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对冲油价赚了_墨西哥对冲油价赚了多少
1.对石油价格的历史与分析?
2.国际原油暴跌对谁最有利
3.富可敌国的石油巨人——国际大石油公司
4.10月10日国内成品油价格不作调整 将维持原价
5.原油市场的噩梦要来了,热带风暴,克劳德特即将袭击墨西哥湾沿岸,啥情况?
6.请问谁能介绍一下墨西哥革命?
7.是不是石油一涨价,就要地震? 中国发改委说汽油涨价,肯定会有地震发生 是这样么?
8.为什么原油价格上涨这么快?
对石油价格的历史与分析?
石油价格的特征与其他商品的价格非常相似,在供应短缺和过剩时,都会发生波动。石油价格循环可能延续几年,它可能会因欧佩克与非欧佩克成员的石油供应与全球实际需求而发生改变。在整个20世纪的绝大部分时间里,美国石油工业通过规范化生产或价格控制,使得本国的石油价格始终处在严格的掌控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按照2007年通货膨胀的美元价值,美国的井口油价平均为每桶24.98美元。在缺乏价格控制的状态下,美国的石油价格紧随世界油价,达到了27.00美元/桶。同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时间段内,综合美国产石油与全球的原油价格,美国的石油价格为19.04美元/桶。这意味着在1947—2007年期间,只有大约一半的时间段内石油价格超过了19.04美元/桶。在2000年3月28日之前,欧佩克一直把石油价格调整在22~28美元/桶的区间,石油价格只是在中东战争或冲突时才超过24.00美元/桶。2005年,欧佩克由于限制了自己的剩余生产能力而无力继续操控自己的石油价格,也无力控制全球的油价波动,它再也无法回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将全球石油供给和油价玩弄于股掌之中的态势了。对更长历史时期的观察结果更为相似,自1869年以来,按照2006年的美元价值,美国的石油价格在这段历史时期内的平均价格为21.05美元/桶,而同期世界石油价格为21.66美元/桶。在这个时间段内,约50%的时间里美国和全球的石油价格都低于16.71美元/桶。如果将这漫长的历史观察作为一种指征,则石油工业的上游部分应该建立起自己的商业系统,以供获利,这漫长历史中的数据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数据表明:正常的石油价格远低于当今的价格。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到石油禁运发生之前。从1948年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石油价格在2.50~3.00美元/桶之间波动,油价从1948年的2.50美元/桶涨到了1957年的3.00美元/桶。若以2006年的美元价值来看,就会得出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1948—1957年,石油价格波动的范围为17~18美元/桶。显然,20%的油价是由通货膨胀而增加的。1958—10年,石油价格稳定在每桶3.00美元的水准。但实际上,原油的价格从17美元/桶下降到了14美元/桶。在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时,对于国际石油生产者来说,11年和12年因为美元的疲软而把原油价格的下降夸大了。
欧佩克于1960年由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等5个发起国组织成立。在成立大会上,两个与会代表研究了美国得克萨斯州铁路委员会用的限制生产来影响价格的方法。11年底,另有6个国家加入了欧佩克:卡塔尔、印度尼西亚、利比亚、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尔及利亚和尼日利亚。欧佩克自成立以后,所有的成员都经历了原油购买力持续下降的时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些石油出口国发现它们的石油需求量增加了,但是每桶原油的购买力却下降了40%。11年3月,供需持平了。当月,得克萨斯州铁路委员会第一次按100%的比例进行了分配,这意味着得克萨斯州的生产者不再限制自己的石油生产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这意味着对石油价格的控制力已从美国(得克萨斯州、俄克拉荷马州和路易斯安那州)转移到了欧佩克手中。换句话说,美国已不再拥有剩余生产能力,所以就丧失了对石油价格控制的工具。在欧佩克成立的短短两年间,就出乎意料地遇到了战争,它窥见了自己影响石油价格的能力。
中东供油中断13年石油危机的原因:欧佩克主要阿拉伯石油生产国为回应西方国家支持以色列所实行的石油出口禁令。(赎罪日战争——阿拉伯世界实施石油禁运)。12年,每桶原油的价格为3美元左右。至14年底,油价就翻了4倍,达到每桶12美元。13年10月5日,以色列遭到埃及和叙利亚的进攻,赎罪日战争赎罪日战争,又称斋月战争,即众所周知的在13年10月6日爆发的阿拉伯与以色列之间的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同年10月26日战争结束,是埃及和叙利亚率领着几个阿拉伯国家结盟与以色列的战争,是埃及和叙利亚在以色列人的日——赎罪日开打的。埃及人和叙利亚人跨过了设在戈兰高地和西奈半岛的临时停火线,那里曾被以色列人在1967年的“六日战争”中占领。爆发。美国和许多西方国家表态支持以色列。这种支持的后果就是导致多个阿拉伯石油出口国实施了针对支持以色列的石油禁运。当时阿拉伯国家把自己每天的石油产量削减了500万桶,与此同时,其他地区的产油国的石油产量增加了100万桶/日。14年3月间,全球石油产量净减少了400万桶/日,占到了西方世界石油需求量的7.0%。在阿拉伯世界实施石油禁运时,世人还在怀疑掌控石油价格的能力是否能从美国人手中转移到欧佩克手上。当石油价格在6个月内飙升40%时,价格对供给短缺的敏感性就更加突显。从14年到18年,全球石油价格相对平稳,在每桶12.21~13.55美元之间波动。在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时,那一时段的全球油价应该处于一个适度下降的时期。
全球件与石油价格资料来源:《WEG》《纽约时报》、彭博通讯社,2008。
伊朗与伊拉克危机伊朗—伊拉克战争,伊朗又称惩罚战争和圣战,是伊朗和伊拉克军队在1980年9月到1988年8月间进行的战争。这场战争于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入侵伊朗而打响,随后在漫长的近10年中,什叶派起义不断。虽然伊拉克希望在伊朗革命的混乱之际从中获利,在没有任何事先警告的情况下突然开战,并期望在几个月内结束战斗,但伊朗人奋起抵抗,到1982年6月终于收复了全部失地。。伊朗与伊拉克是导致19年和1980年石油价格波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伊朗人的革命导致了18年11月到19年6月间每天的原油产量减少了200万?250万桶。当时的石油生产曾一度停止,伊朗革命几乎造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历史最高的石油价格。然而,这场革命对油价的影响有限,时间也相对较短,并不是连续。在这场革命后很短的时间里,石油产量恢复到每天400万桶。伊朗在这场革命中被削弱了,并在1980年9月遭到了伊拉克军队的入侵。1980年11月,伊朗与伊拉克两国的石油产量加起来也仅为每天100万桶,比战前产量每天减少了650万桶。
结果,全球的石油1980年比19年减产10%。伊朗革命和伊朗—伊拉克战争(两伊战争)这两重因素使得石油价格从18年的每桶14美元暴涨到1981年的每桶35美元。26年后,伊朗的石油产量仅达到伊朗前国王巴列维(Reza Pahli)统治时期石油产量的三分之二。伊朗的石油产量维持在每天150万桶,低于两伊战争爆发之前的峰值。
