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安今天黄金价格_固安万帝今天的金价
1.宋朝时一千贯是多少钱
2.《武林外传》里同福客栈的员工月薪2钱,相当于如今的多少钱?
3.在古代清朝时一两银子等于现在的多少钱呢?五钱又是多少钱呢?
4.章丘万帝珠宝黄金价格
5.武松出家寺被赐十万贯,这十万贯值多少人民币?用在了何处?
6.在清朝,有1万两白银属于什么水平呢?
7.中国古代的一两银子等于于多少人民币
8.古代一两银子等于多少文钱,一两金子等于多少银子
9.古代一两银子等于现在的多少呢?
宋朝时一千贯是多少钱
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文铜钱。
虽然金、银、铜的相互兑换率一直在浮动中,但这个设基本上应该是合理的。宋史有记载,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年),“金上等旧估两十千,今请估八千”(食货志),一两金子从兑10贯到8贯。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北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金每两价钱二十贯,银每两一贯五百文。岳飞的孙子岳珂的《金陀续编》记载,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银每两二贯三百文,金每两三十贯文。从这里能看出,金银的兑换率差不多1:10,但金银贵而铜钱便宜,差不多银铜兑换率在1两对2贯左右。这是因为宣和7年(1125年)金兵入侵后,物价飞涨、铜钱贬值的缘故。金兵南下后,大片国土沦陷、税基减小,产铜量也下降,而同时开支却并没有减少,宋财务紧张,钱币也开始粗制滥造(含铜量大幅降低),造成了币制崩坏和通货膨胀。到了南宋后,1贯铜钱的购买力远不如北宋。宋史上记载,南宋理宗绍定元年(1228年)的一两银子可换3贯300文。不过无斋主人认为,北宋在金兵入侵前,银铜兑换率为1两兑1贯仍然是合理的。
要讨论货币的购买力,必须先提一下两位名家的方法。黄仁宇先生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中是以黄金的价格作为基准来换算的,他基本是依据1两金=10两银=10贯这个设,以国际金价来推算1贯铜钱今天的价值。吴思先生在他的《潜规则》一书中则是同时使用了米价和银价作为基准,给出了1两银子今天价值的两个不同数字。吴思先生似乎偏重于取由米价换算出来的那个数据。
《武林外传》里同福客栈的员工月薪2钱,相当于如今的多少钱?
《武林外传》里同福客栈的员工月薪2钱,相当于现在的六百元人民币左右。我们通过这样一些细节可以推算得出。首先是时代大背景,同福客栈开在明朝,当时的国力属于一般水平,很多书籍和史料都对明朝的经济水平有过正面或是侧面的描写,例如著名中就记载过一个小厮拿了三钱买了一瓶好酒,两钱买了一些下酒菜。
从这里我们大概可以推算一下当时的物价水平,一瓶好酒约等于1000块。1000除以3,基本上一钱也就300块左右,然后用六百块买些下酒菜,也还算是比较合理的范围。还有一些史料记载,当时明代的一些个体户,自己辛苦一年下来经营所得净利润也就12两银子左右。
平均一个月的净收入也就是一两银子,明朝的换算比例是一两等于十钱。那么如果一个人一个的社会平均收入按三千元算,这一钱也就是相当于三百元,二两钱也就相当于六百元,跟里的价格基本上是一致的,可以互相作为一个印证。
而且当时武林外传里描写佟湘玉佟掌柜是一个非常精明,善于算计的人。她一向很会节约人力成本,是一个铁公鸡性格的老板,她是不会给员工开较高的工资,所以一个月包吃包住在同福客栈,还能给个六百块左右意思一下的零花钱已经很不错了。如果你犯了错,还会经常被克扣。
在古代清朝时一两银子等于现在的多少钱呢?五钱又是多少钱呢?
