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粮油经销商_苏州食用稻米油价格
1.春节的习俗
2.赞美大米味道的诗句
3.从苏州到武汉多少公里
4.苏州人吃的盖浇饭怎么做
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由来
“年”的甲骨文写法为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金文的“年”字也与甲骨文相同也从禾、从人。小篆的“年”写作“上禾下千”,《说文解字·禾部》:“年,谷熟也。从禾,从千声。”小篆将“人”字讹变为“千”了,因而许慎用了此说,而“千”字本为有饰的人,此解也并不矛盾。“禾”是谷物的总称,不能错解仅为“小麦”。年成的好坏,主要由“禾”的生长和收成情况来决定,而现在已发掘出来的甲骨文中的“禾”字,几乎都是看上去沉甸甸地被压弯了腰,可见它象征着取得谷物生产的大丰收。“年”字下面的“人”字又作何解释呢?从甲骨文看,“年”字好象是人头上顶着沉甸甸的谷子的样子。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孙中山从上海到南京就职前一天,南京参议院决定改用阳历,并以中华民国纪年。但阴历相沿已久,且有利于安排农事,因此,民间仍偏重阴历。
春节习俗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唐宋时祭灶的供品是相当丰富的。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 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 牛似南山虎 、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 ,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三尸神”道教称在人体内作崇的“神”。据《太上三尸中经》说:“上尸名彭倨,在人头中;中尸名彭质,在人腹中;下尸名彭矫,在人足中。”又说每逢庚申那天,他们便上天去向天帝陈说人的罪恶;但只要人们在这天晚上通宵不眠,便可避免,叫做“守庚申”。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汉族的春节习俗
春节又称元日、元旦、无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过年,为夏历新年的第一天。由于历法不同,各代岁首之日不尽一致:夏代为正月初一,商代为十二月初一,周代为十一月初一,秦代为十月初一,汉武帝时又恢复到正月初一,并延续至今。
“春节”,各代所指也有区别。汉代指立春这一天,南北朝指整个春季,到了近代才指正月初一。它是我国历史最悠久、活动内容最丰富、礼仪最隆重、场景最壮观、食品最精致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食俗
※东汉时期,祭祖是春节的重要活动和习俗。据崔提《四民月令》称:“正月之朔,是为正日。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家室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
※南朝时期,春节阖家互相拜贺、饮宴,并开展活动。据粱人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钦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还有画鸡、燃爆竹、悬索、乞如愿等游戏。
※唐宋元明清时期春节食俗中的礼仪成分逐渐加重。据南宋吴自收《梦梁录》记载:“土大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梵天庐丛录》记载:“男女依次拜长辈,主者牵幼出谒亲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清波杂志》载:“宋元佑年间,新年贺年,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亲朋拜年,主家必须设宴款待,酒肉异常丰盛。
据《嘉泰会稽志》记载:“元旦男女夙兴,家主设酒果以奠,男女序拜,竣乃盛服,诣亲属贺,设酒食相款,日岁,凡五日而毕。”至清代,《帝京岁时纪胜》云:“士民之家,添衣冠,肃佩带,祀神祀祖;焚楮帛毕,味爽阖家团拜,献椒盘,斟柏酒,扶蒸糕,呷粉羹。出门迎喜,参药庙,谒影堂,具柬贺节。路遇亲友,则降舆长揖,而祝之日新禧纳福”,对于前来拜年春,“纵非亲厚,亦必奉节酒三杯。若至戚忘情,何妨烂醉!俗说谓新正拜节,走千家不如坐一家。而车马喧阗,追欢竟日,可谓极一时之胜也矣”。
春节各地食俗
