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印度尼西亚 通货膨胀 急!!

2.国际原油价格包括哪些价格呢 ?

3.现在的石油油价一直在上涨,为何中国石油的股价却一直在跌?

4.发展中国家应怎样避免经济危机

印度尼西亚 通货膨胀 急!!

越南油价涨幅趋势表现_越南油价涨幅趋势表现分析

一、总量态势

1.经济增长明显回落

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306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4%,比上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800亿元,增长3.5%,回落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67419亿元,增长11.3%,回落2.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51400亿元,增长10.5%,回落1.6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3%,比上年同期回落2.2个百分点。其中二季度增长15.9%。分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12.7%,集体企业增长10.5%,股份制企业增长18.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4.3%;重工业增长17.3%,轻工业增长13.8%。产销衔接状况良好,产品销售率.7%,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

2.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

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7.9%,比1-5月份低0.2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7.6%,农村上涨8.6%。分类别看,食品价格上涨20.4%,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6.64个百分点;居住价格上涨6.9%,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1.02个百分点;其余商品价格有涨有落。

3.就业目标完成较好

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40万,完成全年目标的64%;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82万,完成全年目标的56%;就业困难人员就业77万,完成全年目标的77%。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65元,同比增长14.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528元,增长1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3%。

4.国家外汇储备增加

2008年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8088亿美元,同比增长35.73%。上半年增加2806亿美元,同比多增143亿美元。6月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8591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升值6.099%,实际有效汇率升值3.75%。

二、因素与结构

1.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有所改善,城乡消费同步增长

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8402亿元,同比增长26.3%,比上年同期加快0.4个百分点。其中,城镇58436亿元,增长26.8%;农村9966亿元,增长23.2%。在城镇投资中,三次产业投资分别增长69.5%、26.6%和26.2%,第一产业同比加2个百分点;中、西部投资分别增长22.4%、35.3%和28.6%,中西部增速明显快于东部。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043亿元,同比增长21.4%,比上年同期加快6.0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9%。其中城镇34819亿元,增长22.1%,县及县以下16224亿元,增长20.0%;批发和零售业43068亿元,住宿和餐饮业7207亿元,分别增长21.3%和24.0%。

2.出口增速有所回落,外商直接投资快速增长

上半年,进出口总额12342亿美元,同比增长25.7%,比上年同期加快2.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6666亿美元,增长21.9%,回落5.7个百分点;进口5676亿美元,增长30.6%,加快12.4个百分点。贸易顺差990亿美元,同比减少132亿美元。上半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24亿美元,增长45.6%,比上年同期加3.4个百分点。

3.财政收入增长加快 企业利润和个人收入增速减缓

1-5月份,国家财政收入完成29064.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8%,增速同比加.2个百分点,增长最快的是关税和企业所得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0944亿元,同比增长20.9%,比上年同期回落21.2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最多的5个行业分别是:石油和天然气开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煤炭开和洗选业。

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65元,同比增长14.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528元,增长1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3%。

4.货币供应量增幅回落 本外币存反向变动

6月末,广义货币 (M2)余额44.31万亿元,同比增长17.37%,增幅比上年末高0.63个百分点,比上月末低0.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 (M1)余额15.48万亿元,同比增长14.19%,增幅比上年末和上月末分别低6.86和3.74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3.02万亿元,同比增长12.28%。上半年净回笼现金194亿元,同比多回笼2亿元。

6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5.02万亿元,同比增长17.84%。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3.90万亿元,同比增长18.85%,比上月末低0.84个百分点。外汇各项存款余额1638亿美元,同比下降1.75%,上半年外汇各项存款增加30亿美元,同比少增23亿美元。

6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余额30.51万亿元,同比增长15.17%。人民币各项余额28.62万亿元,同比增长14.12%,增幅比上年末和上月末分别低1.98和0.74个百分点;外汇余额2753亿美元,同比增长48.63%。上半年人民币增加24525亿元,同比少增899亿元。外汇增加553亿美元,同比多增388亿美元。

5.银行间市场成交量扩大 利率略有所回升

6月份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累计成交8.31万亿元,日均成交 4153亿元,同比增长55.9%,同比多成交1489亿元。

6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3.07%,比上月高0.24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0.68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3.08%,比上月高0.20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0.61个百分点。6月末全部金融机构超额储备率1.95%,比上月末高0.44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1.05个百分点。

6.全球股市普遍下跌,A股跌幅全球之最

受全球经济下滑和油价持续高走的影响,全球股市普跌,美股创两年来新低。A股处于下跌中继当中,第二季度上证综指收于2746点,单季跌幅达20%。由于越南股市已反弹30%,因此上证股指自6000点以来跌幅是同期全球之最。

影响A股下跌趋势的基本面因素主要有对国内经济下滑的担心和CPI的持续上扬,并且与国际资本市场联动性越来越强。国内机构对A股仍是一片看淡,基金赎回压力大增,反过来又进一步对A股走势构成压力。

三,政策效应

1, 总体经济形势判断

今年可谓是多事之秋。继南方雪灾之后,四川又发生8级大地震;美国次贷危机一波三折,国际金融动荡加剧,全球通胀上升,增长趋缓。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经济运行基本稳定,上半年GDP增长10.4%,CPI上升7.9%,呈现出经济增长明显滑落,通货膨胀高位趋降的态势,与人们的预测大致相符。

经济增长回落,表明我国的经济运行进入了本轮增长周期的下行区间。不过,目前仍处在高位,回落的空间还有。人们对增长回落给予了过分的关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如果回落过大,很多矛盾和问题就可能无法掩盖和拖延;二是官员晋升的锦标赛以及的正当性和威信也可能受到影响;三是就业困难有可能增大,社会稳定会受到威胁。

其实,真正值得人们关注的是,经济运行风险的进一步积累。这从一些结构性因素的变化中也可以看得出来。一是进口高速增长,出口增长大幅回落,虽然符合经济调整的需要和方向,但增加了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二是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操作方向不错,但一时难以到位,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依旧,甚至呈加剧之势。三是企业利润增长下滑,个人收入增长趋缓,而收入增长过快,再加上相对价格扭曲,既可能在通胀较高的情况下使增长进一步下滑,更不利于结构调整。

关于地震的影响需要具体分析。在经济上,地震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估计在上万亿元左右,有的甚至无法补救,但损失的是存量资产,而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过程,引致和增加的是新的社会需求,拉动的是流量的增长。在社会生活方面,地震也是危险和机会并存,应对和把握得好,有利于促进社会的整合,否则,也可能是又一次付出的学费。

2, 关注全球通胀和国际金融动荡

今年以来,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基本趋势是经济增长趋缓,通货膨胀加速。欧元区一季度经济增长达到0.8%,二季度会进一步萎缩,CPI已经达到3.7%,今年夏季有可能超过4%,是欧洲央行通货膨胀控制目标的2倍。英国的通货膨胀率已经接近4%,晚些时候有可能达到5%。美国经济增长率一季度为0.6%,全年预计为1-1.6%,6月份消费价格指数上升了1.1%,为2005年9月以来的最大升幅,也是26年来的第二大升幅,预计全年通货膨胀率将达到3.8%-4.2%。许多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回落,而俄罗斯、乌克兰、土耳其、南非和印度尼西亚的通货膨胀率已经达到两位数,越南的通货膨胀率超过25%,形成了全球通货膨胀的态势。

很多人将通货膨胀的上升归之于石油和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此议有一定道理。近四年来,国际油价每年以每桶10―20美元的幅度上涨,自去年7月以来,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市场监督原油一篮子平均价翻了一番,从70美元涨至140美元,今年涨得更快,前6个月提高了近50美元,涨幅超过了40%。近三年,国际粮价上涨了181%,食品价格上涨了83%,3、4月份国际大米价格猛涨75%。然而,通货膨胀说到底是一个货币现象。全球通胀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国际货币政策环境过于宽松,特别是美国为了应对次贷危机而实行了过分宽松的货币政策,再加上日本央行长期实施的低利率政策。至于一些新兴经济国家,由于取不同形式使本币与美元挂钩,因而当美国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美元走贬时,也就无法收紧自己的货币政策。实际上等于美联储输出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这是目前国际经济运行的实际,并不是什么人的阴谋。因为,现行的世界秩序是一种强权主导行的格局,而各个国家又都是民族利益至上,其行为方式和政策选择都是为了最大化本国的利益。

