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汽油价格_2013汽油价格
1.柴油机压燃式和汽油点燃式的不同。
2.“ZIPPO”打火机烧的是什么油?除了“zippo”油还能用哪些油代替?
3.为什么孤熊独闯德军狼穴,临时成组T28千里走单骑呢?
4.世界上哪个国家的交通最发达
5.世界汽车科技发展的过程
6.树会产油吗?
石油来源主要是罗马尼亚和苏联。之后主要是罗马尼亚普利耶什帝油田。
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亦可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5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华民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次战争带动了航空技术、原子能、重炮等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资料:
整体上,奥迪车会更好一些。
奥迪的车首先注重空间和豪华感,其次是用最先进的科技提升整车档次和耐看程度,虽然坐奔驰开宝马的说法已经很久了,奥迪也一直赶不上奔驰的乘坐感受和宝马的操控,但是奥迪一直不把追不上别人的地方视作短板,而是一直默默无闻地追着,均衡的表现就是奥迪一直以来的特点。
奥迪的发展历程
奥迪汽车以4个圆环作为标志。是因为在1932年奥迪公司与霍希、漫游者以及DKW三家公司合并,成立了“联合汽车公司”。其中每一个圆环代表公司。4个圆环同样大小,并列相扣,代表四家公司地位平等,团结紧密整个联盟牢不可破。
从1932年开始,无论奥迪公司的组织结构如何变动,四环车标都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在19世纪末的德国,汽车工业是标准的朝阳产业,汽车设计师的风光更是不亚于微软的技术主管。无数的青年才俊们满怀雄心地投入到发动机的创造之中,希望自己能成为新纪元的开拓者。
其中就包括奥古斯特·霍希这个出生于萨克森州的乡间小子。这位车坛大佬出生于萨克森州的铁匠之子,中学毕业后考入了当地的技术学院,28岁进入了鼎鼎大名的奔驰之家,当上了制造部门的总经理。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奥迪
“ZIPPO”打火机烧的是什么油?除了“zippo”油还能用哪些油代替?
1、功能不同
压燃式柴油机为四冲程内燃机的一种,1898年被德国工程师鲁道夫·狄塞尔发明。点火方式为高温高压空气直接引发柴油的燃烧,即压燃。效率高,经济性好,被广泛用于载重汽车,火车及船舶动力系统。
点燃式发动机也可以称为火花点火式发动机。它是依靠电火花点燃混合气的内燃机。
2、应用不同
柴油机在1898年被首先用于固定式动力上。1902年开始用于商船动力,1904年装在了海军舰艇上。1912年第一台柴油机车研制成功。1920年左右应用于汽车及农业机械。1932年德国制成容托航空柴油机,1936年至1939年负有盛名的容克式航空柴油机制成。
发动机是将自然界某种能量直接转换为机械能并拖动某些机械进行工作的机器。热力发动机又分为内燃机和外燃机。内燃机与外燃机相比,具有热效率高、体积小、质量小、便于移动、气动性能好等优点,并广泛应用于飞机、船舶以及汽车等各种车辆上。
3、点火方式不同
随着其他燃料的广泛应用和发动机技术的进步,点燃式发动机不只局限于汽油机,其他燃料的发动机也有用点燃方式的。压燃式发动机不只局限于柴油机,其他燃料的发动机也有用压燃方式的。
而且同一种燃料既可以用点燃方式燃烧也可以用压燃方式燃烧,如压缩天然气发动机。区分点燃式还是压燃式发动机要看引起燃烧的点火方式。
百度百科-点燃式发动机
百度百科-压燃式柴油机
为什么孤熊独闯德军狼穴,临时成组T28千里走单骑呢?
