,每年约有250亿美元的收入。但是,这些收入已经用于了许多地方,最主要的是用于食品,医药和其他必需品的进口,还有一些将用于未来经济重建。此外,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后,许多国家声称拥有3000亿美元的债权。因此,将这些资金转付美国占领的费用,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是愚蠢的。
那么,是否象第一次海湾战争那样,由其他盟国来付帐呢?这存在着不确定性,如果战争没有得到联合国的支持或广泛的国际支持,那么美国将被迫独自支付绝大部分帐单。
当然,美国也可能象以往一直遵循的“打了就跑”的哲学,不积极参与战败国的重建。最新的一个例子就是阿富汗战争。截止2002年9月的,美国花费了130亿美元用于战争,但用于平民或人道主义援助的费用总计也不过1000万美元。特别是目前美国每年的对外援助只有150亿美元,因此能否为战后重建提供帮助是值得怀疑的,如是,则将导致伊拉克长期处于无序、混乱和贫苦状况,虽然这会大大缩减美国的支出,但在外交、政治,甚至是经济上的代价也是不可低估的。
三
美伊如果开战的另一个重要经济代价就是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冲击。不仅会产生有形损失,也会引发政治,导致石油生产国在战后实行限产。
最令人担心的,当然是伊拉克的整个石油设施遭到彻底毁坏,并波及科威特、伊朗和沙特阿拉伯的石油设施。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伊拉克撤退时摧毁了科威特的油井和其他石油设施。这种破坏行径使得科威特的石油生产陷入瘫痪,2年后才恢复到战前水平。因此,除非伊拉克***在未来美伊战争的初期就被抓获,否则,伊拉克军队很可能会破坏伊拉克的石油生产设施。这种自残行动在和平时期是不可理解的,但在战争中则无法排除。此外,生化战争对海湾地区石油设施的破坏和环境污染,也是不可低估的。
另一个令人担心的是是opec国家在实行石油协议减产。这可能产生于这些国家对美国的抵制,就象13年阿以战争爆发后的那样。这也可能是由于opec国家的石油大部分被控制在反西方分子手中。
布鲁金斯研究所经济学家乔治·佩里最近研究了世界石油供应中断的经济影响。(注:george l. perry,"the war on terrorism, the world oil market and the us economy," october 24,2001;ailable as analysis paper # 7 at . brook.edu/views/papers/perry/2001.htm.)他分析了坏、更坏和最坏三种情况。尽管他的研究的出发点是恐怖主义,但实际上任何破坏行为引起的石油中断的后果是基本相似的。佩里设定的“最坏”情况,与可能的战争“坏”结果,即“持久战”产生的后果基本一致。这一结果设,世界石油产量每天下降700万桶,部分可以由美国战略石油储备每天提供250万桶来抵消。许多不利结合在一起,如战争破坏、恐怖主义或该地区在政治上的反抗,很可能导致这一结果。具体说来,大部分伊拉克的石油生产能力和 1/4的其他海湾国家的生产能力遭到破坏。另一种可能的情况涉及opec对美国及其盟国的抵制,削减石油生产25%。这一抵制的运用在经济上是没有障碍的,因为产油国的利润会由随产量下降而引起的油价上升得到补偿。
以上两种情况都会导致全球石油产量的下降,从而引发油价暴涨,通货膨胀上升,石油消费者的财富由此转移到石油生产国。在佩里的“更坏”的情况下,估计油价会上涨3倍,达到约每桶75美元,汽油每加仑约3美元,美国石油进口的费用将上升,每年增加2000亿美元,油价的冲击和通货膨胀还会加剧经济衰退。opec对石油产量的控制将持续1年半时间。
布什的战略家们可能会忽视上面的“坏结果”,而将赌注压在所谓石油市场的“好结果”上。他们设想,美国会短期内在伊拉克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石油设施完好无损、中东地区政治稳定、从而促进伊拉克石油生产能力的增加,这反过来对油价产生降价的压力。但是,伊拉克增加石油产量的速度可能被高估了,但一个比较合理的乐观估计,战后5年内伊拉克可能增加生产能力至每天400万桶。如果这种设成立,则其对其他地区石油供应的影响是促使油价在未来十年内每桶微降1美元。按每桶25美元的基价预测,可使美国石油进口的费用在未来 10年下降300亿美元。但这种所谓的“好结果”能否出现是令人怀疑的。