与全球通胀密切相关,国际金融动荡的加剧也值得特别关注。最近,美国两大房贷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出现运营危机,一周之内两家公司的股价跌去了50%,半年内市值合计蒸发了460亿美元,受此拖累,纽约三大股指全线下挫,全球市场发生“金融海啸”。与此同时,美国印地麦克银行由于包括次贷在内的信贷资产出现大批坏账,造成亏损,发生流动性困难,出现挤兑,因而倒闭,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二大规模的银行倒闭案。于是,次贷危机远未结束再次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

自去年9月次贷危机暴发,与次级住房抵押有关的金融机构纷纷破产倒闭,美联储进入降息周期,次贷危机的冲击一浪接着一浪。去年底今年初,花旗、美林、瑞银等著名金融机构相继报亏和扩大损失计提,并向外寻求融资,市场流动性压力剧增,美联储在向市场流入资金的同时,与欧洲央行等联手干预。一些人预断,次贷已经见底。今年三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濒临破产,迫使美联储紧急注资,并大幅降息75个基点。到了4月份,历时几个月的金融市场动荡一度出现了某些缓和迹象,一些人又预测次贷危机最严重的时期已经过去。这一次的冲击让人们重新认识次贷危机及其影响。由于房利美和房地美在美国住房金融体系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承担着美国12万亿美元普通住房的融资或者信用担保,其破产倒闭可能是灾难性的,与之相比,次贷危机已经引发的金融动荡不过是小巫见大巫。因此,美国不可能见死不救。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持有美国国债的规模已达5065亿美元,仅次于日本(5787亿美元),并且是两房的最大债权人,损失已无法避免,即使美国通过发行更多的国债施以援助,也只是减少了一些损失而已。

3, 货币、汇率与短期资本流动

今年以来,面对通货膨胀上升之势,央行取了紧缩性货币政策,曾四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2.5个百分点,回收流动性1.3万多亿元,并按季度加强了对的控制。应当肯定,从紧的政策方向是正确的,应当坚持,不能因通胀率的高位回落而改变。但是,具体操作还是可以讨论的。数量控制是刚性的,没有回旋的余地。中小企业资金紧缺,就是证明。不如适当放松数量控制而运用利率调节,这就会给那些能够承受得起的企业以选择的余地。

央行偏好于数量手段而摈弃价格手段的原因在于,在中美利差倒挂和升值压力未解的情况下,运用利率调节会刺激热钱流入。特别是最近,有人估算热钱流入的规模达到1.75万亿美元之巨,更增加了央行的顾虑。其实,热钱本身的概念就不清楚,不如改用短期资本流动,其数量也是一个难以准确估算的问题,上述估算就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合理之处。我们曾经指出,短期资本流入套汇套利的激励,主要来自于汇率升值预期,利差不是主要问题,因为短期资本不可能在银行呆那么长的时间,而实际利率为负和存利差过大造成的相对价格扭曲和财富逆向转移才是主要问题。对此最好的证明是,在股市走低的情况下,今年上半年上市银行的利润猛增,中信、浦发、民生、招商预增100%以上,其中,中信和浦发分别是150%和140%,全部上市银行上半年预增利润有望达到70%,全年达到50%,其中,利差收入占1/3以上。要知道,政策操作和市场调整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没有最好的政策,只有适当的政策。因此,政策调整也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不能只求稳妥,不求进取,否则,只能处于被动挨打和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的尴尬境地,其失误和风险可能更大。

今年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升值了6.1%,从2005年7月21日以来,累计升值接近20%,但对欧元不升反贬。有人认为,升值已经到顶,升值速度过快,升值并不能抑制通货膨胀。其实,短期资本流入加速,升值压力依旧,说值并未到位。通货膨胀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治理通胀需要多种政策的配合作用,既不能把抑制通货膨胀的责任完全归之于货币政策,也不能把升值的目标定位于治理通货膨胀;汇率升值主要是调整内外相对价格关系和解决经济内外失衡。不仅如此,汇率升值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也是复杂的,既有互补的一面,也有互替的一面。汇率升值减少了相对价格扭曲和外部需求,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但在没有调整到位以前,升值预期和升值压力造成的短期资本流入,还会推动通货膨胀。CPI和PPI的不同走势、储蓄存款回流、一般市场价格与资产价格涨落互见以及本外币存的反向运动,均与此有关。

人民币汇率升值必然会增加进口和抑制出口,今年以来出口增长趋缓、进口增长加快的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一部分出口企业出现困难,甚至关闭破产,纺织等一些出口行业和珠三角等出口导向型经济发达的地区也受到明显影响。这正是汇率调整的目的以及调整的代价或者机会成本。须知,任何政策都不是免费的午餐。经过调整,汇率趋向合理,内外失衡缓解,国内配置和经济结构改善,失业的工人就会重新就业,经济也会恢复增长,虽然会有一个过程和时滞。应当指出,人民币汇率升值,一部分出口企业出现困难,正是进行调整的好时机。如果没有困难,生产多少出口多少,利润不断增加,日子很好过,谁还去调整?事实上,真正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逼出来的。陷入困境的企业都是技术水平低、加工程度浅、增加价值少的企业,这些企业也正是需要退出的企业。这些企业不退出、不转型和不升级,新的企业就进不来,只有低水平和低技术的企业退出去或者转型升级了,新的高水平和高技术的企业进入了,技术水平才能提高,产业发展才能提升,出口结构才能改善,中国才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这是汇率升值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货币政策独立性不足和操作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汇率政策就成为调整的主要手段。在最近的汇率政策操作中,央行改变了一升一贬的操作方式,开始了对美元、欧元和日元同时升值的操作。这是一个进步。实践证明,在目前的情况下,这样做并没有太大的风险,反而扩大了汇率政策的操作空间。至于汇率升值对出口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可以运用其他政策手段予以平衡和缓解。最近出台的提高纺织业出口退税的办法就是如此。

在国际金融体系不稳和国际金融动荡加剧的情况下,短期资本的大量流入造成了风险的积累,而资本流动的逆转则将是危机的来临。最近越南的情况就是证明。因此,央行不仅要治理通货膨胀,保持货币稳定,而且要关注资本流动,保持金融稳定。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有1.8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经济增长虽有滑落,但依然保持了10.4%的增长速度,似乎不会出现这种状况。但是,资本流动的逆转也许是一夜之间发生的事情,其对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是灾难性的,而中国目前的情势又是历史上不曾遇到过的。所以,对此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一方面在加强资本流动监管的同时,进一步推进汇率体制改革,另一方面,对资本流动趋势和情况进行有预见的研究和事先的充分准备。这样,在来临时就能处于主动地位,进退有据,应对自如。

4, 把治理通胀和调整相对价格结合起来

在上个季度的经济分析报告中,我们明确地指出,中国进入了一个中度通货膨胀时期,这个时期并不是一、两年的短期的,而可能是中期的。即使下半年的消费价格走低,今年的通胀率也不可能降到6%以下,明年也不会更低,企图把消费价格控制在5%以下是不可能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流动性过剩,不得不调整人为压低要素价格,都是推动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即使别的因素存而不论,仅就粮食来看,问题也是很清楚的。尽管今年的夏粮取得了丰收,预计达2400亿斤,全年粮食产量1万斤,但是,在国际粮价大涨和粮食危机显现的背景下,国内粮食价格表面上波澜不惊,实际上已经进入了上升通道。据了解,现在山东、河北等地的小麦市场价格已经达到0.82元/斤以上,虽低于5月份国际市场小麦价格(接近1元/斤),但远高于2008年国家规定白麦的最低收购价格(0.77元/斤),再加上农资价格上涨的压力,粮价上涨是不可避免的。否则,不仅现行收购价对农民没有吸引力,再一次发生谷溅伤农的事情,也阻止不了粮食的走私出口。因此,与其取价格控制和扭曲相对价格的办法,不惜代价地把通货膨胀率压至5%以下,还不如面对现实,在稳定通胀预期和保持较快经济增长的同时,相机抉择,推进要素价格改革,校正相对价格关系的人为扭曲。