是煤油,ZIPPO的专用油纯度很高,这也是为什么说ZIPPO一打就着的原因之一。
也可以使用高纯度乙醇、乙醇汽油、97号无铅汽油来代替。但请尽量不要使用其他燃料,除非是不得已的情况下。
Zippo打火机(芝宝打火机),1932年诞生于美国,上盖与下盖通过铰链焊接而成,内胆材质为不锈钢,由防风墙,滑轮,铆钉,凸轮,棉花,棉垫,螺丝钉,火石等部分构成。
使用步骤
先取出火机内胆
掀起内胆底部的棉垫
用打火机油使棉垫浸满油
世界上哪个国家的交通最发达
1925年,英国的维克斯公司从军舰的多炮塔布局中得到灵感决定研发一款多炮塔的坦克,其成果就是A1E1坦克。A1E1坦克已经完全摆脱了菱形坦克的设计模式。说来有趣,设计A1E1的初衷就是希望它像一座陆地移动堡垒一样为步兵提供支援,但A1E1坦克的出现却在当时引起了一个对坦克应用方式的新思考。有些人认为,坦克应该像军舰一样组成列队进行决战,这个很可能影响到了后来坦克集群作战的理论的诞生。
A1E1坦克
然而,A1E1坦克并没能进入英国陆军服役,这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多炮塔设计导致活动部件增多,进而使得单车造价成本昂贵。英国陆军并不想当这个冤大头,所以后期搞了个搞了个Mk.3简化版,但是最终还是没被英军采纳。
维克斯Mk.III
多炮塔设计在英国生根发芽,却在苏联开花结果。
1932年,前苏联的普梯洛夫兵工厂向苏军提供了一辆中型坦克样车。该样车与英国A1E1中型坦克十分相似。当时前苏联并未向英国购买A1E1这种坦克,据说而是通过间谍搞到了这种坦克的设计资料,并进行仿制,该样车的战斗全重17.3t,乘员6人,经苏军试验后,军方要求增加其装甲厚度,并将火炮口径增大到76.2mm。样车经改进后,军方同意成批生产,并正式将它命名为T-28中型坦克。
主要性能参数
T-28中型坦克长7.44米、宽2.86米、高2.86米。动力装置为一台M-17LV-12型372千瓦汽油发动机,每分钟可达1400转。最大道路行驶速度37公里/h,是同类坦克中行驶较快的一种。越野速度为20公里/h,道路行程为150公里。越野行程为70公里,装甲防护最厚50mm,最薄20mm。T-28的炮塔上装备1门76.2mm火炮以及3挺DT机枪,其中1挺为主炮同轴机枪,另外两挺分别配置在两个前部炮塔上。两个前部小炮塔可以单独旋转165度,T-28坦克可携带70发主炮炮弹及8000发DT机枪子弹。
在1933年2月25日,最早的一批8辆T-28开下了生产线,这些坦克全部装备了双向无线电,其框型天线圈是早期T-28最大的特征,而且T-28还首次使用了炮身稳定系统和电传动炮塔。这些坦克参加了1933年国际劳动节的阅兵式。这些坦克后来被命名为T-28/M1933型
1938年进行了一次升级,之后T-28坦克重量增加到32吨,T-28坦克采用多轮悬挂平衡式装置,前面为拖带轮,后面为主动轮,这种悬挂装置的缺点就是坦克容易陷入泥中。
苏芬战争中投入实战
1939年苏芬战争爆发,苏军共编有两个T-28坦克旅,即第10和20重型坦克旅。在芬军小股反坦克炮手的攻击下,均损失惨重。芬兰的反坦克炮手给这种笨拙的坦克起了一个绰号,叫?邮政列车?。为了提高防护等级,苏军又发展了T-28C中型坦克,通过外加装甲板的方式,将车体和炮塔前装甲从50毫米增加到80毫米,后部和两侧装甲增加到40毫米,因此坦克重量增加到了33.5吨。这种加装了装甲的T-28C在1940年突破芬兰曼纳海姆防线的进攻行动中获得了突出表现,几乎毫无压力就撕开了对方防线。
世界汽车科技发展的过程
德国堪称世界上交通最发达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早拥有高速公路的国家,同时也是酷爱自行车的国家。作为汽车王国,今天我们来看看到底德国的公路交通文化和发达程度在哪?
