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哪个城市小吃最多?

2.冬至后立春前12生肖如何增运

3.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有多少人口

4.天等县的自然

中国哪个城市小吃最多?

1950年黄金价格_1952年的金价

上海

上海小吃在南宋时即有记载,明初上海成为东南名邑,制作渐趋精美,在清时随着上海商业日益繁荣,应时适令的各类米、面类小吃品种更为丰富。

清末,上海列为对外通商口岸后,相继吸取了各地风味小华,几乎包括了全国各主要地方的特色,并加以发展和提高,形成自己的特色。

上海小吃特点是品种繁多,兼具南北风味;选料严谨,制作精细;应节适令,因时更变;供应方便灵活。

蟹壳黄

用发酵面加油酥制成皮加馅的酥饼。饼色与形状酷似煮熟的蟹壳。成品呈褐**,吃口酥、松、香。早期上海的所有茶楼、老虎灶(开水专营店)的店面处,大都设有一个立式烘缸和一个平底煎盘炉,边做边卖两件小点心——蟹壳黄和生煎馒头。

蟹壳黄香酥,生煎馒头鲜嫩,深受茶客喜爱。20世纪30年代后期,出现了单卖这两个品种的专业店,如黄家沙、大壶春、吴苑等,名噪一时。

枣泥酥饼

是用油酥面作皮,黑枣泥为馅,经油炸成熟的面食。其色泽金黄,小巧玲珑,外皮酥松,馅香甜可口,深受港澳同胞及日本旅游者欢迎。

生煎馒头

上海称包子为馒头,因此,生煎馒头实为生煎包子。用半发酵面包馅,排放平底锅内,用油煎,喷水若干次即熟。其底部色金黄、硬香带脆,馒身白色,软而松,肉馅鲜嫩稍带卤汁,咬嚼时还有芝麻或葱的香味。以出锅热吃为佳。

生煎馒头原为茶楼、老虎灶(开水店)兼营品种。馅心以鲜猪肉加皮冻为主。20世纪30年代后,上海饮食业有了生煎馒头的专业店,馅心花色也增加了鸡肉、虾仁等多种品种。

蒸拌冷面

是将面条先蒸后煮,再用冷风吹凉,加调味拌食的面食。上海饮食市场上,冷面一向是夏季旺销品种。1937年前后,制法都是将面条煮熟后,用冷水冲凉而成。1949年后,卫生部门因冷面用生水冲凉而予以禁售。

1952年,四如春点心店取将面条先蒸后煮,再用冷风吹凉的办法加工冷面,获得成功。不仅符合卫生要求,且加工后的面条硬韧滑爽,受到广大顾客的欢迎。

阳春面

又称光面。民间习惯称阴历十月为小阳春,上海市井隐语以十为阳春。以前此面每碗售钱十文,故称阳春面。开洋葱油拌面又称海米葱油拌面。以熬香的葱油和烧透的海米(上海人称开洋),与煮熟的面条一起拌食。

面条韧糯滑爽,海米软而鲜美,葱油香郁四溢。1945年后,城隍庙有个姓陈的摊贩运用苏北家乡日常的方法熬制葱油,用来拌面。葱香浓郁与众不同,很受欢迎,流传至今。现为湖滨点心店的特点小吃。百果馅酒酿圆子

以果料为馅,滚包糯米粉的小圆子与酒酿同煮而成。酒酿味浓甜润,圆子较糯,馅甜香。

擂沙圆

糯米汤团煮熟后滚上一层擂制的干赤豆粉而成。清朝末年,上海城里三牌楼附近的雷妪以设摊卖汤团为生。为多做些生意,她想方设法弥补汤团存放和携带不便的缺陷。开始,她把汤团表面滚了一层糯米干粉,后又试制了各类干粉,结果用赤豆粉效果甚佳,大受食客欢迎。

猪油百果松糕

用糯米、粳米掺和,磨成粉,加赤豆、果料等蒸制而成。为旧岁暮新春的时令米食。糕身松软香甜,糯而不粘,果仁口味多样。

油氽排骨年糕

猪大排肉佐以小而薄的年糕,经油氽、烧煮而成。该小吃在上海有二种制法,分别以曙光饭店(原名小常州,号称排骨大王)和鲜得来点心店为代表,这两家都以经营排骨年糕而著名,但制作方法不同,口味迥异,各有特色,20世纪30年代初在上海出名。

鲜肉猫耳朵

传统的猫耳朵是用凉水和面制成猫耳朵形疙瘩,用鸡丁、肉丁等作配料,带汤食用。上海乔家栅的猫耳朵独创一格,用手□面皮,包入肉馅或豆沙,油氽而成,风味特异。

糟田螺

选用中等大小的田螺,以调制过的陈糟为主要调料,烹煮而成。田螺肉鲜嫩劲韧,糟卤香味横溢,卤汁醇浓,肉卤同吃,更加鲜美。

高桥松饼

用精、熟猪油、绵白糖、赤豆、桂花为原料,精细加工而成,滋味甜肥,松酥爽口,为高桥四大名点(松饼,松糕、薄脆、一捏酥)之一。淮海中路瑞金路口的高桥食品厂门市部专营。

城隍庙梨膏糖

相传已有1300多年历史。100多前上海城隍庙开设了果膏糖店,由于业主善于经营,使城隍庙梨膏糖扬名中外。此糖分疗效梨膏糖和花色梨膏糖两类。疗效梨膏糖有止咳平喘、生津开胃之效用。

系用杏仁、桔梗、茯苓、半夏、冬花、前胡、桔红等药材和白砂糖一起经煎熬精制而成。花色梨膏糖则用砂仁、山楂、丁香、佛手、木香等中草药加上白糖精熬而成。现由豫园商城上海梨膏糖商店专卖。

奶油五香豆

奶油五香豆以本地绿色蚕豆为原料,伴以茴香、桂皮、精盐、白糖、香精、奶油等佐料精制而成。其特点是微带甜味,清醇可口、色泽光洁,回味久长,又能生津开胃。

冬至后立春前12生肖如何增运

冬至在2014年12月20日,而立春是2014年2月4日,从玄学上来说,这短短的40多天,12生肖进行换届,有人脱衰运,亦有人准备走背运,笔者尝试做了一些趋吉避凶方法,希望可以帮助大家走上好运。

鼠:1936年、1948年、1960年、12年、年、1996年、2008年甲子月,癸巳年,鼠人遇上“龙德”吉星加持,加上没有五行相冲,玄理上,这段日子是风平浪静,到了下月还有机会加工资,不过,按笔者30多年占卜经验,大凡岁星到来前总是安顺,这是风暴的前奏,鼠人明年冲太岁,请勿过份安顺,要做好备战工作,如何做?笔者熊神进把秘诀告诉鼠生肖朋友:1. 立冬后,立夏前出生的鼠朋友,尽量穿红色、紫色衣服,不介意的话,也可以穿上述颜色的睡衣。2. 卧室不宜放水种植物,又或金鱼缸,如想夫妻感情良好,请用粉红色枕套。

