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田换算石油价格的公式_气田换算石油价格的公式是什么
1.石油技术可采储量的计算
2.原油价格是波动很厉害的?
3.构建税费政策体系框架
4.容积法计算天然气储量
5.西南油气田马新华简历
6.各税种税率下的税费测算
7.天然气的气化率是如何计算的
石油技术可采储量的计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石油可采储量计算方法》 (SY/T5367-1998),可采储量的计算方法共10类18种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应根据油藏开发阶段和开发方式等具体条件选取适用的方法。本部分对砂岩油藏可采储量的常用计算方法进行详细阐述。其他类型油藏可采储量的计算方法可参阅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石油可采储量计算方法》及有关书籍。
1. 开发初期油田可采储量的计算方法
开发初期是指油田的建设期或注水开发油田中低含水期。此阶段,油田动态资料少,油藏开采规律不明显。计算可采储量的方法有经验公式法、类比法、流管法、驱油效率-波及系数法、数值模拟法及表格法。矿场上经常采用的计算方法是经验公式法、类比法及表格法。
(1) 经验公式法
经验公式法是利用油藏地质参数和开发参数评价油藏采收率,然后计算可采储量的简易方法。应用该法时,重要的是了解经验公式所依据的油田地质和开发特征以及参数确定方法和适用范围。
美国石油学会采收率委员会阿普斯 (J. J. Arps) 等人,从1956年开始到1967年,综合分析和统计了美国、加拿大、中东等产油国的312个油藏的资料。根据72个水驱砂岩油田的实际开发资料,确定的水驱砂岩油藏采收率的相关经验公式为: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式中:ER——采收率,小数;φ——油层平均有效孔隙度,小数;Swi——油层束缚水饱和度,小数;Boi——原始地层压力下的原油体积系数,小数; ——油层平均绝对渗透率,10-3μm2;μwi——原始条件下地层水粘度,mPa·s;μoi——原始条件下原油地下粘度,mPa·s;pi——原始油层压力,MPa;pa——油藏废弃时压力,MPa。
上式适用于油层物性好、原油性质好的油藏。
1977~1978年B·C·科扎肯根据伏尔加-乌拉尔地区泥盆系和石炭系沉积地台型42个水驱砂岩油藏资料,获得以下经验公式: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式中:μR——油水粘度比;Cs——砂岩系数;Vk——渗透率变异系数;h——油层平均有效厚度,m;f——井网密度,ha/口;其余符号同前。
该经验公式复相关系数R=0.85,适用于下列参数变化范围:μR=0.5~34.3;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109~3200) ×10-3μm2;Vk=0.33~2.24;h=2.6~26.9m;Cs=0.51~0.94;f=7.1~74ha/口。1978年,我国学者童宪章根据实践经验和统计理论,推导出有关水驱曲线的关系式,并将关系式和油藏流体性质、油层物性联系起来,推导出确定水驱油藏原油采收率的经验公式: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式中: —束缚水条件,油的相对渗透率与水的相对渗透率比值;μo——地层原油粘度,mPa·s;μw——地层水粘度,mPa·s。
上式的优点是简单,式中两个主要因素:一是油水粘度比,很易测定;另一个因素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可以根据相对渗透率曲线间接求得。
1985年我国石油专业储量委员会办公室利用美国和前苏联公布的109个和我国114个水驱砂岩油藏资料进行了统计研究。利用多元回归分析,得到了油层渗透率和原油地下粘度两者比值 (影响采收率的主要因素),与采收率的相关经验公式:
ER=21.4289(K/μo)0.1316
上式适合我国陆相储层岩性和物性变化大、储层连续性差及多断层的特点,计算精度较高。
(2) 驱油效率-波及系数法
驱油效率可以用岩心水驱油实验法和分析常规岩心残余油含量法。
1) 岩心水驱油实验法:用岩心进行水驱油的实验,是测定油藏水驱油效率的基本方法之一,可直接应用从油层中取出的岩心做实验,也可以用人造岩心做实验。具体方法是将岩心洗净烘干后,用地层水饱和,然后用模拟油驱水,直到岩心中仅有束缚水为止。最后用注入水进行水驱油实验,模拟注水开发油藏的过程,直到岩心中仅有残余油为止。水驱油效率为: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式中:ED——水驱油效率,小数;Sor——残余油饱和度,小数;Soi——原始含油饱和度,小数。
2) 分析常规岩心残余油含量法:取心过程中,钻井液对岩心的冲洗作用,与注水开发油田时注入水的驱油过程相似。可以认为钻井液冲洗后的岩心残余油饱和度,与水驱后油藏的残余油饱和度相当。因此,只需要分析常规取心的残余油饱和度就能求出油藏注水开发时的驱油效率。即: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式中:β——校正系数,其余符号同前。
原始含油饱和度的求取本章已有叙述。残余油饱和度的测定方法通常有蒸馏法、色谱法及干馏法。由于岩心从井底取到地面时,压力降低,残余油中的气体分离出来,相当于溶解气驱油,使地面岩心分析的残余油饱和度减小,所以应进行校正,β一般为0.02~0.03。
用分析常规岩心的残余油含量来确定水驱油效率,简便易行。但是实际上,取心过程与水驱油过程有差别,用残余油饱和度法求得的水驱油效率往往较油田实际值低。
上述两种方法求得的驱油效率乘以注水波及系数,即为水驱采收率。
波及系数是水驱油的波及体积与油层总体积之比。水驱波及系数与油层连通性、非均质性、分层性、流体性质、注采井网的部署等都有密切的关系。连通好的油层,水驱波及系数可以达到80%以上;连通差的油层和复杂断块油藏,往往只有60%~70%。
(3) 类比法
类比法是将要计算可采储量的油藏同有较长开发历史或已开发结束的油藏进行对比,并借用其采收率,进行可采储量计算。油藏对比要同时比较地质条件和开发条件,才能使对比结果接近实际。地质条件包括油藏的驱动类型、储层物性、流体性质及非均质性。开发条件包括井网密度、驱替方式及所采用的工艺技术等。
(4) 表格计算法
表格计算法是根据油气藏的驱动类型,参照同类驱动油藏的采收率,根据采收率估算的经验,给定某油藏的采收率值,估算其可采储量。
油气藏的驱动类型是地层中驱动油、气流向井底以至采出地面的能量类型。油气藏的驱动类型可分为弹性驱动、溶解气驱、水压驱动、气压驱动、重力驱动。油气藏的驱动类型决定着油气藏的开发方式和油气井的开采方式,并且直接影响着油气开采的成本和油气的最终采收率。所以一个油气田在其投入开发之前,必须尽量把油气藏的驱动类型研究清楚。
油气藏驱动类型对采收率的影响是很大的,但是同属一个驱动类型的油气藏,由于各种情况的千差万别,其采收率不是固定的,而是存在着一个较大的变化范围。表7-3给出油藏在一次采油和二次采油时,不同驱动类型采收率的变化范围。
表7-3 油藏采收率范围表
表7-3所列出油气藏不同驱动类型时采收率值的范围,是由大量已开发油气田所达到最终采收率的实际统计结果而得出的。油藏三次采油注聚合物等各种驱油剂的最终采收率范围,则是依据实验室大量驱替试验结果得出的。不论是实际油气田的统计值还是驱替试验结果,均未包括那些特低或特高值的情况。仅由表中所列的数值范围就可看出,油气藏不同驱动类型之间最终采收率相差很大,就是同一驱动类型的油气藏相差也悬殊。
(5) 流管法
流管法由于计算过程烦琐,矿场上不常用,因篇幅所限,此处不作介绍。
(6) 数值模拟法
数值模拟法适用于任何类型、任何开发阶段及任何驱替方式的油藏。开发初期,油藏动态数据少,难以校正地质模型,用数值模拟方法只能粗略计算油藏的可采储量。
2. 开发中后期可采储量的计算方法
开发中后期是指油田含水率大于40%以后,或年产油量递减期。开发中后期可采储量的计算方法主要有水驱特征曲线法、产量递减曲线法、童氏图版法。
(1) 水驱特征曲线法
所谓水驱特征曲线,是指用水驱油藏的累积产水量和累积产油等生产数据所绘制的曲线。最典型的是以累积产水量为纵坐标,以累积产油量为横坐标所绘制的单对数曲线。
根据行业标准SY/T5367-1998,水驱特征曲线积算可采储量共分为6种基本方法,加上童氏图版法,共7种方法。
1) 马克西莫夫-童宪章水驱曲线:此曲线常称作甲型水驱曲线,一般适用中等粘度(3~30mPa·s) 的油藏。其表达式为:
lgWp=a+bNp
可采储量计算中,以实际的累积产水量为纵坐标,以累积产油量为横坐标,将数据组点在半对数坐标纸上。利用上式进行线性回归,得到系数a和b。然后利用下式计算可采储量: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计算技术可采储量时,一般给定含水率fw=98%,计算对应于含水率98%时的累积产油量即为油藏的技术可采储量。