√机动车在德国
德国的公路分为联邦级、州级、县市级和乡镇级组成,总里程65万公里。对不同的路段规定有不同的车速限制。通常高速车速为100-130公里/小时,国道为70-80公里/小时,市区内为50公里/小时,住宅区内一般只允许30公里/小时(一般路边会有限速标示)。只有部分高速公路无车速限制。同时,对某些车辆如载重汽车、大型公共汽车等也规定有最高车速。
德国获准行驶的机动车约4000多万辆(德国人口为8000多万人),其中绝大部分为小轿车。德国城市交通的三分之二是靠居民自己的小汽车解决的,只有三分之一是靠公共交通工具。但近年来选择公共交通和自行车出行的人越来越多,他们认为更加经济环保。
√为什么德国高速部分路段敢不限速
德国的高速公路已有80年的历史,目前总长度约13000公里,第一条高速建成于1932年。高速没有收费站,你可以看到高速上有人骑着摩托车,它也是世界唯一一个高速部分路段不限速的国家,为什么德国高速部分路段敢不限速?
原因一:车辆性能。德国车辆以本土车为主,在这个汽车王国里,本土生产的无论是高端汽车还是低端汽车,车辆性能和安全系数都在严谨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此外还要归功于德国严格的生产质量标准和众多的汽车媒体,很多权威机构或媒体会公布各个品牌汽车在性能和安全性上的对比。
原因二:路况。德国高速路况极好,倾斜度仅为4%,采取两侧封闭。德国高速的路面厚度在55-58厘米之间,还有向两侧2.5度倾斜的防雨水设计,这些都增加了高速使用寿命和安全性,因为有研究表明,雨水对高速的破坏远比时速200公里的汽车对高速的破坏要大的多。
原因三:车检。德国的车检新车一办是在使用后第3年开始年检,之后为每两年一次车检,车检机构也非政府所有,而是由企业担任(因为车检为盈利机构),车主可根据自己的车辆品牌、车辆状况、车辆性能选择不同企业进行车检,车辆检验不仅对行车安全进行检验,还要对污染程度进行检验,检验费用一般在100欧以下。
原因四:完善的法规。完善的法规可以减少行车事故,增强行车安全性。在德国考驾照十分严格,不仅有分为理论考试和路考,还有驾照试用期,并不是考试通过后就意味着拿到了正式驾照。在德国法律规定开车每2小时需要休息10-15分钟,每4小时需要休息半小时以上;在高速路段,除了休息区,高速上禁止无故停车在应急车道;到了冬天车辆必须更换冬季轮胎,否则将受到处罚。
原因五:司机守规矩。大车走大车道,小车走小车道,变道一定打转向灯,还要扭头查看死角是否有车辆,所有超车全部从左侧超车,如有人要超车,车主会主动打转向灯并入右侧让出超车道。很少有人会行驶在应急车道。遇到前方事故或突然减速,所有车辆自觉打开双闪灯提示后来车辆。
原因六:完善的道路管理。技术方面,包括:监视器、电子显示屏、中心服务器、路面的感应线圈、电视摄像头及基建等,整个处理中心有交通部门和警察部门共同协助管理。人员方面,会有高速便衣警察进行路面巡逻有安全隐患或不按规矩行车的车辆,也有路面修护人员进行行车巡视,查看道路安全性。
原因七:处理事故速度。在德国,有36个直升机救援极低,能在15分钟内到底全德任意一个事故现场进行救援。此外有高速车辆能在最短时间内到达现场进行处理,很多奔驰宝马应急车辆是经过改装的,且不会安装限速解调器,还有宝马应急摩托K-1200GT,时速最高240公里,0-100加速为3.7秒。80%的事故车辆能在现场直接修理完毕。
原因八:高速无广告。在德国高速两旁是几乎看不到任何商业广告牌,因为这很有可能引起驾驶员分心。所有两旁除了交通标志和绿地外,最多的就是警示牌,比如禁止酒后驾车,系好安全带,控制行车速度等。
原因九:道路广播:完善的电子系统可实时监控道路状况,并通过广播提前通知提醒行车车主,哪里有事故,哪里车辆拥堵,哪里有道路维修等,需慢行或绕行。
√在德国的驾照
在德国考驾照十分严格,分为理论考试和驾车考试,一般在1500欧到2000欧不等,顺利的在3个月内完成,也有超过1年的。最多一人能考5次,如果3次不过需检查智商。有半年的试用期,合格后可换成终身驾照,无需检验,但2013年新规定驾照需15年更换一次。