美国石油价格的政策控制。13—1981年间,石油价格的迅速增加并不算太高,没有受到在石油禁运后期13年的石油危机始于该年10月17日,当时的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OAPEC,由欧佩克的阿拉伯成员、埃及和叙利亚构成)成员宣布,鉴于赎罪日战争的爆发,它们将不再向那些支持与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作战的以色列的国家输送石油,这些国家是美国和其西欧的盟国以及日本。与此同时,在同年10月初与石油大亨“七姊妹”的谈判破裂后,欧佩克成员同意利用它们的全球石油价格调节机制杠杆作用以求抬升全球油价。由于工业化对石油的依赖性和欧佩克在全球石油供给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使得那些遭受石油禁运的国家的经济发生了猛烈的通货膨胀,同时,也抑制了经济的发展。被禁运的国家对此反应迥异,绝大多数国家坚持寻求它们未来的石油进口源地。美国政策的影响。美国利用征收价格税来控制国内石油产量,以求尽量缓解13—14年石油涨价的冲击。这种价格控制的明显结果是美国的石油消费者为进口原油的付费比为国产原油的多出了50%。美国本土的石油生产者的收入也要低于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因此,美国国内的石油工业就开始为消费者提供补贴。这项政策达到目的了吗?简而言之,13—14年的石油价格上涨所造成的经济衰退并不太明显,因为美国的消费者所面临的油价要低于世界其他国家消费者所承受的价格。然而,这也会产生其他一些影响。在没有价格控制的情况下,美国石油勘探与开发的力度肯定会加大。消费者所面对的油价越高,就越会导致消费量下降:汽车行驶每千米的费用增加,民用和商用建筑物内应该安装比自己初建时更好的设施并提高自己的工作能效。这样一来,19—1980年间,美国对石油进口依赖度大大降低,而且在伊朗与伊拉克的供给中断时的油价大涨中所受的冲击也较小。
欧佩克控制石油价格的失败。欧佩克对控制石油价格的作用不大,其基本的需求之一就是加强给各成员生产配额,这就像一个过时的玩笑一样。欧佩克与美国得克萨斯州铁路委员会之间的区别是什么?欧佩克没有一个像得克萨斯州铁路委员会那样的管理人员。它所拥有的唯一强制性机制就是沙特阿拉伯的剩余生产能力。沙特阿拉伯拥有足够的剩余生产能力,在需要时能够有效地增加产量,以补偿低油价对自己收入的冲击。它能够通过扬言增加足够的石油产量冲击油价的手段来强化自己的行为准则。实际上,除非欧佩克的目标与沙特阿拉伯的一致,欧佩克的强制执行机制并不包括这些内容。在19—1980年石油价格快速飙升期间资料来源:《WER》,2008。,沙特阿拉伯石油工业部部长Ahmed Yamani迅速向其他欧佩克成员发出警告:高油价将会导致需求量减少。但他的警告如同对牛弹琴。
石油价格的波动在许多石油消费国中引发了一系列反应:在新建房屋内安装更好的保温设施,在许多陈旧的房屋内增加新的隔热设施,提高工业的能源效率,提高汽车的燃料使用效率。这些措施的落实,加上全球经济衰退,导致石油需求量下降并促使油价下跌。对欧佩克来说,不幸的是这种经济衰退仅仅是暂时性的。没有人会匆匆忙忙地把家里的保温设备拆除或更换能源效率较高的设备——大批这种针对油价上涨而取的措施会延续10年甚至更久,而且即使在油价下降、石油消费量增加时也不会再改变了资料来源:《WER》《FIR》《WSR》,2006。。
高油价也促使欧佩克之外的石油勘探与开发工作量的增加。从1980年到1986年,非欧佩克地区与国家的石油产量每天增加了1000万桶。欧佩克面对的形势是:需求量下降,而非欧佩克成员的石油供应量增加。从1982年到1985年,欧佩克试图设定石油产量配额,尽量减少产量以稳定油价。由于欧佩克的各成员并未按照它们的配额进行生产,所以欧佩克努力的成效不大。在此期间,沙特阿拉伯作为一个动态的生产者主动减产,以求遏止下跌的油价。1985年8月,沙特阿拉伯再也无力担当此角色。它将自己的石油价格与零售市场的价格持平,到1986年初,开始增加产量:从200万桶/日增加到500万桶/日。1986年中,每桶原油的价格跌破10美元!即使油价如此下降,沙特阿拉伯也因其产量巨大而抵消了价格低廉对自己经济的影响,其收入依然不减。1986年12月,欧佩克将自己的价格目标定在每桶18美元。但到了1987年1月,欧佩克的企图就破灭了,油价依然走低。
石油生产资料来源:《WER》《FIR》《WSR》,2006。(非欧佩克成员石油平均产量/总量)
1990年,石油价格受到抑制,原因在于石油减产和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以及随后的海湾战争海湾战争(1990年8月2日—1991年2月28日)是联合国(UN)授权下,由联合国的34个成员组成的联军(但实际上主要由美国和英国出兵)与伊拉克的战争,旨在使科威特恢复科威特埃米尔国王的控制。这场战争的起因与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战争相似,1990年,伊拉克指责科威特通过打斜井的方式**自己的石油。伊拉克军队入侵科威特后,伊拉克立即遭到了由联合国安理会发起的经济制裁,美国和英国随即准备战争。1991年1月,将伊拉克军队驱出科威特的战争打响,结果,联合国军大胜,科威特恢复了自己的主权。联合国军攻入伊拉克境内,伊拉克境内的空战与地面战斗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边境附近全面展开。伊拉克还向沙特阿拉伯和以色列境内的目标发射了导弹,以示报复他们对科威特的支持。由于1980—1988年间的伊朗—伊拉克战争被许多新闻机构称为“波斯湾战争”,故1991年的战争常常被称为“第二次波斯湾战争”。但人们更常用的是“海湾战争”或“第一次海湾战争”,特指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沙漠风暴”则是美国军队在伊拉克取的空中与陆地行动的名称,而且用于特指那场战争。。全世界,尤其是中东各国对于萨达姆发动的入侵科威特的战争行为的憎恨远大于对其发动的与伊朗的战争行为。沙特阿拉伯——这个邻近的世界最大的石油生产者对这场战争的反应十分强烈,随后发生的事情就是有目共睹的:解放科威特的海湾战争打响,原油价格进入了持续下降阶段,至1994年通货膨胀发生之前,油价跌至13年以来的最低点。
石油价格开始上扬,美国的经济走强,亚太地区开始恢复。从1990年到19年,全球石油消费每天增加了620万桶。亚洲地区的石油消费量达到了每天30万桶,这也是促使油价回升并一直延续到19年的重要因素。俄罗斯的石油减产也有助于油价的回升,1990—1996年,俄罗斯每天减产量达500万桶以上。欧佩克在控制石油价格方面的作用依然模糊不清,在产量配额改变的时间方面出现了错误,而且在欧佩克成员之间维持减产方面也是错误频出。19年底至1998年初,石油价格迅速增加,当时欧佩克没有料到或严重低估了亚洲出现经济危机的冲击。
19年12月,欧佩克将自己的生产配额每天增加了250万桶(增长率达10%)。1998年1月,将产量增至2750万桶/日,亚洲地区经济的迅速增长已日趋停滞。1998年,亚太地区的石油消费出现了自1982年以来的首次下降。低消费与欧佩克的增产导致石油价格再次下跌。对此,欧佩克于1998年4月将生产配额削减了125万桶/日,并于7月再次减产133.5万桶/日。至1998年12月,石油价格再次下跌。1999年初,油价开始回升,欧佩克于当年4月再次减产171.9万桶/日。虽然通常并不是所有的配额都能得到落实,但1998年初到1999年中,欧佩克的产量还是每天减少了300万桶,进而将油价提高至25美元/桶。随着经济的回暖,美元走势增强,全球油价自1981年高位之后在2000年中继续走高。在2000年4—10月间,欧佩克将配额总量每天增加320万桶,但这也不能抑制油价的高攀。2000年11月1日,随着另一配额的下达,使产量再增加50万桶/日,油价终于开始下降。
1996—2008年期间的全球石油价格。从2000年开始,非欧佩克成员的俄罗斯石油产量增加,这代表着进入21世纪以后大多数非欧佩克成员开始增加石油产量,这显然是欧佩克“力不从心”的标志。2001年,美国经济呈弱势,加之非欧佩克成员的石油产量增加,迫使石油价格再次走低。对此,欧佩克再次调整配额,开始减产,到2001年9月,欧佩克将生产配额减少了,350万桶/日。2001年11月,恐怖分子发动袭击,使得石油价格再次受到波及并陡然下跌。
美国汽油现货市场上的价格基准点西得克萨斯的调停价到2001年11月中旬下跌了35%。在正常环境下,这种量值的价格下跌已经导致了欧佩克配额的减少,但是鉴于政治气候,欧佩克一直推迟到2002年1月才实施减产措施,将自己的生产配额每天减少150万桶,欧佩克联合的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几个非欧佩克成员宣布联合减产,其减少量可达46.25万桶/日。2002年3月,这种减产措施使油价上升至25美元/桶。到2002年中期,非欧佩克成员恢复产量,但石油价格依然不断上涨。2002年后期,美国的石油库存已降至20年来的底线。到年末,过度供给并不是大问题。委内瑞拉的问题导致了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工人的大罢工,使得委内瑞拉的石油产量陡降。在石油工人大罢工的过程中,委内瑞拉再也没能使自己的石油储备能力达到以前的水准,但依然可使生产能力达到每天90万桶,在其每天350万桶产能峰值以下。2003年1—2月间,欧佩克将其每天的生产定额增加了280万桶。