2) 沙卓诺夫水驱曲线:沙卓诺夫水驱曲线适用于高粘度 (大于30mPa·s) 的油藏。表达式为:
lgLp=a+bNp
以油藏实际的累积产液量为纵坐标,以累积产油量为横坐标,数据组点在半对数坐标纸上,进行线性回归,得到上式中的系数a和b。同理给定含水率98%,计算油藏的可采储量,计算公式如下: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3) 西帕切夫水驱曲线:此种曲线适用于中等粘度 (3~30mPa·s) 油藏。表达式为: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对应的累积产油量与含水率的关系式为: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4) 纳扎洛夫水驱曲线:此种水驱曲线适用于低粘度 (小于3mPa·s) 的油藏。其表达式为: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对应的累积产油量与含水率的关系式为: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5) 张金水水驱曲线:此种水驱曲线适用于任何粘度、任何类型的油藏。其表达式为: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对应的累积产油量与含水率的关系式为: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6) 俞启泰水驱曲线:俞启泰水驱曲线适用于任何粘度、任何类型的油藏。其表达式为: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对应的累积产油量与含水率的关系式为: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7) 童氏图版法:童氏图版法也是基于二相渗流理论推导出的经验公式,其含水率与采出程度的关系表达式为: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以上七个公式中:Wp——累积产水量,104t;Np——累积产油量,104t;Lp——累积产液量,104t;fw——综合含水率,小数;R——地质储量采出程度,小数;ER——采收率,小数。
利用童氏图版法计算可采储量,首先是依据如下图版 (图7-14),将油藏实际的含水率及其对应的采出程度绘制在图版上,然后估计一个采收率值。最后由估计的采收率和已知的地质储量,计算油藏的可采储量。一般童氏图版法不单独使用,而是作为一种参考方法。
图7-14 水驱油田采收率计算童氏图版
前述1~6种方法均是计算可采储量常用的方法。但对某个油藏,究竟选取哪种方法合理,不能单纯凭油藏的原油粘度来选择方法。要根据油田开发状况综合考虑,避免用单一因素选择的局限性。一般的做法是:首先,根据原油粘度选择一种或几种计算方法,计算出油藏的可采储量和采收率。然后,参考童氏图版法,看二者的采收率值是否接近。若二者取值接近,说明生产数据的相关性好。但所计算的可采储量是否符合油田实际,还要根据油藏类型及开发状况进行综合分析。若经过分析认为所计算的可采储量不合理,则还要用其他方法进行计算。
(2) 产油量递减曲线法
任何一个规模较大的油田,按照产油量的变化,大体上可以将其开发全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即上产阶段、稳产阶段及递减阶段。但有些小型油田,因其建设周期很短,可能没有第一阶段。所述的3个开发阶段的变化特点和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油田的大小、埋藏深度、储层类型、地层流体性质、开发方式、驱动类型、开采工艺技术水平及开发调整的效果。一个油藏的产油量服从何种递减规律,主要是由油藏的地质条件和流体性质所决定的,开发过程中的调整一般不会改变油藏的递减规律。
递减阶段产油量随时间的变化,服从一定的规律。Arps产油量递减规律有指数递减、双曲递减及调和递减三大类。后人在Arps递减规律的基础上,对Arps递减规律进行了补充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石油可采储量计算方法》 综合了所有递减规律研究成果,列出了用产油量递减曲线法计算油藏原油可采储量的4种计算方法。
1) Arps指数递减曲线公式
递减期年产油量变化公式:
Qt=Qie-D
递减期累积产油量计算公式: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递减期可采储量计算公式: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式中:Di——开始递减时的瞬时递减率,1/a;Qi——递减初期年产油量,104t/a;Qt——递减期某年份的产油量,104t/a;Qa——油藏的废弃产油量,104t/a。
递减期可采储量计算的步骤是:
第一步,以年产油量为纵坐标,以时间为横坐标,在半对数坐标纸上,绘制递减期的年产油量与对应的年份数据组,并进行线性回归,得到一条直线,直线方程式为:lgQt=lgQi-Dit。则直线截距为lgQi,直线斜率为-Di,从而求得初始产量Qi,递减率Di。
第二步,确定油藏的废弃产量Qa。计算技术可采储量时,一般以油藏稳产期的年产液量对应含水率98%时的年产油量为废弃产量。也可以根据开发的具体情况,根据经验,给定一个废弃产量。
第三步,由第一步所求的Qi,Di和第二步所求的Qa,代入递减期可采储量计算公式,即可求得油藏的递减期可采储量。递减期可采储量加上递减前的累积产油量就是油藏的可采储量。
2) Arps双曲递减曲线公式
递减期产油量变化公式: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递减期累积产油量计算公式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递减期可采储量计算公式: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递减期可采储量计算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求递减初始产油量Qi,初始递减率Di和递减指数n。产油量变化公式两边取对数得: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给定一个,nDi值,依据上式,用油藏实际的产油量和对应年限数据组,进行线性回归。反复给定nDi值,并进行回归,直到相关性最好。此时,直线的截距为lgQi,直线斜率为-1/n。从而可求得Qi,n及Di值。
第二步,确定废弃产油量。
第三步,计算递减期可采储量。将第一步所求得的3个参数和废弃产油量代入递减期可采储量计算公式,便可求得递减期可采储量值。递减期可采储量加上递减前的累积产油量就是油藏的可采储量。
3) Arps调和递减曲线公式
Arps双曲递减指数n=1,就变成了调和递减曲线。
递减期产油量变化公式: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递减期累积产油量计算公式: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递减期可采储量计算公式: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递减期可采储量计算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求递减初始产油量Qi,初始递减率Di。把产油量变化公式与累积产油量计算公式组合成: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累积产量与产量呈半对数线性关系。根据直线的截距和斜率,可求得Di,Qi值。
第二步,确定废弃产油量。
第三步,计算递减期可采储量。将第一步所求得的3个参数和废弃产油量代入递减期可采储量计算公式,便可求得递减期可采储量值。递减期可采储量加上递减前的累积产油量就是油藏的可采储量。
4) 变形的柯佩托夫衰减曲线Ⅱ
递减期产油量变化公式: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递减期累积产油量计算公式: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递减期可采储量计算公式: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计算可采储量之前,首先要求得参数a,b,c。求参数常用且简便的方法如下:
首先,求得参数a和c。由递减期产油量变化公式和递减期累积产油量计算公式可得:
tQt+Np=a-cQt
根据上式,以tQt+Np为纵坐标,Qt为横坐标,进行线性回归,直线截距为a,斜率为-c。从而求得参数a和c。
然后,求参数b。将所求参数a和c代入累积产油量计算公式,以累积产油量Np为纵坐标,以1/(c+t)为横坐标,进行线性回归,则直线截距即为a,直线斜率即为要求的参数b。
原油价格是波动很厉害的?