通常新手要先学习理论知识,包括交通标志,行车规矩,比如遇到斑马线必须停下,遇到行人必须避让等。此外还要学习急救知识,如何在紧急情况下自救和救助他人。理论考试满分100,90分通过,1小时答题。
之后就是驾驶学习,直接上路学习,用的是专门的驾校车辆,教练会在副驾驶进行指导,车内一般都会有额外的制动系统以便教练在紧急状况下使用。除了启动、停车、倒车练习和基本行车练习外,另有12次特殊上路练习,每次45分钟,5次乡间小路,4次高速,3次夜行。驾驶考试约45分钟,包括启动前和停车后车内的一系列动作,如系安全带、观察倒车镜等,然后就是车市行车,高速行车和居民区内行车等。顺利通过后,教练会当场颁发驾照。
2014年5月1日起将执行新的处罚政策和积分体系,驾照总分改为8分制,被扣1-3分的将被登记记录,4-5分的将警告并自愿参加补习课程,如果参加课程后可少扣1分,6-7分的会被严重警告并自愿参加补习班,不会因为参加补习班而减少扣分,8分直接吊销驾照。
新的交规处罚力度更加严格:开车打手机60欧扣1分;冬天不使用冬季轮胎60欧扣1分;儿童不系安全带或不使用安全座椅60欧扣1分;闯红灯(红灯亮后1秒)200欧扣2分;违反先行权70欧扣1分;危险超车100欧扣1分;酒驾(含量超千分之五)500欧扣1分;转弯不回头看行人或骑自行车者70欧扣1分;另外在市区或郊区等超速也将收到不同程度的罚款和扣分。另外除了罚款和扣分处罚外,部分违规会遭到不同程度的禁驾(从一个月到三个月不等)。
交通犯罪将直接吊销驾照。一般两年内无再次扣分会消除记录,交通犯罪行为记分5年后自动消除。但在德国21岁以上是可以部分酒后驾驶的,只要血液酒精浓度低于千分之五,相当于一瓶啤酒。很多饭店会提醒客人请勿酒驾。
新交规除了扣分外,罚金也提升了标准,比如从行车打电话罚款40欧提升到了60欧,冬天不换冬季胎也从40欧罚款上涨到了60欧,占用紧急车道从50欧变为65欧。此外有些超速或闯红灯还会被禁止开车一段时间。
想用中国驾照在德国驾驶或租车,需公证并在当地相关部门再次认证。在第一次入境半年内有效,超过半年需考德国驾照。通常车行只愿意租车给拥有2年以上驾照的驾驶员。
√在德国停车
在德国停车,并不是所有地方都收费的,可根据路边的标示来区分,大多数道路两旁设有停车带均可免费停车,有些地段是只允许短时间停靠,大多数公共停车场位于室内停车场和地下停车场。平均一小时的停车费用最贵的城市是在Saarbrücken,每小时2.21欧,最便宜的在Oberhausen,每小时0.08欧。
德国交通管理部门按交通流量情况,分时间和地段,规划了有限时和不限时停车带、收费和免费停车区等形式不一的停车带。很多收费停车场在晚7点到次日8点或周末也可免费停车。
在很多公共停车场都设有控制系统、引导系统、缴费系统、立体式设计等,可以通过技术支持,计算车辆进出数量,指示空余车位位置,建议车辆停泊时间、节约停车平面空间等,来满足停车智能管理。
停车时需注意几点,一不可停靠在残疾人专用停车位,二不可占用应急车道、出口或入口处。
√在德国加油
在德国主要分为汽油和柴油,德国很多车辆均有柴油发动机,柴油相比汽油价格略为便宜,每个加油站的油价也略有不同,甚至每天每个时段的价格都有所不同,有德国人说一般晚上7点左右油价是一天中最便宜的。
加油站多为民企,主要有Shell、Aral、Total、Jet、Orlen、Esso等,油种类可分为汽油为Super Plus(即98号汽油),Super(即95号汽油),部分加油站还提供Super-E10(一种95号的环保型汽油),还有柴油等,一般价格约在1.4欧每升到1.7欧每升不等(含税)。
大多数加油站为自主加油,只需选择自己所需加油种类,然后自行加油,当加完后,自己去收银台告诉工作人员油箱号,加了多少油就行了。
√在德国洗车
在德国洗车并不用太频繁,即便遇到雨天,车身一般很少会有大量泥沙,但如果想要洗车,一般加油站都会设有自动洗车的地方,也可去专门的洗车行,价格约在10欧到20欧不等。如果想要清洗车辆内部,通常使用洗车行的吸尘器自行清理。所以很多人为了省钱,会在自家院内自己清洗车辆。
树会产油吗?