四
最后,我们来分析一下未来可能的美伊战争对美国宏观经济的影响。现在,有不少人认为战争能够刺激美国经济,从而将美国经济拖出下降的轨道。这点需要具体分析。在过去,美国参加的一些重大战争,的确推动过经济繁荣。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大量的国防开支使美国gdp比珍珠港增加了 10%,使美国经济走出了大萧条。又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美国的经济也随着军事集结而不断扩张。但是,第一次海湾战争的国防开支只使美国 gdp增加了0.3%。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对股票价格和消费信心产生了一个不利的心理反应,这些因素降低了消费支出,尤其是耐用消费品的支出,降低下商业投资,而国防支出并没能弥合这之间的差距。其结果是,这在最近的美国历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一个月,美国经济开始急剧衰退。未来可能的美伊战争直接的军事代价估计不会太大,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因素。1990-1991年下降的循环估计不会重现,这主要是因为市场已经对战争作出了提前反应。自 2002年夏,美国股票市场下降了20%,美元已开始贬值,消费信心指数也处于近10年来的最低水平,如果能够速胜,那么战争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可能很小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如果战争进程不想人们想象的那样顺利,如战争起初阶段,进展缓慢,那么宏观经济还是会受到冲击的。可以想象,如果巨大的人员伤亡、持久的城市巷战、晚间新闻中血淋淋的图象、全球广泛的对美国政策的谴责、有关生化武器使用的谣言或事实、或大规模国内外的恐怖结合在一起,那么即使没有石油价格的冲击,美国宏观经济的反应也可能与1990-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爆发后下降的情形非常相似,或者象911后那样急剧下降。据不完全统计,如果战争陷入持久战困境,那么美国的 gdp增长将下降2到5个百分点,按今天的美元价格计算,约为2000亿到5000亿美元。
五
上述战争经济代价分析建立在“速胜战”和“持久战”两类情况之上的,这种分析讨论难免会流于简单化。事实上,各种情况的组合,会有令人眼花缭乱的结果。如果把战争作为一个大的骰子,我们可以会转出花费约1200亿美元的“低代价”,也可能转出 16000亿美元的“高代价”。战争的最终代价将会停留在“低代价”和“高代价”之间的某一点上。
但目前美国人似乎并没认真去思考战争可能引起的经济代价。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布什并没有对未来战争的经济代价作出一个严肃认真的公共评估。如果不提供这些评估,美国公众和国会无法对战争的现实代价和利益作出准确全面的判断。尤其令人担心的是,战后占领和维和、经济重建和国家建设的承诺,如果美国纳税人拒绝买单,而盟国又不肯支付,那么战争留给伊拉克及中东地区的将是堆积如山的碎石和满街愤怒的民众和暴徒。
其次,在军事上认真准备,但在经济上马虎草率。这在以往的战争和冲突中是经常可见的。自布什总统上台以来,美国的金融形势已严重恶化,从 2001年春到2002年秋,联邦预算已经恶化了3600亿美元,因此,即使是“速胜战”预算赤字也将堆成小山。