2003年3月19日,委内瑞拉的石油产量开始回升委内瑞拉开始应用新的合作机制(委内瑞拉将以每桶100美元的价格每天向西班牙出售10000桶原油,以换取进口医药设备和其他货物)。资料来源:《海湾新闻》,2008年7月。,与此同时,伊拉克的军事行动也开始了。此刻,美国和其他欧佩克成员的石油储存依然很低。随着经济的发展,美国的石油需求量开始增加,亚洲的石油需求量也迅速增加。伊拉克和委内瑞拉石油生产能力的损失与欧佩克生产能力的增加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全球能源需求,这样一来,也削弱了过量生产石油的能力。2002年中期,过量的石油产量还达每天600万桶,而在2004年和2005年的绝大多数时间里,石油的剩余生产力已不足100万桶/日。生产剩余石油的能力也不足以弥补绝大多数欧佩克产油国中断供给时的空缺。在一个每天石油产品消费量超过8000万桶的世界里,面对如此低的生产供给能力,油价肯定会做出相应的反应——很快就达到了40~50美元/桶。其他一些与当今石油价格相关的因素有美元的走弱、亚洲经济的崛起和石油消费量的连续增加等。2005年的飓风与美国在将甲基叔丁基醚转化为乙醇时发生的炼油厂事故导致了油价的高涨。
2006年的原油价格与正常油价资料来源:《WER》《FIR》《MIGA》,2007。
支持高油价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是美国和其他石油消费国的石油库存量。在剩余生产能力达到库存水平之前,它可以为短期石油价格预测提供一种出色的工具。目前还没有欧佩克根据这种配额政策能够影响全球石油库存的证据。2006年11月出现的和2007年2月再次出现的石油减产,其主要原因是人们对不断增加的欧佩克库存量的关注。人们关心的重点在于包括原油和石油产品在内的石油总库存量,这可以成为更好的石油价格指标。
2007年10月19日,由于土耳其东部局势紧张,以及用于增加的美国石油库存量的美元价格走弱,使得美国轻质原油的价格上涨到每桶90.02美元的新高度。10月26日,原油价格再攀高峰,迅速达到了每桶92.22美元,当时全球的石油库存量反而下降了。当年10月末到11月初,油价一直走高。11月7日,轻质原油的价格再创新纪录,逼近每桶98.10美元。11月21日,油价继续走高,达到每桶99.29美元。人们对石油价格突破100美元/桶大关的恐惧使得美国《华尔街日报》惊呼:“油价高峰即将到来!”2008年1月2日,美国轻质原油在超过人们心理底线100美元/桶大关之前回落到99.69美元/桶,这是尼日利亚新年局势紧张,以及美国的石油库存量连续7周下降造成的。随后,一份英国广播公司(BBC)的报告称,单一交易者是不能抬高价格的。纽约商业一位前交易人、《石油市场实时通讯》的编辑Stephen Schork说,一位场内交易商购买了1000桶(160立方米)石油,这是最低购买量,然后,此人迅速将这批石油以99.40美元/桶的价格出售,因此亏损了600美元。
然而,2008年1月3日当天的石油交易中,油价终破100美元/桶大关,达到100.05美元/桶。在随后的1月4日星期五交易中,油价回落至.91美元/桶。其部分原因在一周的职工报告显示:失业率已经上升。即使需求量减少,在得克萨斯炼油厂大火和欧佩克减产之后的1月19日交易中,油价再次上扬至100.10美元/桶。有证据表明,供给的减少速度要快于石油的需求。2月28日,随着美元持续疲软,加之美国联邦的现金利率过低,难以吸引更多的石油市场资金,油价飙升至每桶103美元。由于美元持续走低,3月3日,石油价格继续高攀至104美元/桶。同日,欧佩克指责美国经济“错误地运行”才将油价推向了创纪录的高度,认为这是“吹嘘性产量”并将这些归罪于美国的乔治W·布什总统的统治结果。
3月12日,石油价格冲至每桶110美元的新高度,打破了不久前每桶109.92美元的纪录。油价继续一路走高,到了3月13日,攀升至每桶111美元。随后,在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下,油价回落至110美元/桶。3月17日,油价再创纪录,美国的轻质石油价格达到111.80美元/桶。4月15日,油价首次突破114美元/桶。4月16日,油价达到115.07美元/桶。4月18日,由于美元持续疲软,加之尼日利亚反军事力量威胁要破坏输油管线,油价再次升至117美元/桶。4月22日,油价高攀至119.90美元/桶,之后略有下降。4月25日,美国纽约交易市场上的油价达到119.10美元/桶。在此之前,曾有报道称美国军事海运司令部下令击毁了一艘伊拉克货船。
5月9日,油价首次达到每桶125美元。5月21日,布伦特原油价格就达到了130美元/桶。在5月21—22日不到24小时内,每桶原油的价格冲至135美元。6月,油价首次大幅下跌,此后美国的主要供油国委内瑞拉扬言因油田生产过久而要从2009年1月开始减产5%,墨西哥、俄罗斯和尼日利亚也出现减产的呼声,国际油价应声反弹,每桶涨价超过6美元。2008年6月6日,油价在24小时内上涨11美元,这是有史以来出现的最大涨幅。以色列放出攻击伊拉克的狠话,也被认为是导致油价上涨的原因。两大石油供给国减少石油供给,使人们产生了类似13年能源危机时的恐慌。
早在2007年10月,一些经济学家指出,由于印度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石油需求量对石油、天然气和石油产品快速增加的需求主要来自印度与中国。快速增加。因此,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国际油价将保持在高位状态。12月,欧佩克的部长们开会,一致同意保持原有的高价位,但要稳定价格,这种价格将为石油生产国带来持续的高额收入。但是,如果油价过高,就会削弱石油消费国的经济。根据欧佩克的目标,一些分析家建议,每桶石油的价格应为70~80美元。一些主要的石油出口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更多地使用本国所产的石油。尤为显著的是印度尼西亚,它已不再出口石油;墨西哥与伊朗的石油项目需求超前于石油生产5年时间。俄罗斯也将得到迅速的发展。显然,由于美元价值的迅速变化,油价也存在很大的变动。2008年的油价显然无论如何也不会超过每桶200美元,但若能恢复到每桶70美元的水平就已是正常的了。
减少当前高油价的万能措施
未来将会有许多间接的市场拥有者(401K、共同基金,甚至个人存款也是一种常规的投资方式,这一点并没有被银行认识到),螺旋式下降经济的间接影响本身就可使未来的石油贬值。20世纪80年代初期,黄金与白银所经历的影响因素就是典型的例子。在任何投机买卖市场上的情况都一样,投资者的能力将会对所包含供给与需求比例的未来价格望而却步。需求量可能下降,而供给量则可能增加,1998—1999年的情况就是如此。当时,亚洲的石油市场崩溃(需求量减少),而伊拉克增产12%(增加供给/过剩)。这一时期的石油价格低至8美元/桶。未来依然是不确定的,但已知的欧佩克与其他石油生产国目前已经显露出相当多的过剩产能。
国际原油暴跌对谁最有利
随着最近的美元持续走强、美国页岩气全面开发利用、及美国对全球石油的需求减弱,即使地缘政治纷争不断,但国际油价的下跌估计会是一个长期的趋势。在当前国际市场的买方需求不足、卖方竞争加剧、原油市场供给趋于过剩的情况下,如果国际石油期货市场油价也看跌,那么这更容易推低国际油价未来趋势。国际油价是否会在80美元这个水平,就在于各方利益关系的激烈博弈。对此,国内市场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与国际市场那些主张高油价的国家瞎起哄。
最近国际油价大跌,可能是各国及投资者最为关注的事情。因为,从今年6月20日起至今,不仅国际原油价格在4个月内跌去了25%左右,而且在10月15日,国际原油的价格跌到80美元以下的水平。
由于原油价格的暴跌触及到全球各国重大的利益关系变化,由此对原油价格暴跌的解释与言论也就风起云涌。有“阴谋论”认为,原油价格暴跌是美国及沙特阿拉伯联合起来对付俄罗斯的阴谋。因为,按照俄罗斯的原油开成本及经济状况,原油的价格只要跌到80美元以下,就会对俄罗斯经济造成重大打击。这也是对俄罗斯的经济最大的制裁。所以,俄罗斯总统普京就扬言,国际原油的价格跌到80美元以下,对世界经济是一次最大的灾难。
而国际能源(IEA)最近发表的一份月报指出,国际原油价格保持在80美元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根据IEA的估算,油价处于80美元,全球约2.8%的生产将不合乎经济原则(即生产者无利可图),涉及的原油达每天260万桶,受影响的国家和单位包括加拿大、俄罗斯、英国、中国(在岸),以至尼日利亚(离岸)。美国、巴西和墨西哥的深海钻探,面对80美元油价也难独善其身。IEA也认为国际油价应该保持在80美元水平上。
现在我们要问的是,难道80美元就是国际原油价格的底线吗?那么这个底线是由什么决定的?或者说,当前的国际原油价格又是如何决定的,是成本定价,还是金融定价?如果国际原油价格在80美元以上,对谁有利?谁的利益会受损;如果国际原油价格跌在80美元以下,对谁有利?谁的利益又会受损?