本茨发明汽车,,载客的四轮马车就装备了弹簧悬架,18世纪和19世纪相继问世的蒸汽机车、电动车及内燃机技术为汽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汽车早期的发展,包括汽车基本部件的独立发明,大多是依赖于对自行车和马车改进起步的,这其中有钢管构架、滚动轴承、链传动、差速器及充气轮胎等技术,当初一些著名汽车厂商如法国标致,德国欧宝等公司还是由自行车厂商演化而来的哩。1908年福特第一代T型车成为最早批量生产的大众化轿车。早期汽车的车身设计仿照马车,有的结构竟简单到“四个轮子一把伞”,后来逐步发展到在车身上加装挡风板、挡泥板和挡风玻璃等装备。最初的福特T型箱式车身空气阻力很大,当时只能简单地依靠加大发动机功率来克服空气阻力。30年代中期,著名汽车设计师波尔舍设计了流线型车身的甲壳虫轿车,这辆仿生轿车车身设计考虑到空气动力性,且造型新颖,深受大众喜爱。到90年代,甲壳虫轿车累计生产了2000多万辆。随人体工程学和流体力学的研究深人,50年代又相继出现了具有较小空气阻力的船型车身和鱼型车身。70年代后期,为克服世界性能源危机而降低油耗,汽车造型又出现进一步减小风阻系数的斜背式车身。80年代以来,由于风洞试验技术的应用,汽车造型趋向楔型车身方向发展,体现舒适、安全、环保和节能性的完美统一。由于对汽车零部件的不断改进以及发明成果的及时应用,到1908年,汽油机汽车的典型结构已完全脱离了1900年时四轮马车那样的原始形态。法国人首先把发动机移置到驾驶员的前方,并加上罩子。当发动机功率增大、汽缸数增多时,机罩和轴距相应地加长。后来法国人的方案很快得到普遍采用。1901年以后,许多汽车已采用方向盘代替手把转向。1908年美国汽车的方向盘开始普遍装于左侧,这样最适合右行制道路驾驶。转向节的应用,使前轮转向无需涉及整个前桥一起转动。1903年,化油器改进后,能用节气门控制车速,使汽车的控制变得更为灵敏。随着发动机不断改进,其功率、尺寸、油耗和排放性能均有提高。与此同时,高能点火装置也在发动机发展过程中得到应用。由于减震器和独立悬架的出现,使汽车车轮改变了刚性,提高了乘坐舒适感。座椅前移并置于车体内,增加了保险杠和仪表板;把当时的敞开式汽车,改装成可折叠的帆布车顶,从而使车辆全天候使用成为现实。1923~1924年间,四轮机械制动开始广泛采用,并成为一种标准结构。此外,还采用了低压大轮胎,使轮胎压力降低了一半。在1925年的汽车上,推广应用了控制更加灵敏的转向机构。1925年又出现了能快速拆卸钢圈的轮胎,代替嵌入式轮胎,使轮胎更换更加方便。为缩短油漆的干燥时间,福特T型车来用快干的黑色油漆。这种单一颜色的车辆,从1913年后就逐渐受到用户的拒绝。后来,“杜邦”喷漆的出现,才使大量生产的汽车变行五彩缤纷。低车架结构作为一种创新的车型,于本世纪30年代初得到推广。这种低车架结构可降低重心和高度。1935年,通用汽车公司的车型推广了创新的龟背式车顶,这种车的车顶用整块钢板冲压而成,使汽车更加安全,并且制造时的冲压工艺也更为经济。1932年型的福特V8发动机,由于缸体采用整体铸造工艺,使整车成本显著下降。从本世纪20年代到1950年,美国汽车的平均率由15千瓦增加到80千瓦。最早的汽车转向灯是把带电池的灯泡装在手套内,夜间行车时,人们就能看清驾驶员戴手套打的手势。在1885~1910年间,因为汽车上没用电设备,所以大多数汽车不需要蓄电池。到1911年,蓄电池的可靠程度超过了干电池,而且能重新充电再度使用。汽车上首次应用电灯是1898年“哥伦比亚”号汽车,这是一辆用蓄电池驱动的电动车。70年代后期起,汽车进入综合技术及高科技广泛应用的发展时期。