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价米价100比例_百度一下金价
1.一两银子值多少钱?
2.《水浒传》中杨志卖刀要价三千贯,这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你怎么看?
3.古代的三百两是现在的人民币多少元
一两银子值多少钱?
看看我以前发表的论文,你就知道了/
我们常常看到古装戏里用银两做钱的单位,那么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呢?我也很想知道,于是到网上查了一下,得出了初步的答案。不过,这里声明,笔者不是学历史的,只是利用从网上查到的讲历史的文章,做一个大致的推算,获得一个感性认识罢了。 基本单位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 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 一两白银 一两黄金 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 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根据以下描述: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 再有: “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战争的时候, 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 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金属价格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银铜的价格(人民币)如下: 黄金:100元/克 白银:2元/克 黄铜:0.02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4000元 1两白银:约值8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1元 粮食价格 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考。晓林在网上查到了如下记载: “上白米(石) 九钱五分? 中白米(石) 九钱二分六厘八钱 下白米(石) 八钱三分? 白?面(斤) 九文 银每两换钱 一千文” 还有 “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根据1石=100斤=70公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2元人民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两白银:约值17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2元 结论 根据上面的推算,再考虑到 1 黄金的价格比其他的更稳定,应当着重参考 2 现在白银已作为工业品,所以现在的白银价格参考价值较低 3 由于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对速度很快,现在的粮食相对价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 尊重古代的兑换比例 5 凑整数,便于换算,便于建立感性认识 所以,笔者建议,今后遇到古代的货币单位,用以下换算系统,即方便又有感觉: 1两黄金 = 人民币2000元 = 10两白银 1两白银 = 人民币200元 = 1000文钱 = 1贯(吊)钱 1文钱 = 人民币0.2元 另外:1石米=1两白银 声明:以上结论不是学术观点,只作为老百姓观看古装电视剧,武侠时换算之用。 验证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数据,便于验证晓林给出的换算方式,提高感性认识: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 = 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 = 清朝的局级干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 那些当官的,那个家里没有个几千万的? 乾隆初年,捐一个道台需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 = 花270万就可以买个厅级干部当当,明码标价。现在看电视剧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动辄使用几十两,甚至几百、几千、几万两银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够从口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 这里有两个误区。一是以为古代一两银子等于今日的一元钱。二是以为古代的银票就是今日的钞票或者支票了。 其实,古代中国银子缺乏,银子的价值很高的。一两银子等于制钱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后)。而直到清末,一斤(相当于1.2市斤)猪肉只要二十文钱,一亩良田只要七至八两银子或者十二、三个银元。几两银子、几十两银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两银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够买上十几亩良田了。在明代,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两半银子就够了,所以戚继光的士兵军饷一日只有三分银子,一月不足一两。清代稍贵点,主要是战争前外贸顺差大,银子大量流入后,银价下跌造成的。后来大量赔款后,银与铜的比价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铜钱,清末时使用铜元,很少用银子作为日常交易用。许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见过银子。所以口语中表示没有钱(贫穷)时用“铜钱(钿)没有”而不说“银子没有”。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常以银子为珍贵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国时候,就流通银元了,称为国币。民间称为“袁大头”。它的价值也比较高,可兑换180多个铜元。按当时物价水平折算今日的购买力,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35元左右。考虑到生产的发展,粮食和日用品价格的下跌,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银子价格算,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50-60元左右。当时办一个比较好的印染厂投资也不到一万元。买一较辆当时比较好的轿车大约是1000元。所以不会有拿出一个银元买一个馒头的情形出现,最多一个铜板。 