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石油大亨_油价世纪大战墨西哥
1.国际商法的特点
2.这次美国油价下跌跟俄罗斯和苏联有什么关系?
3.美国与日本战略石油储备方法.经验.政策.基地数量
国际商法的特点
国际经济法的概念、范围、方法等等有待于继续讨论。我今天想简单讲这样几个问题,在经济全球化下我们的国际商法,有四点我觉得有一些心得体会:
第一,世界经济全球化要求国际商法更加走向趋同化。这点我觉得是时代的要求。那么,什么叫经济全球化?简单的理解,它不是一体化,而是市场化,就是要把世界经济市场统一化。经济全球化的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市场统一化的地理范围越来越大。我记得当年学马克思主义的时候,有过这样一句话,资本主义的发展把封建主义、农村都卷入到了资本主义市场之中。那么他们(资本主义)把它卷入是靠帝国主义战争,用血、火和剑来实现市场统一,把偏僻的农村也逼入资本主义的世界是市场之中。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了瓜分市场,把市场统一到他们的意志之下。现在,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的这场全球化,市场化,由于人类进步了,取的方式就不同了。全球化的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市场的统一化是靠市场背后的规则来实现,而不是靠武力来实现。规则的统一化包括两方面,一个就是通过公约、条约、国际惯例的统一来实现,WTO就是非常明显的例子。我觉得国际商法的统一要强调商法的一些基本原则的统一,甚至是商法的具体法规在国际上的统一,而且我们搞国际商法要为这一点作出我们的贡献。本来今天焦津洪和高西庆也要来,虽然没来,但是他们两个有一个观点,他们认为美国公司法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能不能以美国公司法作为基础,制定一个世界统一性质的公司法,有些文章也提出,美国公司法就是世界公司法。但我们还不能这样说。我记得我83年在美国的时候,当时经贸部条法司让我去参加联合国的一个会议,就是关于《世界跨国公司行为准则》的讨论。那是世界性管辖跨国公司的一个行为准则。后来失败了,因为没有基础。美国公司法相对来说是比较先进的。先进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它的公司法比较适合美国的经济发展。美国经济现在做的最大最强,占世界总量的百分之二十五到三十,我们大概到百分之五左右,我们的实力还比较低一点。这就说明它(美国)最贴近市场,最贴近经济发展的法律——公司法和证券法——是适应经济发展的,起了促进的作用。第二,美国有五十个公司法,每个州都有自己的公司法,这些公司法相互比较,相互竞争,平均每一年到两年就要修改一次。美国公司法是平等竞争的产物,这就体现它的先进性。第三,美国ABA(American Bar Association)就是全美律师协会,有非常强的法规起草力量。它有一个公司法起草委员会,每两年就要出台一个Model Business Corporation Act,我把它翻译成美国标准公司法。该法起草的参加者就是学者、律师、法官三个部分。我参加过他们的一次会议,因为我80年翻译了美国标准公司法,到99年才被他们发现,专门请我去做了一个演讲。他们制定的法律就反映了美国整个经济发展的水平,然后再经过修改。各州的立法者再根据(标准公司法),看看有没有适合于本州的内容,然后对本州公司法加以修改。所以美国公司法确实是比较先进的。我们这次的公司法修改,规模是比较大的,在很多方面都参照了外国的先进经验,包括美国的。王保树教授组织了一些人,搞了一个Model Corporation Law in China(中国标准公司法),我们能不能也搞一个班子,为世界做一点贡献,从公司法开始,我们的一些具体的商法内容能不能在参考有些国家的基础上,给各国加以参考。因为我国经济全球化的继续深入和发展,它必定要求各国的商法的原则和规定更为相似。这样可以节约交易成本,增加利润。这就像长江之水,谁也阻挡不住。法顺之者昌,法律也要跟着它走,不能取法律措施阻挡它的潮流。