从空气动力学、人体工程学、材料技术、电子技术、环境技术、安全技术、节能技术、信息技术到加工技术,汽车综合了各工业门类的众多技术,装备了电子控制的燃油喷射、防抱死制动、安全气囊、卫星导航、智能交通系统先进装置。现代汽车造型新颖,曲线流畅、动力强劲,操作安全、使用洁净、乘坐舒适。在高新技术融入下,未来汽车将可能改变目前机械产品形象,而成为21世纪的电子产品。汽车,在饱经沧桑的旅程中走过了一百多年。自本茨发明第一辆汽车以来,汽车性能虽已远远超过了过去。但汽车作为一种具有四个轮子、依靠内燃机动力、用以载人行驶的运输工具,这个基本概念并未发生变化。而汽车工业则与此相反。它在百年发展过程中,已经历三次戏剧性变革。这三次变革使汽车工业从集中在法国和德国的一小批技工和修理工组成的手工行业,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庞大产业。现在汽车工业正进行着第四次重大变革,这次变革是将高新技术应用到汽车上,将对汽车工业产生更为巨大的影响。第一次变革(1910年前后) 早期的汽车实际是一种供富人游乐消遣的单件生产的“工艺品”。以后,随产量增长,进人成批制造阶段,但每批产品只是相似,并不完全相同。1908年,享利·福特设计了依靠新制造体系生产的T型车。而这一新制造体系(装配流水线)却将世界汽车工业领入了大量生产的新时期,使汽车成为供大众使用的标准化产品。新的生产技术、新型产品与新型工厂社会组织系统相结合,在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中创造出了变革的奇迹,从此改变汽车生产的历程。所谓的新型工厂社会组织系统是根据“福特主义”的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即每个工人都承担一种重复的常规作业,组成一条高效率的流水线。其结果是大幅度地降低了汽车成本,扩大了汽车生产规模,创造了一个庞大的汽车工业,使世界大部分汽车生产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第二次变革(50年代) 第二次变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欧洲人发起的,由于欧洲各国的税收制度、旅行方式、道路条件及国民爱好都有所不同,因此,各国在汽车工业发展上所采取的方式也不同。结果,当50年代关税壁垒开始打破时,欧洲汽车厂商在国外市场上向用户提供的汽车型号特别多。在美国厂商看来,这是不成熟的象征,表明其汽车工业仍停留在小批定制产品和手工业上。美国汽车厂商很早就采用单一的标准汽车尺寸他们以为欧洲情况也应如此。他们估计汽车厂商采取扩大产量和降低成本的方法,可将小厂家从当时经济规模占突出地位的汽车工业中排挤出去。而实际情况正好相反。欧洲汽车厂商利用产品多样化特色很快占领了许多市场,并且大量进入美国。而美国的标准尺寸汽车体积太大,能耗太多,在国外找不到市场。因此在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后,美国汽车业由于丧失市场份额而一蹶不振。第三次变革(60年代后期) 第三次变革起于60年代中期,是日本汽车厂家发起的。它们通过采用两种新的管理概念,使福特主义的大批生产系统趋于完善。一种是“全面质量管理”,即让工人在组织和完成他们的工作中承担更多责任。另一种是“准时供应”,即使生产所需的零部件和材料、设计图样及生产工具源源不断地送到汽车厂家,“准时供应”也称看板管理或精益生产。这是继美国福特创造的“大量生产方式”后,管理上的又一场革命。它比大量生产方式更趋完善,其追求目标是不断降低成本,无废品,零缺陷、零库存和产品多样化,即以最少投人获得最大经济效益。