银票其实是山西票号发的汇兑凭证,有密押的,不是见票即兑的银行券(钞票)。用银票是要付汇兑费用的。 银票做大宗买卖的商人用得着。它可避免携带大量现银的风险,而且方便,并与自己携带大量现银成本差不多。一般老百姓和官员是用不着的。所以也就不会有从口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来支付款项。即使你拿出来支付,商家和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其流通程度比今日的个人支票还不如。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极为混乱。不同朝代之间有差异,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有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库平营造制”,与明代基本相同。一斤约等于国际标准制的600克(5克多点)。这套度量衡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还有残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黄金的计量单位“两”、“钱”就是用库平营造制的计量单位。一“两”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一“钱”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为了与国际接轨,并统一中国度量衡制度,解决不同地区之间度量衡差异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障碍 ,促进经济发展,进行了度量衡改革。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习惯需要,将“库平营造制”改革为“市制”,为与国际接轨,将“市制”与国际标准制方便换算。特将“一营造尺”改为“一市尺”,等于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于二市里。“一库平斤”改为“一市斤”等于5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称“一二三制”。“市制”与“库平营造制”计量接近,老百姓易于接受。而市制与公制换算简单,能为国际贸易接受。俗称“斤有所短、尺有所长”,即市斤比库平制重量小,市尺比营造制长。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称成功。为以后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至今仍在发挥其基本作用。 民国时期的另一个大的改革是币制改革。 北洋时期在币制改革上的一个较大动作是“废两改元”。清末时,虽然中国也有银铸币,但货币制度是以银两为单位,制钱(包括铜钱与铜元)为主要流通的辅币。货币单位相当混乱。既有以库平两为单位的计量,也有以海关两为单位的计量。同时,银铸币和银两的成色也极不一致。这个混乱的币制极大地阻碍着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于是,就有了第一次币制改革 :“废两改元”。即北洋颁布“国币条例”,规定以银元为基本货币单位,停止银两流通。一元银元重库平银七钱二分,含银量为85\%。一元等于十二角(仿英制)。以铜元为辅币,停止铜钱的流通。一元银元与铜元的比价基本上在180--188之间涨落。俗称“洋长洋短”。每日银楼或银行都会发布当日银价。当银价上涨时,称为“洋长”,当银价下跌时称为“洋短”。民间小额交易基本上以铜元计价为主。银行发行纸币以元为单位,一元纸币兑换一元银元。货币以银为本位。 这次币制改革使全国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统一。但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 另一次币制改革是南京为解决金融危机而进行的。30年代时美国货币放弃银本位,实行金本位制,规定1盎斯黄金等于35美元。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伦敦)收购白银,导致国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中国的货币制度是以银为本位,但自己产银不多。国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在东北、华北大搞武装走私,使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同时,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的货币升值,进口狂增、出口受阻,影响经济与发展国际收支平衡,如不及时改革将导致中国金融崩溃。南京与英国、美国谈判货款为币制改革提供外汇保证。最后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支持(详见《中美白银谈判》)。于是,南京决定进行币制改革,停止银元流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后增加)四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用于交易与完粮纳税。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
《水浒传》中杨志卖刀要价三千贯,这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你怎么看?
杨志卖刀算是《水浒传》中的一个经典情节,其与《隋唐演义》中的“秦琼卖马”,可谓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两大失意青年的典型。充分告诉了我们社会现实的残酷,虎落平阳,不胜唏嘘。
《水浒传》中的杨志,出身名门,武艺高强,身为杨家将之后的他,凭借着一身本事,本该是前途一片大好。可惜命运弄人,运送花石纲时,遇水翻船,丢了皇帝玩物的同时,也丢了自己的前途。
好不容易来到东京汴梁殿帅府,想找高太尉将功补过,谋个差事。可惜物是人非,犯了错的杨志,已经不再是那个殿帅府制使了,昔日的光环不再,没有人搭理他。从殿帅府出来后,盘缠用尽的杨志,饥饿难忍。走投无路之下,他只能时选在来到天桥边上,叫卖自己随身携带的家传宝刀,以换携饭钱和回乡的路费。
而在这个过程中,杨志遭到泼皮牛二的缠扰,最后盛怒之下,结果了牛二。杨志虽说是扬眉吐气,但也因此获了罪,被官府拿走,最后发配充大名府。而天无绝人之路,在大名府,杨志得到了梁中书的赏识,并对其委以重任,让他护送梁中书送给当朝太师蔡京的寿礼生辰纲。这是杨志的翻身的希望,所以杨志格外卖力。但倒霉的杨志又遇到了晁盖七人组,生辰纲被夺,杨志走头无路,只得落草为寇。这才有了后来的梁山的天暗星,马军八骠骑,青面兽杨志。
当时杨志之所以选择上山,除了害怕梁中书的惩罚之外,更多的是他已经尝遍了人情冷暖,不想再沦落到当初卖刀时那样,被牛二这样的泼皮欺负。所以,卖刀一事,对于杨志的心境转变有着很大影响。
不过话说回来,杨志之所以会被牛二盯上,主要还是在于其卖刀时的定价太高了。
牛二喝道:“甚么鸟刀,要卖许多钱!我三十文买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你的鸟刀有甚好处,叫做宝刀!”