第二,经济全球化使国际商法的内容和实施与各国的政治和外交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我亲身经历的例子:我最近在一个国家担任仲裁员,仲裁的是我们国内的一个上市公司与别人签订了一个高精尖零配件合同,由于没有经验,合同一订就是十年,价格每年涨百分之十五。大家知道,电脑的价格第二年就能降百分之五十。合同订完还未履行,价格已经下跌了一半以上。根本无法履行。对方在国外提出仲裁,仲裁的时候原来结果是赔1400万人民币,我不同意,我认为800万就够了。最后我没有在仲裁裁决上签字。仲裁机构说:“你不签字,对不起,就会有一个新的仲裁裁决出来。”最后我同意签字的时候,两个星期的期限(签字期)还没有到,大概还有五六天的时候,就来了一个新的裁决。他们自己说原裁决(1400万)是公正的,经过充分讨论的。但在没有任何新证据,仲裁员未进行任何新的讨论的情况下又做了一个新裁决,完全推翻了原裁决,最后赔了1亿4千万,一下子涨了九倍。因为两个仲裁员是对方国家的,我是中国人,两票对一票。后来我提出了不同意见,后来该仲裁委员会的秘书处都反对,认为不能写上裁决书。后来经过斗争,首席仲裁员同意把我的不同意见适当写上去。我认为这一点就证明商事合同带有政治化倾向。瑞士的仲裁机构都是这样判决,瑞士仲裁机构一个非常独立的机构,他也会作出这样的裁决。另一个例子,大家知道,我们是一个外贸大国,但不是外贸强国,我们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是世界之最。,遇到的问题很多,尤其是我们的能源问题。前两天油价长了很高,一升涨了四毛钱。三分之一以上,甚至有的三分之二是要靠外来进口,而且没有固定的客户,这是我们的问题。2004年的时候我国和伊朗订立了一个友好合作条约,我们要进口他们的天然气。伊朗的天然气储量是世界第五位,石油储量是世界第六位。我国的中石化和深圳的正隆公司分别与他们订立了购买石油和天然气的合同。二十五年的长合同,一千亿美元的合同对价,原定08年开始执行。后来我们出于外交的考虑,在联合国讨论伊朗核问题时投票赞成了美国的意见,要将伊朗核试验交给联合国处理。伊朗方面一下子就改变了立场,两个合同就不履行了,从现在开始要到二零三几年才能完成。如果完全运用传统商法的违约观点,就无法解决这一问题。还有大量的类似案例,譬如向以色列购买飞机等,很多都是以商事合同的形式出现的,但是他的政治利益非常强。商事的政治化要求我们的国际商法教学和内容要考虑到政治外交的作用。
第三,我跟陈治东教授有相同的观点,就是国际商法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方向,它的教学和操作与国际经济法、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内商法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市场是统一的,管辖市场法律的教学只有把它们统一起来,才能使它变成学生的能力。如果孤立起来,它只是一种知识。如果我们的教授只懂国际商法,不能与其它部门法联系起来,那他只能讲授知识,而不能为我们的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之间架起桥梁。所以经济全球化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最后,国际商法的研究和教学内容的重点应当逐步走向以我为主,向国际化靠拢这样一个方向。因为以我为主,向国际化靠拢的必要条件已经逐步成熟。尤其是我们的教学内容应当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法律支持,为外经贸的持续发展提供法律支持,国际商法的内容里面,欧盟、美国、日本、东盟、韩国、俄罗斯等我们最主要的贸易伙伴,这些国家的法律我们要研究,另外一些新兴国家,如巴西、印度、墨西哥的法律也要研究。还有我们主要的能源供应国,包括伊朗、伊拉克、安哥拉这些国家的法律也要研究,使得我们的商法研究真正和我们的经济发展,和我们对外贸易、对外投资的发展密切的结合起来。这样的商法才是有生命力的。
://.chinalawjob/blog/blogs/langyukaixuangmailcom/archive/2007/01/21/999.aspx
这次美国油价下跌跟俄罗斯和苏联有什么关系?