牛:1937年、1949年、1961年、13年、1985年、19年、2009年牛的地支是丑,子月,子丑相合,玄理上是贵人出现,可是丑丑相刑,贵人出现了,但对方是一位过份热情(其实是好管闲事)的人,你会不开心。牛生肖明年是害太岁,害太岁是午中的丁火生助丑中己土,午中己土强行入丑中己土。午中丁火以本气冲克丑中癸水,午中丁火克制丑中辛金,其中的癸水和辛金所代表的六亲容易受伤,癸水所代表的事象容易受阻,所以称为“官鬼相害”。在未来40多天,牛人要参加三次公开活动,每次出席人数不要少于一百人,大家要明白,群众力量是最大,人气的意思是人的气场,人愈多,气场愈旺,气场愈旺,可以舒缓牛人的衰气。

虎:1938年、1950年、1962年、14年、1986年、1998年、2010年虎在年底仍见“天德”吉星眷顾,这虎生肖在未来40多天婚姻状况很好,事业亦顺行,唯一令笔者熊神进生慈悲心的,就是虎戒不了杀生习性,ta们会在年底聚会中吃很多肉,禽畜的_毒储存在虎人的身体内,待明年立春后点滴呈现出来。十二月初一,壬申日,1986年丙寅年的虎人要当心网上遇骗子,虎人永远不承认自己是蠢才,即使受骗了亦不会举报,令匪徒可以逍遥法外。虎在五行中属木,木在冬季需要一点阳光,建议虎人中午打开南方的窗,让阳气多点进来。

兔:1939年、1951年、1963年、15年、1987年、1999年、2011年兔在蛇年没有太多吉星,而年底遇“吊客”,“吊客”是一颗隐星,只要年头不动它,年底它亦会来。“吊客”其实是丧星,亦即有丧事出现,兔人如果是从事公共关系工作又或社团的代表,在未来40多天里尽量不要赴丧或到丧家探访,如果情况不能避免,也就把当日赴丧时穿过的衣服(里里内内)交给玄学家处理,不要自行清洗或带回家去,这是善心建议,参考性很高。按玄理上,兔人明年是破太岁,在未来40多天是不见桃花的,正因为不见,如果攀缘遇上,笔者熊神进都要提醒在12月24日至2014年1月7日内,不要接受单人约会,有的时候,感情付出了,当成一场梦,而身体是革命本钱,有了,就是不光彩之年。

龙:1940年、1952年、1964年、16年、1988年、2000年、2012年窗外再大的风雨,龙人也不会沾湿衣衫,龙人在年底前很,会有工作喜讯,如果转工,真的要当机立断,日子是十二月初二日,这一天是癸酉,金水相生,大利立夏后,立秋前出生的龙人面试、写求职信。龙人在无惊无险下来到2014年年底,笔者熊神进认为他们好运仍可持续,但要提防狗、牛、兔生肖朋友、同事的借贷,方便别人是好事,但,龙人在年底有“小耗”凶星出现,利了别人又害自己破财,这情况,发生率很高。

蛇:1941年、1953年、1965年、17年、1989年、2001年、2014年正值岁星交班之际,工作上的失利是已知,而未来一个多月,蛇人不要轻视,请提防猪生肖的上司,多做一些疏通功夫,他们会影响你的升职及加工资。2014年的运气都是逆转,人生又有多少日子没有风雨,只要在风雨路途上不要受寒,风雨过后,马年就会好转上来。穿甚么衣服可以提升蛇人运气,笔者认为只有啡色,因为蛇的_恚来自妒火,蛇人不喜欢被孤立,而在蛇年,ta不但被孤立,亦被某人冷嘲热讽,为了令蛇人提高斗志,可以考虑元旦出外走走,见见阳光,吸吸正能量。

马: 1942年、1954年、1966年、18年、1990年、2002年、2014年对马人来说,甲子月是最恼人之月,甲是干之首,子是支之兄,玄理上子午是桃花地,子跟午也冲,而马生肖的女性在未来一个多月会被某人的几句甜言蜜语打动,杯具来了,笔者熊神进认为1990年出生的姑娘会怀孕,明年是马年,很少玄学家认同父母子女的生肖相同利益多。马人要在马年到来前准备三件事:1. 1月20日前买一件红色的内衣给自己穿着。2. 1月20日至2014年2月4日素食。3. 大扫除。

羊:1931年、1943年、1955年、1967年、19年、1991年、2003年)羊在五行中属土,写法是“未”,十二月乙丑,丑跟未相冲,原来羊人不吃人间烟火,不问国事天下事,只是我行我素,很可惜,这逆转运令羊人(尤其是已退休人士)健康差上来,笔者熊神进建议ta们在冬天要穿多一件厚衣,洗澡时要加开暖炉,大部份病星探访的生肖都会生病。丑未相冲延续一个月,春节的节日气氛令羊人从痛苦中爬起来,西方圣诞花、元旦装饰及新春的大红花都为寂寞的羊人带来温暖,是寒流中的一道暖风。

猴:1932年、1944年、1956年、1968年、1980年、1992年、2004年活跃情场的猴子来到年底心猿意马,一发不可收拾,即使有了对象的人,亦会在梦中遇到ta,小爱是痛苦,求不得是痛苦,猴人常常处于寂寞中,既想突破自己,但又敌不过现实的残酷。猴忌大火,卧室的布置不宜满堂红,衣着也要注意,红色内衣总给猴人诸事不顺,反而**杏色都是颜色,可以为猴人的事业运开路,给猴人一点希望。

鸡:1933年、1945年、1957年、1969年、1981年、1993年、2005年蛇年、鸡生肖、腊月,这是完美配合,也是巳酉丑三合,合的力量很强,大旺冬天出生的鸡生肖朋友偏财运,可是鸡人的个性有点鸡蛋里挑骨头,给朋友一种无形压力,甚至财运好了,也不会行善,吝啬金钱,这是美中不足。鸡人有偏财运,偏财是有点风险,同时偏财不会长久,为了提升鸡人的财运,笔者熊神进建议ta们在前先看一下当日的地支有没有冲自己生肖,如果有,就不宜。

狗:1934年、1946年、1958年、10年、1982年、1994年、2006年狗的地支属戌,蛇没有冲_,马也没有,在未来40多天_没有太多的烦恼,圣诞节是狗生肖愉快日子,恋爱中人亦可和伴侣出外旅游,回程时可能会有几句微言,这些都是冬天的雪花,不会影响二人感情。好的日子,不用太多的化解,反而集中精神在学习上,例如总结一下全年有甚么需要检讨的地方,又或明年如何开展自己的事业、学业,这些都是狗人在未来一月内要做的项目。

猪:1935年、1947年、1959年、11年、1983年、1995年、2007年猪人很快脱离太岁星的侵害,已亥逢冲令猪人财来财去,猪笼入去,可是储蓄不了,来到年底,股票不升反低,账面利润少了,而营商者也遭殃,银行储蓄明显少了下来。