这两项突破综合了前两次变革的优势,使得日本汽车厂商在世界竞争中取得巨大成功。但是,当今的欧洲汽车厂商(有许多是日本子公司)很快依照了这两种方法,从而大大加剧了世界汽车工业的竞争。第四次变革(现在) 第四次变革不会使汽车的基本特征发生显著变化,不会采用任何新型式的发动机。未来汽车很可能同目前的汽车没有什么根本不同。但采用高新技术将使汽车厂商能够让他们生产的汽车更能适应安全、能源和环保法规的变化。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敏捷生产、虚拟现实技术等一系列先进制造技术以及大量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等高新技术的引入正对汽车工业产生巨大影响。第四次变革从根本上改变汽车工业的性质,它的主要特点是全球化生产、采购和销售;大型汽车集团之间的联合和竞争态势加剧及一些次发过国家汽车工业的先后崛起,这些迹象表明,世界汽车工业格局在发生变化,正进入一个多极化竞争的时代当汽车在欧美国家问世时,曾闹出过许多今天人们难以置信的笑话。最先起来咒骂汽车的是赶马车的农民,因为疾驰的汽车往往会惊颠他们的拉车马匹。汽车由于交通事故、能源短缺及环境污染的原因而一度在各遭到许多人反对或限止行速。除法国外,欧美各国曾制定过“红旗法”,即迫使驾驶员雇人在汽车前1/8英里外手持红旗引路,限制汽车的车速不超过4英里,这相当于步行的速度。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社会需要汽车的呼声日高,显赫汽车速度的汽车赛开始盛行。1901年享利·福特赢得了一场使他名声远扬的车赛。当时托马斯·爱迪生在观赛后预言:“马的末日已经来临”。爱迪生的预见是正确的,取代马车的汽车已经把人类送进了一个新的文明时代。近一百年来,汽车文明的渗透的确一直在影响着我们的生存方式和社会发展,汽车已被人们认为是“改变世界的机器”。首先,汽车工业发展推动着成千上万的零部件企业的崛起,带动着石油、化工、钢铁、纺织、橡胶、机床、建材等相关行业的高速成长,造就了全世界3亿多人的就业岗位。在高新技术的推动下,汽车工业在经历“装配汽车时代”和“设计汽车时代”后,进入了“科学的汽车时代”。科学的汽车时代创造了高新技术市场,诱发了新兴工业如汽车电子、新材料、新能源、工业机器人及计算机等行业的日新月异,航天、航空、生物、环保和信息高新技术的融入,使汽车研究与开发的范围更广泛,规模更庞大,充分体现“大科学”趋向。全世界现有9亿多辆汽车的保有量及7000多万辆汽车的产销量。汽车的应用推动着世界各国公路网络的形成,促进大中型城市生成和市郊化发展;创造汽车服务业新的商机,汽车银行、汽车餐厅、汽车影院、汽车旅馆和汽车艺术之类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汽车文化已渗入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汽车文明正在显示出越来越明显的波及效应。总之,汽车这个四轮驱动交通工具,从它问世之日至今的百年历史证明,人类创造了汽车文明,而汽车文明递变所释放的巨大能量又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汽车燃料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
然而,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绿色植物也能产生燃料,你信不信。