政局动荡和石油贸易的全球化使得石油价格对所有新闻消息都格外敏感。原油价格的这种敏感性对于来自炼油厂的最终石油产品来说更为重要,如汽油和柴油。但是,你在加油站所付的费用则要大大高于石油产品的成本价。为什么会有此差别?这是消费者所在国家的税收政策所造成的。对于欧洲的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英国等国家对石油产品的税收的平均水平可达石油产品销售价格的四分之三之多。在美国,石油产品的税收仅为销售价的四分之一,这就是美国的石油产品比欧洲的要便宜得多的原因。很不幸的是,便宜的油价并没有促使消费者去节约能源,在三个重要欧洲国家的市场上,石油产品的税收为9%~27%。
石油需求高度依赖于全球宏观经济条件,所以这也是确定价格的一种重要因素。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高油价已经给全球经济增长造成了负面影响资料来源:《欧佩克能源报告》,2007;《MEED》,2008。。欧佩克力图将油价维持在一个将其成员作为一个整体而最佳收益的水平上,这被一些观察家认为是一种“决斗的挑战书”。
2007年底,全球探明的石油储量已达119531800万桶,其中92714600万桶,或占77.6%的石油资源由欧佩克成员掌控着。2000年,全球的石油总需求量为每天7600万桶,2008年,全球经济继续增长,石油需求量增至每天8750万桶,到2010年达9060万桶/日,预计到2020年每天的石油需求量将接近10320万桶。
油气开发的合作者。石油合同的毛利润基本是在三方参股的合作伙伴之间分享的。这三方为:(1)石油或天然气的生产国;(2)勘探权的拥有者;(3)为油田的勘探和随后的开发提供资金的投资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油气资产都是国家的。国家从石油和天然气工业获得极其丰厚的矿权使用费、利润和矿权税收。勘探所需的土地面积(英亩)可以通过拍卖获得,而且往往以租赁的形式转让给出价最高的人或企业。然而,这种卖方索价往往以打包的形式委托给那些主权国家。一份买卖股票的协议会在勘探方面投入一定量的资金,投入数千米的地震勘探作业,或者计划钻探一定数量的井。当勘探所需土地面积落实以后,财政部门常常就会与一些生产企业联合起来共享合同,而且这种合作往往都是固定的。租借的期限变化很大,但标准协议书的有效期限为25年或15年,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这种合同的有效期将会大大缩短。
石油与天然气投资的整体观。对于重大石油或天然气工程的投资规模需达数十亿美元。如此巨额的费用意味着只有那些资本最为雄厚的公司才可能拥有工程所需的技术与财政资源。即使这些公司拥有足够的资金,它们也常常会与其他公司合作,以求限制或分散风险。在石油工业中,只有投产后获得了以桶计或以吨计的石油和以立方米或英热单位计的天然气时,油气公司才能真正获利。
为了分担勘探钻井的风险和相关费用,目前多流行由多家合作者分担勘探土地的方式。负责钻井作业的公司称为作业者,其他一些参与该项目的公司则称为油田参与者。全世界各国对石油与天然气工业的掌控程度大相径庭,但基本都是由以下内容构成的:
开采权开采权可以被定为是从资产或每销售单元一种固定价格的物品衍生出来的总的或纯销售百分比,但还有其他类型补偿度量制。一种开采权的利息是收集未来的开采权费用数据的参照,它常常在石油工业和绝大多数工业中使用,用来描述对一个给定的租借期未来的生产与总收入所有权的百分比,它可以从资产的原始拥有者中剥离出来。:现金支付或为矿权所有者支付利润。许多分成合同(PSC)并不包括开采权。通常,利润的范围为4%~17%,而且可能会根据生产速度给出一个降低范围。
回收成本:绝大多数分成合同允许作业者回收勘探、开发以及总产量或总收入中的部分资金(在利润被瓜分并被征收捐税之前),然而,回收成本就是获得成本油,其构成费用为:(1)作业费用;(2)资本投入(支出费用);(3)财政支出费用;(4)在前些年中尚未被回收的成本。
石油成本=作业费用+资本投入+财政支出费用+尚未被回收的成本
在成本回收之后所剩余的收入就是在承包人和其合伙人、国家之间划分利润油(对此,精确的定义取决于PSC术语)。
利润=石油收入-石油成本
分包商常常与累计生产、返还率或石油退税政策累计税收与累计价格之比。有关。此举的目的为在油田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给予承包者高额的利润。有时,如果价格上升到某一水准,承包者的利润就会减少,此时就会出现价格上限。一定比例的进口石油必须以低于市场价在国内市场上出售(如印度尼西亚的情况)。作业者所占用的利润油可以成为国家一般性税收的一部分,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作为特殊的石油税(如石油收入税石油收入税(PRT)是一种在英国直接收取的税种。1975年,根据石油税收法案(Oil Taxation Act)实施此项政策,这是在Harold Wilson的工党政府重返政坛之后出台的法案,此后不久即爆发了1973年的能源危机。此后,英国大陆架的油气勘探开展,目的在于使“国家更加获利”,这也促进石油公司对资本投资进行“合适返还”。PRT是对英国本土和英国大陆架上“利润极大增加”的石油与天然气勘探的征税。经过特殊允许,PRT对石油开采所征收的税率已达50%。PRT的征税可以作为单个石油与天然气田税收的参照物,所以,与开发和运营一个油田相关的费用就不能与其他油田所产生的利润相区分开来。PRT于1993年3月16日被彻底废除,所有油公司和开发中的油田都赞成此举,但此后PRT依然为油田存在了下去。与此同时,PRT的比率从75%减到了50%,但是许多针对勘探与评价经费的PRT的税收都减免了。)。石油税收常常是十分特殊的。一些国家实施退还石油税率(ROR)返还率(ROR)或称投资返还率(ROI),或有时就称返还,是指相对于投资金额对一项投资所获得的与损失的资金之比。获得的或损失的资金量可以作为利息、利润/损失或净收入/损失来看待。投资的资金量可以作为资产、资本、原则或投资的成本基数。ROI常用百分比而不用小数表示。的政策。提速生产作为连续的ROR的起征点。这种措施能够引起政府的极高参与并获得极大的盈利,还能够导致在生产与价格的特定增长下的NPV下降。
“评估石油价格范围的最佳方式就是去观察将石油、天然气和石油产品送往市场的单位价格。”
分成合同及其运作政府与石油作业者(承包商)之间的合同,包括勘探、开发和运输的过程。。政府或国家的参与可以现金或现货石油的方式进行。许多税收的管理体制都是基于分成合同(PSC)产生的,据此,国家将会把石油和天然气的所有权收归国有。绝大多数分成合同也有一些浮动的条款,它们取决于生产率、石油价格、储集层的深度与形成时代。
“石油合同如何运作?”
