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油外盘行情

2.每日早盘必读:市场点评:大盘缩量整理,短期震荡依旧是加仓机会

3.从06年到08石油价格?

4.油价为什么会那么高呢?什么时候才能降下来呢?

原油外盘行情

国际油价连续上涨冲破80美元_国际油价突破72美元

1、原油近期行情最小变动价位:0.1元(人民币)/桶。

2、涨跌停板幅度:不超过上一交易日结算价±7%。

3、合约交割月份:最近1-12个月为连续月份以及随后八个季月。

4、亚洲早盘油价跟随美股走高,此前美国CPI年率创近40年新高,投资者预计油价可能已经位于峰值。但围绕奥密克戎变异株严重性的担忧有所缓解,帮助石油市场摆脱了悲观情绪,油价短期内可能将受到支撑。

:

1、随着过去五年美国石油钻探商在项目上投资不足,并将大量资金返还给股东,若要使石油产量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可能还需要数年时间,而这可能会在未来几年进一步扰乱石油市场。“我担心油价可能会涨得过高,超过100美元/桶,”

2、美国顶级页岩油勘探公司先锋自然资源公司(Pioneer Natural Resources Co。)的首席执行官斯科特·谢菲尔德(Scott Sheffield)周二在世界石油大会间隙表示。“我希望未来几年油价能稳定在80美元至100美元之间。我们需要石油市场保持稳定。”他称。

3、谢菲尔德表示,由于石油公司将现金返还给股东,而不是增加资本支出,美国石油产量每年仅会增长3%。在这种情况下,在可预见的未来,油价将继续维持在每桶70美元上方。

4、上个月,政府对国内的油气企业视而不见,却呼吁欧佩克增产以压低油价,这让谢菲尔德难以置信。“政府呼吁欧佩克增加产量,但却没有要求美国这样做,”他称。

5、谢菲尔德的展望与政府截然不同,后者相信油价不久将会走低。政府正在竭力压制油价,因高油价不仅加剧通胀,令经济议程受到威胁,也令民主党在明年中期选举中的命运蒙阴。民意调查已经显示,支持率出现大幅下滑。

6、国际油价一度飙升至每桶85美元左右,创下201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上个月,美国宣布联合其他国家释放战略原油储备,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油价。随后,对奥密克戎变种将打击需求的担忧进一步压低了价格。不过,随着担忧缓解,油价收复部分失地,目前交投在72美元左右。

每日早盘必读:市场点评:大盘缩量整理,短期震荡依旧是加仓机会

重点推荐

又一则辟谣引深圳地产股大跌两天蒸发1175亿

8月全球13大TV代工厂出货量达860.4万台 同比增长6.1%

市场点评

市场点评:大盘缩量整理,短期震荡依旧是加仓机会。

宏观视点:中国经济有能力通过扩大内需等方式来对冲中美贸易战影响。

原油:布拉特原因突破80美元,创2014年11月以来新高。

期货情报

金属能源:黄金268.55,涨0.32%;铜50540,涨0.72%;螺纹钢 4062,跌0.68%;橡胶 12490,跌0.04%; PVC指数6745,跌0.30%;郑醇3317,跌0.45%;沪铝14640,涨0.14%;沪镍105560,涨0.47%;铁矿499.5,涨0.50%;焦炭2319.0,跌0.88%;焦煤1284.5,跌0.04%;原油552.0,涨0.56%;

农产品:豆油5854,涨0.97%;玉米1861,跌1.53%;棕榈油4714,涨0.47%;棉花16045,涨0.09%;郑麦2551,跌1.09%;白糖4977,涨0.63%;苹果11846,跌3.30%

率: 欧元/美元1.1766,涨0.16%;美元/人民币6.8670,跌0.01%;美元/港元7.8092,跌0.04%。

一、新股提示

无.