一两银子为500元,五钱是250元
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钱?很多人都讨论过。现在很多人其实是毫无概念的。特别现代某些电视剧误导,好象古时候老百姓随时都带着银子上街,随便买个馒头要一两银子,简单吃顿饭上百两,给小二打赏也十几两,几十两,好象一两白银跟我们现在一块钱似的,显示出当前中国的创作人无知和不认真到了何等程度。要知道万历年间国库年收入才达到200万两,而且还是经过张居正改革后国库收入丰富才有的数字。其实古代大部分老百姓一辈子都没有见过银子,他们使用的都是“钱”,即铜板,我们常说的“没有钱”,就是指没有铜钱。
白银和黄金是朝廷明令禁止在民间流通的货币,所以民间大多用钱或钞。钞:就是布做的货币。大量使用铜钱不方便,于是“而商贾沿元之旧习用钞,多不便用钱。”《明史》志第五十七 食货五。所以说,进行大宗货品交易的商人是用钞的,而不是整箱子整箱子的用白银和黄金。
我们这里要讨论的是明朝末年白银与现在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
首先要了解,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这是常常变动的,不同朝代兑换比例不一样,同一朝代不同时期也不一样,不像现在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另外,明朝一斤相当与现在的596.8克,一斤十六两,一两折合现在的37.3克。
根据以下描述:
“每钞一贯,准钱千文,银一两;四贯准黄金一两”《明史》,志第五十七 食货五。
“於是户部定:钞一锭,折米一石;金一两,十石;银一两,二石。” 《明史》,志第五十四 食货二。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明朝前中期黄金白银比为1:4或1:5,而1644年前后境外白银大量流入,1两黄金约可兑换8两白银。
得到第一个结论:1两黄金=8两白银=8000铜钱
要讨论货币购买力,一般通行的是两种方法。一种是以黄金的价格作为基准来换算的,以国际金价来推算白银和铜钱今天的价值。另一种方法则是同时使用米价和银价作为基准,来进行推算的。
1) 国际黄金基准牌价,金价基本上在600美元一盎司周围波动。我们就以600美元(2006年9月26日)为一盎司。一盎司为31.1克。明朝1两为今天的37.3克。这样一算明代一两黄金相当于719.6美元,以今天(2006年9月26日)的外汇基准价来算,100美元兑换人民币 791.5元来算,相当于5695.75元。根据1两金为8两银,1000钱换算,明末一两白银相当于711.元,取712元;一文钱等于0.7元。
2) 白银基准国际牌价,银价基本上在11美元(2006年9月26日)一盎司周围波动。同金价的换算相仿,一两银子也就是1000铜钱,相当于104.4元人民币,取105元。
3) 米价基准。根据历史资料记载,米价如下:
明神宗万历时(16,17世纪之际) 白米(石)0.7-1两
明崇祯十四、五年(1641,1642) 米(石)3.6两(南京一带大灾时空前高价);米(石)5两(上海米价)
明崇祯末、清顺治初米(石)2-3两
崇祯后期,灾荒加上战争,粮价上涨很厉害,同样1两白银买粮食可能买不了多少,可是买其他东西的时候却有可能很值钱,因此这阶段的数据不能作为一般购买力的参考。这里用万历时期的最高价格作为一般物价水平,取每石1两白银来计算。明代1石合94.4公斤,按照现在大米价格3元/公斤计算,一石米折合人民币283元,即1两白银折合283元人民币。