这是打击俄罗斯经济最好的武器,俄罗斯经济现在基本依靠石油出口维系
根据俄罗斯联邦银行计算,如果原油价格维持在90美元/桶,2015年俄罗斯财政收入将因此减少12%,低至80美元,就会导致俄罗斯财政大出血。
俄罗斯财政预算平衡折合国际油价的数字是动态的,在2008年前后是70至95美元。这几年,由于物价上涨和普京近似疯狂的十年扩军,导致平衡点抬升至114美元,原油价格要维持在114美元/桶,俄罗斯才能维持收支平衡。
俄罗斯今年的财政预算就是以2014年初能源产能出口量折算石油价格114美元为基础制定的。国际油价如果低于这个数,俄罗斯财政将发生赤字,现在的油价已经低于90美元,在80美元附近徘徊。如果油价跌至每桶70至80美元,俄罗斯经济将陷入极端困境,深度衰退,大规模财政赤字,巨额资本外逃……
美国曾操纵油价下跌"玩死"苏联
通过能源价格打击对手,历史上有过成功先例。在冷战末期,美国就曾操纵石油价格下跌"玩死"苏联。
苏联解体主要是内部原因导致,但来自外部的颠覆也是重要因素,其中就原油价格是促使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因素。1967年11月,苏共总书记、部长会议勃列日涅夫在纪念十月革命50周年的红场演说中,首次提出发达社会主义社会概念。11年苏共二十四大宣布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苏联这个对外宣称发达社会主义的底气,并非其经济发展有多好,主要原因是石油和能源产出获得的收益。
11年初,国际石油只有1.8美元/桶,13年初涨到2.95美元一桶,到13年的年底突破12美元。15年苏联石油产量超美国,至19年成为第一大产油国。这段时间,苏联因为产能的增加和原油价格的坚挺,从国际市场上收获了巨量的石油美元,再加上苏联红军的强大武力,这个地球上面积最大的国家表面上异常强大,四处对外扩张,与西方国家搞对抗。
1981年,国际油价格继续坚挺,一度高达39美元/桶,这时苏联作为世界第一大产油国,完全不把欧佩克的限产措施放在眼里,产量连年增长。1981年里根入主白宫后,美国在开始实施遏制苏联的战略,一是把苏联引上与美进行军备竞赛的快车道,从经济上消耗苏联国力,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二是通过施压对欧佩克施加压力,促使其增产,使世界石油价格低位运行,切断苏联军备竞赛所需资金来源,从而拖垮苏联经济。
美国的这两手措施非常有效,1985年,在美国怂恿下,沙特阿拉伯指责苏联、墨西哥等产油国无限制开,决定不再捍卫欧佩克价格,迅速提高产量,追回市场份额。沙特的石油出口从不足200万桶/日猛增到约600万桶/日,85年末更达到900万桶/日。其它石油出口国纷纷效仿。这使得苏联在一夜之间损失了超过100亿美元的硬通货,几乎是其硬通货收入的一半。
油价下跌,苏联首先在军控领域屈服。
世界石油产量猛增,爆发了战后国际石油市场最惨烈的价格战,石油价格暴跌,到1986年跌到只有12美元每桶。至1990年一直压在20美元/桶以下。据当时计算,石油价格每桶下跌1美元,苏联每年外汇收入就要减少5-10亿美元。天然气的价格也与石油价格挂钩,因此苏联出口天然气的收入也减少数十亿美元。与此同时,美元贬值使莫斯科收入每年减少大约20亿美元。
是苏联继能源之后的第二大出口商品,大部分出口到了中东国家以换取美元。由于油价暴跌,1986年上半年,伊朗、伊拉克和利比亚的石油收入减少了46%。结果,苏联销售量在1986年减少了20%,莫斯科又失去了20亿美元硬通货。
由于油价下跌,使得苏联经济雪上加霜,致使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失败,美欧则享用了低油价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红利。
20世纪70年代中期,苏联在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的同时,也成为世界最大的谷物和食品进口国。尽管与西方存在"你死我活"的意识形态斗争,但苏联当时已被深深地卷入西方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之中。到了80年代,苏联一半以上的外汇收入靠石油出口,而其一半以上的外汇支出则用于进口粮食和食品。因此,苏联的经济状况直接取决于世界油价和谷物价格的波动,取决于世界对石油和粮食的总体需求态势。
80年代的苏联实质上已经沦落为一个依靠石油换取食物的落后国家,工业体系完全为军工服务,经济结构非常不合理。到了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苏联完全陷入了用增产维持石油美元收益的怪圈。经济结构失衡,工业技术工艺落后。苏联在80年代初已形成极度的军工经济特征。军品占机器制造业的60%以上,军事支出占国民总产值23%,到80年代末上述指标分别提高到80%和28%。
所有这一切,导致苏联人民在整个80年代饱受生活物资短缺的痛苦。苏联经济接近崩溃、民间怨声载道,随后1991年苏联解体了……