二、重点推荐

1、又一则辟谣引深圳地产股大跌 两天蒸发1175亿

房地产板块连续两天受到打击。周一,中秋节,A股休市,港股开市,房地产领跌港股;周二,A股开市,港股休市,房地产板块再次领跌A股。数据显示,周二A股地产板块一日蒸发616.38亿元,加上周一港股市值蒸发636亿港元,两日来,累计蒸发市值约1175亿元。周一,关于预售制的澄清传闻引发港股内房股大跌;周二,广东酝酿取消预售制的消息继续发酵,这一消息再次成为A股地产股大跌的诱因。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周二的房地产股价大跌中,深圳地区的房地产股跌幅明显偏大,深振业、招商蛇口、万科跌幅靠前。深圳辟谣直辖市传闻,也居然成为大跌的重要原因。

点评:房地产股的大跌,一方面是因为市场并未真正转强,既然是因为深圳成为直辖市传闻导致的上涨,那么传闻被澄清很自然就会下跌;另一方面,在各种遏制房价上涨的措施作用下,楼市表现疲软,也是房地产股始终表现疲弱的根本原因。

(投资顾问 ?蔡 劲 ?注册投资顾问证书编号: S0260611090020)

2、8月全球13大TV代工厂出货量达860.4万台 同比增长6.1%

据中证网报道,群智咨询25日发布的《全球电视代工厂商月度出货分析报告》数据显示,8月全球13大TV代工厂出货量为860.4万台,同比增长6.1%,环比增长8.1%。在海外旺季到来的拉动下,特别是随着北美出货旺季的到来,经历上半年大幅增长后,代工市场7、8月需求得以持续成长。

点评:彩电股的股价经历了较长时间的下跌,随着出货量的同比、环比均出现增长,股价有望出现反弹。

(投资顾问 ?蔡 劲 ?注册投资顾问证书编号: S0260611090020)

三、市场点评

1、市场点评:大盘缩量整理,短期震荡依旧是加仓机会。

周二大盘小幅回调消化整固,上证指数收于2781点,下跌0.58%。创业板指数收于1405点,下跌0.38%。两市成交2423亿元,相比上周五大幅减少792亿元。板块表现上,仅农林牧渔、航空、石油、汽车、医药等板块小幅收红,大多数板块收绿,房地产、银行、证券、家电等权重下跌拖累指数。周二市场低开震荡小幅调整,消化上周五大幅上涨,两市量能大幅萎缩,显示持续追涨动力减弱,但杀跌动能也不大,这里可视为正常的短线回调。周末IPO减为1只,富时指数即将纳入A股,传递积极信息。同时中国发布中美贸易摩擦白皮书,美股大跌,也带给市场一定压力。有关可能取消商品房预售制度的消息,对房地产板块构成压力。综合看,政策微调之下市场情绪开始好转,但国庆长假将至,资金观望情绪会逐步升温,市场继续大幅上涨可能性较小,然个股行情有望在犹豫中展开。操作上,选择绩优品种,利用短线回踩机会逢低加仓为主,金融、军工、电力、消费白马等回调依旧值得关注。

(投资顾问 曾紫磊 注册投资顾问证书编号:S0260613090015)

2、宏观视点:中国经济有能力通过扩大内需等方式来对冲中美贸易战影响。

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纽约会见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负责人,就中美关系、中美经贸合作等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王毅指出,中方始终主张,中美之间的任何问题,都完全可以通过平等、坦诚的对话找到解决办法。中国无意寻求贸易顺差,也愿意通过协商解决贸易不平衡问题,但对话应当建立在平等和诚信的基础上,不可能在威胁和压力下进行。发改委称,美国进一步对价值2000亿美元的商品加征关税,这会对中国经济带来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但综合来看,尽管影响不可避免,但风险总体可控,中国经济完全有能力通过扩大内需促进高质量发展来对冲影响。

投顾点评:面对特朗普政府强硬的贸易态度,中国政府并没有妥协。尽管贸易战不可避免会影响我国经济,但是中国政府可以通过扩大内需等方式进行对冲。事实上,近期政府减税、发文力挺消费等措施表明,中国政府已经在努力扩大内需,贸易战影响会逐渐被市场钝化。而三季度,受美国年底再次提高关税的政策影响,许多出口型企业三季度可能会加大出口份额,业绩有可能超预期,此前投资者过度悲观预期将被修正。

(投资顾问 曾紫磊 注册投资顾问证书编号:S0260613090015)

3、原油:布拉特原因突破80美元,创2014年11月以来新高。

近日,布伦特原油逼近81美元/桶,创2014年11月以来的新高。与此同时,WTI原油期货持续上涨,逼近72美元/桶。

投顾点评:受欧佩克等主要产油国无意增产、美国对伊朗制裁压力持续等因素影响,近期国际油价不断攀升,美油、布油价格均创下近4年以来新高。9月27日,美联储大概率宣布年内第三次加息,届时美元指数有望阶段性回落,侧面也将继续助推油价上涨,投资者可以利用调整机会布局相关石油产业链个股。

(投资顾问 曾紫磊 注册投资顾问证书编号:S0260613090015)

从06年到08石油价格?