其实,近几十年来,尽管国际上石油开的成本一直在上升,但国际油价从来就不是成本定价的,而是金融定价,其价格波幅相当巨大。比如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油价当时从每桶145美元狂跌至36美元。后来几年,油价一直却维持在100美元以上的水平。当油价暴跌到36美元时,没有看到哪个国家的石油企业而破产,但是当前油价维持在100美元之上的水平时,一些产油国家则成了暴发户。而国际油价之所以会长期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与产油企业成本及市场供求关系不是太大,而更多的是国际石油输出国垄断定价的结果,再加上有石油期货来左右,但是让这种石油的垄断性定价如鱼得水。在这种情况下,石油输出国可大获其利,如俄罗斯、沙特阿拉伯、伊朗、委内瑞拉等国,而中国、美国、欧洲及日本石油需求国的利益则大幅受损害,买同样多的油,付出成本更高。这不仅不利这些国国家的消费者,也会严重损害这些国家及全球的经济增长。
但是俄罗斯及委内瑞拉等产油国,在高油价下,这些国家不仅赚得盘满盆满,也让这些国家的政策治理就扩张得心应手。所以,当油价下跌时,特别是暴跌时,他们就说不干了,就对全球市场放出狠话。因为这个油价市场是由预期来决定,并希望以此来左右预期。有人分析,如果油价维持在每桶100美元以上的水平,俄罗斯政策的财政就能够高枕无忧。但是如果油价低于100美元,俄罗斯便不可能在财政基本平衡的前提下,维持原有的开支规模;要么节衣缩食,要么财政赤字激增,两个结果对俄罗斯经济民生都会造成沉重打击。委内瑞拉的情况也是如此。所以油价暴跌,类似这类国家叫得最凶。但是油价维持如此高的水平,对石油需求国来说,就得要付出更高的代价。
尤其是中国更为如此。因为,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随着中国居民生活水平提升,中国对石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除美国之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大国之一,对外依存度也在58%以上。如果中国的人均石油消费最提高,中国石油消费的对依存率更是会高。所以,国际油价的暴跌,中国应该是最大受益者(因为,随着美国页岩气开发利用,美国也可能石油出口,由消费国转向为出口国)。它不仅可能全面降低企业成本,也直接降低了居民的生活成本。这些对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是相当有利的事情。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决不要受各种无端言论所影响,特别是不要用阴谋论来解释油价的下跌。
可以说,随着最近的美元持续走强、美国页岩气全面开发利用、及美国对全球石油的需求减弱,即使地缘政治纷争不断,但国际油价的下跌估计会是一个长期的趋势。在当前国际市场的买方需求不足、卖方竞争加剧、原油市场供给趋于过剩的情况下,如果国际石油期货市场油价也看跌,那么这更容易推低国际油价未来趋势。国际油价是否会在80美元这个水平,就在于各方利益关系的激烈博弈。对此,国内市场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与国际市场那些主张高油价的国家瞎起哄。
富可敌国的石油巨人——国际大石油公司
所谓“国际大石油公司”就是指那些依靠私人资本创建和经营的跨国石油公司。提起国际大石油公司,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它们庞大的经营规模、横跨全球的业务范围、卓越的盈利能力和在世界石油市场上的巨大影响力。在2006年度《财富》全球500强排名中,前十位中石油公司就占据了五位。埃克森美孚位居世界500强榜首,361亿美元的高额利润使其成为全球500强有史以来最赚钱的公司(每天为它带来近1亿美元的进项),3399.38亿美元的营业收入使这个老牌石油大亨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富可敌国。埃克森美孚的石油和天然气日产量几乎是科威特的两倍,公司在全球六个大洲均拥有能源储备,油气储量超过了全世界任何一家非性质的公司。位居前十名的其他几家大石油公司还包括雪佛龙德士古、康菲、壳牌和BP,这些石油巨头同样也赢得了举世关注的目光。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发展史可以折射出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历史。世界石油工业发展的每一个重要阶段,都有国际大石油公司的直接参与。在不同历史阶段,它们的角色都是举足轻重的。
(1)国际大石油公司的产生与发展。
洛克菲勒是最早的国际大石油公司的缔造者,也是国际大石油公司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创建者。当年他一手创建的标准石油公司,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将原油产量由1889年的占全美总产量16%迅速提升至26%,在美国加工和销售的市场份额高达75%~80%。此外,它还带动了石油工业国际化业务的发展,迅速在全球各地设立了分公司,逐渐取得了在美国和世界石油市场上的霸主地位。它还开创了石油公司上中下游一体化发展的业务模式,极大地降低了成本和风险。如果公司在上游勘探开发业务中亏损,则可以在下游炼油和销售业务中找到平衡。但这个石油帝国的寿命不长,因为被指控“垄断和暴利”,1911年美国以反托拉斯法迫使标准石油集团解体,将其所属的92家公司改组成在法律上独立的20个公司集团,“大厦”坍塌后,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龙等石油公司得以幸存下来,这也是今天几大石油巨头的前身。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以美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飞速发展以及战事的需要极大地刺激了对石油的需求,推动了石油生产。垄断美国石油市场的五家上下游一体化的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德士古、海湾和雪佛龙也正是在这一阶段发展起来的。从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前的相当长时间里,它们与英国的BP和英荷壳牌构成了世界石油历史上声名显赫的“七姊妹”,凭借在中东获得租借地石油开发特许权而发了大财,垄断了世界石油市场。
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两次石油危机,造成了依赖石油的西方世界的恐慌,石油“七姊妹”也遭受重创,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国际大石油公司开始对自身发展模式和如何增强竞争能力进行思考,并开始新的实践。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石油领域不断发生大规模的兼并与联合。19年之前,这些较大规模的兼并与联合多数发生在下游业务(炼制和销售)和天然气业务(包括天然气发电)领域,并且很多只是公司部分业务之间的联合。1998年后,面对低油价的冲击,更多的石油公司卷入了兼并联合的浪潮,希望通过从外部进行的资产重组,实现优势互补,进一步降低成本,共同抵御和降低风险,石油公司的兼并与联合演变成为以大型石油公司横向整体合并为主要特点的兼并与联合狂潮,并直接导致超级国际石油公司的形成。
世纪之交以国际大石油公司为主导的新一轮兼并浪潮,是面对石油业激烈竞争环境所进行的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洗牌。尘埃落定之后,埃克森美孚、英荷壳牌集团、BP、道达尔、雪佛龙德士古共同组成了石油业内的超级巨无霸方阵。这次兼并与联合狂潮强化了国际石油公司的实力和地位,同时也重新调整了当今石油工业的主体布局。
(2)新世纪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发展趋势。
起于1998年的大规模石油公司并购和结构调整,国际大石油公司基本完成了以扩大资产规模和强化竞争实力为目标的任务。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国际油价走高的有利形势下,它们在继续优化调整资产组合的同时,普遍将营造长期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首要的战略重点,进入了一个为长期增长而投资的新阶段。国际大石油公司在经营战略和竞争策略方面所做的战略调整,体现出一些全新的特点。这些战略调整,将对国际大石油公司的中远期业绩表现乃至世界石油工业的竞争和发展态势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这些新动向包括:一是实施战略转移,立足于长期可持续发展,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营造下一代核心资产;二是进行资产组合的优化,一方面通过补缺性的收购,弥补在关键发展领域的资产组合缺陷,另一方面择机处置边际资产,优化老油区投资,缓解近期内的成本上升和投资回报下降的问题;三是积极介入天然气合成油(GTL)、油砂和重油等非常规石油领域,重新重视勘探,立足更长远的发展,构建在新的关键领域的竞争优势。
举措之一:为长期增长投资,营造下一代核心资产。
在主要产区的战略接替上,国际大石油公司主要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新的油气发现项目为重点,表现出四个主要的战略方向,即主要把西非和墨西哥湾深水区、俄罗斯、实行开放政策的OPEC国家和LNG业务领域作为今后重要的新产量增长源。
如BP公司,已将其战略重点转向新的五大利润中心,即墨西哥湾(深水区)、特立尼达(天然气)、阿塞拜疆(环里海石油)、安哥拉(深水区)和俄罗斯(TNK-BP)。公司现有利润中心目前的产量为1.15亿吨,预计将以年均3%的速度递减;而新利润中心目前的产量是5000万吨,预计将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到2008年,产量将达到1亿吨。由于新利润中心的勘探开发成本和操作成本(分别为每桶油当量4美元和2.4美元)均低于现有生产区(发现开发成本为6~7.5美元/桶油当量,操作成本约为5美元/桶油当量),因而新利润中心产量的增长和资本支出的下降,将有助于提高BP的整体投资回报水平。
凭借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以及多年来在国的影响力,国际大石油公司在上述关键领域占据了有利的竞争地位,这将能够支撑其全球油气储量的可持续接替。根据高盛公司对20世纪90年代以前发现、目前正在开发中的储量在5亿桶油当量以上的50个大油气开发项目的统计分析,国际大石油公司在其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它们在50个大项目中占据了45%的储量。其中BP、埃克森美孚、道达尔、荷兰壳牌、雪佛龙德士古和埃尼公司等大公司占据了50个大项目预计净现值的90%。
埃克森美孚西非、墨西哥湾、中东(卡塔尔LNG)和里海,预期2006年在西非深水区新增产量将达5.5亿桶,占公司总产量的比重将从目前的8%上升到18%,在OPEC国家中的产量比重将由14%上升到18%荷兰壳牌西非(尼日利亚)、俄罗斯(萨哈林天然气)、加拿大油砂业务,预期2006年西非可新增产量4.6亿桶道达尔西非、中东、委内瑞拉和俄罗斯。预期2006年西非深水区可新增产量37万桶油当量/日,占总产量的13%,中东产量占公司总产量的比重将从2001年的23%上升到33%雪佛龙德士古墨西哥湾、西非(尼日利亚)和里海(哈萨克斯坦),预期西非深水区2006年可新增产量30万桶油当量/日,占公司总产量的比重将从2001年的13%上升到18%