苏联人排队领取面包,生活物资短缺令民众怨声载道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普京面对油价攻势毫无还手之力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历政治动荡,工业、经济结构并没有多大的起色,倒是过去10年国际油价持续上涨,帮助普京在克林姆林宫站稳了脚跟。普京在2012年提出十年强军,仅2年时间,俄罗斯军费开支就跃居世界第三,军力迅速恢复。过去两年国际油价在高位运行,使得普京在叙利亚、乌克兰问题上与西方针锋相对、毫不退让,于是我们现在看到历史重演了。
美国认为仅仅通过鼓励沙特扩大石油开量就能把油价打压到85美元,这价格对俄罗斯相当有杀伤力。为什么沙特乐意按照美国的战略指示行事?因为低油价能帮助沙特挤垮死敌伊朗,一般认为伊朗油价需要超过100美元以上,才够维持其预算的平衡,而沙特的总体出口成本只需60美元。
美国与日本战略石油储备方法.经验.政策.基地数量
构想始于二战 旨在维护经济安全
美国战略石油储备从酝酿到最终建立经历了长达30多年的“艰苦磨练”。这一构想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1944年,美国当时的内政部长哈诺德·伊克斯提出了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构想。1952年,美国国家矿产政策委员会也提出了类似建议。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的爆发使艾森豪威尔总统认识到了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重要性,再一次提议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由于种种原因,上述建议始终未能在和国会间达成一致并付诸实施。
1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对美国和西方国家实行全面石油禁运,导致美国经济陷入严重衰退。美国遂下决心建立战略石油储备。15年12月22日,福特总统签署了国会通过的《能源政策与储备法》,该法授权美国建立高达10亿桶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美国从17年7月21日正式开始储备石油,后来最终形成的储备能力为7亿桶。2001年“9·11”恐怖袭击之后,布什认为战略石油储备对维护美国经济安全至关重要,因此提出了扩大石油战略储备容量的建议。2003年4月,国会正式批准了布什的建议,并批准拨款15亿美元用于扩建储油设施,使之达到10亿桶容量的要求。
地点选在沿海 方便安全成本低廉
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地点几乎全部集中在墨西哥湾沿岸,主要选在得克萨斯和路易斯安那两个州的沿海地区,其原因有三:
一是运输和加工方便。墨西哥湾是美国最重要的石油生产和加工基地。由于紧靠油品生产和加工企业,不仅大大提高了战略石油储备的快速反应能力,同时还降低了释放储备时的运输成本。
二是安全性较高。美国的战略石油均储藏在该地区地下610米至1200多米深的巨型盐矿洞穴中,这些盐洞足够容下原来的纽约世贸双塔。如此深度几乎可以防御任何人为和战争的破坏。
三是有利于储藏,且成本较低。墨西哥湾沿岸有500多个盐质洞穴,用简单的“水溶技术”,即用清水将盐溶解便可将盐洞加工成巨型圆柱状“地下储油罐”。由于盐洞很深,地层压力将封闭任何裂缝。此外,盐洞的上下几千英尺落差所形成的自然温差,可使原油保持循环流动,有利于保持油品质量。据能源部介绍,用盐洞储油,建造和维护费用很低,平均每桶容积建造成本只有1.5美元,每桶储备石油每年的日常运行和维护费用为25美分,是用地上罐储方式的1/10,是用岩石矿洞储存方式的1/20。
政策多次调整 惟有总统有权动用
从17年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持续增加。此后,克林顿的战略石油储备政策发生了一些改变,几次动用这一储备以调控石油市场油价。到2000年底,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降至5.41亿桶,为10多年来的最低水平。布什总统上台以来,特别是“9·11”恐怖袭击后,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政策又明显调整。2001年11月中旬,布什下令能源部迅速增加战略石油储备,目标是2005年增加到7亿桶。到2002年底,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升到5.99亿桶,2004年3月又增至6.59亿桶,创历史最高水平。
目前,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约相当于美国目前60天的石油净进口量。如果加上商业石油储备,可以替代160天的进口量。战略石油储备的最大释放能力为每天430万桶,可以连续提取155天左右。
当然,要动用这些深藏地下的战略石油储备,只有一人说了算。一旦总统决定动用,能源部将取招标方式向市场公布投放数量,通过竞标最终决定中标购买石油的公司。从开始决策到投放市场只需13天。