这样,我们最后得到三个数据,1两白银分别可兑换人民币712元,105元和283元。其中黄金的价值历史中一向比较稳定;虽然今天的粮食产量比古代大了很多,但是考虑到中国现在14亿人口在消费,而明朝中后期保守估计人口也有七八千万,因此粮食价格可以做为一个重要基准;考虑到白银的比价在各历史时期变化比较大,可参考性比较弱。
因此,我们取黄金基准的712和粮食基准的283取平均值,即4.5元。为了凑整数,便于换算,也便于大家有个感性的认识,这里取1两白银折合人民币500元。因此按照前一个比价的结论我们得到明朝中后期的货币兑换数据:
这就是我们的第二个结论:
1两黄金=人民币4000元=8两白银
1两白银=人民币500元=1000钱
1钱=人民币0.5元
由于实际上,1两白银至少能兑换1500钱,则1文钱=0.33元,也可以大略地认为是三毛钱。
另外说个小知识,1两=10钱=100分,所以,一钱银子=50元人民币,一分银子=5元人民币,也就是10-15个铜钱左右。
这样,我们对明朝中后期到清前期的物价就有了一个比较具体的概念。
明朝一个从九品官员的月俸是五石,也就是月薪2500元;未入流官吏月俸三石,合1500元,这是最基层公务员的工资。正一品官员月俸八十七石,合人民币43500元/月,年薪52.2万元人民币,这可是当时总理的薪水,想来也不过分。
在明代,据说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两半银子就够了,如果粮食自给自足,钱只用来买点柴米油盐的话,一年750多块钱过日子是挺苦,不过也不是不可能,大家可以问问老一辈,他们过过这样的日子,甚至一些偏远贫困地区现在还在过这样的日子。
袁崇焕杀毛文龙,得到士兵两万八千人,上书皇帝要求:“岁饷银四十二万,米十三万六千”,虽然这是为了笼络毛文龙的旧部而增加了的军饷,但是也能看出个大概。就是说,养活一万人的部队,每年需要军饷15万两,粮食4.86万石即900万斤。用现在的话换算过来就是,2.8万人的一个军,一年的维持费用为7500万元人民币,可以吧?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募兵,规定每人年饷银为10两,到北方蓟镇后,守卫边墙的募兵年饷增至18两。这都是战略要地的募兵价格,如果不是要参加重要战斗,或者不是在重要地域,募兵的价格要更低:明修《武进县志》称当地 “受募者日银一分”,年饷还不足4两的。到崇祯年间,战乱频繁,大量百姓流离失所,食无所依,募兵变得容易,加上朝廷财政紧张,军饷又比同期低了很多。
因此,得到第三个结论:维持一支万人部队的正常消耗应该是每年白银8万两,粮食4万石。
崇祯三年,御史郝晋言:“万历末年,合九边饷止二百八十万。今加派辽饷至九百万。剿饷三百三十万,业已停罢,旋加练饷七百三十馀万。自古有一年而括二千万以输京师,又括京师二千万以输边者乎?”我们来计算一下崇祯三年税赋:辽饷,九百万;练饷,七百三十馀万,加上正常税收二百万,总共是一千八百三十万两。设国家什么都不干,只养军队的话,能养活180万人的队伍。
综上所述,我们一共得到了三个结论:
第一个结论:1两黄金=8两白银=8000铜钱,
第二个结论:1两白银=人民币500元,1两白银=10钱白银=100分白银,
第三个结论:一支万人部队每年的正常消耗应该是:白银8万两+粮食4万石。
章丘万帝珠宝黄金价格
上周欧洲降息,世界杯临近,欧元EQ,以及七会,2014年6月11日交易价开盘到252元左右,首饰黄金313元左右,投资黄金268元,回收251.9元,典当行回收价格只有210元以下,投资有风险从业需谨慎,鄙视广告,鄙视知道管理员如需和核实,请追问
武松出家寺被赐十万贯,这十万贯值多少人民币?用在了何处?