2006年后几家国际大石油公司新增油气储产量的主要来源
大石油公司这种接替产量的来源分布结构,使其进入了一个高投资密集度的发展时期。由于新区项目多数为资本密集的勘探和开发项目,因此,预计未来几年中,大石油公司30%~40%的投资支出将用在深水区生产设施、管道或LNG上游和终端设施以及非常规石油开发设施项目的建设上。
基础设施投资的快速增长,将导致石油公司折旧、折耗和摊销费用增加,对公司近期内的投资回报产生较大的压力。不过,为实现长期持续的增长,这是必须的。除了可预期的储量收获外,大石油公司还可以以此为自己创造新的战略性油气资产基础和市场基础,同时,这对于全球石油工业的长远健康发展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预计2001—2010年,全球投入新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将达到约3430亿美元(含伊拉克重建),并可从中获得储量2000 亿桶油当量。正因如此,新一轮大规模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被视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石油工业的另一重大转折、一个大石油公司前所未有的新发展机遇。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多数是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跨国项目,不仅要求参与者有更为雄厚的资金技术实力,更要求其有丰富的商务技巧和广泛的行业影响力,因而在新的发展趋势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仍将是国际石油巨头。
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与相应储量增长潜力
举措之二:优化资产组合,调整盈利资产序列。
2000年以来,为了提高回报率,大石油公司一直在降低老油区的资产比重(比如在美国和北海即是如此),同时,也择机出售战略不匹配的国际资产,以围绕其大型生产基础设施实现规模经济。2000—2003年,仅BP的资产处置收益就达到250亿美元。与资产处置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国际大石油公司在老油区的策略。在美国,目前多数公司取收获老油田现金的策略(即只收取现金收入,减少或不进行再投资),并择机出售资产。
举措之三:立足长远,抢占非常规石油业务发展先机。
随着世界大型常规油气发现及开发机会的日益减少,国际大石油公司开始将更长远的发展目标转向非常规石油上来。除了将LNG、GTL作为天然气储量商业化的有效方式外,国际大石油公司也越来越重视加拿大油砂、委内瑞拉重油等项目机会。
(据IEA,PetroleumEconomist,TDNewcrest)类别2000年2005年2010年2010年比2000年增长,%液化天然气(LNG)(万桶油当量/日)236.0350.0600.0154天然气合成油(GTL)(万桶油当量/日)3.83.8100.02531油砂合成油(万桶油当量/日)38.0142.0148.0290超重油(万桶油当量/日)77.087.5110.043非常规石油总计(万桶油当量/日)354.8583.3958.0170
世界非常规石油生产前景
近年来,受天然气价格上升、LNG供应成本下降以及国推动天然气商业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全球液化天然气的生产和贸易日趋活跃,正在成为世界油气工业的一个新的热点。预计全球25%~35%的天然气储量最终需通过LNG来实现商业化。预计到2008年,全球在天然气储量开发和LNG设施方面的投资将达到1500亿美元。因此,国际大石油公司十分看好未来LNG的发展,并纷纷抢占LNG领域的制高点。近两年来,国际大石油公司参与的LNG现有项目扩建、在建和拟建新项目就超过了30个,预计到2010年全球LNG年生产能力将达到3亿吨。LNG 项目开发不仅成为国际大石油公司商业化其天然气储量的关键,而且也将成为公司盈利的重要来源。因成本下降和项目寿命期长,目前LNG项目的投资回报水平明显高于其他项目,甚至高于上游勘探开发项目的平均水平。如果将上游的生产加上液化、船运和再气化资产组成独立的LNG业务的话,预计到2010年,这一业务在国际大石油公司运用资本中的比例可达到5%~10%,成为勘探生产、炼油、化工之外的第四大业务,其重要性甚至可能超过化工产品业务。
GTL 是一项将天然气转化为极清洁的炼制产品的技术,尽管这一技术的出现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但受项目经济性的限制,一直以来除了在南非以外,投资很少。近年来,随着技术的突破,GTL项目的经济性显著提高,加上国为开发“困气”(因缺乏当地消费市场而难以经济开发的天然气储量,只有通过LNG或GTL方式开发)提供优惠的财税条款,GTL项目开始真正被国和国际大石油公司看好。目前全球的“困气”量至少在2500万亿立方英尺,约占天然气总探明储量的25%。随着全球对于炼制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预计将从目前的2500万桶/日增长到2010年的2800万桶/日),特别是环境排放标准的日益严格,GTL将因其可用作炼厂提高柴油质量的原料等特点而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壳牌已与卡塔尔石油公司签订了意向书,到2009年建成投产14万桶/日的GTL生产厂,埃克森美孚也与卡塔尔石油公司签订了于2011年建成产能为15.4万桶/日的GTL项目的意向书。预计今后10年,这些公司将在GTL项目上投资330亿美元,实现产量75万桶/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埃克森美孚早在20年前就已经积极开发GTL技术,其专有技术C-21的开发耗资6亿美元,持有约3500项相关的国际和美国专利。
近年来在旨在减少沥青矿开和加工过程中燃气和蒸汽消耗方面的技术进步,使得油砂开发项目的经济性得到显著提高,项目开发进展明显加快。据加拿大权威机构分析,预计2004—2010年加拿大油砂合成油的产量将增长到148万桶/日。尽管目前仍存在着加拿大环境法规限制的不确定因素,但随着原油价格的上升,加拿大油砂项目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石油公司的关注。
委内瑞拉的超重油项目也正在引起更多的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兴趣。尽管委内瑞拉的财税合同条款比较苛刻(所得为51%),雪佛龙德士古和荷兰壳牌公司仍十分关注60亿~70亿美元的新项目机会,道达尔公司也正在谈判扩大其Sincor项目的产能。
举措之四:重新重视勘探。
受1998—1999年国际油价下跌的影响,国际石油公司的勘探支出下降了27%,这一趋势持续到2003年。据行业咨询机构伍德麦肯锡的研究,2003年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国家(简称OECD)大石油公司的勘探支出是89亿美元,比上年下降了4%,BP和雪佛龙德士古更是分别下降了25%和15%。由于勘探支出的下降,OECD大石油公司在2001—2003年的勘探共获得72亿桶储量,与1996—1998年89亿桶的储量发现相比下降了20%,平均有机储量接替率为75%。
除了受低油价影响外,国际大石油公司勘探投资下降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它们将投资重点集中在低风险的探明储量的开发上,进而开发资本支出排挤了勘探资金。同时,技术进步也为深水区油气的开发创造了条件,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开发项目机会增多,需要大量投资基础设施以实现这些储量的商业化。
在勘探投资相对不足的状况出现多年之后,国际大石油公司目前已开始重视新前景区的勘探。2003年雪佛龙、雷普索尔、壳牌和道达尔均增加了勘探区块面积,涉足的国家也增加了。
举措之五:开拓新的并购热点,俄罗斯上游权益成为主要关注点。
以公司并购、资产重组和战略联盟为主要内容的资本运营活动,历来是国际大石油公司经营和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是其实现规模扩展、优化配置和实现价值最大化等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1998年以来的巨型并购活动,国际大石油公司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在全球范围内强化关键资产规模、实现协同效应和降低成本的任务。巨型并购后,国际大石油公司进行公司和资产并购交易的动机开始向弥补公司资产组合缺陷和实现资产最优配置转变,并购的主要目标也开始转向那些规模较大、资产的战略匹配性较好的中型石油公司。
尽管俄罗斯的油气行业投资环境仍存在多种不确定因素,但其丰富的未开发储量一直吸引着西方大石油公司。由于俄罗斯的产品分成合同(PSAs)立法不健全,审批过程冗长,加上俄罗斯目前的生产重点仍以现有开发项目为主,对外国石油资本的依赖程度较低,而且俄本土石油公司抵制PSAs,因此,国际大石油公司通过PSAs合同进入俄罗斯的难度很大。BP公司取了放弃产量分成协议途径的投资战略,收购TNK-BP公司50%的股份,通过股权参与的方式,迅速在俄罗斯石油项目中获得了规模优势。
另外,因多数国际大石油公司仍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处于资本投资密集期,为降低成本、改善投资回报,也不排除出现大型公司间合并的可能性。在本轮高油价周期中,大石油公司的现金流充裕,而股价大都没有随国际油价同步同幅上升。因而从公司收购者的角度来看,目前目标公司现金充裕但股价便宜,未必不是进行交易的有利时机。
当今世界石油工业正在全面经历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竞争更激烈,风险更大,更需要跨国石油公司对外界变化做出积极反应的时代。着眼于具有长期增长潜力的投资项目,优化公司资产组合,加强对石油包括非常规石油的控制和开发无疑是这些国际石油公司做出的有利战略选择。
10月10日国内成品油价格不作调整 将维持原价
易车讯 10月10日24时国内成品油调价窗口将再次开启。据悉,本轮成品油调价周期内(9月21日?10月9日)国际油价先降后升,10个工作日平均价格略低于上个调价周期。平均来看,本轮调价周期伦敦布伦特、纽约WTI油价分别比上个调价周期略有下降。
按现行国内成品油价格机制测算,调价金额每吨不足50元,本次汽、柴油价格不作调整,未调金额纳入下次调价时累加或冲抵。
调价周期内国际油价先降后升,美联储如期加息75个基点,美元指数再创20年新高,油价一度跌至今年1月中旬以来低点,但?欧佩克+?减产决议刺激油价大幅反弹。?欧佩克+?月度会议决定11月、12月缩减原油产量200万桶/日,为近两年最大力度减产,超出市场预期。此外,美国原油库存下降、墨西哥湾飓风灾害,多重因素影响下国际油价连续5个交易日上升,伦敦布伦特、纽约WTI原油期货价格累计分别上涨13.15美元、9.96美元,涨幅分别为16.54%、11.32%,创今年3月以来最大单周涨幅。平均来看,本轮调价周期伦敦布伦特、纽约WTI油价分别比上个调价周期略有下降,叠加人民币汇率变动因素,调价金额每吨不足50元。
根据预测,短期内减产协议将继续推高国际油价。投资机构已纷纷上调后期油价预测,同时美国宣布将在11月释放1000万桶战略储备,并禁止成品油出口作为应对。随着冬季来临,以及?欧佩克+?与美西方在原油供应上的博弈越发激烈,预计油价波动加剧,小幅上升的可能性较大。
易车App提供销量、热度、点评、降价、新能源、实测、安全、零整比、保有量等榜单数据。如需更多数据,请到易车App查看。
原油市场的噩梦要来了,热带风暴,克劳德特即将袭击墨西哥湾沿岸,啥情况?