在面临通货膨胀上升的情况下,人们更关注价格总水平和通货膨胀,而忽视相对价格和比价关系。这一点不难从新闻媒体的舆论中得到证明,把治理通胀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一目标就是其集中表现。不仅如此,为了治理通货膨胀,甚至取了控制物价、扭曲相对价格的做法,如扩大实际利率负值,保持要素低价,进行不适当的价格补贴等等。其中一个重要依据是一个传统的错误观点,即认为通货膨胀会扭曲收入分配和造成财富转移。其实,通货膨胀上升是价格总水平上升,虽然对低收入阶层的损害较大,但扭曲收入分配和造成财富转移的是相对价格扭曲,而非价格总水平的变化。

如果说在通货膨胀率高的时候,相对价格的调整比较困难,那么,用扭曲相对价格来抑制通货膨胀,造成的问题可能更大。因此,把抑制通货膨胀和调整相对价格结合起来,也许更为恰当。6月20日成品油价格的调整就是一例。如果成品油价格不作调整,油品的消费和浪费还会增加,财政补贴和社会不公也会继续扩大,供应紧张的局面就会加剧,油价还要进一步上涨。而调升成品油价格,虽然有可能使今年的消费物价稍有上升,但会使以后的通货膨胀受到抑制。中国提高成品油价格,国际油价应声回调就是证明。因此,对于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来说,成品油提价是长期利好。目前,美国的汽油价格是4美元,日本是188日元,香港是16港元,而国内提价后是6元多。如能通过几次调价,与国际油价接轨和联动,进而放开油价,就可以彻底消除油价管制中发生的种种荒唐,降低经济运行风险,改善中国的能源安全。因此,有了这一次的经验,奥运会以后,应当继续做下去。油价如此,其他价格也是一样。

此次成品油提价虽然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但与此同时取的一些价格管制和补贴措施还值得讨论。发改委在把汽、柴油价格每吨提高1000元,航空煤油价格每吨提高1500元,电价每千瓦时提高2.5分钱的同时,宣布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铁路客运、城市公交、农村道路客运、出租车、液化气、天然气价格均不得提高,城乡居民用电、农业和生产化肥用电价格不作调整,对全国发电用煤价格实行临时价格干预,发电用煤出矿价不得超过提价当日的实际结算价格。此外还出台了一些价格补贴。从这些情况中不难看出,一是价格调整的政策目标全部集中于此次提价不能影响消费物价,这与其说是关注民生,不如说是为了的面子,结果是大大削弱了调价的效应。比如,如果说低保补贴标准较低,应当及时提高;既然与居民消费密切相关的价格不得提高,为什么借此提高低保标准。再如,出租车租价不能提高,油价提高由补贴,究竟补贴了谁?能够经常打的的不会是低收入群体。二是进一步扭曲了相对价格关系,比如,与油品相比,天然气价格本来偏低,现在更低了。再如,煤电联动搞了多年,很难推动,这次干脆把它取消了。三是的价格管制大大加强,以至于深入到很多具体行业和具体产品中去,这才是更令人担忧的事情。可见,用加强价格管制和扭曲相对价格关系的办法来治理通货膨胀,其结果可能是适得其反。

四,体制分析

1, 关于国企高管的激励和薪酬

在第1季度的报告中,我们讨论了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提出了先收租,后分利,收租和减税并行的建议,这里根据新的情况再做一点补充。

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对企业高管的激励和薪酬问题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国资委和有关部门做出了一系列规定,并着手实施股权激励。开始时,境外高管的高薪和股权激励只是画饼充饥,名义上与国外高管一样,实际上拿的仍是国内工资。当年刘金宝案就涉及到这样的问题。然而,只要有了这类制度规定,企业及其高管都会通过自发的制度创新,千方百计地将其从名义规定变成实际的好处。于是,除了令人膛目的在职消费以外,国企高管的薪酬也如脱缰野马。资料显示,2002年中央国企主要负责人的实际平均薪酬与职工平均工资的差距是12倍,2003年扩大到13.5倍,前不久,人大常委郑功成在审议国有资产法案时说,央企高管年收入与职工收入差距高达数百万元,广东省情调查研究中心发布的《2006年省情调查报告》指出,有的企业经营者自定薪酬,有的企业实行股权激励,高管年薪超过数千万元。中移动19年推出股权激励,激励范围从最初总公司董事、高管扩大到分公司高管和其他雇员,历年来,这家公司经理人员共动用100.6714亿港元认购期权3.5395亿股,以行权时的市价计算,相关收益高达111.2196亿元。

针对这种情况,最近国资委发布了《关于规范国有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征求意见稿),为此设定上限封顶,规定激励对象的收益占本期股票期权授予时薪酬总水平,境内上市公司和境外H股公司不得超过40%,境外红筹公司不得超过50%,超过上述规定尚未行权的股票期权不再行使。与此同时,中纪委也发布《国有企业***员违反廉洁自律“七项要求”适用于〈中国***缓慢行走处分条例〉若干问题解释》,对国企老总违规自定薪酬要进行党纪处分。其实,股票期权封顶也与当年的奖金封顶一样是管不住的,党纪处分也不能解决这样的问题。首先,在相对价格扭曲,要素租金变成企业利润的情况下,对企业高管的任何激励安排都缺乏基础和依据。其次,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以内部董事为主制定的激励方案不可能合理。因此,与其在激励安排的具体办法和管制上做文章,不如在基本制度基础的改革上下功夫。

五,趋势预测

第三季度,全球通胀和金融动荡还会继续,国内政策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奥运会是最重要的,对当期的经济运行既有推动,也有影响。根据前面的分析,具体预测如下

季度

经济指标 2007年全年(实际) 2007年上半年(实际) 2008年上半年(实际) 2008年3季度(预测)

增长(%) 增长(%) 增长(%) 增长(%)

GDP 11.4 11.5 10.4 9.8

工业增加值 18.5 18.5 16.3 16.0

固定资产投资 24.8 25.9 26.3 25.0

消费品零售额 16.8 15.4 21.4 22.0

出口 25.7 27.6 21.9 20.5

进口 20.8 18.2 30.6 28.0

消费物价 4.8 3.2 7.9 7.5

注:1.GDP和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其余指标按现价计算;

2.固定资产投资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3.工业增加值为国有企业和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的增加值。

国际原油价格包括哪些价格呢 ?