汉族的春节食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九、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如年夜饭,尤为讲究:一是全家务必聚齐,因故未回者必须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体现团圆之意;二是饭食丰盛,重视“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饺子叫”万万顺”,酒水叫“长流水”,鸡蛋叫“大元宝”,金鱼叫“年年有余”;这条鱼准看不准吃,名为“看余”,必须留待初一食用.北方无鱼的地区,多是刻条木头鱼替代;三是座次有序,多为祖辈居上。孙辈居中,父辈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饮酒。吃饭时关门闭户,热闹尽兴而止。
除夕的家宴菜肴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旧时北京、天津一般人家做大米干饭,炖猪肉、牛羊肉、炖鸡,再做几个炒菜。陕西家宴一般为四大盘、八大碗,四大盘为炒菜和凉菜,八大碗以烩菜、烧菜为主。安徽南部仅肉类菜肴就有红烧肉、虎皮肉、肉圆子、木须肉、粉蒸肉、炖肉及猪肝、猪心、猪肚制品,另外还有各种炒肉片、炒肉丝等。湖北东部地区为“三蒸”、“三糕、“三丸”。
“三蒸”为蒸全鱼、蒸全鸭、蒸全鸡;
“三糕”是鱼糕、肉糕、羊糕;
“三丸”是鱼丸、肉丸、藕丸。
哈尔滨一带一般人家炒8个、10个或12、16个菜不等,其主料无非是鸡鸭鱼肉和蔬菜。赣南的年夜饭一般为12 道菜。浙江有些地方一般为“十大碗”,讨“十全十福”之彩,以鸡鸭鱼肉及各种蔬菜为主。江西南昌地区一般十多道菜,讲究四冷、四热、八大菜、两个汤。
各地除夕家宴上都有一种或几种必备的菜,而这些菜往往具有某种吉祥的含义。比如苏州一带,餐桌上必有青菜(则安乐菜)、黄豆芽(如意菜)、芹菜(勤勤恳恳)。湘中南地区必有一条一公斤左右的鲤鱼,称“团年鱼”,必有一个3公斤左右的猪肘子,称“团年肘子”。皖中、皖南餐桌上有两条鱼,一条完整的鲤鱼,只能看却不许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余,另一条是鲢鱼,可以吃,象征连子连孙,人丁兴旺。祁门家宴的第一碗莱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笋、虾米、鲜肉等制成,含义为“和气生财”。
合肥的饭桌上有一碗“鸡抓豆”,意思是”抓钱发财”。管家人要吃一只鸡腿,名为“抓钱爪”,意味着明年招财财进宝。安庆的当家人要在饭前先吃一碗面条,叫“钱串子”。南昌地区必食年糕、红烧鱼、炒米粉、八宝饭、煮糊羹,其含义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鱼、粮食丰收、稻米成串、八宝进财、年年富裕。
北方地区春节喜吃饺子,其寓意团结,表示吉利和辞旧迎新。为了增加节日的气氛和乐趣,历代人们在饺子馅上下了许多功夫,人们在饺子里包上钱,谁吃到来年会发大财;在饺子里包上蜜糖,谁吃到意味着来年生活甜蜜等等。
『腊月二十五』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赶乱岁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可见,在传统社会里,民众生活秩序是依赖着民俗进行调节的。
照田蚕
也叫“烧田蚕”、“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举行这一活动。
『腊月二十六』
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杀猪,当然是杀自家养的猪;割肉,是指没养猪的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
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腊月二十七』
民谚称“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这一天,家家户户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赶集上店、集中购。与平日以购缺卖余为主要目的的赶集相比,腊月二十七赶集主要是买卖年节物品,例如:鞭炮、春联、神马、香烛、烧纸、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玩具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等。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红火热闹。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腊月二十八』