1.利比亚在8月出口120万桶原油。根据运输,利比亚将在出口180万桶原油。利比亚仍处于内战中,自1月以来,东部部队一直阻碍能源,特别是石油的出口。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已多次宣布原油出口出现不可抗力。这导致利比亚大部分能源输出停止,储油罐满了。
2.俄罗斯的石油产量从每月不到940万桶增加到每天近980万桶。由于欧佩克+决定放松减产,俄罗斯每天增产40万桶原油。
3.历史上最早的热带风暴13L和14L将于下周初来袭,或者影响墨西哥湾和得克萨斯州的产油区,石油市场可能出现波动。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这两次风暴按预期发展,将是历史上飓风季节形成的最早的“L”型风暴,之前的记录是1995年8月29日的刘易斯风暴。预计下周热带低气压和热带风暴劳拉将登陆墨西哥湾,墨西哥湾产油国正处于确保商业安全的初级阶段。
4.富国银行分析师罗杰·里德认为,在风暴袭击墨西哥湾之前,炼油厂不太可能大规模关闭,但墨西哥湾沿岸的许多炼油厂处于更广泛的“危险地带”。在石油市场普遍供过于求的情况下,从宏观角度来看,停产应该是一件积极的事情。然而,由于预计油价不会对风暴的影响作出反应,预计这对直接受影响的产油国将是一个负面。
5.中国原油买家租用了约19艘油轮,并将向中国运输约3700万桶原油。如果一切按进行,它将创下今年5月创下的进口美国石油3520万桶的新纪录。
自从欧佩克+决定放松减产,俄国每天增产40万桶原油,原油产量开始增加,供应量增加,原油不好;双风暴可能在下周初登陆美国,短期内会对油价产生影响,影响程度需要特别关注最新的影响;技术上,近3个月国际原油保持区间波动,波动幅度有所下降,而国内原油在持续回调后有企稳迹象。
请问谁能介绍一下墨西哥革命?
从1929年成立至今,墨西哥革命制度党作为官方党已经连续执政70
年,这样长的一党执政历史在世界上是少有的。从四十年代开始的三十
多年里,墨西哥的经济以年均6%的速度持续增长, 而政局却保持着高
度的稳定,被世人称为“墨西哥奇迹”、“墨西哥稳定之谜”。墨西哥
的政治制度,包括革命制度党的职团主义组织体系,曾被誉为墨西哥成
功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从七十年代始,墨西哥经济出现了衰退;八
十年代,政局动荡、社会此起彼伏;九十年代,更是爆发了金融危
机和恰帕斯州农民。面对这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危机,又有人归咎
于现行的政治制度,尤其是革命制度党一党独霸的政党体制,认为它阻
碍了墨西哥经济的现代化,成为各种危机的最主要成因。这种“成也萧
何,败也萧何”的评价,反映了现代化过程中许多霸权政党面临的历史
困境,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本文拟对革命制度党的形成与发展历史作
一简要的考察,探究其结构功能特点及其成功与困顿的原因。
应运而生的官方党
从1867年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到革命制度党的前身——国民革命
党于1929年成立,墨西哥不但没有真正享受到自由、民主,反而遭受了
长达六十多年的军阀混战。全国大大小小的被称为“考迪略”、“卡西
克”的地方军阀以无休止的流血战争争夺着国家(注:在墨西哥独
立后的头30年,通过军事共更迭了50多个。见〔墨〕丹·科·
比列加斯等:《墨西哥历史概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
70页。),整个社会经济处于崩溃的境地。1928年,著名的考迪略奥夫
雷贡在二次竞选总统时被刺身亡,成了“考迪略时代”终结的导火线。
政治强人卡列斯(1924—1928年任总统)开始把全国约1800个地方考迪
略和党派团体联合起来,组建了一个用以取迪略势力的全国性政党
,以解决交接的制度化问题,这就是1929年3 月创立的国民革命党
。但是新成立的国民革命党还只是一个地方考迪略和地方党派的联盟,
它排斥工农组织的参与。在30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下,墨西哥工
农运动风起云涌,地方考迪略又借机把控制工农组织作为自己的政治筹
码。在这种情况下,卡德纳斯总统(1934—1940年在任)开始考虑工农
组织的制度化参政问题。1938年3月,卡德纳斯解散了国民革命党, 在
它的基础上成立了新的官方党——墨西哥革命党,伴随着党的改组而进
行的政治改革主要有两个方面:(1)把包括工人、 农民在内的广大民
众吸收进党,纳入官方体制;(2 )把卡列斯建立的地区结构的官方党
改造成职团结构的官方党,在党内按工人、农民、民众和军人4 个非地
域性职业社团将党划分为4个职业部门——工人部、农民部、 人民部和
军人部,分别由各个工会、农会以及联合会性质的团体组成。从此,工
人部、农民部和人民部属下的各个工会、农会以及联合会都有从基层到
中央的垂直组织系统,地方各部门的职团利益都依附于其所属的全国职
团部门,而不是地方各州。“条条”分割取代了“块块”分割,过去地
区结构的国民革命党给各地考迪略留下的政治空间已不复存在, 反映
民众主义政策取向的职团主义体制(注:职团主义(Corporatism ):
按照《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解释为:“把整个社会纳入(极权)
国家指挥下的各种‘社团’(或‘职团’)的理论和实践”。职团主义
结构是革命制度党的突出特色之一,这一组织体系是墨西哥政治体系中
最有决定意义的一个权力体系。)在官方党内初步确立起来了。四十年
代,在卡马乔总统(1940—1946在任)的任期内,官方党的职团结构又
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1940年,军人部被卡马乔总统取消(注:卡马
乔本人就是墨西哥历史上担任总统职务的最后一位将军。此后,稳定的
文人才得以在墨西哥真正确立。),标志着墨西哥历史上军人干政
时代的彻底结束,官方党由原来的4个部变成了3个部。其次,人民部地
位有了显著提升。卡马乔改变了卡德纳斯主导的民众主义路线
,推行发展主义政策,改善同资产阶级的关系,加强了对工农运动的控
制。原来力量薄弱的人民部随着中产阶级势力和影响的扩大,迅速取得
足以与工人部、农民部相抗衡的地位。在1943年的议会选举中,人民部
尽管在数量上还是党内的少数,但在党的领导机构和新的议会中已变成
了多数。随着社会阶级力量的消长,墨西哥革命党的性质也逐步由原来
的以工农为主要依靠对象的各革命阶级联盟,变成了以中产阶级为核心
、以职业政治家为骨干的联盟。(注:曾昭耀:《政治稳定与现代化》
,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54页。)最后,与上述转变相适应,1946年
1月,卡马乔将墨西哥革命党易名为革命制度党, 明示墨西哥的革命任
务已从群众性政治斗争转为维护和完善现行制度,相应的意识形态宣传
也从过去的以阶级斗争、社会公正为主,转变成以“全国团结”为旗帜
,淡化阶级冲突,强调民族利益。
这次改组,无论是机构的改革,还是党的纲领原则的转变,都是为
了削弱官方党各个职团部门,使之服从党中央的集中领导,特别是要在
选举政治上服从党的统一领导。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 )废除集体
入党制,恢复个人入党制,个人是否入党不再取决于是否已经加入某一
个职团部门所属的组织。这项改革的目的是想削弱各社团组织的政治影
响力,使党的力量建立在自由公民的联合基础上。(2 )强化党的中央
领导机构的集权,重新用地区标准取代职团标准,剥夺了3 个职团部门
提名各级议会和候选人的政治职能,从而全面弱化了职团部门对地
方选举的影响。(3)促使3个职团部门作出承诺,在选举竞争中一致对
外,不进行相互间的选举斗争。
1946年官方党的改组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不满。工人部的反对呼
声最高,一些工人领袖带领工会组织脱离了官方党,另建了独立的新党
。同时在党内,权力的职团结构虽然被废除了,但心理的职团结构仍然
没什么变化,人们对其所属的职团组织的忠诚远胜于对党的忠诚。党的
设计者们原来希望避免党内各职团部门之间的利益之争影响针对各个选
任职位的党际竞争,但是改组的结果却是把一部分党内斗争外化为党际
的竞争,削弱了官方党的竞选优势。1950年,革命制度党重新恢复了部
门提名制度,职团结构再度得到承认。为满足日益增多的有政治意识的
公民和专门化利益集团的参政要求,方法上已不再是改革党的职团结构
,而是扩展这一结构的外延,在党的创立特殊的组织,把更多的政
治力量整合到党的周围。譬如,为了保持与军人的团结一致,革命制度
党建立了“全国荣誉和公正委员会”;为了鼓励妇女和青年加入官方党
,又成立了“全国妇女参政委员会”和“全国青年组织”。
经过几度反复,墨西哥革命制度党的组织体系及其制度框架终于形
成并稳定下来,成为墨西哥政治制度的主要支柱和力量源泉,成为墨西
哥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石。
70年的辉煌与成功之路
革命制度党作为官方党能够连续执政70年,并且取得令人瞩目的业
绩,是与它的历史使命、理论主张、组织结构特点以及一系列正确的社
会经济政策分不开的。
一、革命制度党的建立及其所完成的历史使命,为其长期执政创造
了良好的国内政治环境。革命制度党不是一个反抗外来侵略与缔造民族
国家的党,而是官方以改良方式实现政治制度化的一个工具。在官方党
建立之前,墨西哥的每一次总统选举几乎都会触发军事,革命制度
党的建立及其职团主义组织体系的形成,首要目的就是要排除考迪略势
力和军队对国家政治的干预,保证国家权力能够实现制度化的和平交接,
使墨西哥政治走上现代化轨道。党的建立首先打破了考迪略武力竞争政
权的政治格局,结束了军阀混战局面,提供了政党政治的活动框架和民
主选举的法律程序;党的职团结构的形成,最终敲响了地方考迪略政治
机器的丧钟,使其丧失了存在的社会基础,从而使革命制度党的长期连
任得以不受非制度化的暴力因素干扰;随着党的军人部的取消,作为民
主政治重要标志的文人开始领导国家建设。这一切都为革命制度党
在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中顺利推行国内外政策、控制国家选举从而长期
执政创造了条件。
二、革命制度党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有效保持了国内民众思想
上的广泛共识和对官方党的认同。革命制度党特别注意保持在意识形态
方面的优势和统治地位。该党以共和国宪法作为党的纲领,以民众主义
、民族主义为其指导思想,内容主要包括革命民族主义、社会平等和全
面民主化3个方面。 这些内容带有明显的将近代西方自由主义和社会主
义结合起来的社会民主主义思想的特点。革命制度党也不把自己的意识
形态贴上左或右的标签,只是笼统地宣称自己继承了墨西哥革命与历史
的传统,它的意识形态就是“墨西哥革命的意识形态”,就是“墨西哥
革命的原则”。这样,革命制度党的理论主张就获得了一种由墨西哥革
命历史所赋予的不容置疑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也正是因为革命制度党的
意识形态不受某一政治标签的框定,这种灵活性使革命制度党在意识形
态上具有极强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不是对在社会进程中出现的各种异
己思想的姑息迁就或视而不见,而是把其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内容加以适
当变通和改造,吸收进自己的纲领,为我所用。这样,革命制度党以“
人民的全部价值观”的代表者的身份,占领了一切重要的政治思想空间