玄学是客观学说,玄学家不可以隔岸观火,反而积极提醒猪人不要受“五鬼”星影响而,按这颗五鬼星的相克,很可能,猪人在立春前有一次大破财,鉴此,笔者熊神进建议猪生肖人士停止一切炒卖活动,更不宜在年底置业,因为明年房价、金价都有下调空间。

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有多少人口

人口:约55万人

人口密度:465人/km2

昌黎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隶属于秦皇岛市,是全省首批扩权县之一。地处京津唐经济区、东北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三大经济区交汇处,北枕碣石,东临渤海,西南挟滦河。全县总面积12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4万亩,辖16个乡镇(6乡10镇),一个城郊区,446个行政村。昌黎县是久负盛名的花果之乡、鱼米之乡、文化之乡、旅游之乡。1988年被院确定为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昌黎县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优势、雄厚的产业优势、卓越的环境优势、优良的人居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历史沿革

汉称盘县,唐名石城,辽为广宁县。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启用久废的旧郡名“昌黎”为县名(实际与昌黎旧郡无关)。据传,昌黎为黎民百姓昌盛兴旺之意。

2000年,昌黎县辖8个镇、8个乡:昌黎镇、新集镇、大蒲河镇、泥井镇、刘台庄镇、靖安镇、安山镇、龙家店镇、茹荷乡、十里铺河乡、两山乡、葛条港乡、马坨店乡、荒佃庄乡、朱各庄乡、团林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546440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昌黎镇 108336 靖安镇 42818 安山镇 47098 龙家店镇 44379 泥井镇 26731 大蒲河镇 28819 新集镇 33060 刘台庄镇 23074 朱各庄乡 30590 团林乡 20576 葛条港乡 229 马坨店乡 38612 荒佃庄乡 29162 茹荷乡 16441 两山乡 20363 十里铺乡 13384 

2002年底,昌黎县面积1212.1平方千米,人口54.85万。辖10个镇、6个乡,5个社区居委会、446个村委会。县驻昌黎镇。

2006年,昌黎县辖10个镇、6个乡:昌黎镇、靖安镇、安山镇、龙家店镇、泥井镇、大蒲河镇、新集镇、刘台庄镇、茹荷镇、朱各庄镇、团林乡、葛条港乡、马坨店乡、荒佃庄乡、两山乡、十里铺乡。

2007年4月30日,荒佃庄举行撤乡建镇揭牌仪式。

昌黎翡翠岛 昌黎背山面海,地质结构复杂。由平原(约占总面积的36%)、低山丘陵(约占总面积的9%)、沙带(约占总面积的29%)、沿海(河)滩涂(约占总面积的26%)构成了多相性结构。昌黎倚山傍海,山、海、滩、泉具备,有“东方夏威夷”美称的黄金海岸旅游区,是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国际滑沙活动中心、翡翠岛海洋大漠风光,国内独有,国际罕见,2005年10月昌黎县黄金海岸以“沙漠与大海的吻痕”的特色风光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八大海岸之一”。昌黎葡萄沟素有“十里葡萄长廊”之称,与新疆“吐鲁番”齐名。县境最高峰为碣石山主峰仙台顶,海拔695.1米。

昌黎人口构成合理。全县总人口54万,其中农业人口占72%,非农业人口占28%;男性人口占50.7%,女性人口占49.3%;城镇人口12万,外地常驻人口3万,流动人口6万;全县34万劳动力人口,其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高中文化程度的占35%,大专文化程度以上的占15%。全县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近2.3万人,在日本的研修生达400多人,占全市劳务输出总数的80%。昌黎也因此被国家商务部命名为“外派劳务基地县”。本县内即可解决企业劳务用工问题。

昌黎气候

昌黎县属中国东部季风区、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无霜期平均是186天,最高平均气温是25.1℃,最低平均气温—5.2℃,年平均气温11℃,平均年降水量712.7毫米,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均日照时数达2800小时。

境内水充足。全县境内水系比较丰富,有滦河、饮马河、七里海等三条主要水系组成。滦河水系在昌黎境内流域面积为353.4平方公里。有大型湖泊碣阳湖,淡水储量440万立方米。地下水存量达2.7亿立方米,其中矿泉水存量1500万立方米。全县水总量平均为37375万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公里占有水量为30.8万立方米。

昌黎葡萄沟 昌黎具有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的肥沃土地,土质以潮土、褐土、盐土、风沙土为主。优质耕地94万亩。

昌黎境内矿藏丰富,已探明的矿藏有铁、锰、铜、石英、粘土、石灰石、砂等,其中具备开条件的铁矿储量1亿吨以上,花岗岩储量83亿立方米,水泥灰岩储量2亿立方米,且灰分含量高,易开,石英砂储量7685万吨。境内还有集疗养、洗浴于一体的温泉三处,目前已探明可供开的地热达116.5亿立方米。

昌黎物产

昌黎是全国粮食基地县,盛产稻谷、小麦、玉米、花生五峰山韩文公祠、大豆等大宗农作物;中部地区的淀粉粉丝远销海外;北部山地丘陵,盛产苹果、玫瑰香葡萄、蜜梨和桃、杏等各种水果,驰名京东;名种酿酒葡萄赤霞珠等享誉全国。昌黎县是国家命名的“中国酿酒葡萄之乡”、“中国干红葡萄酒城”。昌黎有64.9公里海岸线,占河北省海岸线总长的10.7%,滩缓潮平,盛产对虾、文蛤、扇贝、河豚鱼等各种水产品。

昌黎古迹

昌黎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众多,神岳碣石,历史上曾有九帝登临揽胜;五峰山韩文公祠,中国***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先生曾长期在此从事革命活动;山中水岩寺是冀东地区唯一的佛教场所;境内源影寺塔是辽金朝代建筑,为河北省重点保护文物。

昌黎滦河口

古今名人

齐鸣凤:昌黎人,字君瑞号芝岗。贡生。万历四十三年(1613年)任山东高苑县令,四年后升任辽东自在牧。其善写诗文且不事雕琢,自己曾云:片刻可挥数十篇。著有《时务论》,藏于家中。

杨干陛:四川剑州举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任昌黎知县。其文学、吏冶.两擅其美,在任期间,主持重修了《昌黎县志》;笔削简当,使县志趋完善精当,离任前各不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重修古塔寺,并以古塔下有一井,言水自有源,塔自有影,相,定寺名为源影影寺,现碣石山黑峪沟瀑布泉处镌有其遗墨削壁流泉四字。后迁任云南武定府同知。

张国祥:昌黎人,字太和,万历年间拔贡。初任丰润县训导,致使当地文风大振:后升任甘肃渭源县令,改变其地不习文教之风。卸任还乡后维以琴书自娱,耕读课子。受到本县文人的推崇,著有《明经遗文》。