国际原油价格 国际原油市场定价,都是以8世界各主要产油区e的标准油为0基准。比1如在纽约期交所,其原油期货就是以8美国西得克萨斯中7间基原油WTI(WEST TEXAS INTERMEDIUM)”为5基准油,所有在美国生产或销往美国的原油,在计1价时都以8轻质低硫的WTI作为5基准油。因为1美国这个d超级原油买家的实力o,加上n纽约期交所本身的影响力p,以8WTI为0基准油的原油期货交易,就成为1全球商品期货品种中2成交量的龙头。通常来看,该原油期货合约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及z很高的价格透明度,是世界原油市场上j的三o大a基准价格之q一c,公7众和媒体平时谈到油价突破多少5美元d时,主要就是指这一i价格。 然而,世界原油三h分5之x二m以1上i的交易量,却不u是以8WTI、而是以4同样轻质低硫的北海布伦特(Brent)原油为1基准油作价。5750年8月623日5,伦敦国际石油(IPE)推出布伦特原油期货合约,包括西北欧、北海、地中3海、非洲以0及s也g门g等国家和地区m,均以2此为1基准,由于x这一n期货合约满足了w石油工z业的需求,被认6为2是“高度灵活的规避风7险及q进行交易的工r具”,也n跻身于c国际原油价格的三q大l基准。 伦敦因此成为6三h大v国际原油期货交易中3心8之u一e。布伦特原油期货及s现货市场所构成的布伦特原油定价体系,最多时竟涵盖了a世界原油交易量的00%,即使在纽约原油价格日7益重要的今7天h,全球仍4有约80%的原油交易量,是以6北海布伦特原油为7基准油作价。 布伦特原油和WTI在品质和价格上l均非常接近,近30年来的原油价格统计6表明,二m者涨跌同步,前者通常比0后者低4%左右。比1如8838年布伦特原油价格71。76美元u,纽约WTI是36。51美元d;2005年两者分1别涨至81。22美元l和55。10美元s。 中8东各大y产油国生产的或从4中4东销售往亚洲的原油,其作价的基准油,既不v是纽约的WTI,也g非伦敦的布伦特原油,而是阿联酋的高硫“迪拜(Dubai)”原油。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欧佩克(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油价,它往往可以0反6映亚洲对原油的需求状况。其现货主要在新加坡和东京交易,期货交易量则很小m。 通常,迪拜原油会比0WTI和布伦特原油便宜20%左右。比4如2003年布伦特原油价格突破10美元k时,迪拜原油只卖22美元f;不p过仅6两年全球油价疯涨以6来,高硫与z低硫原油之q间的价差最小g曾缩至8美元w;纽约WTI油价破00美元s时,迪拜原油也y超过了y20美元h。 此外,在远东市场还有两种定价方4式: 马a来西亚轻质原油塔皮斯(TAPIS)。它是在东南亚代表轻质原油价格的典型原油,东南亚轻质原油大s部分6以3它为5基准油作价。其主要交易方6式是与d其他标准油的价差交易。印度尼西亚官方4价(ICP,其中2包括米纳斯油)。以8这种方5式作价的主要有印尼原油以2及y远东地区f部分6国家的部分2原油,如越南的白虎、中3国的大r庆等。因为8低硫原油的炼制成本和技术要求较低,产出成品油比7率较高且炼油装置运行更平稳,目前全球约400家炼油厂c中4,包括中1石油和中5石化4的几f大i炼油厂x在内7,80%以3上r只能加工u低硫原油。中7国所产原油的作价机制,迟至3250年才p开w始与o国际市场接轨。不i过,我们既不q以8WTI或布伦特原油为6参照,也c不q以4迪拜原油价格为1基准。比5如大r庆、胜利等多数油田所产原油,定价时是参照印度尼西亚原油的官方8价(ICP);少5部分1中1国产的轻质原油,则与d马c来西亚轻质原油TAPIS的价格联动。 -------------------------------------------------------------------------------------------------------------------------------------------- 电视上k报道的是国际油价 像早间新闻《第一t时间》就是 其他也d是 -------------------------------------------------------------------------------------------------------------------------------------------- 哪些市场的哪些合约?合约你是说原油定价机制么p? -------------------------------------------------------------------------------------------------------------------------------------------- 参考:知道的就这了bl纭wㄤkm黏пjc¥ivДのλc¥l纭

现在的石油油价一直在上涨,为何中国石油的股价却一直在跌?

博主语:看了这篇文章,在目前,在制度没有改进之前,在贪官没有伏法之前,你,还会买股票吗?

股民一研究股市上涨下跌的原因,管理层就发笑。涨跌的开关掌握在他们手中,你们却去研究技术啦、这个面那个面啦,这不是缘木求鱼又是什么?

投资中国股市的人,本来应该是非常幸福的。从股市诞生到今天的20个年头,中国经济一直牛气冲天,从来没有低于过7%的增长速度,1990年的 gdp是 1.74万亿元,到2007年已经是24.6万亿元了,20年增长了14倍之多。作为实体经济的晴雨表,照道理来讲,就是一头彪悍的大牛才对啊,即使投资人有所谓"过度情绪",最多也就是有时候肥牛有时候瘦牛罢了。

可悲的是,20岁的中国股市从来就没有牛过,一会儿是骨瘦如柴的小猫,一会儿是硕大无朋的大象,股票价格总在喜马拉雅的顶峰和马里亚纳海沟之间来回蹦达着。

是中国股民有着运动员一般的体魄,热爱登山跳海、跳海登山地来回折腾吗?显然不是。今天中央电视台通过对76万投资者的调查,得出一个数据:从 2007年至今,92%的股民亏损,亏损5成以上的人竟然接近6成!须知,今年是"黄金十年"的第二年,也是言犹在耳的"增加人民财产性收入"和"防止股市大起大落" 这些庄严的承诺才说了6、7个月啊。而纵观20年股市的发展历程,至少也有92%以上的平民参与者血本无归,几万甚至十几万亿的平民资财化为灰烬。说中国股市是百姓财产的屠宰场,那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中国股市怎么了?一个社会财富的源泉怎么成了社会财富的黑洞?一个全体社会成员民主公平地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渠道怎么成了加剧社会不公不义的工具?让我们看看中国股市的结构吧。

中国股市由五个部分构成:1、代表法律权威、行使市场监管责任的国家机关;2、被投资者,也就是上市公司;3、投资者,也就是股民、基金和其他机构投资者; 4、在以上三者之间架设沟通桥梁的社会中介机构,如、券商、会计师事务所;5、由公共知识分子和各利益集团代言人组成的公众舆论。

照道理讲,如果市场各部分各守其职,市场应该平稳发展才是啊,但是事实却表明,18年来,中国的股市一直就是这样要么是猫,要么是大象,来回折腾个不休。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要从市场上涨下跌的原因分析起来。

中国股市从诞生至今,从来都是一个受着严格zf管制的"政策市",其上涨和下跌完全是政策人为制造出来的,所以和实体经济几乎老死不相往来。

既然是人为的政策市,为什么不将股市调控成平稳发展的市场呢?

因为涨跌得越"暴",利益的越巨大!

设想一下,如有人能准确地在中国股市的每一个低点买入,又在股市的每一个高点卖出,有个三年五年的,他将拥有多少财富?实在难以想像。不是说成为亿万富翁很简单吗?只要拿十万元前,找到10个翻番的股票就实现亿万富翁的美梦了。

试想一下,如这个"神人"在低点买入后,他是否希望在短时间内涨得越高越好?而他在高点卖出之后,是否希望在短时间内跌得越低越好?

谁能找到大盘的高点低点?制造政策的人;谁能找到个股的高点低点?操纵个股的人。

谁制造着政策?中国证监会;谁具体操纵个股?机构投资者。

中国证监会和机构投资者应该是什么关系呢?应该是猫和老鼠的关系。但是现实是什么关系呢?是一家亲的关系。

一家亲是如何形成的?1、入市靠证监会批准;2、运行靠证监会"窗口指导";3、队伍相互融合。

仅仅查公开的资料就一目了然,证监会不过是一个跳板,许多证监会官员们人生的目标是到被监管单位去享受财富。

先看证监会和券商的队伍融合:

新证券的董事长李鸣曾是中国证监会稽查二局局长;新证券的总裁肖时庆曾任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部副主任;

安信证券总经理王彦国曾在证监会发行部、基金监管部、证监会南京特派办、上海证管办等部门担任要职;

国金证券董事长雷波,是已被"双规"的前证监会副王益的在证监会时的秘书;

平安证券总裁助理张文生曾经是证监会干部;

曾任证监会副的汪建熙,后来摇身一变,成为合资投行中金公司的董事长;

太平洋证券总经理王超,曾任证监会法律部主任,证监会杭州特派办主任、党委书记、证监会稽查一局局长等职;太平洋证券独立董事王连洲更是在业内赫赫有名,是基金法的起草组长;

再看证监会和基金公司队伍的融合:

目前60家基金公司中,15家基金公司的总经理曾在证监会、上证所、深交所担任过要职;此外,还有7家基金公司的董事等也在上述监管部门工作过;

甚至美国的也在招募中国证监会的官员:不久前,中投公司砸下32亿美元的美国私募基金弗劳尔斯的董事总经理宣昌,就曾任证监会规划委委员和机构监管部副主任。

好了,在这样明目张胆的融合中,证监会对市场中两支最重要的主力的监管已经成了左手管右手了。剩下来监管谁呢?管上市公司?