美国国会1990年在重新修订《能源政策与储备法》时,放松了动用战略石油储备的条件,理由是“战略石油储备对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重要性有所降低”。根据新规定,除了“进口石油出现严重供应中断”的情况外,在国内石油产品供应出现中断或严重短缺的情况下,总统也可决定动用战略石油储备。此外,在企业因突发导致其石油供应中断的情况下,能源部可有偿向这些企业借贷战略石油,但借贷期不能超过6个月,借贷总量不能超过500万桶。这样做既可解企业的燃眉之急,也给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带来一定收益。显然,布什此次动用战略石油储备,并不属于“进口石油出现严重供应中断”的情况。
5月28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签署了兴建中俄原油管道的协议和600万吨原油的铁路购销合同。消息传出,日本朝野大为震动,虽然俄罗斯已经表示将暂时搁置日本提出的安加尔斯克至纳霍德卡港的管道建设方案,但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仍不放弃努力,利用参加圣彼得堡建城300周年庆典的机会再次向普京游说。日本媒体评价,“从中可以看出日本寻求稳定石油供给的心情是多么急切”。
日本将石油战略定为国策
记者亲身感受到日本社会对石油的重视程度:每天的经济新闻都会对美国道琼斯工业品中原油价格的变化进行详细报道,伊拉克战争期间,对世界原油价格的分析更是日本各大经济类报章的主题。作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日本仅在日本海沿岸拥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油田,产量仅占全国石油供给量的0.2%,日本石油基本上依赖进口。
对于进口石油的高度依赖使日本在1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时吃了大亏,此后,日本便将石油战略定为国策,一方面在中东以外的其他地区寻求稳定的石油供给,另一方面积极加强石油储备。
20世纪70年代,石油主要消费国对石油重要性的认识明显提高,为此创建了国际能源机构,各加盟国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90天石油储备和必要时互通有无的义务。在此框架下,日本全面推进民间石油储备,15年制定了《石油储备法》,以法律形式明确了从事石油进口、精炼和销售业务的公司的责任义务关系。18年,日本石油公团又开始推进国家储备,确立了日本现行的国家和民间两极储备体制的雏形。1981年,日本民间储备达到了90天的目标值,1988年,国家储备数量也达到了50天的使用量。在1994年之后,为降低相关石油企业的压力,将民间储备的义务额降至70天,同时将国家储备调高至5000万KL(千升)。
到1996年,日本相继建成10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日本还从民间租借了21个石油储备设施,民间储备的石油则保存在各石油加工厂和销售网点。日本的国家储备全部是原油形式,民间储备中原油和成品油各占一半。根据日本最新的统计,今年4月的石油储备为8899万KL,可用169天,居世界第一。其中国家储备4844万KL,可用92天,民间储备4055万KL,可用77天。
储备库建在海上地下
国家石油储备基地要建设在储备费用低、安全程度高、地质条件适宜、运输方便的地方。日本是一个平原狭小、地形破碎、多火山地震的岛国,根据本国的石化工业布局,日本取了地上半地上油罐方式、海上油罐方式和地下岩洞油库的多样化储备方式。
1983年建成的小川原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是日本第一个石油储备基地,取了地上半地上油罐方式储备。上五岛国家石油储备基地位于长崎县,是世界上第一个海上油罐储蓄基地。在防波堤包围下并列放置了5条储藏船。每条储藏船长390米、宽米、高27.6米,可以储藏440万KL原油。串木野石油储备基地位于鹿儿岛县,取地下岩洞油库方式储存,基地内现有3个储油设施,一个宽18米、高22米、长1100米,另两个宽度高度与上一个相同,但长度为2200米,这三个设施总共储存着175万KL石油。地下岩洞油库储油的优点是,能够稳定保持约9摄氏度的温度,具有较强的抗地震、抗雷击等防灾性能,借助地下水的压力可阻止石油外泄的危险。
愿意把储备基地借给中国
在激烈的国际石油市场变化中,日本认为本国的石油安全将越来越与亚洲石油供需休戚相关。在不久前的国际能源机构大会上,日本还提出了建立亚洲共同储备基地和东亚能源安全保障机制的建议。
日本提出,东盟10国除拥有少量民间储备外均未建立国家储备;中国虽已着手建立国家储备,但储备能力还跟不上进口的增速。东亚这13个国家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程度均高达50%以上,中东地区局势动荡,亚洲各国石油供应都面临较高风险。而日本的储油设施尚有一定空闲,为此日本提议,首先将冲绳两处储油基地借给离其较近并愿意进行合作的东盟各国和中国,随后在经东盟同意的基础上,选择诸如菲律宾和泰国的合适地点,由日本提供技术,合作建设新储油基地。▲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