年谣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
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神码。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准备主食,发面,在过去没有速效发教粉,普通面它不容易搁, 发面不爱坏, 于是二十八这天就发面 ,准备正月初一到十五的主食,也有二十七把面发出来了,二十八这天开始蒸枣花就是蒸带枣的,这些带馅的。按着老理儿说,从初一开始到初五不能动火蒸馒头和炒菜,所以老北京人习惯在大年二十八、二十九这两天做主食。由于春节期间忌做蒸、炒、炸、烙等炊事,而蒸与争谐音、炒与吵谐音、炸与炸(四声)谐音、烙与落谐音,均属不吉利,所以老北京人在年前都要蒸出够全家吃上一个星期左右的馒头,这叫隔年吃。
年菜中的蒸食除了馒头外,还有另外一些面食。金世宗后裔完颜佐贤在《康熙遗俗轶事饰物考》中列出的满族年菜中的蒸食就有:蒸馒头、蒸喜、蒸花卷、蒸枣泥方圃、蒸豆沙圆包、蒸子孙馒头、蒸如意卷等等。春节时候的馒头,上面都要用胭脂点上红点,以示吉庆。现在由于没有那么多的禁忌,春节期间想要吃馒头,随时可以买到。
人们祈盼在新的一年里家庭和和美美,顺顺利利,于是就刻意将那些听起来谐音不和谐的事给一一避开。虽说这发面蒸馒头的事有点麻烦,但是还有不少人仍然愿意坚守这老辈传下来的年文化。
回答者: 癫道士 - 初入江湖 二级 10-2 21:48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回答者: 007788li - 试用期 一级 10-3 10:03
上这个网
参考资料:
回答者: 好好TVT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0-4 16:33
春节习俗
扫尘——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室内屋外,房间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地迎新春。
关于春节的记忆——年夜饭
门画——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成眠。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之在宫门上,称为“门神”。东汉蔡邕《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板年画。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便是现在的年画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
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春联的变迁
爆竹——春节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汉代。据南梁人宗懔撰写的《荆梦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从辟山妖恶鬼。”古时放爆竹,是用竹子放进火内燃烧,由于竹内空气受热膨胀,便发出“噼噼”的响声,以此避邪驱鬼,祈盼来年吉祥幸福。到了唐宋以后,发时了用火药制成的鞭炮。
拜年——据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拜年习俗最早行于明朝京都。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清代时兴在春节时送“拜盒”,即将贺年帖放在精致美观的饰盒里送给亲友,以示庄重。今日中国民间,“拜年”已成为一种传统习俗,至亲爱友和同事们,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问候。 拜年是人们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春节,来自乡村的喜乐瞬间——1954年春节,河北省晋县的两位农村小姑娘快把秋千荡得和树梢头一般高了。>>
压岁钱——过年给孩子一些压岁钱是中国的传统民俗。压岁钱饱含着长辈对晚辈的祈福求安。在中国,关于压岁钱的来由,民间曾有一些流传甚广的故事,比如说古时候有一个身黑手白的妖精,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出来祸害小孩。于是人们就点亮灯火通宵不睡,并把铜钱放在孩子枕边以避邪,这就是“守祟”“压祟”,后来也称为“守岁”“压岁”。但这些传说于史无据,不足为凭。压岁钱的习俗真正始于何时众说纷纭。>> “压岁钱”是一项整合家庭关系的民俗活动