再次,布什如果取单边行动,将冒巨大的风险。军事上,没有广泛的与其他国家结成的联盟而发动进攻,可能会使军事行动更加困难,军费开支更加昂贵,同时也将给伊拉克***以某种希望,即其他国家会给予他帮助。由此,战争时间将延长。从政治角度看,单方面的军事行动,尤其是没有得到伊斯兰世界的支持,美国将冒激怒温和国家、引发激进国家公开挑战、在这些国家培育恐怖主义分子的风险。从法律的角度说,美国在没有得到国际法认可的情况下坚持自己推翻外国的权利,将严重破坏在国际金融,裁军,环境、防止核扩散,反恐等方面各种国际合作的基础。从经济角度看,单边行动意味着战争费用的大部分将由美国自己承担。
第四,战略家们可能迷惑于自己对伊斯兰世界和伊拉克人民对美国军事干涉的一厢情愿的反应。一个重要的不确定性就是伊拉克部队的忠诚和伊拉克军事***展开巴格达城市保卫战的意愿。此外,即使迄今为止没有一个主要的阿拉伯国家坚定地站在美国一边,但布什似乎仍然坚信,好象穆斯林都等待着萨达姆被推翻,然后上街跳舞庆贺,美国大兵在巴格达受到解放者般的欢迎而不被视为异教徒。但事实上反对力量比美国认为的要大的多,对美国的赞赏则没有想象的那样普遍。
最后,人们可能会感到一丝困惑,即布什为何要热衷于推倒萨达姆。与来自恐怖主义者清晰的危险相比,伊拉克并没有给美国带来迫在眉睫的威胁。伊拉克战争将在今后几年内占据美国有限的和工作重心,从而影响美国对其他麻烦地区,如北朝鲜或巴以冲突的处理能力。将很大一部分工作精力到伊拉克问题,而同时经济增长缓慢、财政赤字、合作治理危机和增长的卫生保健问题等将威胁美国国内经济的健康发展。如果美国全神贯注于与伊拉克的战争,那么美国国内经济和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将被忽视。
以上,我们从经济学的层面分析了未来可能爆发的美伊战争可能带来的经济代价、经济后果和其他方面的影响。战争的最后决策不是由经济学家作出的,但经济学提供了一个分析和考察问题的视角。从经济学角度,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如果综合各种影响战争的因素后转动战争的骰子,如果停在“低代价”上,爆发战争的可能性较大,如果停在“高代价”上,爆发战争的可能性较小。当然,这是基于理性分析之上的,如果出了个不顾一切的战争狂人,则另当别论。
大家帮我算算美国现油价
你的说法有问题:
1 美国是民主联邦制国家,高度重视和民计民生。
2 美国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消费能力天壤之别。
3 美国是,中国是***一家说了算。
4 类似于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你认为可能允许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和他比油价吗?
5 美国人均收入是多少?而中国呢?算上弄虚作的数据都和人家差n多倍!再说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工人工资比美国便宜的多,有什么可比性吗?
6 美国油价高是因为美国近几年因为原油打了几场战争,其花费的庞大军费开支要由几大石油巨头来买单,在加上美国工人工资比较高,才导致美国国内的汽油价格比较高,中国因为石油打仗了吗?有战争开支吗?胡扯!
来看看真正的国际油价是多少,你就明白了。本人曾经作过比较,收集了世界上好多国家的汽油(93#为例)的价格,基本可以定义为真正的国际油价了,现公布如下,好叫大家作个比较:
伊朗 约合1.30元人民币/升 沙特 约合0.89元人民币/升
伊拉克 约合1.70元人民币/升 阿富汗 约合0.95元人民币/升
阿联酋 约合1.40元人民币/升 巴基斯坦 约合1.22元人民币/升
阿曼 约合2.15元人民币/升 土库曼斯坦 约合1.70元人民币/升
哈撒克斯坦 约合1.90元人民币/升 乌兹别克斯坦 约合2.70元人民币/升
还有好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现在你明白了吗?国际油价并不高!美国要是没有特殊原因油价也不高!!
中国和美国比油价?做梦去吧!还是让执政者好好反思一下,先叫自己国家的老百姓和人家比比工资再说吧!!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