高履豫:字奋斋,号蓼助。与乐亭县陈明府一同被聘修邑志。

张庄临:字友松。昌黎人,明朝万历年同拔贡张国样之三子。曾任保定府训导。其精于诗古文词,著述等身,遗著有《友松诗文稿》等。清朝顺治十六年(1659年),大学者顾炎武到昌黎考察形胜之地时,与其结为文字之交。康熙初年应知县王日翼之聘,参加重修《昌黎县志》之举,时已年越花甲。

任五轮:字徽庵。昌黎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土,曾任湖北汉阳知县。生前蓍有《徽五真稿》。

张元俊:字桃岩。昌黎人,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举人。初任玉田县教渝,后升大名府教授,继迁任靖江知县.晚年归乡吟诗著文,名噪一时。享年八十四岁,著有《桃岩老人诗文集》。

齐大勇:字养浩,号风岩,昌黎人。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年轻时弃文学武,雍正八年(1703年)考中武状元.至此戎马生涯三十余载,历任乾清门头等侍卫,山西抚标中军参将、湖南沅州协副将,江南镇海将军中军副将,湖广襄阳镇总兵,陕西兴安镇总兵、湖广提督,陕西固元提督,甘肃提督等职。其虽为武将,颇精文艺,特别是对书法艺术很有造诣,而且十分精于旧拓名笔的鉴别。

王士升:宇鹗荐。昌黎人。乾隆十七年(1752年)举人,任湖北咸丰县令期间,振兴其地文教,平生喜吟诗著文,著有《复性堂诗古文集》若干卷。

万永:号乐山。昌黎人。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进士,万渲之侄孙。隆五十四年(1786年)中会试副棒,取教习议叙选任山东浦台知县,后任甘肃成县知县十载,以年老归里。终年七十余岁。其平生书法造诣颇深,书学颜真卿,行草董其昌,米友仁晚年又追钟繇之古体隶草,自成一家,其书法为一时珍品,藏者颇多。并著有《式好堂文集》。

邢汝谦:字柳庵,昌黎人,约为乾隆年间生。其平生钻研学理,著述颇多。其传世之作主要有《丧葬用乐沦》,《李先生书》、《复马李先生书》,均敦光绪年版《永平府志》,主张治丧,不用浮土,并不用鼓乐祭祀、并不谄鬼神等。其著述引经据典,并注重实践,见解较新,很有研究价值,其遗著印有《邢汝谦遗文》。

齐鹏年:字程元。,又号齐云。昌黎人武状元齐大勇之次子。乾隆年间武庠生。其虽行武,却工于文,尤对诗歌创作有造诣,其五言、七律绝句清真古淡有陶渊明、柳宗元之神韵;律诗主要追寻王维,韦应物之风格。其还象其父齐大勇一样,对书法艺术造诣很深,士绅人家得其片纸,视为珍宝,悬挂于壁。

齐乔年:字松五,昌黎人,乾隆年间增贡,据史梦兰《止园诗语》介绍,其自幼读书于水屿,长设帐于水岩,终身踪迹不离碣石山,其性情恬淡.学识渊博,吟有许多诗歌札撰有《北山时草》一书。

王煦:号__,昌黎人,王士升之孙。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中举,道光二年(1822年)进士,历任河南延津、孟县和江苏、武进等知县。返乡后任永平府散胜书院、迁安安昌书院等主要授教授与迁安著名学者马恂结为文字之交。生平极喜吟诗著文著,有《爱日堂类稿》,其书法苍秀,造诣颇深。

张堂:宇肃亭。昌黎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举人。性豪迈喜任事,其诗近王维、孟浩然之风。家贫,好买书,常为此负债。平生以读书吟诗著文自娱,著有《鸣春堂诗文集》。

郭天培:字毓芝。昌黎人。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年19岁即考中举人,但未及壮年即死。生前好作诗,其诗多为愤懑凄楚之音,著有《环翠斋诗草》。

高作风:字紫压,昌黎人。约为道光或咸丰年间岁贡生。其博学工诗,性好游,在辽东渡过数十载笔墨生活,著有《鹤乡吟草》一卷。晚年家居,与姚仙相酬唱,姚仙赠其联为: 可用世、不求世,用能知人。其临终自作联云旧事厌重提,当年曾东抹西涂,回头是梦;佳城欣得入,此日不拖泥带水,转眼皆空一笑而逝。

高文煜:字子_,昌黎人。咸丰八年(1858年)中举,次年考入进士,任户部主事。其诗文具有清气,与本县文人张胜亭、崔树宝等时有唱和,其自北京赠诗给崔树宝云:客愁似浪子平仍起,归梦如烟幻不真。树宝惊其诗有鬼气。

张胜亭:字览轩,号五斋。昌黎人,咸丰二年(1852年)副贡,任直隶青县教渝;同冶二年(1863年)任户部郎中,后以知府、道员用,被派到湖北委办军装,任乡试监试官等。光绪十一年(1885年),病逝于任上。其之学行闻名于时,在同治初年回乡守母丧时,被知县何崧泰举为重修县志的监理,历官数十载,时吟诗著文,著有《唯五斋诗文集》。

崔树宝:字子玉,昌黎人。咸丰九年(1859年)举人,家居县城,在城北桃源山西坡筑有别墅。其为本地咸丰、同冶竿间著名文人,在县内外广交文友,其诗古文词具有奇气,书法不蹈常规,名噪一时。同治十年清廷大挑一等单人,任命其为知县,分发四川,未及到任而卒,著有叫《北桃源诗集》。

戴克昌:字丑石,昌黎人。出生于嘉庆八年(1803年)道光年间附生,力本地清末著名画家。其善绘山水,尤攻墨龙,并能于古人外别创一格,凡题画之降皆自作,奇石异常。其山水画功夫较深,主要师承宋朝米芾米友仁,不求工细,多用水墨点染。卒年不详,县志记载其年七十余犹如能泼墨书写,人咸宝之,约卒于光绪初年。其曾为同冶旧年重修的《昌黎县志》绘碣石十景图,其山水墨龙,京东一带很有影响.传世作品较多。《韬养斋笔记》云,其山水笔苍墨润,简洁明净,脱去尘俗。其传载入《中国画家人名大辞典》。

邵开鼎:字丹泉,迁安人,壮年游昌黎而定居安家。年四十余岁尚无子。其与戴克昌同为清朱京东著名画家,苦绘人物、花卉、博古。其平生不衫不履,专功绘事,家赤贫,笔墨为生计。每作画悬纸壁间,卧视之,细心安置。章法兴到,日画数十张,否则,终日不拈笔。其性情耿直,碰心者作画谢金多少不计,或不受;所鄙夷者,以百金价不能得其尺幅,故善作诗,诗有宋人风,稿子散失,仅存《丹泉诗稿》一卷。死后葬于碣石山下。