石油属不可替代的战略物资,一直为强权势力所觊觎,从发展上来看,只会越用越少.价格也会越来越高.从政治布局上看有美伊争端 。 石油价格上涨的原因很复杂,有供需之间的矛盾,有国际政治的因素,有产油国内的问题,总之,是综合作用的结果。牵动世界“神经”的美伊危机,由于伊拉克议会“建议政府拒绝接受”联合国决议,从昨天起再度急剧升级。同时美国总统布什表示,美国将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受此影响,国际原油价格再次出现上涨,引起全球投资者的极大关注。 伊拉克国民议会建议政府拒绝接受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关于伊拉克武器核查问题的第1441号决议, 美国总统布什在白宫表示,一旦联合国对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核查失败,美国就将对伊拉克发动大规模军事打击。美国主要报纸最近引用政府官员的话说,国防部已计划动用多达25万人的军队,对伊拉克发起军事打击。在伊拉克面临美国军事打击的形势下,伦敦市场布伦特原油期货价上涨72美分,达到每桶24.30美元。纽约交易市场美国轻质原油期货价上涨47美分,达到每桶26.25美元。相关国际股市下挫,美国道指收于8358点,下跌178点,纳指收于1319点,下跌40点。 对于国际油价的前景,目前众说纷纭,差距极大。美国标准普尔公司分析师预测,尽管美国在伊拉克的战争不会波及到中东其他地区,但是战争爆发后可能有“两周”油价会上涨。更令人不安的是,针对沙特阿拉伯石油基地的恐怖袭击将导致油价大涨,短期内甚至有可能达到每桶“100美元”。而沙特阿拉伯经济大臣表示,战争一旦打响,油价实际并不一定上涨,下跌同样“也有可能”。 目前的焦点似乎更集中于库存量方面。美国原油库存量增加110万桶,馏分油库存量包括取暖油在内减少60万桶,炼油厂开工率增加了0.5%。对于原油市场价格有一定的平抑作用。此前的美国原油库存量增加到190万桶时,原油价格仅仅下跌了81美分。当时,影响市场下跌的因素还有欧佩克超额生产及伊拉克石油出口量大增等。最近美国原油库存量只增加了110万桶,所以对市场的打压力量要相对弱一点,油价还有相当的上涨空间。 这些仅供你参考,属个人小分析。

油价为什么会那么高呢?什么时候才能降下来呢?