下图是一个分成合同的典型实例,表示政府或国家的平均返还以及与公司或承包商或油田作业者的工作关系。
典型的分成合同
服务合同——在一些国家中,承包人接收每桶石油的固定费用,比如在尼日利亚,壳牌公司的利润约为2.5美元/桶,在阿布扎比酋长国,道达尔公司、英国石油公司、壳牌公司的利润固定为1美元/桶。
以合同为基础的成本与利润
什么是F&D成本?F&D成本就是发现与开发成本,包括所有资金和生产开始之前的总收入。发现与开发的成本一般分摊在每桶石油当量上。发现成本由勘探与评估工作构成;开发成本包括将石油与天然气输往销售点而建设和设备安装所投入的成本。两项成本的计算就是将花在增加储量方面的费用与实际储量增加进行比较。
当前,寻找油气已经比石油工业早期的科学性更强了,但依然不可能精确地确定石油在地下的所在地,对于哪些地方可能存在商业价值油气的了解就更少了。最有可能的情况是在七口井中只有一口井可以做出对未来生产的精确评价,当然,这种比率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的情况。
“勘探钻井的成本变数很大,它取决于地理条件(陆地或海域,交通便利的程度,困难或极其困难的地区等)以及所需钻井的深度。一些钻井的深度仅有几百米,几天之内就可完成,所需成本约一百万美元。然而,一些钻井的深度可达5000~7000米,完井作业至少需一年,其成本高达上千万美元。”
从发现石油到送达市场需要多长时间?对此,并无标准的答案,但一般规律是从决定勘探开始,到发现油气、测试、开发并从一个新油田将油气外输约需3~7年时间。所需时间取决于石油所在地,以及发现、测试和开采油气的难易程度。如位于深水海域的一个油田的发现与测试所需的时间就要长得多,因为海上油气勘探与开发所面临的技术挑战更多、更复杂。深水钻井困难且昂贵,勘探家们需要时间去获得更多的资金并研究更先进的技术。
勘探与开发循环中所需的费用种类从研究、勘探、发现、开发、生产、储运与油田替代开始。。所需的费用可分为四种类型,其中三种为广义的勘探与开发循环:(1)所需的土地面积(英亩);(2)在该区域的勘探;(3)任何成功的开发;(4)购买已有的油气储量。这些费用可以被视为在一个给定的时间范围内获得油气的成本。发现与开发的费用在1993年达到峰值以后就开始直线下降,这是因为钻取勘探井的技术已经被利用三维或四维地震勘探等更为先进的勘探技术所取代,钻井成功率明显提高,所钻的“干井”(失败的钻井)已大大减少。
勘探是风险最高的阶段这是石油开发循环中最为昂贵的阶段。资料来源:《欧佩克报告》《WER》,2008。。在所钻井中,仅有少数井可以见到石油或天然气。不能指望仅靠这几口井就确定油田的范围。只有五分之一的勘探井能够发现人们所需的油气。然而,石油公司依然认为,以此代价去发现新的油气田是非常值得的。若将勘探成本均摊一下,如果使用更为高级而有效的技术方法,则每桶石油所需的成本仅为0.80~1.60美元。
生产成本。通常人们将生产成本称之为采油或作业成本,由员工成本、当地的能源成本、所需的租金(钻井设备的租用等)、消费(如钻井液)、钻头费用等构成。当今,油气开采技术已经大幅度提高(水下钻井、海洋油田开发、FPSO等),而且开采权费用也降低了(有时此项还包括生产费用)。
1999年,一些大型跨国石油公司的生产费用已经降至3.63美元/桶油当量,这是近10年来它们的最低水平。油气的预测,勘探钻井的目标都是深埋于地下的。这些钻探的目的层大多深埋于2~4千米的深处,有时可深达6千米。欲达目的层,所钻井的直径仅为50厘米。
石油是有限的自然资源,虽然仍可开采许多年,但它最终会被耗尽。以2007年的开采速度,欧佩克所拥有的石油资源还可以开采81年,非欧佩克的石油资源还可以至少开采20年。全球的石油需求量正在增加,而欧佩克也将进一步增强自己在石油资源方面的重要作用,如果我们能很好地安排我们的资源,提高石油的利用率,开发新的油气田,就能让石油资源多为几代人使用。石油勘探的费用可达几亿甚至几十亿美元,而实际费用则取决于以下因素:可能的石油资源位置(陆地或深海区)、油田的面积、能获得详细的勘探资料以及地下岩石的构造类型。所以,勘探需要进行详细的制图以便确定合适的钻探位置(地质构造的类型)、深部地层勘探(二维和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以及实验钻井。要确定这些作业的准确成本并非易事,在石油工业中,欧佩克的平均生产成本最低,其部分原因在于欧佩克成员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而且开采地点十分方便。
生产与炼油厂之间的运输成本的变化也很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从油田到炼油厂以及从天然气田到加工处理厂的距离。石油生产国通过炼制国产石油的方式来使本国生产的石油增值。然而,如果市场遥远,运输的费用就会非常昂贵,就会出现输送石油的费用高于原油价格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与原油罐相比,石油产品的罐相对较小。因此,石油生产国不得不做出提高自己炼油比例的战略决定。
对于不太好的或者极其昂贵的(9.50~15.40美元/桶)的价格来说,实际的生产成本要高于4.20~8.10美元/桶,对于一个条件良好的中东地区的油田而言,生产成本为2.30~5.90美元/桶,其成本会因生产井的产量或单元流量而发生极大的波动。然而,成本也取决于油田的生产利润以及油田能够连续生产的时间。油田的生产峰值可以延续一段时间,一般为一年到几十年。
储量石油储量是指在现有的经济与作业条件下能够开采出来的石油量。许多石油生产国并没有展示它们的油气藏工程数据,而仅仅提供一些关于石油储量的虚假报告。接替成本储量接替是上游工业另一种重要的评估标准。这一概念的定义为一家石油公司用新油田接替生产的能力,即用新增储量修订先前预测的(一个油田投产后)或者已经获得的储量。储量接替由石油公司提供的标准数据进行计算,而这些数据是由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SEC)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 Board,FASB)提供。虽然这两方面都有局限性,但它们是唯一能够在不同公司之间进行评估的两个标准。
油田生产的储量可以被以下因素所替代:(1)新油田的发现;(2)已有油田的面积扩大;(3)早期储量预算的修订;(4)从别处购买到的储量。一个100%的比率标志着一家石油公司在一个给定的时间段内已经将所有已开采的储量全部增补上了。由于一个典型的勘探与开发循环,大约为3~5年时间,这一时间比例的长短并无特殊意义。
中东地区一个品质良好油田的单元成本一个油田就是一个拥有从地下开采石油的大量油井的区域。石油储集层延伸的面积很大,可能会达几百平方千米,在整个油田区域内分布着大量的勘探与开发井。此外,可能会有一些探井打到了油田的边缘,用管线可以将石油从那里运至加工厂。由于油田可能会远离居民区,因此建成一个油田的物流供应网极为复杂。如工人们不得不工作数日或数年,并需要在油田安家落户。反之,居住与设备也需要电力和水,在严寒区的管线可能需要加热。如果无法利用,人们会将多余的天然气烧掉,这将需要大量炉具和排气管,还需管线将天然气从井口送达炉具处。
“在石油工业界,欧佩克的平均生产成本最低,其部分原因在于欧佩克成员拥有丰富而且易于开采的油气资源。”
储量接替是上游工业发展情况的另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储量预测也是一门科学,而且,随着新信息的不断获得,储量预算也将发生变化。各石油公司都会尽力管理自家的储量并不断修订(一般都会增加)。一家油气公司在一个给定的时间段内已经完成了自己所有的储量接替工作,而一旦发现储量有下降的趋势,油气公司就会对自己的账目进行审核。无论是勘探与开发成本还是储量接替率完全可以各自核算。显然,在一些极端情况下,那些大幅度削减勘探预算的石油公司将一无所获,并会因油田的枯竭而不复存在。而那些勘探投入巨资的公司将在未来获得较高的储量接替率和生产率。
在最有利的情况下(良好的中东地区油田),采油的利润将可达成本的6~15倍,这远高于其他工业的利润。这种巨大的利润使得石油工业在全球的工业界独领风骚。
石油储量与石油峰值。常规石油储量包括用现有的技术手段一次、二次或三次采油技术从井孔内采出的石油量。但并不包括从固体或气体中抽取获得的(如沥青砂、油页岩、天然气液化处理或者煤的液化处理)液体。石油储量可以分为探明(proven)储量、预测(probable)储量和可采(possible)储量。探明储量是指总量中至少90%~95%的资源,预测储量可达总资源量的50%,而可采储量则仅为总资源量的10%~50%。目前的技术手段可以从绝大多数井中采出约40%的石油。一些推测认为,未来的技术将可以采出更多的石油。但迄今为止,人们在计算探明储量和预测储量时都已将未来的技术能力考虑进去了。在许多重要产油国中,大量的储量报告并未被外部的审计核实确认。绝大多数容易开采的石油资源都已被发现了。
油价的增长促使人们在那些投资更高的地方进行油气勘探,如超深钻井、超低温条件下钻井,以及环境敏感区域或需要用高科技开采石油的区域。每次勘探的低发现率必将造成钻采工具短缺、钢材涨价,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下,石油勘探的总成本势必增加。全球油田发现的高峰值出现在1965年,其主要原因在于世界人口的增加速度快于石油的生产速度,人均生产的峰值出现在1979年(1973—1979年期间,为上升后的稳定水平阶段)。20世纪60年代,每年的石油发现量也达到了峰值,约为550亿桶。从那以后,这一数值就持续下降(2004—2005年间仅为120亿桶/年)。1980年储量出现峰值,当时的石油生产首次超过了新的发现量,虽然用一些创新的方法对储量进行了重新估算,但仍然难以精确地估计储量。