施耐庵的《水浒传》是一部悲剧,梁山108条英雄好汉的结局大都不太好。在被朝廷招安之后,有的人战死,有的人病亡,还有人隐居山林,不问世事。截至征讨方腊班师回朝,只剩下二十七人。而这些人也都难得善终,宋江、卢俊义饮毒酒身亡,吴用、花荣为宋江殉情。
值得一提的是,一生嫉恶如仇,刚直不阿的行者武松,却是梁山好汉中少有的善终之人。虽然在征讨方腊中,武松痛失左臂,但他也因此而看破红尘,最终没有和宋江他们一起回汴京,而是选择在杭州六和寺出家,活到了八十才去世。
而且武松还得到了朝廷的封赏,宋徽宗封其为清忠祖师,还特赐钱十万贯,作为武松的退休金,帮助其安养天年。
武松对敌有功,伤残折臂,现于六和寺出家,封清忠祖师,赐钱十万贯,以终天年。
不得不说,这皇帝出手就是阔绰,要知道这十万贯钱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一般来讲,一贯钱,就是一千枚铜钱。十万贯钱,那就是一亿枚铜钱,这得要装多少车?当然,在《水浒传》的历史背景下,应该没那没多。因为《水浒传》的故事发生在北宋后期,而在北宋时期,一贯钱应该是七百七十枚铜钱。对此,我们可以在《宋史.食货志》 里面找到依据:
“以七十七钱为百”
那么十万贯钱就是七千七百万枚铜钱,那也不少了。怪不得当初晁盖他们劫取十万生辰纲后,被四处通缉,最后不得不上山落草。
如果按照北宋后期的银钱兑换比例,十万贯钱可是相当于五万两白银啊。这里需要给大家科普一下,宋朝实行的是“铜本位”制度,即铜钱才是市面同行的货币,而像黄金白银这些我们所常说的古代货币,严格意义上讲,在当时是不能算货币的,顶多是一种硬通货。
既然是货物商品,那么都是存在价格波动的。所以宋朝不同时期的银钱兑换比例是不一样的。在北宋鼎盛时期,一两银子只需要一贯钱便能换到,而到了走向衰落的北宋后期,需要两贯钱才能换到一两银子了。所以,武松的十万贯钱,可以换到五万两白银。
对于黄金的兑换,其实也是类似的流程。北宋前期可以换到一万两黄金,而到了北宋后期,大概就只能折半了,也就是五千两黄金。
但是这依然不是什么小数目,如果放到今天,那就是上亿人民币的巨款了。我们不妨简单来换算一下,即抛开所谓的成分质量因素,单纯的用咱们当下的黄金价格去计算。
前面我们知道了,武松的十万贯钱相当于五千两黄金。而这里的五千两,是用的宋朝的质量标准,与咱们现代的五千两质量是不一样的,所以这里需要进行一个质量换算。
15年,湖南湘潭出土了一个北宋时期的一个标准铜砝码,名为嘉祐铜则,其记重一百斤,但实际重量却是6.4万克。所以据此我们可以得出,北宋时期的一斤,大概有640克。然后我们按照古代十六两为一斤的进制换算,得出北宋时期的一两相当于咱们现代的40克。所以武松的五千两黄金就相当于现代的二十万克黄金。
我查了一下这几天的金价,大概是五百块一克。二十万克黄金的总价算下来刚好是人民币一个亿。
当然了,像这种单纯的金价换算,其实是不能客观反映当时的货币价值的。因为北宋与咱们现代社会相隔近千年,黄金的价值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这就好比二十年前十万块能在上海买一套上百平的三居室。现在的十万块钱,也就能买个一平米的落脚地吧。
黄金还是价值变化相对较小的,像白银这种其实变化更为夸张。在北宋时期,十两白银还能换地一两黄金,价值相差不过十倍左右。而你看咱们现在的白银价格?一克也就五块左右,与金价相差百倍。没办法,物以稀为贵,白银储量的暴涨,引发了白银的贬值。