我们先来简要回顾一下国际油价在近几年来的上涨过程。 在2001年911前后,当时的油价在每桶20 美元左右。而到2003年初,油价上涨接近30美元/桶。一年后的2004年初,更突破40美元/桶关口。到2006年初,油价开始接近60美元/桶大关。而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则先后突破80、90美元/桶的关口,直至2008年初的百元大关。 当然,国际油价最近突破百元大关,有一定的偶然性,主要是受到市场利空因素的影响。例如,2008年初尼日利亚石油港口城市的武装,令人们担心这个世界第八大石油出口国的石油供应可能进一步缩减。同时,美国能源情报署公布的数字显示,美国原油库存已连续7个星期下降,并已降低到2005年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但偶然性中也有必然性,因为在那些左右油价的供求关系中,包括需求量、产出量、国际政策、金融、投资(投机)衍生性因素中,又确实包含着推动油价持续走高并保持高位的成份。我们来逐一加以分析。 首先来看世界经济与石油需求。我们知道,这一轮油价高企,并不某个突发事件导致的短期变化,而是受到了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而普遍增长的有力推动。研究表明,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GDP增长明显快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石油消耗量的增长也明显快于发达国家,而且,发展中国家石油消耗的增幅显著高于GDP的增幅。 国际能源署《世界能源展望》预计,世界石油需求的持续增长,可能在2015年前后回引发更加严重的供应问题。这其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需求增长来自发展中国家。有的机构,如埃克森美孚公司预测,全球石油需求80%的增长部分,将来自发展中国家。 在考虑石油需求方面,交通系统、特别是汽车,需要格外被提及。以美国为例,美国拥有近3亿辆汽车,被称为“车轮上的国家”。美国石油消费占全球石油消费的25%,但石油生产只占全球石油产量的大约9%。美国经济、特别是美国交通系统的燃料,有97%是石油。 中国汽车拥有量的猛涨,也使得石油消费强劲。中国现在将近有2050万辆车,与上世纪90年代初相比增长了3倍,近年来车辆的销售增长率一直在20%以上。自1993年以来,一直就是石油净进口国。目前,石油需求的近半依赖进口。至于邻国日本和韩国,石油更是100%依赖进口,突显亚洲经济的火车头对石油的巨大需求量。 其次来看石油的供给与储备。总的情况是全球石油供应的增长,赶不上需求的增长。世界性石油供应短缺现象,在短期内还会呈现加剧态势。用有的学者比较悲观的描述,就是世界每消耗了两桶石油的同时,却只发现一桶新石油的产能,因为世界上大多数成熟油田的产能都处于下降的趋势之中。 美国已开采完大多数的传统油田。英国北海石油的产量从1999年就开始衰退。墨西哥油田也在2006年达到产量峰值。沙特的7大油田占全国石油供应的90%,但产能也在逐年衰退。在中国,约占石油总产量30%的大庆油田,产量也以2-3%的年均速度递减。第二大油田辽河油田的产量也一直在下降。几乎全球都在发生相似的情况:产量达到最高点后,面临两倍数的下降。下降的速度,快于预期。 当然,我们说全球石油紧张和产量下降,主要是指开采条件优越、天然油质好、经济价值高的高效、低成本的轻质油田(传统油田)的储量和产能减少,并不否定全球范围内其他类型的油田和其他形式的产油方式的存在和扩张潜力。事实上,油价有反作用力。在油价处于低位时,传统油田之外的其他类型的油田和其他形式的产油方式是没有开发价值的,反之则不然。 打个比方,传统油田的产油成本低。按美国能源部的测算,包括勘探、开采、运输成本在内,传统油田的生产成本一般在10美元/桶以内,理论售价应在40美元/桶之间。采油条件特别好的国家,如沙特,原油生产成本可低至3-4美元/桶 - 在那里,人们只要向大油田的底部加水压,油质好、价值高的轻质油便浮到表面。可惜的是,这样的优质大油田正越来越少,跟不上需求的增长。 所以,综合石油需求、供应与价格的狭义的相互影响来看,有三句话可以概括:第一、快速增长的石油需求,拉动油价持续上涨;第二、传统油田产量的下降,推动油价提升;第三、油价上涨带动传统油田之外的其他类型油田和其他形式产油方式的扩张,反过来缓解石油供需矛盾,抑制油价过高的攀生。 所谓传统油田之外的其他类型油田,典型的类型包括油页岩矿、油沙矿、以及分布在北部高纬度寒冷地带的特殊油田。 作为前者,油页岩看起来象普通岩石,但加热后就会渗出油泡。美国、中国、巴西、爱沙尼亚、澳大利亚等国都有此类油页矿。美国更是独占优势,有超过世界油页岩矿产量72%的储备。仅在科罗拉多落基山表下面,就蕴含2万亿个桶的储量,具有8倍于沙特、18倍于伊拉克、21倍于科威特、22倍于伊朗的原油产能;其规模超过当今世界已被证实的全部传统油田的原油储量。 