夸大的储量。全球的油气储量是混乱不清的,而实际上是言过其实的。许多所谓的储量实际上是资源。它们并未被确定,既没有得到,也无法开采,而仅仅是一种估算,在全球12000亿桶(1900亿立方米)的探明储量中,约3000亿桶应该被修订为探明资源量。在石油峰值数据的预测中,一个困难就是对那些探明储量进行评估时因定义模糊而出现的误差。近年来,人们已经注意到关于“探明储量”被耗尽的许多错误信息。对此,一个最好的实例就是2004年壳牌公司20%的储量突然不翼而飞的丑闻。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探明储量是由石油公司宣布的,也可由石油的生产国和消费者们宣布。这三方都有夸大他们探明储量的理由:(1)石油公司可能会以此提高自己潜在的价值;(2)石油生产国欲以此进一步强化自己的国际地位;(3)消费国的政府可能会寻求自己经济体系内和消费者之间的安全与稳定。2007年能源观察组织(Energy Watch Group,缩写EWG)的报告表明,全球的探明储量加预测储量为8540亿?12550亿桶(若按目前不再增长的需求量计算,可供全球使用30~40年)。对欧佩克报道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就可发现巨大的差异,这些国家夸大自己的储量很可能出于政治原因(特别是在没有实质性发现的时期)。有70多个国家也跟风,纷纷夸大自己可用于开采的储量。因此,最高预测就是12550亿桶。分析家认为,欧佩克成员的经济刺激着它们夸大自己的储量,因为欧佩克的配额系统允许那些拥有较多储量的国家增加自己的产量。如科威特在2006年1月向《石油情报周刊》(Petroleum Intelligence Weekly)提供的报告称,该国的储量480亿桶中仅有240亿桶为“探明储量”。然而,这一报道是基于科威特的“秘密文件泄密”情报而做出的,而且也未被科威特官方否认。此外,以前所报道过的第一次海湾战争中被伊拉克军人烧掉的15亿桶储量也没在科威特的石油储量中得以反映。另一方面,官方调查分析家们认为,石油公司一直希望造成一种假象,以便提高油价。2003年,一些分析家指出,石油生产国是了解它们自己储量的,目的就在于抬高油价。
构建税费政策体系框架
4.2.1设计原则
4.2.1.1普遍征收与级差征收相结合的原则
不同税种有不同的作用,既要普遍征收,又要根据不同边际开采收益的油气资源设置不同的优惠政策,这样有利于体现公平,促进不同级差油气开采。
4.2.1.2“从价定率”和“从量定额”相结合的原则
计量征收是控制产量的主要手段,而计价征收则是在石油价格波动时稳定产量和获取超额利润的手段。
4.2.1.3合理配置与调整为主的原则
设计低品位油气税费政策时,考虑到与其他税费政策之间的相互关系,合理配置,以调整为主。
4.2.1.4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注重低品位油气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兼顾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
4.2.1.5考虑周全与操作简单相结合的原则
设计时尽量详细周全,考虑各方面因素,但是设计出来的政策要简单,易操作。
4.2.2框架体系设计
低品位油气资源税费政策的主体依托常规油气的税费政策,以调整为主,主要包括低品位油气资源界定、税费(包括税(费)目和税(费)率)调整、财政补贴三大部分内容(图4.1)。
图4.1 税费政策体系框架
4.2.2.1低品位油气资源的界定
这里不是概念的界定,而是明确规定哪些种类或类型的油气是低品位油气,适用于本税费政策。根据1.1.3小节低品位油气资源的概念,在目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其界定标准依据油气的特征,如低渗透、高含水、低丰度、低品质、低单产等,包括低渗透石油、稠(重)油、剩余油、高凝油、边际小油田、深水油,以及高含非烃气、低渗透砂岩气、高温高压气、深水气、页岩气等。
4.2.2.2税费调整
税费调整以3.5节中油气税费理论体系为理论基础,结合4.1节中对现行税费政策的主要问题分析,分别对税(费)目和税(费)率进行调整,形成新的低品位油气资源税费体系。即:合并原资源税、原矿区使用费、原矿产资源补偿费为权利金,并实行从价计征;提高石油特别收益金的起征点;增设资源耗竭补偿费和矿产资源生态补偿费;其他税费基本保留不变。新的油气资源税费构成如表4.1所示。
表4.1 新的油气资源税费构成
我国石油开采企业的税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一般性工业企业的税费,如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等;另一部分是油气开采企业特有的税费,主要包括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与价款、矿区使用费、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和石油特别收益金等。目前石油开采企业主要交纳的税费项目有七项,分别是石油特别收益金、增值税(价外税)、资源税、企业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矿产资源补偿费等,占石油企业应缴税费总额的95%以上(见附录一中的表3)。
其他税费(包括消费税、营业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费、关税、印花税、耕地占用税等)在油气企业应缴税费总额中所占比例非常小(2008年“其他税费”占“税费总计”的4.2%,见附录一中的表3),对低品位油气的开采经济效益基本不够成影响,因此不予考虑。下面对这些税费进行讨论。
1)合并“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和“矿区使用费”,统一征收“权利金”,并改变征收方式。
从3.5节和4.1节的分析可以看出,矿产资源补偿费、资源税和矿区使用费税种的设置重复,主要体现的都是油气资源产权问题,可以考虑将矿产资源补偿费、资源税与矿区使用费合并为权利金。权利金针对所有油气田征收,无论其盈利与否,只要开采就需缴纳,体现油气资源的绝对地租。为了反映油气价格的变化对油气资源收益的影响,采取从价计征的征收方式,同时,为了体现油气资源蕴藏丰度、赋存条件、开采难易程度及交通地理位置优劣的差异对油气资源级差收益的影响,根据不同低品位油气资源类型设置不同费率。本研究调查问题结果也显示,有51%的人认为,为维护国家对油气资源的财产权益,权利金的设计应体现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采用从价计征的方式,设置不同费率。权利金的计算公式为:
应纳权利金金额=权利金费率×价格×油气产量
其中:
价格=毛销售价-运费-加工费
由于权利金是国家作为油气资源所有者获得的收益,不是税收收入,因此所得收入应该归中央政府,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再分配。
2)提高“石油特别收益金”的起征点。
油气资源垄断地租是指由于油气资源的稀缺性,造成市场上的严重供不应求,油气资源所有者可以按照远远高于其价值的垄断价格出售油气产品而取得的超额利润。这部分的超额利润来源于油气资源的稀缺性和垄断性,其收益应该归油气资源的所有者所有,我国以征收石油特别收益金的方式来体现对油气资源垄断地租的征收。因此保留石油特别收益金税目不变。
由于石油特别收益金是为了调节石油开采企业因油价暴涨所获得的超额利润征收的,所以石油特别收益金应该与油价挂钩,体现油价变动对企业收益的影响,故保留现行的石油特别收益金超额累进从价定率的计征方式。但是由于低品位油气资源的开发成本比常规油气的开发成本高,当油价上涨给常规油气带来超额利润时,低品位油气不一定能获得超额利润,因此,针对低品位油气资源,石油特别收益金的起征点应该比常规油气高,以避免对没有获得超额利润的低品位油气资源征收特别收益金。石油特别收益金是国家作为油气资源所有者获得的收益,所得收入应该归中央政府。
3)增设“资源耗竭补偿费”。
资源产地具有油气资源优势,应该通过开发油气资源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而实际上,由于我国的油气资源国有,中央政府行使对资源的处置权、分配权,资源产地的油气资源被开发输送到其他地方,但是资源产地并没有收到与之对应的收益,并且还要承担油气资源开发所带来的大量成本,如资源耗竭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就业压力等。因此,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国民收入分配理论,建议征收资源耗竭补偿费,将资源产地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资源产地的经济发展。同时,油气资源是耗竭性资源,一旦开发利用,它的原始形态就不能继续存在,因此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需要征收资源耗竭补偿费促进油气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与代际公平。油气资源具有耗竭性,开采一点少一点,资源产地应该由此获得资源逐步耗竭的补偿。同时,由于油气资源价格波动较大,为了将资源优势与资源地经济优势结合起来,资源耗竭补偿宜采取从价方式计算补贴额。因此资源耗竭补偿费公式为:应纳资源耗竭补偿费金额=资源耗竭补偿费费率×油气销售额(油气产量×价格)