,同时也剥夺了其它反对党的思想资本和理论阵地,抑制了反对党的力
量,凝聚了全国人心,在墨西哥人民中形成了以革命制度党理论主张为
核心的对国家重大问题的广泛共识,形成了对革命制度党长期执政的持
续认同。
三、革命制度党职团主义组织体系最大限度地团结了国内各阶级,
使官方党具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早在1917年,墨西哥宪法就规定了反
映工人、农民、中产阶级和政治—军事官僚阶层利益的四大基本政策:
工利、土地改革、民众教育和民选职务不得连选连任。这使墨西哥
得到了上述四个阶层的拥护与支持,建立在这个利益—效忠基础上
的官方党职团结构起到了极强的社会整合作用。一方面,职团结构能够把社会各阶级之间无节制的斗争转化为党内部门间程序性的谈判,避免
其分化为党派之间的纷争,从而使革命制度党超越各个具体阶级,成为
整个社会利益协调的核心;另一方面,职团结构使得革命制度党对社会
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
四、革命制度党具有高度灵活的宏观政治调控能力,能够根据社会
需要制定合适的经济、社会政策。墨西哥经济选择了在自由市场经济与
完全国有化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实行国家、社会与个人并行的混合经济
体系。因此,墨西哥社会既存在以国家和民众为代表的公有制经济,又
存在以大资产阶级为代表的私营经济。从实践来看,墨西哥的公有制经
济有效保持了社会稳定,但难以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私营经济具有较强
的活力,但是容易激化社会矛盾。从40年代到80年代,墨西哥一直在政
治稳定与经济发展之间寻求某种动态的平衡,以卡德纳斯为代表的民众
主义路线与以阿莱曼为代表的资本主义路线在政策上进行相互交替。当
私人资本快速发展,造成社会财富分配高度不平等、阶级矛盾激化时,
政策向左偏,依靠民众职团,节制私人资本;当国家过度干预经济
,造成严重的资本外流与经济衰退时,政策转而向右偏,扶植私人
资本,通过组织手段控制民众运动。这种对社会的钟摆式左右制衡
机制,为墨西哥的政治、经济均衡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再加上墨西哥
的进口替代工业发展战略符合五、六十年代的国际经济大趋势,丰富的
石油矿产带来丰厚的外汇收入,这些重要因素带动墨西哥经济走上了持
续高速发展的道路。
近20年的挑战与危机
革命制度党在其执政期间所取得的政绩是骄人的。从1950—1985年
,墨西哥人口从2500万增加到7700万,而人均GNP却从每年362美元上升
到2734美元;人均寿命从41.5岁上升到64.2岁,而文盲率却从80%下降
到6%。墨西哥已经成为拉丁美洲仅次于巴西的第二大经济强国。
革命制度党领导墨西哥在创造了近50年的辉煌历史之后,从80年代
开始进入了一个多事之秋:先是出现了1982年的外债危机,其后是一系
列的社会动荡,它的高潮是1994年的南部恰帕斯州农民和严重的金
融危机。19年中期选举,左翼的民主革命党和右翼的国家行动党异军
突起,两党在议会的席位之和已经超过了革命制度党;同年在首次由民
选产生的首都联邦区长官角逐中民主革命党又击败了官方党。这宣告了
革命制度党左右墨西哥政局的时代的终结,墨政局基本已成三足鼎立之
势。革命制度党在近20年显示出节节衰退的迹象有一系列原因,而经济
政策失误、党的指导思想的转变和职团主义组织体系的衰落则是其中最
主要的因素。
一、革命制度党经济政策的失误以及经济发展战略的改变导致了一
系列经济社会危机。墨西哥原来实行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战略,是封闭
式的内向型经济。实践证明,这种政策在当时是正确的。但是,到了70
年代,墨西哥发现了丰富的石油矿产,开始大举外债开发油田,结果由
于世界经济危机,国际油价大跌,墨西哥从此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
1982年出现了债务危机。墨西哥不得不实行紧缩政策,并加入了关贸总
协定,取了以偿付外债为目的的出口导向型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在
这种模式下,降低了关税,过早地开放市场,不加限制地吸收外资,
(注:墨西哥在萨利纳斯(1988—1994年在任)执政期间,吸收外资之
多居拉美之首,累计达750亿美元。由于1994年国内政局动荡, 经济乏
力,加上美国利率提高等不利因素,大量外国投机资本外逃,引起金融
市场动荡。)而且过分依赖外资。恶果在1994年显现出来了,由于当年
的外资大量抽逃,直接加剧了墨西哥的金融危机,给这个国家带来了多
达700亿美元的损失。从80年代开始, 为配合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
步伐,在美国的极力影响下,墨西哥对国有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私有化,
私营企业主集团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势力大为膨胀,而失业的工人则越来
越多,贫富分化日益加剧。在农村,土地分配停止了,1992年墨西哥修
,废除了“耕者有其田”的原则,彻底结束了土地改革的进程,
大量分不到土地的农民不是揭竿而起就是涌入大城市成为劳动力后备大
军。如今,墨西哥出现了4500万贫困人口,其中有2500万属于赤贫,20
%的最贫困人口仅享有全国 4.4%的财富,而20%的最富有人口却占有
53. 5%的财富。经济社会的矛盾由此可见一斑。
二、革命制度党以“社会自由主义”取代“革命民族主义”作为党
的指导思想,削弱了党的社会基础。萨利纳斯总统(1988—1994在任)
为适应新自由主义经济体制的需要,提出了“新民族主义”和“社会自
由主义”的新理论主张。前者在民族主义理论中放弃了它一贯的反帝、
反霸和反美的口号,以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对外开放的需要;后者则
宣扬在“社会利益原则”下的自由主义。这一理论在1993年革命制度党
的十六大上通过,被确立为该党的指导思想。但是在新自由主义改革的
进程中,“社会利益原则”仅仅是一个修饰语而已。墨西哥的阶级力量
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的资产阶级性质越来越明显,收益
分配越来越向资方倾斜。在政党政治方面,1994年新总统塞迪略上台后
的第一项改革措施就是修改了选举法,废除了在选举中支持官方党
的一贯作法,这一举措打击了革命制度党工农职团部门的信心和凝聚力
,更增加了该党被代表大资产阶级的右翼政党击败而沦为在野党的可能
性。
三、革命制度党体制僵化、派别斗争严重,官方党职团结构在新的
经济体制下有趋于瓦解的危险。由于长期执政,官方党职团部门的领导
人也日益官僚化了,出于自己的政治前途与既得利益考虑,他们通常更
多地对上负责,而对来自下层普通民众的要求与呼声则敷衍塞责。而同
时,与官方党对各职团部门的分化瓦解政策,使得各职团组织与政
府的谈判与对抗能力大大削弱,不得不对具有很强的依附性。因此
,各职团部门在忠实反映其部门成员的要求与利益方面,工作做得并不
是很深入,而当无意顾及职团部门的利益时,他们也不具备与国家
进行谈判的有效能力了。60年代,这种危险的组织离心倾向就已露出苗
头,由于国家政策向右倾斜,约3.5万名不满的农民脱离了农民部, 成
立了“独立农民联合会”。80年代墨西哥实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后,
3个职团部门成员组织的离心倾向愈发严重, 墨西哥国家与劳工的关系
有再度出现“非制度化”的危险趋势。对于政局的动荡与社会的种种危
机,官方党的职团结构已经显得力不从心了。
面对新世纪的政策调整
革命制度党推行的新自由主义改革日渐脱离了支持它的劳工阶级,
削弱了自身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和组织基础。随着职团主义体系的衰落
,建立在这个体系基础上的党也面临着动摇和解体的危险。这不能不引
起革命制度党自身的深刻反思。从1996年开始,该党进行了一系列大政
方针的调整,主要包括:
一、1996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 重新恢复了“革命民族主义”
的指导思想,强调指出:革命制度党是墨西哥工人、农民和人民阶层的
党,是民族主义、民主和民众的党。这说明该党重新明确了自己的民众
主义性质与政治角色,是对民众阶层的一种鼓舞和凝聚。
二、革命制度党开始着手理顺党政关系和扩大党内民主。由于长期
以来对党内民主重视不够,革命制度党的领导层与基层组织缺乏有效的
沟通,也受不到规范的民主监督。有鉴于此,该党规定,党的领导职务
和民选职务的候选人必须具备10年以上的党龄;以后历届总统候选人不
再由前任总统指定,而由党的全国政治委员会在6 个备选人士中遴选产
生;州长候选人的产生也以同样方式进行。
三、革命制度党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社会政策调整。
进一步深化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尤其是选举制度的改革,保证政党
选举中的公平、公正和透明。同时革命制度党与的一种新型党政关
系也逐步确立起来了,革命制度党不再作为官方党出现,而将以一个普
通的竞争性政党的面貌参与角逐。
四、在经济政策方面,革命制度党加强了宏观调控,进一步严
格财政金融纪律,对国民经济进行结构性调整,制定了中长期经济发展
,以加强对外开放与合作。
五、在社会政策方面,革命制度党重新加大了对社会公共事业
的投资力度,19年联邦预算的56%将用于各类社会项目。新的社会保
障法也随之出台,以着力解决墨西哥社会的发展失衡、农村扶贫以及通
过和平对话处理社会冲突等各种迫切问题。
如今,革命制度党正从原来作为与民间桥梁的官方党过渡为多
党制竞争中的一个普通政党。这种角色转变既是对革命制度党生存与发
展的严峻挑战,又是对其职团结构生命力与适应性的考验。对于一个执
政70年的大党来说,革命制度党拥有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包容性极强
的意识形态、灵活应变的政策能力以及相当庞大的组织队伍,因此,尽
管反对党势力呈现咄咄逼人的架势,但是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预计革
命制度党仍有极强的竞争力。从近几年的选举情况来看,革命制度党的
支持率稳定在40%左右,而两大反对党民主革命党和国家行动党则各握
30%的选票。
总的来说,墨西哥政党体制已由原来数党并存、一党独霸的非竞争
性霸权党制转变成了一党执政、多党制衡的竞争性优势党制。至于这种
体制以后是否会进一步发展演变,墨西哥革命制度党能否在今后新的政
治框架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且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曾昭耀:《政治稳定与现代化》,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2]丹·科·比列加斯等:《墨西哥历史概要》(中译本), 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3]周余云:“世纪之交的拉美政党政治”,《拉丁美洲研究》,
1999年第一期。
[4]Ronald.H.McDonald and J.Mark Ruhl, Party Politics and
Elections in Latin America,Westview Press,1989.