众所周知,上市公司是券商辅导、保荐、发行上市的,券商和证监会是一家人后,上市公司和证监会就有了"姑表亲";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要炒作股价需要上市公司有相应的消息配合,上市公司也要基金拉升股价进行减持、再融资等活动,在市场生存过程中,上市公司通过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也和证监会有了"姨表亲"。都是一家人,那么监管谁呢?

还有两支力量:"经济学家"和媒体舆论。但是大多数"经济学家"本来就是强势利益集团包装出来的、豢养着的,而这些强势利益集团通过广告购买、信息沟通早已经将大多数舆论媒体收归麾下了;至于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如他们坚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在没有集体诉讼制度的中国,在中小股东没有对上市公司监督管理权的中国,能生存下来吗?

现行的政治制度和政治道德,将证监会、券商、机构投资者、中介机构、大众舆论焊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的时候,他们就是反市场的一致行动人!暴涨之后暴跌,暴跌之后再暴涨,就在这疯狂的上串下跳中,一次次绞杀中小投资者的资本,一次次剐削人民的财富!

今年年初,沪深两市的流通市值是10万亿,到6月18日已经不到6万亿了,这4万亿真金实银,相当于去年全年国家财政收入80%财富到那里去了?我们知道从去年到今年,印花税、融资、再融资、大小非、基金分红,林林总总加起来,也不过1万亿左右的规模,还有3万亿到那里去了?

基金已经偶然暴出了"老鼠仓",证监会的官员们有吗?如有,那是非常恐怖的事情,因为能主导市场方向的人,从人性的角度,一定是希望涨了再涨,跌了再跌的啊。

但是目前我们的法律体系能阻止官员的老鼠仓吗?答曰:不能!

《证券法》中第四十三条就是防范老鼠仓的,怎么规定的呢?"证券、证券公司、证券登记结算机构从业人员、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和法律、行政法规禁止参与股票交易的其他人员,在任期或者法定限期内,不得直接或者以化名、借他人名义持有、买卖股票,也不得收受他人赠送的股票。"这个规定等于告诉证监会以及相关的禁止交易人,买卖股票一定要用老婆、儿女的名义,不可以拿自己的去。简直是"严苛"的"酷法"啊,它的目的好像在努力杜绝证监会官员们拥有私房钱!

但是如就有证监会官员冒天下之大不韪,拿自己的炒起来怎么办?第一百九十九条的"违法责任"在等着他们: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参与股票交易的人员,直接或者以化名、借他人名义持有、买卖股票的,责令依法处理非法持有的股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买卖股票等值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分。"这说明,如果自己把自己揪出来,不但要将赚的钱吐出来,而且证监会还可能给个"警告" 啊,"记过" 啊什么的处分!如此"残暴"的惩罚,相关人员至少胆子要比米粒大才敢触犯啊!

前一段时间市场高呼"救市了!"的时候,我冷眼旁观,哧哧冷笑:证监会肯定心里想,你们闹得这么凶,说大小非使股票下跌,说印花税让股票下跌,好,我大小非规范!我印花税降下来!你们能耐大,看能将股票涨到哪里去!一个眼色基金就明白了,疯狂地卖;证监会也不闲着,新股拼命地发;"经济学家"也行动起来,说恐怖啊,越南危机了!美国危机了!印度危机了!看你们那个敢买!等回落几天傻瓜们犹豫彷徨的时候,给你们最后痛击:特批特大的ipo!冷不防提高存款准备金!国资委说国有企业炒股损失要追究......哗啦啦兮大厦倾......

暴涨有暴涨的受益者,暴跌有暴跌的受益者,在这场世界罕见的股灾中,有人哭红了眼,有人笑弯了腰!谁是暴跌的受益者?能预知市场方向的人;在目前的市场主体中,谁能预知市场方向?以证监会为核心的庞大的利益集团!

如证监会真心救市,能将股市稳住或者拉上去吗?小意思!

去年年底以来中国股市的运行轨迹,就是中国石油的运行轨迹。这个怪胎,到今天依然有2.46万亿的总市值,占大盘的权重13%还多。中国石油涨,则大盘涨,中国石油稳,则大盘稳,中国石油跌,则大盘跌。那么要花多少钱才能让它涨起来呢?今天最多只要花3亿!今天它的价格在15左右,换手率不到1%,全部交易额不足6亿元,用3亿拉升,另外至少有3亿跟风,价格就上去了。

其实要稳或者升,只要机构不抛就行了,因为目前这个价格,不存在获利盘,套牢的股民是不会汹涌地割肉的,但是为什么它就跌了下去,带动大盘狂跌6.5%,以至于800家跌停呢?只有一个解释,根本不想救市,反而想打压股市,制造恐慌,以期获得更廉价的筹码!

机构有钱吗?吓死你!不说每次都能成功逃顶的社保基金、疯狂砸盘的保险基金,就说从基民手中收来的公募基金,有多少呢?7千亿!拿出区区0.05%来,中国石油就稳住了,大盘也就稳住了,但是不但不拿,还拼命地砸!要的是什么?暴跌再暴跌!

不是说证监会开会要讲政治吗?哈哈,念文件一本正经,下台时稍微眨一下眼睛不是就能会心一笑了吗?

那么暴跌复暴跌,谁最开心?

1、老鼠仓。可以得到更便宜的筹码;

2、外资。可以用更便宜的价格收购中国的核心资产;

3、被老百姓热议的贱买国产的人。说建设银行卖2.45元/股给友邦是卖国,那么二级市场跌到1.45元/股,不是就成了爱国英雄了吗?再说农行正在股份制改造,什么价格友邦才会开心地举起水晶杯呢?

4、仇华的敌对势力。你经济增长不是快吗?你不是要和谐吗?你不是要风光地搞奥运吗?看看,你民不聊生了吧?民众和zf有对立情绪了吧?

那么暴跌复暴跌,谁最伤心?

1、中国老百姓。理由地球人都明白。

2、党。"增加人民群众财产性收入"这个庄严的政治承诺,居然成了忽悠百姓进套的事实,一言九鼎的政治威严在遭受空前的侵蚀,1号肯定痛心疾首!

3、zf。"防止大起大落"的施政宣言,居然得到截然相反的现实结果,zf的能力和诚信遭受空前质疑,3号焉不忧愤交加?

所以,我们知道了,目前中国资本市场上形成的利益集团有多么庞大,有多么嚣张,有多么贪婪,有多么残酷,有多么危险!他们就是要在中国股市上先买一只猫,然后以大象的价格卖给老百姓,然后再无所不用其极地让百姓以猫的价格再卖给他......颠来倒去,反反复复地从事着这个肮脏的游戏,其结果是国家发展再快,经济发展再好,老百姓和资本市场也牛不起来。最终,中国将为他们这个肮脏的游戏付出巨大的代价!