资源耗竭补偿费主要是为了补偿资源产地因开发油气资源所造成的经济、社会成本,将资源产地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资源产地的经济发展,因此资源耗竭补偿费主要归资源产地政府所有。
4)增设“矿产资源生态补偿费”。
根据本研究调查问卷结果,51%的人认为应该开征矿产资源生态补偿费。油气资源在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占用、破坏大量的土地,产生环境污染,由此造成原有环境的严重破坏,并引发一系列难以避免的生态、环境问题。许多矿区在生产的过程中由于利益的驱使,忽视环境问题,大量废水、尾矿、废石不经过任何处理直接排放,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而且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极坏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使地下水资源和区域内农田受到污染,对人民的生产生活构成了威胁。矿产资源生态补偿费的目的不仅对受损害的资源产地支付经济补偿,重要的是要保护和治理生态与环境,使人们有意识地合理开发利用油气资源,有意识地恢复治理矿产资源开采造成的不可避免的生态损害,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调查问卷中,53%的人认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费应该采用从价计征的方式征收。矿产资源生态补偿费公式为:
应纳矿产资源生态补偿费金额=矿产资源生态补偿费费率×油气产量×价格
由于油气资源开发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具有地域性,主要由资源产地承受,同时资源产地也是矿区环境治理的直接执行者,因此,矿产资源生态补偿费应该主要补偿给资源产地。
5)保留其他税费税目不变。
其他税费项目有消费税、营业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费、关税、印花税、耕地占用税、探矿权使用费、采矿权使用费,在油气开采企业应缴税费总额中所占比例较小,这部分税费对低品位油气的开采经济效益影响不大。同时,还有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作为公共财政的重要来源,保留这些税费基本不变,当然,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给予一些财政优惠。
4.2.2.3财政补贴
油气勘探开采活动的高风险性、高资本需求、资源的可耗竭性及不可再生性、长周期性等,决定了油气资源税制应该实行特殊的税收优惠政策。比如,根据油气资源难动用程度,针对油气勘探开发成本制定诸如加速折旧、特殊扣减、当期摊销等优惠政策。对采用先进技术开发利用边际油田、勘探开采难度较大油田企业给予更多优惠,考虑减半征收或减免征收部分税费。对油气企业用于提高回采率、综合利用率以及节能和节约原材料等方面的资本投资,给予税收优惠等。
容积法计算天然气储量
容积法是计算天然气储量的基本方法。但裂缝型与裂缝-溶洞型气藏无法应用容积法计算储量。对透镜体岩性气藏和复杂断块气藏计算的储量有一定的误差。
气藏储量计算单元是根据气藏不同储集类型和圈闭类型的复杂程度来选择的。在纵向上一般按同一水动力系统,以小层、油组 (砂组) 为计算单元。在平面上简单气藏按构造或断层圈闭为计算单元;复杂气田按砂体、断块及透镜体圈闭为计算单元;裂缝性气藏以裂缝系统为计算单元;对碳酸盐岩礁相和滩相气藏,应以礁体或滩体作为计算单元。
1. 纯气藏中天然气地质储量计算
容积法计算天然气储量公式与容积法计算石油储量的公式基本相同。但是,天然气的物化性质与石油的物化性质有别,而且其体积严重地受压力和温度变化的影响,因此用容积法计算天然气储量时,应考虑压力、温度及波-马定律偏差系数的影响。
容积法计算气藏和油藏气顶地质储量公式为: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式中:G——气藏的原始地质储量,108m3;A——含气面积,km2;h——气层平均有效厚度,m;φ——气层平均有效孔隙度,小数;Swi——气层平均原始含水饱和度,小数;T——气层温度,K;Tsc——地面标准状况温度,K;psc——地面标准状况压力,MPa;pi——气层的原始地层压力,MPa;Zi——原始气体偏差系数,无因次量。
公式中A·h·φ (1-Swi) 为地层条件下天然气的原始体积。气藏这4个参数确定方法和油藏基本相同,此处不再重述。
公式中 项实际上是天然气地下体积转换为地面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换算系数,相当于气层体积系数 (Bgi) 的倒数 (我国地面标准条件指温度20℃,绝对压力0.101MPa)。以下主要介绍气层体积系数中各参数的确定方法。
地层压力是计算储量的重要参数,要想求准气藏平均原始地层压力,必须具有准确的井点原始地层压力资料。
气体由于受重力分异作用的影响,其密度随气层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所以气藏的压力系数由构造顶部向边部逐渐减小。因此,计算平均地层压力必须采用体积权衡法,实际计算中采用气藏1/2体积折算深度的压力。中原油区储量组通过公式推导得出:球冠形气藏1/4高度处的平面大致相当于气藏1/2体积的折算面。所以,气水界面深度减去1/4气藏高度作为平均气层压力折算深度较为合适。对于其他形态的气藏计算压力折算面时,应采用其他相应折算高度。取得气藏1/2体积折算深度后,查本气藏深度与地层压力关系图版,便可获得气藏平均地层压力。
天然气的偏差系数是天然气在给定压力和温度下气体实际占有体积与相同条件下作为理想气体所占的体积之比。一般有3种确定方法:天然气样品测定偏差系数;根据气体组分确定偏差系数;利用气体相对密度确定偏差系数。
2. 凝析气藏天然气地质储量计算
凝析气藏是采出天然气和凝析油的气藏。凝析油是汽油及密度大于汽油但小于0.786g/cm3的其他馏分的混合物。
凝析气藏的特点是在地层条件下,天然气和凝析油呈单一气相状态,并符合逆凝析规律。
凝析气藏中天然气的原始地质储量可由下式计算:
Gc=Gfg
式中:Gc——天然气的原始地质储量,108m3;G——凝析气藏的总原始地质储量108m3;fg——天然气的摩尔分数,小数。
fg可由容积法计算得到: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式中:ng——天然气的摩尔数,kmol;no——凝析油的摩尔数,kmol;GOR——凝析气井的生产气油比,m3/m3;γo——凝析油的相对密度;Mo——凝析油的相对分子质量,可由如下相关经验公式确定: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凝析气藏中凝析油的原始地质储量为:
Nc=10-4Gc/GOR
式中:Nc——凝析油的原始地质储量,104m3。
气油比是凝析气藏储量计算中十分重要的参数,如何取得准确的气油比资料,是各国都很重视的问题。井口取样时应尽量用小油嘴生产,使生产压差很小,地层内凝析气压不降至露点以下,保证井口气油比代表地层内的比例。
西南油气田马新华简历
马新华,1962年11月出生, 湖北黄冈人,中国石油大学博士毕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天然气地质研究工作。历任中原油田总地质师、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副院长、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鄂尔多斯分院院长、西南油气田总经理、党委书记等职务。
2019年11月29日下午,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召开干部大会,并宣布勘探院主要领导的任免:赵文智同志因达到退休年龄,免去勘探开发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职务;马新华同志任勘探开发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扩展资料