作为后者,加拿大等国在北部艾伯塔等地区拥有丰富的油沙矿资源,产能可达数百亿桶油的规模。另在加拿大的西北寒冷地带,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发现了储量在400亿桶的特殊油田。说它特殊,主要是因为其气候恶劣,开采条件差 - 这是一个冬天冰山覆盖、夏天一片沼泽的特殊地带。冬天的温度可下降到零下60 和70度,使人和机器在那里作业面临非常危险和困难的状态。 但从技术的可能和可行性上,现在我们已完全具有开采油页岩、油沙、以及北部高纬度地区特殊油田的成熟能力。不过,从现实性、迫切性来看,是否进行实际的开采活动、以增加石油供应量,还要看油价高低是否满足开采成本及盈利的空间。按估算,油页岩矿的开采成本在每桶25 美元左右,油沙及北部高纬度地带的油田开采成本也离这个数值不远(均与传统油田存在显著成本差异)。在油价在35-40美元/桶时,不会有任何公司去花钱投资和生产。但当油价上涨到75-80美元/桶时,就会有许多公司积极介入生产,以获得现实的利润。 而所谓其他形式的产油方式,则主要包括一种煤转液技术(CTL)的技术过程。这种技术的萌芽,其实早在二战的德国就已开始。当时的传统做法,是第一次技术过程实现煤转化为气(一氧化碳和氢),第二次过程再将气转变成柴油、汽油或其他相关产品。制约此项技术应用的现实性和迫切性的因素,同样是成本和油价之间的盈利空间。 因为煤转液过程的生产成本在每桶30-40美元,所以不到油价上涨至75-80美元/桶,不会有许多公司真正地去应用这项技术,增加石油市场的供应。但到价格到位、市场条件成熟时,煤转液技术的潜力非常之大。据美国五角大楼估算,仅美国一国,就具备可生产9640亿个桶油的煤资源。其产能,大于整个中东地区约6850亿桶油的传统油田产能。 从上述角度分析,我们知道:按现有的石油需求、供应条件和价格因素来看,当市场油价上涨到75-80美元/桶时,尽管会有时滞,但世界石油会有一个来自于包括传统油田之外的其他类型油田和其他形式的产油量的显著扩张,从而大幅增加供应,缓解供求矛盾,舒缓价格上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同意美国能源情报署关于2008-2009年世界油价可能会适度回落到每桶80美元附近的预测结论。 当然,具体到特定时点的油价是跌是涨、何时跌涨,除了考虑上述石油需求、供应与价格的狭义的相互影响之外,还必须结合分析国际政策、金融、投资(投机)衍生性等广义因素的影响,当然,我们认为:石油需求、供应与价格的狭义的相互影响,对油价跌涨起着长期的、基础性的支配作用,而国际政策、金融、投资(投机)衍生性等广义因素,更多地对油价跌涨起着短期的、伸缩性的配合作用。 先来看国际政策。欧佩克、俄罗斯等国的政策对世界石油的供应影响巨大,而美国的政策则对世界石油的需求影响显著。短期内,约占全球原油总产量40%的欧佩克还不会改变限制成员国产量以防油价下跌的基本态度。而俄罗斯,虽然在过去几年中因油价上涨和开采技术进步,石油生产得到快速扩张,产量已超沙特,但它对与西方公司合作扩大石油产量的呼吁兴趣不大,更愿意与欧佩克一起坐享油价上涨的巨额利益。 作为石油消耗大国的美国,已在2007年12月通过了由布什总统签署了新能源法案,决意改变对石油长期以来的高度依赖性。根据新能源法案,到2020年,美国汽车的油耗必须比目前降低40%,而生物乙醇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到2022年必须达到360亿加仑。美国正试图通过这种坚定的政策导向,影响西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石油需求。 但鉴于在美国历史上、特别是尼克松总统任内、卡特总统任内,曾都有过“摆脱对外国能源的依赖”、实现“能源独立”等的类似政策、但却从未成功的先例,布什总统的这一次新能源法案的政策效果,还有待观察。只不过,前几次总统政策的失败,大多源于国际市场油价的走低所致(其中包含欧佩克的政策反击)。可从导致油价降低的结果来看,也不能说是政策的完全失败。 最后,我们来看金融、投资(投机)衍生性因素。这里,最重要的,是美元贬值、以及石油期货市场及对冲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角色。美元连续贬值,当然会反过来促使以美元标价的石油价格的持续高走。事实上,如果我们按美元贬值幅度回算各年度的油价实际涨幅,就会发现,它们只是名义涨幅的60%左右。 石油期货市场方面,一些养老基金、公共基金、对冲基金的投资(投机)性参与,对价格起伏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美国市场的资料显示,以对冲基金为主的非商业交易商,所持有原油期货仓位可达到30%以上,非常活跃。它们改变了石油市场由石油生产方和消费国占主导的传统格局。对冲基金、投资银行的任何动向,都会加剧油价和市场波动。这一点,在解释世界油价短期波动、特别是振幅加大方面,尤其值得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