目前证监会的官员"出事"的已经有好几个了。前发审委工作处副处长王小石被判九年;前中国证监会贵阳特派办负责人高勇死缓;前证监会副王益也已经被"双规"。他们都是因为其他事情牵连出来的,被发现纯属偶然。

还有没有"王小石""高勇""王益"在大楼里依然神现活现地"保护投资者利益"?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目前薄弱的法律体系是无法保证大楼里没有他们的。

为获得一己之私或者一个小团体的利益,使亿万百姓的利益受损,使国民经济的发展受阻碍,使党和国家的威信受侵蚀,使民族复兴大业成泡影,这样的事情确实有发生的可能。

怎么办?必须将目前这种证券监管的法律框架、执行机构、制衡方法全盘推倒重来,重新建立一个受中小投资者有效监督、和市场利益相关各方完全隔离、独立行使资本市场法律监管职能的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才能保证资本市场为社会的公平正义、为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发展中国家应怎样避免经济危机

近年来全球经济经历了股市频繁波动、经济严重衰退、世界局部地区动荡和反恐战争,以及恐怖活动猖獗等一系列负面因素的打击,持续了多年的低迷。据世界银行统计,2001年和2002年全球经济分别仅增长了1.5%和1.7%,虽然同期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高于全球经济增长,但增长也同样缓慢。2003年随着伊拉克战争的结束,影响全球经济的不确定因素在逐步减少,与此同时,在美国经济复苏和亚洲经济平稳增长的带动下,全球经济复苏步伐加快的迹象逐步显现,全球经济增幅达到2.7%。延续2003年的全球经济出现转机,2004全球经济复苏步伐明显加快,预计年增幅可望达到4%。由于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复苏和亚洲经济的稳定增长,使得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平稳,预计2004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可达到6.1%(高于2003年的5.2%)。2005年和20%年如果油价依然居高不下,以及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将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构成一定的威胁。如果油价有所回落,全球经济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不出现意外情况,预计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可达到5.4%和5.1%。

一、亚洲经济强劲增长

目前,亚洲国家经济发展依然面临着国际政治、形势严峻的考验,其中在政治上包括地区形势动荡、安全问题突出、恐怖活动依然猖獗,以及随时有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件。在经济上,尽管2005年仍将保持一定规模的增长,但强劲复苏的背后潜在的风险也在加剧,如油价的波动、新的通货膨胀压力、金融领域的不稳定性,以及经济活动减弱正在显现,许多不确定因素使亚洲经济前景不能过于乐观。

(一)亚洲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

2001~2002年期间,亚洲地区一些主要国家经济增长放慢,出口需求下降,并影响到金融市场的稳定,尤其是部分新兴市场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相当严重,再加上美国等西方国家经济严重衰退,进一步加剧了亚洲经济增长下滑的趋势。

亚洲国家(不包括日本)经历了两年的经济增长下滑后,2003年开始出现转机,经济增长达到6.5%。尽管2004年亚洲国家经济受到国际油价居高不下和中东局势动荡,以及各种恐怖等不利因素影响,但经济增长依然强劲。为此,近期亚洲开发银行将2004年亚洲国家经济增长率的预测从4月的6.8%调高到了7%,这是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亚洲国家出现的最快增长,预计2005年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但有所下降,为6.2%。尽管经济强劲增长,油价上扬,但预计2004年亚洲地区的通货膨胀率仅为3.7%,比原先预测的低0.5个百分点。目前亚洲经济能够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国经济增长强劲推动了亚洲经济的增长。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了9.1%,国际社会普遍认为,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将依旧保持高速增长,预计增长幅度与2003年相差无几。另一个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亚洲国家经济自主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同时区域内贸易合作进一步加强,减少了因区域外部国家消费不振和经济低迷带来的冲击。再有,亚洲已经从金融危机的阴影中摆脱了出来,金融领域相对稳定。2004年以来,亚洲各国货币持续保持稳定,而且股市开始普遍回升,金融市场进一步活跃,这对当前亚洲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与此同时,由于全球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强劲复苏,2004年亚洲地区出口增长强劲,消费和投资也进一步复苏。预计2004年亚洲地区出口增长18%,在经济扩展和油价上涨的同时,进口增长更为迅速,预计进口增长21%。

(二)各区域经济强劲发展

从亚洲各区域经济发展形势看,均有长足的发展。

2004年,东亚地区依旧保持着高速发展态势,预计经济增长达到7.3%,其中中国增长率将超过9%;中国香港达到7.5%;受政治因素的影响,中国台北经济复苏比预期的要放缓,增长率为6%;由于出口减缓和国内需求不旺,韩国经济增长率约为5.2%。2004年拉动东亚地区经济增长强劲的主要因素是,需求持续旺盛、投资增长加快和进出口贸易繁荣。预计2005年东亚经济增长将有所减缓,

2004年东南亚地区经济增长仅次于东亚地区,大多数国家经济进一步复苏。消费和投资是当前东南亚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预计2004年东南亚经济增长率可达到6.2%。其中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经济表现最为突出。由于新加坡官方将第三季度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7.8%,第四季度预期上调至6.2%,从而全年经济增长预期从7%大幅上调到了8.4%,这将是新加坡四年来最快的增长幅度。一年来,由于马来西亚国内需求出现大幅度反弹,出口增长较快,经济发展有了新的动力,经济增长率上调到7%。泰国和越南继续保持着可观的增长势头。印尼和菲律宾经济得到改善,但增长速度仍然相对缓慢。预计2005年东南亚地区经济增长率将随着亚洲经济的放慢而略有回落,为5.7%。

2004年发展中国家经济状况及前景展望 来自: 第一范文网

2004年由于南亚地区主要国家印度的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和巴基斯坦经济改革增强了国力,预计该地区经济可望实现6%的增长率。但随着油价的上涨,通货膨胀率高于预期,可达到5.5%。2005年印度经济发展有可能受农业减产的拖累,经济增长出现下滑,而巴基斯坦有望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受印度经济发展减缓的影响,2005年南亚经济增长也将减缓,预计为5.9%,如果油价继续在高位徘徊,通货膨胀率也将上升,有可能达到6.5%。

2004年中亚六国经济增长主要受益于石油、天然气和矿产品以及棉花价格的上涨,预计经济增长达到8%。其中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由于受石油和天然气价格的上涨,石油和天然气领域的投资和出口收入大幅增长,经济出现快速增长。而吉尔吉斯、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在矿产品和棉花价格上涨的拉动下,经济增长普遍提升。尽管2005年国际油价和矿产品价格有可能回落,但中亚六国的石油、天然气和矿产品出口量将继续增加,经济增长也将保持在2004年的水平,甚至高于现有水平。

(三)亚洲经济仍面临着各种考验

当然,目前亚洲地区在经济复苏过程中也有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在地区政治形势上,2004年以来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政局动荡、恐怖主义盛行,导致这一地区安全与政治环境恶化,在一程度上阻碍丁东南亚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战后伊拉克局势和整个中东局势的动荡,导致亚洲的安全环境更加严峻,对亚洲的旅游业造成了严重的冲击。目前,旅游业占亚洲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近9%,7%的就业机会也来自旅游业。伊拉克战争后,恐怖袭击以及恐怖威胁的不断增多,严重影响了亚洲特别是东南亚旅游业的发展。在经济形势上,亚洲国家和地区仍存在着严重的隐患,特别是金融领域隐患依旧突出,如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债务负担沉重,银行业存在着多种潜在危机,来自金融领域的潜在威胁始终存在。再有,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地区,石油的需求量在近10年的时间里增长了50%以上,占全球总需求增长量的约80%。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亚洲对石油的需求还在进一步增大。由于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严重依赖石油进口,因此目前中东局势的动荡对亚洲经济进一步发展构成的最直接的威胁就是石油供价格的上涨。2004年国际油价持续上涨,目前虽有所回落,但随着中东局势的进一步动荡国际油价仍居高不下,甚至还有可能再度攀高。目前油价的居高不下首先加大了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石油进口,一些国家贸易盈余大幅度减少,削弱这些国家偿还债务的能力。其次,油价的高企使企业生产成本增加、效益下降,同时导致通货膨胀有所抬头。