四川省石油学会召开2019年工作会暨会员代表大会上,时任中国石油学会天然气专业委员会主任、四川省石油学会荣誉理事长马新华出席并做重要讲话,对四川省石油学会2018年开展的各项学术活动以及富有特色的咨询评价服务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2019年8月19日,来自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的380余名员工出席了一场形式独特、别开生面的主题教育报告会,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马新华表示,举办此次活动旨在号召全体员工在新时代弘扬石油精神,坚守石油人的初心与使命,脚踏实地再出发迎接新的历史使命。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各税种税率下的税费测算
经济效益是企业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石油企业在选择是否开发某个低品位油气资源项目时,必定要对其经济性进行评价,即考虑在现有或将来的油气价格水平下,收入是否能够平衡成本以及获利多少的问题。由于石油企业的税费在开发成本中占较大的比重(2006年石油税费占收入的11.32%;2007年随油价上升进一步提高到14.94%,2008年为22.02%,2009年为17.88%。见附录一中表3),税费问题不容忽视。鉴于各石油公司的详细财务数据为企业机密,本研究采取估算的方法测算税费(其中,有些数据计算参考并比照中石油的公开数据进行计算)。设P为价格,Q为销售量,c_为单位完全成本,C为总成本。
4.3.1低品位油气开发成本中的税费构成
根据2.1节的分析可知,石油企业原油开发的总税费CT包括:探矿权使用费与价款Ct1,采矿权使用费与价款Ct2,权利金Ct3,石油特别收益金Ct4,资源耗竭补偿费Ct5,矿产资源生态补偿费Ct6,企业所得税Ct7,增值税Ct8,城市维护建设税Ct9,教育费附加Ct10,和其他ε,即
低品位油气资源税费政策研究
式(4.1)中,由于ε在总税费中所占的比重很小,不到5%(包括消费税、营业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费、关税、印花税、耕地占用税等),因此,可以忽略不计。天然气开发成本中的税费比原油少“石油特别收益金”一项。
根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2008年度报告》的数据整理显示(见附录一中表4),2008年,中石油油气完全开发成本为46.86美元/桶。根据课题组掌握的情况,低品位石油的完全开发成本高于常规油气大约20%~40%,为了便于分析和计算,取中间值30%,即约为60美元/桶(不含企业所得税),其中税费为19.28美元/桶(见附录一中表4)。
下面将以2008年的低品位油气开发数据为基础,测算新的低品位税费体系中,各税(费)率的调整对总开发成本的影响。
4.3.1.1权利金
新设立的权利金由现行油气税费中的资源税、矿区使用费和矿产资源补偿费整合而成。计算公式如下:
低品位油气资源税费政策研究
其中,T3为权利金费率,根据油气资源的品位高低设定不同的税率。
原资源税中原油税率从14~30元/吨浮动,变动范围为0.28~0.60美元/桶,取平均值则为22元/吨,折合0.44美元/桶(按1美元=7元人民币的汇率折算)。
原矿产资源补偿费为收入的0.01,即当P=87.55美元/桶时(采用2008年中石油的均价,见附录一中表1),原矿产资源补偿费为0.88美元/桶。
由于原矿区使用费只针对海上石油业务和陆上对外合作项目收取,而这部分费用在中石油整体石油税费中所占的比例较小,因此,测算中暂忽略不计。
由于原有的三大税(原资源税、原矿产资源补偿费以及原矿区使用费)中,原资源税浮动范围0.28~0.60美元/桶,无法体现级差地租。从表4.2可以看出,三大税所占收入的比重小,并且不仅没有随着油价的上升而提高,反而逐渐下降。
根据4.1节的分析可知,原资源税的税费标准过低,几乎无法体现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因此有必要提高其所占的比重。同时,根据2.3节的分析以及表2.9可知,世界大多数资源国的权利金多数处于10%左右(如哈萨克斯坦为2%~6%、美国为12.5%等)。而且,本研究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80%的人认为应该降低低品位油气资源的矿区使用费。故根据油气资源的品位高低,将三项税费合并后的权利金设定在2%~10%的范围进行测算,并采取随价计征的方式进行征收,当油价下降到50美元/桶以下时,调整后的权利金降为1%,甚至免征(具体标准有待进一步研究)。由此,当油价上涨时,企业收益增加,相应地税费绝对值也将提高;当油价下跌时,企业获得的收入减少了,相应地,税费绝对值也将下降,保证在低油价时石油企业也能获得一定的收益,维持投资的积极性。对于品质不好的低品位石油资源,可以采取低费率。根据课题组掌握的情况,低品位油气资源开发的单位完全成本(不含所得税)约为60美元/桶。为了使石油企业在50美元/桶以下的油价水平下仍然具有开发低品位油气资源的积极性,建议当油价下降到50美元/桶以下时,调整后的权利金下降为1%,甚至免征。下面对不同油价水平下、不同费率情况下新的权利金进行简单测算,并与原税费制度下的税费水平进行比较,见表4.2。
表4.2 不同价格水平权利金与原税(费)目对比(单位:美元/桶)
注:①原资源税税率采用中间值0.44美元/桶;②计算价格时采取各油价区间的中间值;③为合并原资源税、原矿产资源补偿费、原矿区使用费后的权利金,即表中灰色区域;④按调整后权利金的费率为1%计算。
从表4.2测算可以看出,石油资源级差地租的范围在不同的油价水平下,从以前的0.28~0.60美元/桶,扩大到现在的4.05~9.2美元/桶。2008年,中石油平均油价为87.55美元/桶,折算为4227元/吨,低品位和常规油气分别按合并调整后的权利金来计算,分别为84.5元/吨(4227×2%=84.5)和422.7元/吨(4227×10%=422.7),最大相差388.2元/吨(422.7-84.5=388.2)。
4.3.1.2资源耗竭补偿费
资源耗竭补偿费是本研究新设的费种,以调节地方经济发展,采取从价计征的方式,即开采一定量的油气,必须支付一定的费用来弥补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并用于维持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其计算公式为:
低品位油气资源税费政策研究
其中T5为资源耗竭补偿费率。
本课题组暂将T5设定为0.5%,根据公式4.3,则2008年资源耗竭补偿费为C15=0.005×87.55×134900=59052.48
2008年全国原油产量1.9亿吨,折合为134900万桶;2008年中石油油价水平为87.55美元/桶,国家可获得收益59052.48万美元。
4.3.1.3矿产资源生态补偿费
矿产资源生态补偿费为本研究新设费种,主要用来弥补油气开采过程中对环境破坏的修复成本。其计算公式为:
低品位油气资源税费政策研究
其中,T6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费率。
本课题组暂将T6设定为0.5%,由于矿产资源生态补偿费与资源耗竭补偿费费率相同,则2008年国家可获得59052.48万美元,用于当地生态补偿。
4.3.1.4石油特别收益金
石油特别收益金Ct4的计算公式为:
低品位油气资源税费政策研究
其中:T4为石油特别收益金率;b为起征点;θ为速算扣除数。
在现行的石油特别收益金中,起征点为40美元/桶,征收比率20%~40%(如表2.1所示),其计算公式与上式相同。从石油特别收益金的征收目的来看,应该为暴利税,而低品位石油的开发成本达到了60美元/桶左右,即油价在60美元/桶以下时,不存在暴利,征收其在40~60美元/桶区间的暴利税是不合理的,因此应该将低品位油气资源的起征点提高到60美元/桶,如表4.3所示。
表4.3 低品位石油特别收益金征收费率与速算扣除数
从表4.4和图4.2可以看出,当石油价格低于60美元/桶时,低品位石油特别收益金为0,而当石油价格从60美元/桶开始增长时,低品位石油特别收益金曲线呈非线性加速增长,与常规石油特别收益金差距最高达到了8美元/桶。因此,仅通过提高起征点即可以达到降低低品位油气资源税费的目的。
表4.4 不同价格水平下低品位石油特别收益金对比表(单位:美元/桶)
注:①计算时采取各油价区间的中间值。
图4.2 低品位石油特别收益金对比图
由于石油特别收益金在税费总额中所占比重很高。2008年中石油平均每桶原油的税费为19.23美元/桶,而石油特别收益金为15.97美元/桶。如果实行新的低品位油气资源政策,则每桶原油税费成本能降低8美元/桶左右,即将低品位石油总税费水平降低40%左右。
4.3.1.5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
《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管理办法》(财综字[1999]74号),规定探矿权使用费以勘查年度计算,按区块面积逐年缴纳,第一个勘查年度至第三个勘查年度,每平方千米每年缴纳100元;从第四个勘查年度起每平方千米每年增加100元,最高不超过每平方千米每年500元;采矿权使用费按矿区范围面积逐年缴纳,每平方千米每年1000元。但由于其所占比重太小,不足总税费的1%,即平均每桶石油小于0.024美元,因此不作重点讨论。