赵辉斗:字奎光,昌黎大滩人。道光年间增生。家贫,以外出教书为生。长于时咏诗文,为乐亭进士孙国桢所奇赏。著《自娱轩序草》。晚年执教于乐亭大黑坨、小黑坨一带,为革命先驱李大钊13岁至16岁时的教师(时执教于小黑坨张家专馆),将李大钊送入水平府中学堂后结束教书生涯。乐亭大黑坨李大钊故居纪念馆藏有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修大黑坨华岩寺碑碑文为其撰,由李大钊父亲李任荣书写。

崔饫侯:字伯赈。昌黎人,举人崔树宝之子。光绪八年(1882年)中乡试副榜,为候选州判,后到直隶府入幕。其文字书法具高人一首,著有《越吟人境庐诗集》。曾邀请英文教员。设立民主学堂,李大钊于1913年9月列五峰山游览,曾想拜访,时其已病故。

高允之:字斌候。昌黎人,增生。咸丰年任江南教练官。其博学好义,晚年著书自娱,画得一手好墨竹,诗有逸致,书亦秀润。著有《宝森堂诗稿》、《文山堂笔略》、《中山堂经典集》等。

邸恩培:字承之。昌黎人,恩贡生,为候选州判。平生以教书著书为乐,著有《元极太极图》、《浅说乾坤六子论》等。终年八十七。

王之篆:昌黎人,王孝培之子,廪生。书法颇有造诣,又善绘蝴蝶,本县人多珍藏他的作品。

董光照:昌黎新粜人,光绪二十年(1894年)举人。执教于碣阳书院,于光绪年间编纂有《昌黎县乡土志》未刊用,抄本现藏于天津图书陌。

张念祖:字芍晖。昌黎人,张胜亭之长孙,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单人.国立大学文科毕业生。于民国六年(1917年)重修县志。生前著育《春秋大事表》等书。

李允功:昌黎人。其家贫,出外学习经商。自学绘画得体,善绘山水、人物、花鸟,以芦、蟹画得最为精妙.人多珍藏。年80余卒。

马梦花:字颖芬。昌黎人,民国二年(1913年)考入天津南开中学,与同学,一起办敬业群乐会,编印《敬业》杂志,上演话剧,曾在《敬业》杂志上发丧过,并于民国三年(1914年)十月与周周来等同白演出话剧《恩缘仇》,与同饰饶香妇。民国五年(1916年)利用暑在家乡办敬业群乐会.开展文艺、体育等活动,翌年与等由南开中学毕业后同去日本留学。由日本回来后,去上海当过几年翻译。民国十六年(1927年)回乡出任县乡村师范校长,兼教英语。其平生酷爱文学艺术,在乡村师范任校长期间,倡导创办校刊《黎明》主要发表文艺作品,使本地新文学创作之风渐浓。民国十八年(1929年),上河北省训政学院,考取建设局长一职.派赴雄县上任未去。后回县,曾任六区区长。生于清朝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卒年待查。

宋文元:昌黎城关人,人称宋大少。其于本世纪20年代兴修群仙茶园(戏院),创办《昌黎周报》(杂志,有文艺副刊,开办永顺兴书店及印刷厂等,为发展本地文化艺术主建了一些设施。

杨悌忱:字久慈,昌黎城关人。继宋文元之后,于本世纪30年代初创办《燕东日报》(辟有文艺副刊),开设北方书局。其平生对地方文化建设颇为关心,1953年8览群书,遍询遗老,编纂成《昌黎古塔遗闻》一书。此书未刊印,抄本藏县档案馆。

张手润:昌黎人,清末贡生。晚年博学习文,在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前后编印《昌黎名胜古踪览》一书。1953年为杨悌忱编《昌黎名胜古迹遗闻》作序并校对,署名子遗老人。

高荣杰(1915年一1966年):男,河北省昌黎县新集高庄村人。13岁拜乐亭县张老济为师,学唱皮影。固旨于学习,入科2年即能担任重要角色。15岁被昌黎县齐彦卿影班以重金买去,一直唱了7年。1937年,他到乐亭县孙家松茂堂影班,后又到昌黎县王大少影班。在此期间,受名艺人指点,艺术日臻成熟,以音韵醇厚,吐字清楚,善于刻画青年妇女形象而驰名于冀东。

高荣杰擅演的皮影剧目有:《乾坤带》、《秦香莲》、《邵玉兰》、《汴梁图》、《沈冰洁》等。他用声音塑造妇女形象,曾被观众誉为皮影界的梅兰芳。1942年,高荣杰到东北长春、吉林、哈尔滨等城市演出。此时,他受教于李紫兰、周文友、苗幼芝等著名乐亭影名艺人,得到真传,技艺精进。他改革并丰富了《大悲调》、《凄凉调》、《游阴调》、《路远悲》等皮影曲牌唱腔,他以曲调委婉、缠绵悱恻,形成了蚀树一帜的艺术风格。40年代高荣杰的唱段被灌制唱片的有《乾坤带》、《秦香莲》、《邵玉兰》等。

1954年,高荣杰带着影班从东北回到故乡昌黎县演出。经县动员,他毅然舍弃高薪收入,参加了唐山专区实验影社,并把价值近干元的影箱,折价200元归址,真充实了专区影社的班底。

高荣杰虚心好学,勤奋钻研,对艺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对灯光布景,唱腔设汁都进行了许多改革:在唐山戏曲学校为培养青年皮影演员也做出了卓越贡献。1957年,高荣杰加入中国***。他曾任唐山市皮影团副团长,被选为昌黎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被中国戏剧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周国宝:著名民间舞蹈艺人。1905年生于昌黎县城西关。出生于秧歌世家,其祖父,父亲均为昌黎秧歌名角。周国宝从14岁起眼其父学扭秧歌,先学?, 后学妞,又拜昌黎城东著名秧歌老人聂国合为师学丑。终以丑角名扬冀东及全省、全国。1953年,由他主演的经过老艺人们创新的地秧歌节目《跑驴》,在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大会上一举成名。同年,他带着这个节目参加了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民主青年联欢节,荣获铜质奖章此后并拍成**。他的表演身段自然灵活,表情风趣幽默,动作健康优美,扇花丰富多彩。是冀东民间舞蹈的代表人物。周国宝由于在民间舞蹈艺术上很有造诣,1958年被问北省艺术学校聘为舞蹈教师,开始从事民间舞蹈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为昌黎地秧歌节日的规范化、程式化做出了突出贡献。他50年代加入中国舞蹈家协会,1960年出席第三届全国文代会。19年当选为河北省文联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河北分会常务理事。1985年当选为昌黎县文联委员。曾任昌黎县音乐舞蹈工作者协会名誉。1986年被聘为中国舞蹈家协会河北分会顾问。1987竿被聘为秦皇岛市舞阳工作者协会顾问。晚年退休返乡仍致力于地秧歌艺术的发展事业。1989年2月因病逝世,终年84岁。其生平简介被收入《中国艺术家辞典》。