古时文人雅士则流行互送拜年钻。拜年钻就是如今的贺年片,是由古代的名片演变而成。据清代赵翼考证,西汉时没有纸,削竹木为刺,上书名姓,叫“名刺”。后来还用大红绒线在织锦上绣字为“名片”。东汉后用纸代木,叫做“名纸”。六朝时简称为“名”,唐代叫“门状”。宋代还别称“手刺”、“门刺”。明清时曾叫做“寸褚”、“红单”。
赞美大米味道的诗句
1. 关于赞美大米的诗句
关于赞美大米的诗句 1. 赞美大米的诗句
张祜 相和歌辞·读曲歌五首 碓上米不舂,窗中丝罢络。
看渠驾去车,定是无四角。 张祜 读曲歌五首 碓上米不舂,窗中丝罢络。
看渠驾去车,定是无四角。 李商隐 自贶 陶令弃官后,仰眠书屋中。
谁将五斗米,拟换北窗风。 杜甫 解闷十二首 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楼。
为问淮南米贵贱,老夫乘兴欲东流。 刘禹锡 与歌者米嘉荣 唱得凉州意外声,旧人唯数米嘉荣。
近来时世轻先辈,好染髭须事后生。 白居易 登灵应台北望 临高始见人寰小,对远方知色界空。
回首却归朝市去,一稊米落太仓中。 白居易 寄两银榼与裴侍郎,因题两绝句 惯和麹糵堪盛否,重用盐梅试洗看。
小器不知容几许,襄阳米贱酒升宽。 施肩吾 洗丹沙词 千淘万洗紫光攒,夜火荧荧照玉盘。
恐是麻姑残米粒,不曾将与世人看。 雍陶 西归出斜谷 行过险栈出褒斜,出尽平川似到家。
万里客愁今日散,马前初见米囊花。 皮日休 木兰后池三咏·重台莲花 欹红婑媠力难任,每叶头边半米金。
可得教他水妃见,两重元是一重心。 成辅端 戏语 秦地城池二百年,何期如此贱田园。
一顷麦苗硕伍米,三间堂屋二千钱。 陈陶 竹十一首 燕燕雏时紫米香,野溪羞色过东墙。
诸儿莫拗成蹊笋,从结高笼养凤凰。 沈韬文 游西湖 □□□□□□□,菰米苹花似故乡。
不是不归归未得,好风明月一思量。 郑愚 醉题广州使院 数年百姓受饥荒,太守贪残似虎狼。
今日海隅鱼米贱,大须惭愧石榴黄。 蒋贻恭 住名山日陈情上府主高太保 名山主簿实堪愁,难咬他家大骨头。
米纳功南钱纳府,只看江面水东流。 白居易 南浦岁暮对酒,送王十五归京 腊后冰生覆湓水,夜来云暗失庐山。
风飘细雪落如米,索索萧萧芦苇间。此地二年留我住,今朝一酌送君还。
相看渐老无过醉,聚散穷通总是闲。 白居易 即事寄微之 畲田涩米不耕锄,旱地荒园少菜蔬。
想念土风今若此,料看生计合何如。衣缝纰颣黄丝绢,饭下腥咸白小鱼。
饱暖饥寒何足道,此身长短是空虚。 张循之 送王汶宰江阴 郡北乘流去,花间竟日行。
海鱼朝满市,江鸟夜喧城。让酒非关病,援琴不在声。
应缘五斗米,数日滞渊明。 王维 送李员外贤郎 少年何处去,负米上铜梁。
借问阿戎父,知为童子郎。鱼笺请诗赋,幢布作衣裳。
薏苡扶衰病,归来幸可将。 王维 送友人南归 万里春应尽,三江雁亦稀。
连天汉水广,孤客郢城归。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
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衣。 韦应物 酬豆卢仓曹题库壁见示 掾局劳才子,新诗动洛川。
运筹知决胜,聚米似论边。宴罢常分骑,晨趋又比肩。
莫嗟年鬓改,郎署定推先。 岑参 峨眉东脚临江听猿,怀二室旧庐 峨眉烟翠新,昨夜秋雨洗。
分明峰头树,倒插秋江底。久别二室间,图他五斗米。
哀猿不可听,北客欲流涕。 岑参 衙郡守还 世事何反覆,一身难可料。
头白翻折腰,还家私自笑。所嗟无产业,妻子嫌不调。
五斗米留人,东溪忆垂钓。 岑参 题新乡王釜厅壁 怜君守一尉,家计复清贫。
禄米尝不足,俸钱供与人。城头苏门树,陌上黎阳尘。
不是旧相识,声同心自亲。 岑参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
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包何 送王汶宰江阴 郡北乘流去,花间竟日行。
海鱼朝满市,江鸟夜喧城。止酒非关病,援琴不在声。
应缘五斗米,数日滞渊明。 杜甫 酬高使君相赠 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
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双树容听法,三车肯载书。
草玄吾岂敢,赋或似相如。 杜甫 西山三首(即岷山,捍阻羌夷,全蜀巨障) 子弟犹深入,关城未解围。
蚕崖铁马瘦,灌口米船稀。辩士安边策,元戎决胜威。
今朝乌鹊喜,欲报凯歌归。 杜甫 题忠州龙兴寺所居院壁 忠州三峡内,井邑聚云根。
小市常争米,孤城早闭门。空看过客泪,莫觅主人恩。
淹泊仍愁虎,深居赖独园。 杜甫 茅堂检校收稻二首 稻米炊能白,秋葵煮复新。
谁云滑易饱,老藉软俱匀。种幸房州熟,苗同伊阙春。
无劳映渠碗,自有色如银。 杜甫 孟氏(集有过孟十二仓曹十四主簿兄弟诗) 孟氏好兄弟,养亲唯小园。