4.3.1.6企业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Ct7的计算公式为:
低品位油气资源税费政策研究
其中,T7为企业所得税税率25%。
由于企业所得税率为完税(销售税金与附加)后的收益,因此在上式中进行模糊处理,用(油价-不含所得税的完全成本)×0.25,即可得单位所得税。由此可以得出每桶原油的企业所得税费,如表4.5所示。
表4.5 不同油价水平下的企业所得税与所占比重(单位:美元/桶)
注:①计算时采取各油价区间的中间值。
在调查问卷中,有74%的人认为针对低品位油气资源,现行企业所得税税率应该降低,但是由于所得税是国家财政税收的重要来源,其调整和改革涉及面大,影响国民整体收支平衡,因此不建议对其税率进行调整。可以采取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和刺激低品位油气的开发,如实行低品位油气开采加速折旧政策,加速成本的回收;对引进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也可以采取加速折旧和摊销的方式;对三次开采、尾矿开发或新开发的小型油气田采取所得税减免政策等。
4.3.1.7增值税
增值税Ct8的计算公式为:
低品位油气资源税费政策研究
其中:T8为增值税税率17%,τ为销项税与进项税之差。
在调查问卷中,有61%的人认为针对低品位油气资源,现行增值税税率应该降低,但是增值税也是国家的重要财政税收来源,因此不建议对其税率进行调整。但是可以通过增加进项抵扣项等方式来达到降低税费的目的,也可以通过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如针对于新开发的技术或者新投资的低品位油气田采取减半征收或全免的政策。
4.3.1.8城市维护建设税
城市维护建设税Ct9的计算公式为:
低品位油气资源税费政策研究
其中,T9为城市维护建设税税率。
在本研究的调查问卷结果中,40%的人认为城市维护建设费应该随增值税的减少而减少,不需要对其进行调整。
4.3.1.9教育费附加
教育费附加Ct10的计算公式为:
低品位油气资源税费政策研究
其中,T10为教育费附加费率。
在本研究的调查问卷结果中,44%的人认为教育费附加随增值税的减少而减少,不需要对其进行调整,仍然以各单位实际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总额的3%计征。城市维护建设税与教育费附加合计税费率大约为增值税的10%,则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的总和大约为销售收入的3%,即
低品位油气资源税费政策研究
将(4.2)~(4.10)式代入(4.1)式,可知
低品位油气资源税费政策研究
低品位油气资源税费政策研究
上式中Ct1+Ct2的比重很小,不到总税费的5%。
4.3.1.10小结
综上,对低品位油气资源税费进行如下调整(参见附录五):
1)合并“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和“矿区使用费”,统一征收“权利金”,将征收方式由现在的“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权利金的计算公式为:应纳权利金金额=权利金费率×价格×油气产量。为了便于操作,权利金费率根据不同地区油气品质的差异,按地区设置在2%~10%之间,且当油价低于50美元/桶时,低品位油气税费下降为1%,或者更低,甚至免征。
2)增设“资源耗竭补偿费”和“矿产资源生态补偿费”。按从价的方式进行计征。资源耗竭补偿费公式为:应纳资源耗竭补偿费金额=资源耗竭补偿费费率(0.5%)×产量×价格。矿产资源生态补偿费公式为:应纳矿产资源生态补偿费金额=矿产资源生态补偿费费率(0.5%)×产量×价格。税费主要归资源产地政府所有。
3)石油特别收益金的征收方式不变,仍按超额累进从价定率计征,但将原起征点提高到60美元/桶。
4)“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征收方式和税率不变,但是对于低品位油气可采取优惠政策。如“增值税”中可采取增加进项税、减半征收等方法(“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等以“增值税”为基数的税费则随增值税的减少而减少);“企业所得税”则采取加速折旧、减半或全免等方法。
5)其余税费保留原有方案不变。
4.3.2不同油价水平下的税费分析
为了便于分析问题,以及考虑数据获取的可行性,仍采用中石油2008年的价格数据,即P=87.55美元/桶,则2008年低品位原油税费所占收入的比重ro为:19.28/P=22.02%。就课题组掌握的情况,目前我国石油产量中约有70%来自低品位石油资源。2008年我国国内原油产量1.9亿吨。据此推算,2008年我国原油产量中约有1.33亿吨为低品位石油,折合约9.5亿桶,即Q=9.5亿桶。将P=87.55美元/桶,Q=9.5亿桶代入式(4.11)中,分别计算在不同油价水平下的完全成本。计算结果如表4.6所示。
表4.6 调整税费后的不同油价水平下的税费分析(单位:美元/桶)
注:表中各税(费)目的计算分别引用相对应的公式;计算价格时采取各油价区间的中间值;当油价低于50美元/桶时,按调整后权利金的费率为1%计算。
2008年中石油的平均总税费为25.47美元/桶(含所得税)(见附录一表4)。2008年中石油的平均油价为87.55美元/桶,处于表4.6中的80~90美元/桶的油价区间。对于低品位油气,如果调整后的权利金的税率为2%,则税费只有19.09美元/桶,比25.47美元/桶降低了6.38美元/桶;对于高品位的油气,如果征收费率为10%的权利金,则税费基本持平,仅比25.47美元/桶提高了0.42美元/桶。也就是说,新税费的实施基本没有改变常规油气的税费负担,但是较大地降低了低品位油气的税负水平。
通过对表4.6中税费的总体分析,C-T的级差并没有随价格的增长而减少,也没有因为其他税费的加入掩盖了不同油气品质的差异而带来的税费差异。在级差绝对值最小的40~45美元/桶的油价水平下,低品位油气的税费仅为常规油气的37%(2.208/6.031≈37%),而在级差绝对值最大的100~110美元/桶的油价水平下,低品位油气的税费仅为常规油气的80%(33.406/41.806≈80%)。
图4.3表示了权利金率分别为2%,5%和10%情况下的单位石油的税费随价格增长的走势。从图中可以看出,石油的平均税费呈指数增长的趋势,保证了国家在油价增长时获得应得的暴利税。不仅如此,随着油价的上升,不同品质石油的级差税费有扩大的趋势。
图4.3 单位石油的税费随油价增长的走势
综上所述,低品位油气税费政策调整如表4.7所示。
1)由原资源税、原矿产资源补偿费、原矿区使用费合并为新的权利金,采取从价计征的方式,应纳权利金金额=权利金费率×价格×产量。其税率根据油气品位的不同设定在2%~10%的区间浮动(当油价低于50美元/桶时,其税率下降为1%,甚至免征)。石油资源级差地租的范围从以前的0.27~0.48美元/桶扩大到现在的4.05~9.2美元/桶;
2)增设矿产资源生态补偿费、资源耗竭补偿费,矿产资源生态补偿费按从价方式进行计征。资源耗竭补偿费公式为:应纳资源耗竭补偿费金额=资源耗竭补偿费费率(0.5%)×产量×价格。矿产资源生态补偿费公式为:应纳矿产资源生态补偿费金额=矿产资源生态补偿费费率(0.5%)×产量×价格。增设的两项税费主要用来为资源所在地提供环境治理和经济补偿;
表4.7 新的低品位油气资源税费
3)将石油特别收益金的起征点提高到60美元/桶。而当石油价格从60美元/桶开始增长时,低品位石油特别收益金曲线呈非线性加速增长,与常规石油特别收益金差距最高达到了8美元/桶,将使得总税费水平下降了1/3强;
4)相关优惠政策,包括采取加速折旧、税费减半或全免等方法。
天然气的气化率是如何计算的
气化率计算公式:天然气的气化率=城市非农业用气人口数/城市非农业人口总数×100%。
LNG的气化率计算公式是:LNG气化率=1000 kg /LNG气体密度(kg/m3)。
天然气主要由甲烷(85%)和少量乙烷(9%)、丙烷(3%)、氮(2%)和丁烷(1%)组成。主要用作燃料,也用于制造乙醛、乙炔、氨、碳黑、乙醇、甲醛、烃类燃料、氢化油、甲醇、硝酸、合成气和氯乙烯等化学物的原料。
天然气被压缩成液体进行贮存和运输。煤矿工人、硝酸制造者、发电厂工人、有机化学合成工、燃气使用者、石油精炼工等有机会接触本品。
扩展资料:
采用天然气作为能源,可减少煤和石油的用量,因而大大改善环境污染问题;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能减少二氧化硫和粉尘排放量近100%。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0%和氮氧化合物排放量50%,并有助于减少酸雨形成,舒缓地球温室效应,从根本上改善环境质量。
天然气作为汽车燃料,具有单位热值高、排气污染小、供应可靠、价格低等优点,已成为世界车用清洁燃料的发展方向,而天然气汽车则已成为发展最快、使用量最多的新能源汽车。
百度百科-天然气
百度百科-气化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