论文2004年发展中国家经济状况及前景展望来自

在未来经济发展中,亚洲将面临来自全球范围内各种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加强区域内部的合作对亚洲未来经济发展就显得更加必要。其中区域内部的合作既包括经济上的,也包括政治上的,特别是在共同打击恐怖主义上的合作,对亚洲地区安全和经济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受各种政治、经济因素影响,2005年亚洲国家经济增长将放慢,主要原因是预计部分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将进一步减弱,但进出口贸易仍将旺盛,预计出口将增长11%,进口将增长14%。在石油价格继续高位徘徊的情况下,经常性项目盈余将进一步减少,通货膨胀率将继续攀升,可能达到4.4%。同时,高油价也将有可能导致石油进口国经济增长的明显放缓。另外,2005年美国、日本和欧盟经济增长有可能出现下滑,再加上目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日益突出,可能会在今后拖累全球经济的增长,影响亚洲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取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变化,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取必要措施防范各种风险,才能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非洲经济依然面临着严峻挑战

受全球经济复苏的影响,2003年非洲经济出现了新的增长,达到3.6%,但受非洲内战的影响非洲经济发展依旧缓慢。2004年在全球经济复苏加快的带动下,非洲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增长,预计全年可达到4.5%。其中东部非洲达到5.6%,中非5.3%,北非4.5%,南部非洲3.4%和西非3.2%。预计2005年非洲经济仍将出现进一步增长,有望达到5.4%。

(一)非洲的经济发展形势

2003-2004年非洲在全球经济逐步复苏的带动下经济出现了新一轮增长。2004年非洲的经济发展主要受益于世界各国需求的增加和国际市场石油以及其他初级产品价格的攀升。受全球经济强劲复苏的影响,2004年世界各国对非洲石油和其他初级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国际市场石油和其他初级产品的价格也随之上涨,从而对非洲的经济增长起到了推动作用。由于非洲石油和初级产品出口量的持续增长和价格的上涨,2003-2004年非洲初级产品出口收入大幅度增加,并带动了外资在非洲投资的增加,特别是跨国石油公司在非洲的投资进一步加大。目前非洲原油产量占全球产量的10%以上,预计到2010年有望上升到20%,仅美国原油进口总量中非洲能源所占比重将从目前的15%提高到2005年的25%。2004年由于海湾局势动荡,石油价格飙升,非洲的石油的重要性更加突出,迫使西方国家和石油公司加大了对非洲石油的进口和在非洲地区的开,从而使非洲产油国从中受益。此外,非洲有色金属、黄金、咖啡、茶叶、棉花等的出口收入2004年也有大幅度提高。

2004年发展中国家经济状况及前景展望 来自: 第一范文网

虽然目前非洲经济有所回升,但大多数非洲国家要实现2015年将贫困人口减半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要实现这个目标,非洲国家本世纪起需要年均经济增长保持在7%以上,而目前非洲55个国家中,只有极少数国家能够达到这一标准。长期以来,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以初级原料产品的出口和国际直接投资,以及经济援助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目前非洲国家仍然面临着国际直接投资和经济援助严重不足等各种困难,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二)非洲的贫困问题

长期以来,贫困始终是阻碍非洲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国际社关注的问题,但至今仍没有得到明显改善。目前,非洲大陆的形势依旧十分严峻,战乱不断,艾滋病肆虐,债台高筑,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差距日渐拉大。根据联合国有关部门提供的统计数字,拥有30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8亿多人口和55个国家的非洲,目前仍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地区,贫困是非洲经济发展的最棘手问题。目前,非洲的国民生产总值仅占全球的1%,贸易总额仅占全球的2甲e,吸引外资仅占全球的1%,经济增长相对缓慢。据世界银行预测,到2004年底,非洲贫困人口增加近210万,每天生活费不足一美元的贫困人口增加约80万。另据世界粮农组织报导,目前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非洲有近3000万人严重缺粮,其中东非占60%,约1800万人。特别是近年来肯尼亚由于持续干旱,有400多万人处于饥饿之中。与此同时,赞比亚、莫桑比克、津巴布韦等国家遭受洪涝灾害,计以百万人的食品安全受到威胁。另外,目前美国的大规模打击恐怖军事行动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而非洲国家的外债、消除贫困化、防治艾滋病,以及地区冲突等问题被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所看淡,而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非洲的经济发展。为此,近年来许多非洲国家***多次强烈要求国际社会进一步重视非洲国家的问题,加大对非洲的经济援助,并消减对非洲国家进口产品的关税壁垒。此外,他们还呼吁非洲国家应不断发展自身能力,加强非洲国家间的协调,深化适应性的经济结构调整,依靠非洲国家的力量解决地区冲突等,以逐步建立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从而减轻因恐怖和西方国家打击恐怖主义军事行动给非洲经济带来的严重影响。

(三)非洲的债务问题

严重的债务问题是困扰非洲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到2000年底,虽然非洲国家的外债状况有所改善,但积欠外债总额超过了3800亿美元,比20世纪90年代初不到3000亿美元增加了近27%,平均每年增加约100亿美元,债务总额约占全球债务总额的13%,占发展中国家的15%。非洲国家每年近25%的财政收入用于偿还外债。2002年非洲国家由于还债能力减弱,债务负担更加沉重,债务总额接近3900亿美元,其中年内非洲国家被要求偿还的就高达近210亿美元,约有近130亿美元没能按期偿还。2003年非洲国家债务形势进一步恶化,接近4000亿美元,预计2004年超过4]00亿美元。据有关机构预计,在今后几年中非洲国家的外债总额不仅将大大增加,而且无法按期偿还的也将大幅度增加。由于近年来债务危机的加剧,使许多非洲国家新的大幅度减少。例如2001年和2002年,非洲国家从国际金融机构所获得的新的分别比上年减少了约6.4%和6%,2003年减少了6.2%,预计2004年超过6.5%。尽管2004年6月的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同意把减免贫穷国家债务再延长两年,并表示将提供更多的免债和援助项目,但这些减免只占非洲债务的一小部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四)非洲的贸易问题

对外贸易在非洲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主要外汇来源是通过对外贸易来实现的,其主要的贸易往来是美国和欧洲地区。近年来,非洲国家为了经济发展不断扩大出口,同时随着美国和欧洲等西方国家对非洲制造业产品需求的增加,非洲的出口增长从1998年的3.1%增加到2000年的3.4%。但近年来,由于西方国家实行反倾销和补贴等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以及自由贸易协定实施的速度缓慢,使非洲国家贸易发展出现缓慢趋势,依旧徘徊在3.4%左右。1999年以来,西方国家每年用于农业补贴高达3000亿美元,相当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并对发展中国家主要出口的农畜产品进口征收关税超过100%。估计,由于西方国家实行的限制进口政策,发展中国家每年损失的出口收入超过了1500亿美元,其中非洲国家的损失十分可观。由于西方国家进一步加大了贸易保护主义力度,使非洲出口贸易成为西方贸易保护主义的牺牲品。长期以来,非洲经济增长依然严重依赖初级产品的出口,国际市场价格的波动对非洲经济的影响十分明显。而且,非洲的其他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处于劣势,再加上发达国家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也进一步限制了非洲产品的出口。

2004年发展中国家经济状况及前景展望 来自: 第一范文网

另外,由于地缘政治不稳和经济本身诸多不确定因素始终笼罩着非洲,受其影响,未来非洲经济形势依旧存在着潜在的风险。在当前非洲内战不断和政局动荡不定的影响下,非洲国家经济发展依旧步履艰难。非洲部分国家长期政局的动荡,严重影响了国际机构和外资在非洲的经济援助与进一步投资,并影响了非洲的产品的生产能力和出口的进一步增加。同时,内乱和冲突带来的疾病、饥荒、环境恶化等问题,给非洲经济保持稳定发展带来更多的不确定因素。

三、拉美经济摆脱困境

2003-2004年,拉美国家逐步走出经济和金融困境,经济出现恢复性反弹。特别是2004年,拉美经济显示出强劲增长势头,复苏态势得到进一步巩固。但目前在经济发展中依旧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未来经济形势仍不容乐观。