王来雨:男,汉族,1935年生于河北省滦县偏凉汀。1951年7月毕业干滦县初级师范学校,后在本县高家坎小学当教师。1953年到河北艺校学习**放映技术,当年l0月分配到唐山地区**队。1954年调入昌黎县文化馆从事群众文化辅导工作。1961年调昌黎县广播站任编辑。1963年又调回县文化馆。年调县文教局任文化股股长。1989年任昌黎县文教局副局长,主管全县文化工作。1989年6月20日病故。时年54岁。王来雨一生为昌黎县的群众文化事业做出了一定贡献。在文化馆工作期间,他搜集,挖掘和整理了昌黎民歌,继承和发展了昌黎民间艺术。1965年以后他主要从事昌黎业余文艺宣传队的组织和辅导工作。他带领昌黎农民文艺宣传队常年活跃在农村和水利工地。他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创作了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如皮影说唱《送牛记》、女声表演唱《八大嫂闹翻身》等节目,曾参加河北省业余文艺汇演,不仅受到领导和群众的好评,而且到北京向作了汇报演出。他编导的歌舞《收到咱队丰收果》、《喜插水稻秧》,小话剧《五个鸡蛋》等文艺节目不仅在省文艺汇演中多次获奖,天津电视台还作了现场播映,受到观众赞赏。他的作品立意新颖,主题鲜明。尤其是他编导的表演唱,更是独具一格,既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又有雅俗共赏的艺术价值。海政文工团邀他讲课和艺术辅导。王来雨在文化战线上工作30多年,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艺术才华,因受家庭问题的影响,政治上曾受到压抑,但他毫无怨言,始终为繁荣昌黎县的群众文化事业不遗余力地俯首耕耘。他患病多年,长期与群众同甘共苦,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加入了中国***,实现了多年的愿望。之此,他焕发精神,更加勤奋地工作真直至因病逝世。

王来雨同志生前为河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全国群文学会会员,并被聘为昌黎县第八届政协委员。

齐永衡:1933年生于秦皇岛市昌黎县。著名皮影戏操纵演员。

齐永衡出身于皮影艺术世家,父亲及兄弟3人均从事皮影艺术,13岁开始随父亲学习操纵影人技艺,在当代有箭杆王之称,(因皮影人须按上箭杆才能操纵),1949年以来,曾先后任临榆县皮影社、昌黎县皮影社社长等职务。

1952年昌黎县皮影社参加唐山地区皮影会演,齐永衡荣获操纵一等奖:1959年和15年两次参加中央文化部举办的木偶皮影戏观摩演出大会;16年为广州交易会外宾演出。因齐永衡操纵的影人,动作各异,形象逼真,香港凤凰影业公司于17年曾把他操纵的皮影戏《三打白骨精》片段,拍入艺术片《长城内外》。齐永衡在唐山市皮影团工作,由于操纵技术高超,有独创性,1983年至1982年曾2次应邀到法国讲学并演出,他的技艺在国内外均享有盛名。

戴砚田:昌黎县黄营人。1932年生。小学毕业后一度考入昌黎汇文中学。1948年冬参加中国,就读于中国医科大学四分校。1951年毕业分配到热河省卫生局编辑《卫生战线报》,1956年后调河北省人民广播电台任文学组编辑。组织过多次大型诗歌朗诵会和故事会等文学活动。70年代初,调入河北人民出版社任文学编辑。1981年加入中国***,次年任花山文艺出版社第三编辑组主任。1985年创办《诗神》杂志,任主编。1987年5月《诗神》改由河北省文联主办,随之调入省文联工作。其自幼酷爱文学,从50年代起在全国各级报刊、电台发表大量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著有诗歌集《春的儿女》(花山文艺出版社1982年出版)、散文集《爱的期待》(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年出版)等。其诗歌被多种版本诗选辑入,散文《我和大海》被收入《中国新文艺大系(16——1982)散文集》。

年因编辑全国获奖诗集荣立一等奖受到省嘉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河北分会团委员、河北省诗歌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河北省散文协会副会长,河北省杂文协会理事。多年来其为发展家乡文学艺术事业作出很大贡献,年被聘为昌黎县碣石诗社顾问,次年被聘为县文联顾问。其生平简介被收入《中国文学家辞典》,《中国诗歌辞典》。

2021年1月,2020年乡村振兴传播影响力县区排名发布,昌黎县位列第213名。

2020年12月,昌黎县入选河北省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名单。

2020年11月25日,水利部公布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昌黎县上榜。

2020年8月26日,昌黎县入选河北省食品产业强县(市、区)(培育型)。

2020年6月,昌黎县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冀热辽片区)。

2017年2月21日,昌黎县上榜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河北省168个县市区面积排行榜

天等县的自然

全县土地总面积为3263179亩,1980年有耕地393137亩,占总面积12%,其中水田201785亩,旱地191352亩;园地7655亩,占0.2%;林地664419亩14年林业普查数,占20.4%;树林地115750亩,占3.6%;牧地499190亩,占15.3%;居民点及工矿用地51510亩,占1.6%;交通用地20759亩,占0.6%;水域46572亩,占1.4%;荒山荒地1464196亩,占44.9%。

1981年至1985年间,全县城镇建设占用耕地213.57亩,乡村建设占用耕地914.15亩,共计1127.72亩。1985年,全县耕地面积389416亩,比1980年减少3721亩。1985年,全县有难利用的荒山荒地81.04万亩,占荒山荒地的56.86%;可利用的61.49万亩,占43.14%,人均1.67亩。可利用的荒山荒地中,宜农荒地5.46万亩,占荒山荒地的3.83%,人均0.15亩;宜林荒地33.49万亩,占23.5%;人均0.91亩;宜牧荒地22.54万亩,占15.81%,人均0.61亩。 天等县六条主要河流的补给,主要仰赖于大气降水。年平均径流深度为658.8毫米,径流系数为0.3至0.5,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4.3亿立方米。全县人均拥有水量为3890立方米,约为自治区人均占有量5310立方米的73%,比全国人均占有量2700立方米高44%。1985年全县水利工程充分发挥效益后能提供使用的水量为4.66亿立方米,占地表水的32.6%实际效益较差,另外,境内地下水富水区天然补给量为3亿立方米左右,枯水期总流量为8.31立方米/秒,平水期总流量为33.03立方米/秒。但地下水在峰丛洼地区域埋藏较深,不易开发利用。县内径流年内分配不均,5月至9月比较集中,约占全年的75%左右,枯水年春旱特别严重。境内岩溶地貌占77.4%,地表河溪少,多年平均降水量虽不少,但降水大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山高水深的局面,特别是进结、驮堪等乡镇的石山地区,水尤为缺乏。

天等县水能理论蕴藏量为2.5万千瓦,可开发量为16644千瓦包括借大新县稔底建电站可开发量7200千瓦在内,1985年已装机9004.9千瓦包括稔底电站已装机4800千瓦在内,尚可开发利用7639千瓦。 天等县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