承颜胝手足,坐客强盘飧。负米力葵外,读书秋树根。
卜邻惭近舍,训子学谁门。 杜甫 舟中 风餐江柳下,雨卧驿楼边。
结缆排鱼网,连樯并米船。今朝云细薄,昨夜月清圆。
飘泊南庭老,只应学水仙。 田澄 成都为客作 蜀郡将之远,城南万里桥。
衣缘乡泪湿,貌以客愁销。地富鱼为米,山芳桂是樵。
旅游唯得酒,今日过明朝。 白居易 官舍闲题 职散优闲地,身慵老大时。
送春唯有酒,销日不过棋。禄米獐牙稻,园蔬鸭脚葵。
饱餐仍晏起,馀暇弄龟儿。 白居易 即事 见月连宵坐,闻风尽日眠。
室香罗药气,笼暖焙茶烟。鹤啄新晴地,鸡栖薄暮天。
自看淘酒米,倚杖小池前。 姚合 答胡遇 一会一分离,贫游少定期。
酒多为客稳,米贵入城迟。晴日偷将睡,秋山乞与诗。
纵然眉得展,不似见君时。 张祜 寄卢载 故人卢氏子,十载旷佳期。
少见双鱼信,多闻八米诗。侏儒他甚饱,款段尔应羸。
忽谓今刘二,相逢不熟槌。 李商隐 崔处士。
2. 赞颂“大米”的诗句有哪些
1、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秋兴八首》唐·杜甫
释义:我想念一路的香稻和碧梧,在丰收的季节 吸引着鹦鹉与凤凰
2、稻粱求未足,薏苡谤。——《寄李十二白二十韵》唐·杜甫
释义:李白投靠永王肯定是生活所迫,有人传说他收了永王的重金,这实属造谣。
3、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新凉》宋·徐玑
释义:一望无际的稻田里,水波微漾,整齐的稻子如刀削一般。
4、水为乡,篷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渔歌子·荻花秋》五·李珣
释义:绿水就是我的家园,船篷就是我的屋舍,山珍海味也难胜过我每日三餐的糙米鱼虾。
5、王事靡盬,不能蓺稻梁。——《鸨羽》先秦·佚名
释义:王侯家的徭役从来没有头,我不能回家耕种稻谷高粱。
6、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
释义: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7、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社日》唐·王驾
释义:鹅湖山下稻梁肥硕,丰收在望。牲畜圈里猪肥鸡壮,门扇半开。
8、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苏秀道中》宋·曾几
释义:一望千里的稻田开了花应该是最美的景色,雨水打在桐叶上的声音是最好听的。
9、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吴兴杂诗》清·阮元
释义:居民们利用这大好的自然条件,在水深的地方种上菱角,水浅的地方种植水稻,在那不深不浅的水域里种上荷花。
10、薄暮蛙声连晓闹,今年田稻十分秋。——《晚春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释义:蛙声一整晚都在叫,今年的稻田的收成一定十分好。
3. 赞美大米的诗句
1、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出自:清·符曾《上元竹枝词》。
译文:香甜的桂花馅料里裹着核桃仁,用井水来淘洗像珍珠一样的江米。
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出自: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译文: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3、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出自:唐·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译文:房主荀媪给我端来菰米饭,盛满像月光一样皎洁的素盘。这不禁使我惭愧地想起了接济韩信的漂母,一再辞谢而不敢进餐。
4、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出自:唐·杜甫《秋兴八首》。
译文:波浪中的菰米丛犹如黑云聚拢,莲子结蓬,红花坠陨。多想像飞鸟一般自由滑翔于秦中的天空,现实却困我在冷江上无言垂钓。
5、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出自:唐·杜甫《忆昔二首》。
译文:稻米、粟米雪白如流脂,品质都很高,无论公家还是私人的粮仓,都盛得满满当当,储备充盈。
4. 形容大米的古诗词
标题含有稻的诗
1、《稻陂》
宋·陆游
白水满稻陂,投种未三宿,新秧出水面,已作纤纤绿。年来残俸绝,所望。
2、《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