(一)经济进一步增长

2001-2002年,拉美国家受阿根廷、巴西经济和金融形势持续恶化的影响,经济发展陷入困境,再加上随着全球经济普遍陷入衰退,特别是受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拉美国家经济出现严重下滑。拉美国家与美国经济有着紧密的联系,美国经济的发展变化直接影响到拉美国家的经济走势。因此,2001年和2002年美国经济的衰退和遭受恐怖袭击带来的重创,为拉美国家经济带来了厄运,甚至比美国的衰退更为剧烈。2003年美国经济开始全面复苏,由于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拉美地区经济复苏依然乏力,经济增长仅有1.5%,但与2002年负0.6%的增长相比,拉美经济也在逐步回升。2003年以前,导致拉美外国投资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拉美各国经济普遍衰退,一些国家发生金融动荡,部分国家经济政策摇摆不定,以及许多国家货币贬值。

2004年以来,随着拉美国家逐步消除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以及受美国经济强劲复苏的影响,大多数国家经济状况出现进一步好转,许多国家经济复苏势头强劲,,预计2004年拉美地区经济增长可达到4.7%。其中,委内瑞拉、乌拉圭和阿根廷三国2004年的增长率预计分别达到12%、9.5%和7.1%。同时,厄瓜多尔、巴拿马、智利、秘鲁、墨西哥、巴西、哥伦比亚和哥斯达黎加经济也呈现稳定增长势头。2004年拉美对外贸易连续第三年实现顺差,预计全年顺差额达到385亿美元。2003年拉美资本外流净额由2002年的400亿美元下降至150亿美元,2004年资本外流进一步减少,外部投资也出现回暖迹象,因此拉美2004年国际收支状况进一步改善,这表明拉美经济状况在不断好转。虽然目前拉美经济仍在困难中徘徊,金融状况难以根本好转,但2004年拉美经济开始复苏,流入该地区的外资也逐步增加。拉美国家经济2004年普遍增长主要得益于全球经济和美国增速加快,以及国际市场需求回升。在美国、日本和亚洲等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带动下,全球经济快速复苏,国际市场需求旺盛,拉美原料和石油出口国的收入因此大大增加。拉美地区多数国家属外向型经济,因此,拉美经济复苏首先得益于外需的增长。2003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快速复苏,国际需求转旺,从而带动了拉美地区的出口。由于2004年全球贸易预计增长8%,这为拉美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对外出口机会。同时,拉美国家加强了区域性经济合作,推动了自身经济发展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各国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此外,初级产品和石油出口占拉美国家出口的30%以上,是拉美经济的重要支柱。2003年以来国际市场初级产品和石油价格的大幅度幅上涨,也使许多拉美国家的出口收入进一步增加。另外,在经历了2002年拉美金融危机之后,阿根廷从困境中摆脱了出来,经济增长势头增强,这为整个拉美地区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基础依然薄弱

近年来,拉美经济形势始终处于动荡之中,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相继接踵而来,总是不能稳定。90年代拉美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为3.3%,但是由于拉美许多国家经济和金融领域十分脆弱,一旦受国内或地区以及国际不利因素的影响,经济和金融形势随时有可能出现新的危机,因此今后拉美的经济前景仍不容乐观。2004年拉美经济尽管已出现比较强劲的复苏,但依然面临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第一,许多拉美国家经济严重依赖附加值较低的初级产品出口,一旦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价格下滑,其出口必然受到严重影响,市场上价格的波动将是今后拉美国家对外出口和出口收入不确定和不稳定的重要因素。第二,外向型经济是拉美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对外贸易和国际投资,一旦国际贸易环境恶化,外国投资不振,将严重影响拉美经济的发展。这种对外依赖程度较高的经济模式是未来拉美经济发展的潜在隐患。拉美国家要保持长期可持续性的经济增长,一方面需要各国在国内市场挖掘经济增长的动力;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本地区的区域合作。第三,一些拉美国家金融和政局动荡的风险依然存在,一旦任何一个国家的金融和政局动荡,将波及整个拉美地区。在金融领域,由于拉美地区各国国内多年来储蓄偏低,抗风险能力脆弱,一有风吹草动金融危机有可能再次卷土重来。

2004年发展中国家经济状况及前景展望 来自: 第一范文网

(三)前景不容乐观

目前拉美经济出现的强劲增长并不稳定,增长既有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也有经济陷入低谷后的恢复性回升的程度和可能。如果国际和地区环境发生变化,或该地区出现严重的突发件,拉美经济的增长将很难维持,甚至出现经济或金融形势的动荡。当然,未来拉美经济也有乐观的一面。首先,拉美经济已经渡过了艰难时期,经济开始全面恢复,正处于增长时期;其次,地区形势趋于稳定,政治环境的逐步稳定有利地区经济的发展;再有,区域性合作不断加强,有利于本地区自身的发展。另外,由于外部环境对拉美经济的影响十分明显,因此今后几年拉美经济能否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能否持续复苏和进一步增长。预计,2005年和2006年如果不出现意外,拉美经增长将有所放慢,均在3.7%左右。

四、发展中国家经济面临着严峻考验

随着西方主要国家刺激经济的实施,以及2003年全球经济的复苏,预计2004年全球经济总体运行好于2003年,经济复苏步伐将在2003年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强劲态势。但全球经济运行中的一些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如能源价格较高、股市动荡、汇率频繁波动、消费需求增长不稳,以及局部地区动荡、恐怖活动猖獗、美国反恐战争是否会再次打响,都将会对全球复苏带来负面影响,导致全球经济波动甚至出现反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也将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考验,在困境中谋求进一步发展,在动荡中排除干扰保持经济形势的稳定。

对发展中国家未来的经济前景,有关国际机构也提出了警示,提醒有关国家和地区要警惕当前油价的剧烈变动、西方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全球恐怖活动猖獗以及东亚和拉美金融体系的脆弱,将成为影响未来全球经济是否稳定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能否稳定增长的重要条件。目前西方国家和全球经济能否保持复苏的增长势头,国际金融市场是否能够保持稳定,以及打击恐怖主义活动是否有效和国际安全环境能否保障,将是影响今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主要不确定因素。另外,由于当前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在贸易上对发展中国家取种种贸易限制,以及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始终没有得到改变,这将进一步扩大西方发达国家与贫穷国家的贫富差距,这也是严重影响今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特别是对于最为贫困的地区和国家来说,如果这一状况得不到实际的改善,最为贫困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前景将依旧令人忧虑。与此同时,如果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严重受阻,也将必然影响全球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

当然,未来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依旧难以摆脱内外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从内部因素看,仍然会受到地区局部冲突、社会动荡、贫困加剧、债务沉重、技术落后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从外部因素看,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是否稳定对发展中国家有着重要的影响,将直接关系到国际社会对贫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和投资。

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特别是贸易、贫困和债务问题涉及到国际社会的方方面面,近年来,在许多国际金融和国际性会议上都把发展中国家最为贫困国家问题纳入重要议程,作为国际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虽然目前有关国际机构就贫困国家债务减免、减少贫困等问题取了一系列措施,有利于缓解贫困国家的各种危机,增加官方经济援助,避免最为贫困国家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但西方发达国家还应从全球经济发展角度出发,从行动上更加重视贫困国家的发展问题,而不是热衷于西方的全球战略和对外政策。应积极地取确实可行的措施调整不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关系,减少全球化给贫困国家带来的风险,切实实施债务减免和经济援助,从而对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和债务危机等问题起到真正的作用。对于贫困国家和地区来说,在经济上,也需要进行经济结构改革,调整有关经济政策,避免债务进一步加重;在政治上,减少战乱、稳定社会,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从整个国际社会来说,贫困国家和地区需要更为关注和国际援助。具体地说,从现阶段看,要逐步有效地解决贫困国家的经济发展难题,缓解债务危机和减少贫困,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不能仅仅依靠一次或几次债务减免和经济援助来实现。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贫困和债务危机,一方面需要良好的国际经济秩序;另一方面需要西方发达国家以及国际金融机构取有效措施,在减免部分债务的同时,也要支持贫困国家的经济发展,如降低利率,减少进口限制,提供必要的经济援助等,从根本上缓解贫困国家和地区的贫困现象和债务危机,才能使贫困国家和地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