是不是石油一涨价,就要地震? 中国发改委说汽油涨价,肯定会有地震发生 是这样么?
2010年4月13日发改委决定上调油价,早上7时49分,青海玉树7.1级地震。
2010年10月25日发改委宣布,10月26日零时起上调油价。同一天,印尼苏门答腊岛7.2级地震,并引发海啸。
2010年12月22日发改委再次上调油价,日本发生7.4级地震。
2011年2月20日发改委再次上调油价,新西兰发生6.5级地震。
2011年3月11日发改委再次上调油价,日本发生9.0级地震,
2011年4月7日零点上调油价,晚上日本再次发生7.4级地震。
2012年2月8日发改委再次上调油价,汶川都江堰交界发生3.7级地震。
2012年3月19日发改委再次上调油价,墨西哥发生7.6级地震。
只能说巧合得太神奇了
为什么原油价格上涨这么快?
周四,欧佩克+(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产油国)宣布将石油减产协议延长至4月底。听到减产的消息,不仅国际油价先涨为敬,而且高盛甚至给出了三季度油价突破80美元/桶的预判。
还记得大约一年前,国际油价一夜暴“负”,闹出了中行原油宝的大乌龙。也就不到一年时间,国际油价的天怎么说变就变?
原油不仅是大宗商品之王,也是股市里的重要题材。本文将从聚焦3个维度,来探讨油价V型反转背后的机会:
前因后果对策
一. 前因
石油在需求端,与国际经济形势密切相关。因此,当一年前疫情席卷全球、股市暴跌之时,在悲观的经济预期下,石油的需求自然是萎靡不振。
而在供给端,世界上主要的石油出口国不到20个。如果这些国家能够步调一致,从理论上是可以随心所欲的控制油价的。而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富得流油的沙特做起了带头大哥,带领各产油国成立了意在通过限产来涨价的欧佩克。(在经济学概念中,像欧佩克这样的组织被称为卡特尔)
数字人民币系列之三:王座下的阴谋(3/6)
菠菜的
· 1699 播放
尽管看起来能在原油市场呼风唤雨,但实际上欧佩克面前要面对3座大山:
1.欧佩克成员国内部的矛盾
只有当欧佩克所有成员国都认真履行减产协议,国际油价才能出在高位。但问题是,减产也意味着有价无市,所谓的高油价只不过是直面富贵罢了。所以,站在博弈的角度,每个成员国都有动机在他国减产之时,自己偷偷增产,赶紧把直面富贵落袋为安——可是如果所有成员都这么想,所谓的减产协议就只不过是一纸空文。
另外,作为产油主力的中东国家虽然都有着相同的信仰,讲着同样的语言,但是彼此之间却是谁也不服谁。且不说沙特、伊朗分别拉起了逊尼、什叶两大山头,甚至沙特都无法摆平自己阵营里的小弟。比如卡塔尔早就看不惯沙特,于是在2019年初退出了欧佩克。
2.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产油国的矛盾
非欧佩克产油国,以前主要是俄罗斯。
尽管俄罗斯已从世界霸主堕落成一个靠出卖过活的二流国家,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地大物博,且还武力值爆表,俄罗斯仍然是欧美重点提防的对象。
所俄罗斯并不怕沙特来硬的,毕竟后者只不过是一个表面镀金的封建国家。俄罗斯不是欧佩克成员国,也就没有义务遵守减产协定,所以,欧佩克减产让油价上涨,俄罗斯反而占了便宜。
更要命的是,现在不仅是沙特和俄罗斯划江而治的问题了,而是沙特、俄罗斯、美国三足鼎立的局面。
3.页岩油的冲击
页岩油可以简单理解为品位不高的原油(此处不是学术很严谨,需要有油页岩)。然而,技术进步和油价上涨,会让曾经没有开价值的,变得有利可图。
实际上,美国自身的石油并不少,近在咫尺的墨西哥湾里,就有不少大油田。后来,页岩油又极大的增加了石油的供给,再加上美国制造业外流,导致石油需求的下降——美国从石油进口国变成了出口国。
页岩油动了传统产油国的奶酪,沙特和俄罗斯早就对页岩油不爽了。不过,页岩油在成本上是处于劣势的。页岩油根据开条件不同,其成本大致在每桶30美元至50美元,要比沙特、俄罗斯的油成本高出不少。
于是,大约在去年这个时候,沙特拿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觉悟,大量增产,并以跳楼价甩卖原油,意在挤垮美国的页岩油。结果这招真的奏效了,去年二季度,美国页岩油钻探的先锋,切萨皮克能源公司市值暴跌超90%,申请破产保护,成了行业近5年来最大的破产。
二. 后果
沙特的目标初步达成,萨勒曼亲王高调表示:“(美国页岩油)钻井的时代,已经永远结束了。”
终于可以限产涨价了——信心爆棚的沙特,甚至同意俄罗斯小幅增产。但沙特可能高兴得有点早,有两个逻辑会在暗中侵蚀其自信的根基:
1. 随着油价的进一步攀升,页岩油可能卷土重来。毕竟只是山姆大叔那边只是公司在财务上破产,但是技术还在,就算是破产后无法东山再起,接盘的公司仍然可以用页岩油钻井技术赚钱。尽管美国页岩油井数量还没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但已经从2020年的低点开始回升;
2. 油价上涨无疑是在给光伏、风能等替代能源,以及新能源车送助攻。按照经济学的规律,一种商品涨价,会刺激其替代品的需求上升。如果重回高油价时代,充满电没公里只要5分钱的“人民神车”五菱宏光mini EV不是更香吗?
三. 对策
尽管欧佩克很努力地想控盘,但国际油价仍然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
国际油价大涨,无疑直接利好“三桶油”——中国石油(601857)中国石化(600028)中海油(美股代码CEO)。但是从股价长期走势来看,尤其是中石油、中石化,没有成长性也就算了,但是连周期股波段机会都不给这就过分了,直接走走成一路阴跌的大熊股,说多了都是泪。
其实精于消费股的巴菲特,也买周期股。股神就曾在十几年前在港股抄底中石油,爆赚了一笔。只不过,巴菲特持有了3年就开始清仓了,也就是说股神只是因为中石油超跌才参与,并不是看好长期前景。
但如果把眼光拓展到整个油气板块,甚至是传统工业领域,实际上还是有一些机会可以关注的。
例如2020年7月,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收购了一批天然气管道公司,交易总额约100亿美元。
来源:澎湃新闻
在股神的启发下,我们对于油价上涨的对策,可以关注以下2个投资逻辑:
1. 在碳中和的大题材下,化石能源中,碳排放量更低的天然气,将因为需求激增而扩张产能。BP(英国石油公司)就曾在报告中预测,到2035年,天然气在一次能源(能从自然界中直接利用)中的消费占比将接近25%,仅次于石油。由于油气的价格是正相关的,油价上涨也会带动天然气涨价;
2. 管道是天然气运输最重要的方式之一。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加强天然气管网建设,三桶油已经将管道资产剥离并转移至管网公司。而且我国管网建设现在仍处于建设期,因此管道材料的供应商将迎来需求的改善。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星空财富”(ID:xingkongcaifu1)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