唐·杜甫
东屯大江北,百顷平若案。六月青稻多,千畦碧泉乱。插秧适云已,引溜。
3、《稻积峰》
宋·陈岩
探得松苓足养身,仙家留稻仓囷。岂知山下人辛苦,五月青苗已粜新。
4、《戏咏老农观稻以秋字为韵》
宋·方回
扶杖行阡陌,粳籼极望秋。儿孙邀按视,父宿听分抽。村佃同黄馘,山妻。
5、《尝稻》
宋·罗公升
楚稻中秋熟,珠玑碗面浮。已谙藜藿味,敢作稻粱谋。农业年年减,官征。
6、《从幸亲稼殿观新秧稻奏御》
宋·宋庠
宸扆尊农扈,滮池入禁廛。耨区周耜熟,分墢禹沟连。苒苒香塍色,油油。
7、《西成获稻数十斛辄分三子一甥二首》
明·王跂
九龄文弱骄庭宠,三十清狂恃母怜。常谓堪卒岁,不知饥冻逼衰年。
8、《南乡子·卧稻雨馀收》
宋·黄庭坚
卧稻雨余收。处处游人簇远洲。白发又扶红袖醉,戎州。乱折黄花插满头。
9、《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稻畦》
唐·韩愈
罫布畦堪数,枝分水莫寻。鱼肥知已秀,鹤没觉初深。
10、《西明寺威公盆池新稻》
唐·唐彦谦
为笑江南种稻时,露蝉鸣后雨霏霏。莲盆积润分畦小,藻井垂阴擢秀稀。
关于稻的诗句
1、家家打稻趁霜晴
宋
范成大
《四时田园杂兴》
2、室中盛稻粱
魏晋
阮籍
《咏怀》
3、十里西畴熟稻香
宋
范成大
《浣溪沙》
4、卧稻雨馀收
宋
黄庭坚
《南乡子·卧稻雨馀收》
5、但得时平鱼稻熟
宋
刘克庄
《贺新郎·草草池亭宴》
6、稻粱收
宋
吴潜
《水调歌头·重九先三日》
7、稻粢穱麦
先秦
屈原
《招魂》
8、稻粱栖亩雁初下
宋
陆游
《即事》
9、处处人家打稻声
宋
陆游
《秋思》
10、吉日初开种稻包
宋
范成大
《四时田园杂兴》
5. 古人对“赞美大米”诗句有哪些
1、忆昔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 唐 · 杜甫《忆昔二首》译文:想当年盛世时,小城市就有万家人口,农业丰收,粮食储备充足,储藏米谷的仓库也装的满满的。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悯农二首》唐代:李绅译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3、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
——《新凉》宋代:徐玑译文:一望无际的稻田里,水波微漾,整齐的稻子如刀削一般。4、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
——《送友人南归》唐代:王维译文:郧国的稻田茁壮秀颀,楚地的菰米收获在即。5、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上元竹枝词》唐代:符曾译文:香甜的桂花馅料里裹着核桃仁,用井水来淘洗像珍珠一样的江米。
6. 赞美大米的诗句有哪些
1、《浔溪棹歌》(清 董恂)
米凭转斗接青黄,加一钱多幸已偿。二月新丝五月谷,为谁辛苦为谁忙。
2、《早雁》(唐 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3、《东门行》(汉 佚名)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
4、《秋雨叹》(唐 杜少陵)
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
去马来牛不复辩,浊泾清渭何当分。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
城中斗米换衾绸,想许宁论两相直。
5、《哨遍》(宋 苏轼)
为米折腰,因酒弃家,口体交相累。
归去来,谁不遣君归?
觉从前皆非今是。
露未晞,征夫指予归路,门前笑语喧童稚。
嗟旧菊都荒,新松暗老,吾年今已如此!
但小窗容膝闭柴扉,策杖看孤云暮鸿飞,云出无心,鸟倦知返,本非有意。
6、《渔父》(唐 陆放翁)
湘湖烟雨长菁丝,菰米新炊滑上匙。云散后,月斜时,潮落舟横醉不知。
7、《望海潮》(金朝 邓千江)
云协天堑,金汤地险,名藩自古皋兰。
营屯绣错,山形米聚,襟喉百二秦关。
鏖战血犹殷。
见阵云冷落,时有雕盘。
静塞楼头,晓月依旧玉弓弯。
看看定远西还。
有元戎阃令,上将斋坛。
区脱昼空,兜零夕举,甘泉又报平安。
吹笛虎牙闲。
且宴陪珠履,歌按云鬟。
招取英灵,毅魄长绕贺兰山。
8、《水仙子》(元 孙周卿)
朝吟暮醉两相宜,花落花开总不知,虚名嚼破无滋味。
比闲人惹是非,淡家私付与山妻。
水碓里舂来米,山庄上饯了鸡,事事休提。
9、《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唐 李贺)
扫断马蹄痕,衙回自闭门。
长枪江米熟,小树枣花春。
向壁悬如意,当帘阅角巾。
犬书曾去洛,鹤病悔游秦。
土甑封茶叶,山杯锁竹根。
不知船上月,谁棹满溪云?