从牛二的言语中我们可以发现,市面上一把普通的刀,也就三十文而已,与三千贯的价格相差甚远。一般来讲,一贯钱是一千文铜钱。但《水浒传》里面则不一样。
众所周知,《水浒传》的历史背景设定在北宋后期。而在北宋,一贯钱相当于七百七十文铜钱。《宋史.食货志》 里面有明确记载:
“以七十七钱为百”
所以算下来,三千贯便是二百三十一万文铜钱。
如果按照牛二的说法,普通刀三十文一把,杨志这把宝刀的售价可以买下七万七千把普通刀。这个价格说出来,足以震惊到牛二了。
而把这三千贯放到现代,其实也是一个非常昂贵的价格。
至于具体是多少,我们不妨来做一个古今货币的价值换算。
这种古今货币换算,由于没有直接的汇率,所以我们需要参照物来做一个间接的对比换算。其中最为常用的便是黄金换算。即而,而,将这三千贯铜钱换算成等价的黄金,再以今天的黄金价格去套。
由于宋朝时“铜本位”货币制度,黄金是商品而不是货币,所以价格波动比较大。北宋前期,一贯钱可以换到一两银子,北宋后期,则只能是换到半两了。所以《水浒传》里,三千贯钱差不多可以换到一千五百两银子。
然后,我们还需要将银子换成等价的黄金。北宋时期的金银兑换比例大概是一比十,也就是说一千五百两银子相当于一百五十两黄金。
注意,这里的一百五十两和咱们今天的一百五十两质量是有区别的,因为不同时代的度量衡是不一样的。
根据嘉钓铜则标准,我们可以了解到,北宋的一斤,其实是相当于咱们今天的640克,而按照古代十六两一斤的进位制,北宋时期的一两其实只相当于咱们今天的40克。
“15年湖南湘潭出土的嘉钓铜则,自记重一百斤,重64公斤“
所以,一百五十两黄金换算成现代质量,应该是6千克。而按照如今450元一克的金价来计算,这一百五十两黄金应该价值270万元。
有人会问,为何不用银价换算?原因很简单,因为银价的通货膨胀太厉害了。正所谓物以稀为贵,随着白银储量的增加,如今的白银价格贬值的很厉害。前面咱们提到过,北宋时期的金银兑换比例大概是一比十,而咱们今天金价和银价的差距达到百倍。
按照今天4块左右的银价来算,北宋一千五百两白银仅仅相当于现代的24万元。
当然,即使是金价,也免不了价格差异,毕竟每个时期,黄金的价值是不一样的。所以对于单纯的金价换算得出的数据,其实是不太靠谱的。
所以,许多人会用购买力来换算,即用当时的物价来对比今天的物价。
比如说米价。
当然,这个米价不同时期和不同地方的价格是不一样的,我们只能作一个大概的估计。根据《宋史》的资料,我们可以大概估算北宋后期汴京的米价一贯一石左右。
“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宋史 食货志》)
也就是说,杨志的宝刀,能换三千石大米。而北宋的一石差不多相当于咱们今天的一百二十斤。三千石就是三十六万斤。如果以咱们今天3块一斤的米价计算,那就是108万元。这个数据,要比金价换算低得多。
但是,其实这也不是太靠谱,因为这里面忽略了一个生产力的差距问题。北宋的生产力和咱们现代不可同日而语,大米的价值也就会相差甚远。其无法体现出一个客观数据。
其实我个人认为,最为客观的方法,是对照收入水平。因为这个能比较客观的反应当时的一个生活水平。
而关于这一点,在程民生先生的《宋代物价研究》一书中有过详细介绍,书中曾提到,汴京的饭馆酒肆的杂役,一天的工钱差不多是200文;而那些街头叫卖的商贩们,一天平均收入也在两百文左右。而按照这个收入,一个月便是6000文。
而这个数据正好可以对照咱们一些发达城市中普通工薪阶层6000元左右的月收入水平。据此可以估算出,一文钱差不多相当于咱们今天的一块钱。而三千贯有二百三十一万文,也就是二百三十一万元。这些钱,足以在二线城市买套房了。