1980年社会总产值8334万元,农业占69.15%;1985年8744万元,农业占60.72%;1987年13941万元,农业占61.%。

工农业总产值,18年6954.2万元,其中农业占82.87%。1985年比18年下降3.54%,其中农业占79.14%,下降7.88%。1987年比18年增长17.20%,其中农业占73.63%,增长4.13%。

农业内部,18年种植业产值3823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6.34%。1985年种植业产值3031万元,占农业总产值57.09%,比18年下降20.72%。1987年种植业产值4779万元,占农业总产值55.32%,比18年增长25.01%。

种植业以粮食生产为主。1950年至1985年,粮食播种面积占种植业播种面积90%以上的有26年,将近90%的有10年。18年粮食作物收入1992.9万元,占种植业总收入的89.40%。1985年粮食作物收入1652.4万元,占种植业总收入的54.87%,比18年减少17.09%。1987年粮食作物收入2842.1万元,占种植业总收入64.46%,比18年增长42.61%。

天等县的粮食生产几经起伏。1959年以前,连年上升,1960年后连年下降,直到11年才恢复并超过1959年的水平。以后逐年上升,到1982年发生了历史性突破。可1983年后又出现滑坡现象。1985年回到11年的水平。

天等县种植业生产的粮食,1953年至1987年,除了为天等人民提供必要的口粮外,还纯调出5577万公斤,已减去纯调入的2948万公斤,直接为天等县工业提供的原料,占国营工业总产值的58%;天等商业部门经营的工业品,几乎全部销往农村;县财政收入60%直接间接来自农业。 清末,手工业主要有榨油、酿酒、编织、染织、铸造、裁缝、木工、打铁、首饰、弹棉、补锅、草绳、烧石灰、纱纸、土布等。手工业者多数集中圩镇。向武土州祥村、贵村和今把荷的上万村一带有人淘金。民国4年1915年广西省诚泰、2公司于向都县嘉平、样村承领开沙金矿、红锑矿,因价格低而停办。

天等县有犁头出于北区之鹿马、那隆、陇敏三村,每年约出千把,远销至隆安、添等及果化等处。每年还外出凿石均有三四千人,主要是建筑桥梁、石具、墓碑和雕刻等。南宁、镇南、田南各县及安南、暹罗两国无不有其足迹。以西区下州村百余户此工最为擅长人物花鸟,凿刻毕肖。又北区之上元百余户、铣村六七十户,其村人能造簪环首饰,长于银工。西区之更训、容正两村长于铁工,刀枪均能制造。

1922年,龙茗县年产添等空心面线86万斤,镇结产20万斤,向都县产50万斤。添等空心面线最优,曾远销香港、广州。

1923年向都县都康年产南粉10万斤,龙茗县产150万斤,向都凝圩编织草席、草帽出售每年约有千把只张。镇结县铣村个体户产纱纸18万斤,产值3600元国币。向都县汉洞村产纱纸400斤,产值150元。龙茗县会荣村也有纱纸出售。

1926年,镇结县油桐产量3.8万斤,龙茗县产6.9万斤,向都县产6万斤。29年镇结县油桐产量增至4.28万斤,龙茗县增至27.07万斤,向都县增至13.56万斤。1948年3县有油桐榨坊15家,每家年榨油籽50至60万斤,产出桐油30万多斤,销往果化10万斤,其余在本地销售作灯油及涂料。油桐榨坊主要集中龙茗县士林村,镇结县岩造村,向都县平究村。1935年向都第二区之祥屯及第七区之加平村与雷平县交界之陇吼岭发现金矿,当地个体户淘沙之,颇有收获,尤其陇吼岭获颇多。

解放后,向都镇金洞乡一带仍有人淘金,开红锑矿。因金价低,以开红锑矿为主。进结、进远、都康等乡镇的石工匠,每年均有一二千人外出。进远乡政州村常有三四百名铁匠到外地打铁。进结镇民元村有百余名银匠到那坡县及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专铸首饰。天等镇会荣屯、进结镇铣屯、向都镇汉洞仍生产纱纸,在县内出售。

1949年工业总产值35.2万元,全是传统手工业。1954年11月,在添等镇太平街建立县火力发电厂,供机关、医院照明。1955年建天等酒厂。

1956年成立会荣纱纸手工业合作社,同年转为国营天等造纸厂,1961年下马。同年个体手工业者组成铁器生产合作社,职工17人,后改为农机具厂。12年购置车床等机器设备进行生产。同年县财政投资建立天等火电厂。

1958年6月组织3000名民工,手工开东平锰矿,1962年下马,1966年复办。10月,在驮堪建钢铁厂,在龙胜、龙茗、天等、都康、进结、东平等地建炼铁高炉162个,土炉939个,小窑炉1158个。上马人数46931人,砍伐木材93534吨烧炭,炼出结铁4367吨,生铁361吨,次年12月下马。同年5月,县财政投资10万元办金矿场,1960年下马。同年,于向都万福寺建厂,1961年下马,10年1月再上马,生产民用硝氨、木糠,因产品无销路,1980年11月下马。5月,进结、向都、龙茗、天等铁器社和进结犁头合作社组成农机具厂。同年,于县城西北部建立与酒厂合并、统一核算的糖厂,11年扩建,日榨甘蔗50吨。1982年并入胜利糖厂。5月,石印社转为县印刷生产合作社,12月改名新英县印刷厂。1960年8月改为天等县印刷厂。这一年上马的还有农机修造厂、化肥厂、金矿、硫磺矿、磷矿、东平锰矿、砖瓦厂、淀粉厂、厂、陶器厂、纺织厂、炼油厂、皮革厂集体,除了农机修造厂、东平锰矿之外,1961年全部下马。

1963年7月兴建天等县第一个水电站,新屯水电站。1966年8月县财政投资2万元兴建天等磷肥厂,1968年投产,15年产值发展到.74万元。产品除在本县销往外,还销往武鸣、隆安、邕宁等县。1980年12月因燃料短缺,质量低而停产。

1968年,磷肥厂附设水泥生产车间,试产矿渣水泥。1981年磷肥厂下马,转产水泥,改为天等县水泥厂。1969年11月建天等县制药厂。

11年建木器厂。年因原材料缺乏和经营管理不善,亏损下马。

13年7月县财政投资450万元,建天等氮肥厂。1981年3月停产。从投产至停产共生产合成氨6233吨,碳铵301吨,总亏损153.92万元。因煤炭运输线过长,连年亏损而转为淀粉厂,部份设备无偿调给隆安氮肥厂。14年7月,南宁地区轴承厂迁往扶绥县,天等县利用留下的设备建天等汽车修配厂。

15年自治区财政厅拨款180万元,办磷矿场。至19年共产磷肥12.59万吨,产值115.35万元。除满足天等县需要外,还销往鹿寨、明阳、马山、横县等地。因品位低13℃以下,运输线长,成本高,亏损大,而于1980年停产。