10、《钓鱼诗》(唐 李贺)
秋水钓红渠,仙人待素书。
菱丝萦独茧,菰米蛰双鱼。
斜竹垂清沼,长纶贯碧虚。
饵悬春蜥蜴,钩坠小蟾蜍。
詹子情无限,龙阳恨有余。
为看烟浦上,楚女泪沾裾。
7. 古人对“赞美大米”诗句有哪些
1、忆昔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 唐 · 杜甫《忆昔二首》
译文:想当zd年盛世时,小城市就有万家人口,农业丰收,粮食储备充足,储藏米谷的仓库也装的满满的。
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悯农二首》唐代:李绅
译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3、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内晓烟低。——《新凉》宋代:徐玑
译文:一望无际的稻田里,水波微漾,整齐的稻子如刀削一般。
4、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送友人南归》唐代:王维
译文:郧国的稻田茁壮秀颀,楚地的菰米收获在即。
5、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上元竹枝词》唐代:符曾
译文:香甜的桂花馅料里裹着核桃仁,用容井水来淘洗像珍珠一样的江米。
8. 形容“大米”的古诗词有哪些
1、家家打稻趁霜晴。
---范成大 《四时田园杂兴》 2、室中盛稻粱 。 ---阮籍 《咏怀》 3、十里西畴熟稻香。
---范成大 《浣溪沙》 4、卧稻雨馀收。 ---黄庭坚 《南乡子·卧稻雨馀收》 5、但得时平鱼稻熟。
---刘克庄 《贺新郎·草草池亭宴》 6、稻粱收。 ---吴潜 《水调歌头·重九先三日》 7、稻粢穱麦。
---屈原 《招魂》 8、稻粱栖亩雁初下。 ---陆游 《即事》 9、处处人家打稻声。
---陆游 《秋思》 10、吉日初开种稻包。 ---范成大 《四时田园杂兴》 “十里西畴熟稻香” 出自 浣溪沙·江村道中 宋代:范成大 十里西畴熟稻香,槿花篱落竹丝长,垂垂山果挂青黄。
浓雾知秋晨气润,薄云遮日午阴凉,不须飞盖护戎装。 译文 金灿灿的十里平畴,飘来扑鼻的稻香,红艳艳的木槿花开在农舍的竹篱旁,迎风摇曳的毛竹又青又长,青黄相间的累累山果,笑盈盈地挂在枝头上。
秋天的早晨雾气渐浓,湿润的空气令人清爽。正午的薄云又遮住了太阳,更不用随从张盖护住我的戎装。
注释 ①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
最早用此调的是唐人韩偓,通常以其词为正体,另有四种变体。全词分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
此调音节明快,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②畴(chóu):田地。
③槿(jǐn)花:是木槿或紫槿的花。正因其多色艳,可做欣赏植物,也可以作为一种中药使用,同时可以食用。
④飞盖:用以遮荫的篷盖。 ⑤戎(róng)装:词人当时为四川制置使,故戎妆出游,带有随从张盖遮荫。
作者简介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谥文穆,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父母早亡,家境贫寒。
从苏州到武汉多少公里
驾车路线:全程约748.5公里
起点:苏州市
1.苏州市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正北方向出发,沿馨泓路行驶880米,过凤凰泾桥,右转进入西环路
2) 沿西环路行驶750米,过新元桥,朝高新区管委会/北环快速路/G2/G42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3) 沿匝道行驶470米,过来凤桥,直行进入西环快速路