所以,对于古今货币的价值换算,除了用黄金价格换算以外,大家还会用购买了作为参照物。即用同样的商品,在不同时期的价格去进行对比。比如说米价。
北宋时期的米价其实大部分时候不算贵,一石大米往往不到一贯钱。
“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宋史 食货志》)
但是随着北宋的衰落,像大米这样的生活物资逐渐紧缺,价格也就上来了。杭州地处江南,社会稳定,咱们姑且不将价格估算太高,石米一贯左右是比较合理的,当然也是为了方便换算,毕竟我数学有点差,理解一下。
当然,这里首先也要进行一个质量换算,因为这里的“石”,是个古代的质量单位。北宋的一石大概有120市斤。咱们市场上普通的大米也就三块钱一斤,算下来一石米能卖360块。所以,一贯钱相当于360块,十万贯钱就是3600万,这与咱们前面金价换算得出的一个亿,差距还是不小的。
不过呢,我觉得米价其实也不太靠谱,毕竟生产力的差距摆在那里。古代亩产三百斤就不错了,咱们现在随便都能有一千多斤。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米在日常生活中的支出比例也很低。可能古代买米的支出相当于家庭支出的一半,而咱们可能就是百分之一。
所以,这种购买力的对比,其实也无法客观反映货币的价值。对于这种古今货币的价值换算,我其实比较倾向于收入水平的一个对比。根据《宋代物价研究》的考证,北宋时期汴京的饭馆杂役,或者街头的普通商贩,一天的收入也就在两百文左右。一个月下来也就是六千文。而咱们当下一二线城市的普通工薪阶层,实际收入其实也就五六千块。所以一文钱换算一元钱是在一个比较合理的范围中。
按照前面十万贯钱等于七千七百万枚铜钱的结果,那么武松的十万贯赏赐,就应该是七千七百万,那也不少了。
在清朝,有1万两白银属于什么水平呢?
在清代拥有10000两白银的家庭虽然不是顶级富豪家庭,但也是许多富裕人家可望而不可即的。
白银自古以来就是贵重金属,由于白银的数量比黄金更多而且便于储存,所以一直是历朝历代的重要储备财物,对接金价、绢价、房价等等。
从宋朝开始,朝廷已经发行纸币。
不过,纸币的价值与当时的银价有关。如果银价下跌,那么纸币也随之而贬值,所以无论民间还是官员,都喜欢?硬通货?白银而嫌弃?有名无实?的纸币。《明史》记载:?朝野率皆用银,其小者乃用钱,惟折官俸用钞(纸币)?。
到了清朝时期,拥有一万两白银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千万富翁的身价。清朝初期(顺治),白银1两就等于1000文铜钱,而白银10000两就等于1000万文铜钱。
清朝中期(嘉庆),白银1两等于1200文铜钱,而白银1000两就等于1200万文铜钱。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变化,除了有通化膨胀的因素以外,还有当时的战争减少、国家趋于安定等因素。在清朝很长一段时期内,米价的波动范围是8文钱/斤至16文/斤。
如果一个普通人每月只吃20斤大米,那么一年才花费1920文铜钱至3840文铜钱的生活,也就是1.92两银子至3.2两银子左右。
10000两白银在当时无疑是普通人一辈子都用不完的巨款,就算许多大地主都不一定能拿得出来10000两的现银,所以古装剧里皇帝动不动就赏赐白银万两其实是的。
既然吃饱了饭,那么就该买地和置产业了,那么清代的房子价格昂贵吗?