所以,杨志这个定价,确实不算低。
当然了,《水浒传》不是历史书,在关于物价方面,施耐庵这个明朝人很多时候都是在瞎写,根本没有考究其是否合理。这一点,大家必须要清楚。
古代的三百两是现在的人民币多少元
年代不同,价值也不同,可以肯定的是一两银子是很值钱的,《红楼梦》中,刘姥姥说二十多两银子够庄稼人过一年的。《水浒传》里,吴用拿了一两银子请客,就买了二十斤熟牛肉,酒和鸡肉,这样还富裕呢,要知道古代是禁屠耕牛的,牛肉是奢侈品,一两银子可以买这么多,可见多么值钱。 黄仁宇先生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中基本以1两金=10两银= 10贯这个设,而以国际金价来推算1贯铜钱今天的价值的。那么根据先生的方法,我们来看看宋代的一贯合今天多少元人民币. 1、黄金基准国际牌价,金价基本上在400美元一盎司周围波动。我们就以400美元为一盎司。一盎司为28.3克。宋制1市斤为640克(“15年湖南湘潭出土的嘉钓铜则,自记重一百斤,重64公斤”)。1市斤有16两,所以宋代1两为今天的40克。这样一算宋代一两黄金相当于565美元,以今天美元对人民币 8.23元来算,相当于4650元。根据那也就算子.设1两金为10两银即10贯钱,宋代一贯铜钱相当于465元。 2、白银基准国际牌价,银价基本上在6美元一盎司周围波动。同金价的换算相仿,一两银子也就是一贯铜钱,相当于70元人民币。 3、米价基准宋代1市斤是640克。宋代1石合92.5宋斤(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三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因此一石大米就有 59200克,即59.2公斤。如果我们不考虑特殊的荒年或大丰收年的话,北宋初期的米价大约在每石300文到600文之间,中期(仁宗年间)在600文到700文之间,南宋初期米价则在2贯左右。那么以此推算北宋末年宋徽宗期间大约每石1贯左右应该算比较合理的。如果按现今大米价格每公斤2.5元来计算,宋代一石大米59.2公斤合148元,也就是算1贯铜钱合148元人民币。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有了三个价格,按黄金换算的465元,按白银换算的70元和按粮价换算的148元。由于我国不是主要产银国,而且工业化后提炼银子的成本大幅度降低,所以古代的银子的价值肯定要大幅度高于现在的价值。显然以今天的银价作为参照体是不合理的。这从今天银价6美元一盎司金价400美元就能看出,今天的一两黄金能换66两银子,而我们设的古代金银兑换率是1:10.而黄金的产量稳定,直到今天仍被世界各国作为重要硬通货储备。所以用黄金作为基准比较合理。 此外,虽然现代技术的大幅度发展,袁隆平先生的杂交水稻使得粮食产量大为提高,但是今天消费粮食的人口也大幅度增加了。根据宋史地理志,北宋大约不到5000万人口,而今天中国已经有13亿人口。民以食为天,粮价应该还是一个重要的基准。因此无斋主人就取了个金价基准的465元和米价基准的148元的平均值306.5元,并归整去掉零头,将1贯铜钱定为300元人民币。因此我们有下面基本换算: 1两金=3000元人民币 1两银=1贯铜钱=300元人民币 1文铜钱=0.3元人民币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