4) 沿西环快速路行驶6.3公里,过金政桥,朝南京/上海/G2/G42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2.沿匝道行驶1.3公里,过东风桥约350米后,直行进入京沪高速公路
3.沿京沪高速公路行驶37.7公里,朝南京/G42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沪蓉高速公路
4.沿沪蓉高速公路行驶1.1公里,过无锡枢钮,直行进入沪蓉高速公路
5.沿沪蓉高速公路行驶21.7公里,过塘河大桥,朝常州(南)/禄口机场/金坛/溧水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横林枢纽
6.沿横林枢纽行驶1.2公里,过横林枢纽约470米后,直行进入常合高速公路
7.沿常合高速公路行驶185.3公里,直行进入天潜高速公路
8.沿天潜高速公路行驶30.1公里,朝巢湖/合肥方向,稍向右转进入马鞍山西枢纽
9.沿马鞍山西枢纽行驶380米,过马鞍山西枢纽约740米后,直行进入芜合高速公路
10.沿芜合高速公路行驶55.0公里,朝蚌埠/淮南/六安/G3方向,稍向左转进入合肥绕城高速公路
11.沿合肥绕城高速公路行驶900米,过陇西枢纽,直行进入合肥绕城高速公路
12.沿合肥绕城高速公路行驶45.7公里,朝新桥国际机场/六安/武汉/信阳方向,稍向左转进入沪陕高速公路
13.沿沪陕高速公路行驶1.4公里,过合肥西枢纽,直行进入沪陕高速公路
14.沿沪陕高速公路行驶101.3公里,朝武汉/成都/大顾店/G42方向,稍向左转进入沪蓉高速公路
15.沿沪蓉高速公路行驶800米,过大顾店枢纽,直行进入沪蓉高速公路
16.沿沪蓉高速公路行驶210.6公里,朝汉口/阳逻/黄石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武麻高速公路
17.沿武麻高速公路行驶840米,直行进入武麻高速公路
18.武汉市内驾车方案
1) 沿武麻高速公路行驶7.6公里,直行进入三里桥互通
2) 沿三里桥互通行驶1.8公里,直行进入武英高速公路
3) 沿武英高速公路行驶11.0公里,朝三金潭立交/常青立交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4) 沿匝道行驶440米,过汉施立交桥约540米后,直行进入三环线
5) 沿三环线行驶8.8公里,过黄孝河桥,朝武汉大道/市民之家/黄陂/机场北大道方向,稍向右转进入三金潭立交桥
6) 沿三金潭立交桥行驶460米,过三金潭立交桥约210米后,直行进入岱黄高速公路
7) 沿岱黄高速公路行驶220米,直行进入岱黄高速公路
8) 沿岱黄高速公路行驶60米,直行进入金桥大道
9) 沿金桥大道行驶370米,朝长江二桥/武汉大道(金桥大道段)/二环线/建设大道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武汉大道
10) 沿武汉大道行驶5.9公里,朝解放大道/中山大道/沿江大道方向,稍向右转进入黄浦大街
11) 沿黄浦大街行驶190米,过右侧的黄浦大厦约190米后,右前方转弯
12) 行驶,过右侧的黄浦村约190米后,右前方转弯进入解放大道
13) 沿解放大道行驶1.7公里,左后方转弯进入三阳路
14) 沿三阳路行驶940米,右转进入沿江大道
15) 沿沿江大道行驶400米,右转
16) 行驶1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
终点:武汉市
苏州人吃的盖浇饭怎么做
卤肉盖浇饭
材料
主料:稻米400克
辅料:冬笋60克、猪肉肥瘦100克、小150克
调料:大葱10克、盐5克、味精2克、酱油4克、淀粉(豌豆)5克、花生油50克
制作工艺
1、将猪肉洗净,沥水,切成片;小洗净,沥干水分,切成段;冬笋去壳煮熟切成片;葱洗净切成段,备用。
2、将大米淘洗干净,做成米饭,备用。
3、将炒锅倒入花生油,用中火烧至五成热时,放入葱段炒几下,放入猪肉片,翻炒,放入熟冬笋、青菜段、酱油、精盐、味精,翻炒几下,倒入适量肉汤,烧沸,用少许淀粉勾芡,做成浇汁。
4、米饭分装到碗里,浇上汁,即可食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