清高宗乾隆初年间,有个人在天津买了一块土地,盖了一座有10间房子的四合院。这个人连买地带盖房,一共才花了180两银子。如果在清代有10000两白银,那么到全国各地四处购置豪宅基本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还有几个例子也能够反映出清朝的一万两白银的价值的。
大力支持左宗棠的晚清首富胡雪岩,胡雪岩的身价财产最多时曾有约3000多万两白银,当然其中不全是现银,只是折算价值。这就好比,你的财富是全国首富的3000万分之一。好家伙,放在今天至少也有数千万之多的身价吧。
又比如在洋务运动时期(这会儿已经是晚清了),清每年的税收总额一共才8000万两白银(账面),因此当时谁要是家中有一万两白银绝对是相当富裕的家庭,有车有房有丫鬟,什么都不缺。
中国古代的一两银子等于于多少人民币
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150-220元左右;在明朝中期价值人民币600-800元;在北宋朝中期价值600元-1300元(或1000-1800元);在盛唐时期价值2000-4000元。
一两银子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换算方式来进行一个简单明了的呈现,在盛世,是唐朝的国力最为鼎盛的时期,当时的一斗米只要五文钱,而一两银子则等于1000文铜钱,可以买到200斗米。
十斗米就是一石,200斗米就是20石,按照唐朝时期的等量换算,一石是59公斤,现在的米是一斤一块七毛五,那么一两银子就相当于现在的4130元。
扩展资料:
清朝的银两:
按照购买力来说,清朝的一两银子能够兑换1000文铜钱,一旦米需要600到700文钱,按照现在的米价3块钱一斤,一旦米需要510块钱,也就是说一两银子不到1000块钱。
而现在的银价在3.5元左右,一两银子才170块钱,这样对比下来,我们的生活成本可比古代高多了啊,当然清朝用16两,我们用的是10两制,所以用现在银价去比较古代是很不合适的。
巨贪和珅富可敌国,有现银100万两,银元宝55600个,大银元宝500个,折合下来是655600两银子,按照当时的购买力计算相当于65亿,按现在的银价则是2.27亿。
百度百科—银两
人民网—古代一两银子等于多少人民币?
古代一两银子等于多少文钱,一两金子等于多少银子
1两银子=1000文钱,1两金子=10两银子
出处:
1、宋史专家王曾瑜先生在他的《岳飞新传》的第7章“克服襄汉“一章中曾经提到朝廷在给岳飞的省札中有:“第四,支付六万石米,四十万贯钱,以作军需。四十万贯钱以十万两银和五千两金折支,“
2、“每钞一贯,准钱千文,银一两;四贯准黄金一两”《明史》,志第五十七 食货五。
3、“於是户部定:钞一锭,折米一石;金一两,十石;银一两,二石。”?《明史》,志第五十四 食货二。
由以上史料可得在古代1两银子=1000文钱,1两金子=10两银子。
扩展资料:
金是较稀有、较珍贵和极被人看重的金属之一。国际上一般黄金都是以盎司为单位,中国古代是以“两”作为黄金单位,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金属。不仅是用于储备和投资的特殊通货,同时又是首饰业、电子业、现代通讯、航天航空业等部门的重要材料。
参考资料:
古代一两银子等于现在的多少呢?
事实上在明朝以前,由于中国并不是白银的出产大国,所以白银一直都是一种非常贵重的稀有金属,其价值也是非常之高举个例子:
以唐朝为例,唐太宗时期规定一名七品知县的年俸禄大概是在25两白银左右,按照当时的物价可以买500石6万大米,换算成现在的人民币也就是33万左右。到了唐玄宗时期由于受到安史之乱的影响,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但是一两白银的价值也依然不低于现在的6千元人民币.到了宋朝,由于商业和农业的迅速发展壮大,使得整个宋朝经济十分繁荣,而物价当然也变得十分便宜。以宋朝的一名七品知县为例,其每年俸禄大约是360两白银,虽然当时的白银价值已经大大贬值,但换算成现在的人民币依然高达72万元之多。而明朝由于航海时代的开启,使得大量的外来白银流入中国,白银也正式成为了通用货币,以朱元璋洪武年间的一名七品知县为例,按照每年90石大米的俸禄来算,当时的一两白银可以买两石米,换算成的人民币的话,明朝七品知县的年俸禄只有6万元左右,创下历史之最!
到了清朝中晚期,白银的价格更是持续走低,光是一名七品知县的年俸禄就高达1300两白银,换算成现在的人民币也就是23万左右。像我们熟知的和珅就贪了足足8亿两白银,要知道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清的赔款金额也不过2亿3千多万两白银而已,也难怪民间会有流传和珅倒、嘉庆饱这样一句话。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