16年10月投资755万元,由县农业建设兵团3000名民兵施工,兴建稔底水电站,1980年8月一级站两台机组投产,1985年11月二级站两台机组也投产。

17年8月县财政拨款138.32万元,兴建平尧下段水电站,1982年竣工,因设备和电线被偷,未能投产发电。1981年11月投资803.37万元,立项兴建日榨650吨的胜利糖厂,1982年12月投产。

1982年1月兴建天等食品厂。

198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399万元,比1949年35.2万元增长38.74倍,比18年1191.2万元增长17.45%。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锰矿18783吨集体、淀粉211吨、电力858万度、干粉6吨、人力打谷机300台,桂龙膏11.84万支、碾米机7台、桂龙酒1.38万瓶、破碎机99台、半夏止咳糖浆2000瓶、粉碎机89台集体、油箱1681只、粉丝33吨、档案箱677只集体。水泥2368吨、糕点59吨、木材1168立方米、酒精329吨、机制糖2362吨、混合酒216吨。全县国营工业建立了电力、冶金、机械、建材、食品、印刷和制药7个独立核算工业行业,职工1011人,其中具有中级职称14人,初级职称126人。固定资产原值2627.24万元,固定资产净值2233.21万元,工业总产值829万元,销售收入674.55万元,销售税金75.23万元,利润总额51.99万元。各行业产值占国营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电力56.62万元占8.48%、冶金103.30万元占15.47%、机械45.21万元占6.77%、建材12.08万元占1.81%、食品419.05万元占62.77%、印刷16.88万元占2.53%、制药14.48万元占2.17%。较大的国营厂矿场,有县酒厂、东平锰矿场、农机修造厂、胜利糖厂、水泥厂、印刷广、制药厂、汽车修配厂、食品厂和稔底水电站、平尧水电站、辽乐水电站。其中胜利糖厂产值269.11万元,占国营工业总产值的32.46%,东平锰矿场产值103.30万元,占12.43%,天等发电网产值66.9万元,占8.07%。 清光结二十一年1895年,每逢圩日有广东罗定和广西宾州等地小贩在圩镇来回摆摊,销售小工业品。

民国22年1933年,本地人开设小铺店9间,经营油盐、烟茶、纸张,笔墨、药材等。1934年,镇结县镇结街有坐商15家,其中陈崇记有资金1万元国币,宝隆有资金0.5万元,其他铺店有资金0.2万元左右。向都县中和街有坐商19家,其中荣珍有资金0.7万元,谭荣兴有资金0.4万元,其他小铺店有资金0.3万元左右。龙茗县坐店19家,其中祥兴有资金0.2万元左右,经营布匹、杂货、烟酒、油盐、酱醋、药材、陶瓷等。

1952年,建立国营贸易组和供销合作社。1953年成立国营天等贸易支公司,供销系统也先后成立县购推销经理部和基层供销合作社。当年支公司和供销社收购农副产品7.1万元和27.3万元,商品销售43.4万元和34.1万元。主要经营的农副产品有生猪、土糖、桐籽仁、桐油、八角、茴油等,工业品有棉布、棉纱、毛巾、肥皂、火柴、煤油、食盐等。

1954年,实行棉花统购和棉布统销,凭票供应。以后,扩大到家禽和生猪的派购。私营商业纳入批购、经销、代销轨道,行政上由商业局管理,批发进货与国营销售价格相同,购进商品只允许五金、小百货和文化用品。1956年,掀起全行业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个体商业按行业组成1间公私合营药店参加该店的有瑞堂、万回春、坛寿堂、安生堂4间药店,资金约0.2万元,没有雇工,32个合作店组。

1957年4月,成立民族贸易管理局,对国营商业和供销社实行统一领导,全县共16个核算单位,有职工793人。全年商业和供销系统商品纯购进153.4万元,纯销售360.5万元,占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88.9%,合作商店占11.1%。

1958年县供销社与商业局合并办公,基层供销社改为国营商店。商业体制、机构变动频繁,经营管理混乱。为支援大办钢铁和大办水利,各商店抽调人员参加炼钢铁、修水利,留守营业人员大力收购废旧生铁、锅头、锰矿石、木材、木料、木炭,支援炼钢第一线;大力收购农副土特产品,预付资金126万元。当年野生纤维、淀粉产品积压30多万元,红树皮报损4.83万元,沙梨、生姜等霉变损失1.5万元,从都安县运回的猪仔因管理不善死亡1000多头,损失2.5万元。全县20个核算单位,有18个亏损,共亏损21.27万元含县以下商店。当年,取消农贸市场。

1960年,商品紧缺,粮、油、棉、肉供应紧张,出现商品“走后门”的现象。县人民为了保障人民生活最低限度的需要,打击投机倒把,规定猪肉、食糖、香烟、酒类实行分配,凭证供应,部份商品则高价出售,以缓解矛盾。国营商业和供销社分开,挂两个牌子,分两套人马,合署办公;恢复合作店组,个体商贩实行代购、代销。当年获利28.08万元。

1963年1月,国营商业与供销社正式分开,明确商业局领导国营商业企业,恢复工业品、副食品、五金、医药、饮食服务公司;县供销社把28个基层供销社并为10个区供销社。同时,恢复集市贸易,放宽部分二、三类农副产品范围。1964年,全县市场出现繁荣,物价趋于稳定,大部分商品供应得到缓解,逐步取消高价商品,转为平价凭证供应。

1966年至1967年“”开始,社会治安混乱,交通运输阻塞,商品短缺,购销萎缩,商品纯购进和纯销售分别比1965年下降11.8%和1.3%。商业机构不稳定,也影响了商业的发展。1966年亏损3.3万元,1967年亏损增至10.1万元。1968年下半年至1969年撤消县商业局和供销社,代之以县贸易服务组,主管全县商业和供销社工作。12年6月县贸易服务组改为商业局。13年,各公社商业供销服务站改为供销合作社。

16年大打“批资批修总体战”,掀起批判“资本主义”高潮,反对“自留地商品化”,批“野马副业”,把社员自留地种的青菜和经济作物,家庭多饲养的畜禽以及上山收的野生土特产品,当作资本主义来批判,外出搞副业的戴上搞“野马副业”的帽子加以斗争。有些生产队规定每农户养鸡不得超过5只;进结公社派出干警追回搞“野马副业”的人员,仅高州大队就追回45人;搞“野马副业”的骨干分子在公社、大队被轮流批斗。15年和16年全县国营商业和供销系统购销额停滞不前,农副产品收购总额分别比14年的690.2万元下降16%和13.4%。

19年3月,恢复县供销社。商业局主管百货、五金、糖业烟酒、药材、食品、饮食服务公司和合作总店后改为综合公司,县供销社领导土产、农资公司和各基层供销社。

1987年,全县国营、集体、个体商业网点有2999个其中零售网点2844个,从业人员4724人。属国营商业含粮食、物资、农机、图书93个750人;集体商业含供销社25个646人;个体商业2652户3328人。全县平均133人有1个零售网点,平均286人有1个饮食服务网点。商业和饮食服务业遍及全县城乡,方便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