非洲喀麦隆的立克利族,每年夏季都要举行通宵达旦的火把节,所用的火把就是天然的火把树。夜色降临以后,族人们便围聚在火把树下,选出一个小伙子爬上两丈多高的树顶,在上面挖一个小洞,然后插上一根藤蔓做成的火绳,点燃火绳后,洞里的树油便燃烧起来。火把树成为一支竖立在地面上的大火把。节日过后,人们将火熄灭,而火把树并未烧死,它还会不断分泌树油,待来年再供人们使用。后来,人们试着把这种火把树的树油灌进汽车油箱,居然能发动汽车。火把树十分稀有、珍贵,目前在世界上发现的仅有1000棵左右,大部分在西非的喀麦隆,少量在南美的智利。
澳大利亚也发现了一种奇怪的树,它生长在原始林区。在树上随便钻一个洞,就会流出清亮的类似汽油的液体。这种液体不需加工便可直接灌入汽车油箱里使用,一点不比汽油逊色。当地人将这种树称为“燃油树”。一棵长成的燃油树,每年可出油2500公斤。
中国也有类似澳大利亚燃油树的树木。陕西有一种叫“白乳木”的树,切开它的树皮,便会流出一股股白色液体。当地人将这种液体作为灯油使用,发出的光又亮又不生黑烟。白乳木经植物学家研究,确认它是油棕树的一个种类,在马来西亚、尼日利亚和刚果都发现过。
不但树木可以产出燃油,花也能变成燃油。
泰国曾审理过一宗闻所未闻的案件,法庭被告席上的“嫌疑犯”竟是一束美丽而香气扑鼻的鲜花。原来泰国南部林区经常发生神秘的火灾。大火不但烧毁森林草原,而且危及居民住宅,但作案者却一直未能捕获。后来,化学专家们揭开了火灾之谜,罪犯是一种叫“看林人”的花。这种花生长在温湿的林区,它的花朵和茎叶内饱含着一种挥发性物质。这是一种极易燃烧的芳香油脂。当森林空气干燥灼热时,它就会无火自燃,引起火灾。警官当着法官的面,用火柴轻易地将鲜花引燃,火苗发出幽蓝的光,嘲笑着法庭。法庭只好啼笑皆非地判处这种花接受“严格监管”,算是对案件做了一个交代。后来,人们将“看林人”花采集起来,经过挤压加工,生产出一种燃油,性能与柴油相似,也可以用做汽车燃料。
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美国科学家卡尔文博士在巴西找到的一种能生产石油的怪树,当地人叫它“苦配巴”。这是一种高大乔木,可以长到30米高,1米粗。在它的树干上钻一个直径5厘米的孔洞,1个小时就可流出10升金**的油状树液,成分十分接近柴油,可以直接作为柴油车的燃料,而且燃烧以后不污染空气。卡尔文博士称它为“绿色石油”。这种树由于产油量大,美国、日本都引种了它,用它来生产“柴油”。卡尔文博士甚至设想,公路沿途都种上“苦配巴”,一棵树就是一个小小的加油站,将会大大缓解能源危机。
在菲律宾和我国海南的尖峰岭、吊罗山等热带森林中,有一种叫“油楠树”的大乔木,与“苦配巴”十分相似,也生产“柴油”,每棵树一年可收获50公斤“柴油”。
1928年~1932年,美国科学家艾迪逊在研究橡胶树的时候,发现了更多的“石油树”。它们的皮、干、根、叶甚至果实中都有可以燃烧的液体。这些流体来自绿色植物,可再生,无污染,艾迪逊为它们取名叫“绿色汽油”,并发表专著介绍它们,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
一般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只是生成碳水化合物,主要由碳、氢、氧等元素组成。可是,绝大多数“石油树”却能经过光合作用产生出许多胶汁状的碳氢化合物,它们从外形到成分都与石油非常相似,完全可以代替石油做燃料。人们可以像在橡胶树上割胶那样,采集“石油树”的树液,获得“石油”;而“石油树”还是照样生长,产出新的“石油”。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