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两银子有多重_十两银子定金价格
1.一个木材商人,如何将同治帝和慈禧太后骗得团团转
2.如何让学生喜欢“我”的美术课
3.偷梁换柱计的其它引用
一个木材商人,如何将同治帝和慈禧太后骗得团团转
慈禧太后先后有两个儿子,一个亲生的,做了同治帝的载淳:另一个是抱养的,她妹妹的孩子,做了光绪帝的载湉。这俩儿子,16岁亲政之后,都挺积极地要修园子给他们的母后。
但是,偏偏这圆明园就是修不成。一听说要重修圆明园,户部首先急了,众多御史也急了。有几个拍马屁,急皇帝之所急的,很快就被众人的唾沫给淹死了。因为,确实没地方弄钱去。这种时候,偏偏内务府还被扯进一桩案里,一个捐班的候补知府李光照,借捐献修园子的木材,招摇撞骗,骗大了,惹出了外交纠纷,还是直隶总督李鸿章给擦的屁股。
事情是这样的:同治十一年(1872年)十一月,内务府上奏,说广东籍的候补知府李光照经商多年,有一批价值几十万的楠木香樟之类的优质木材,储存在云川贵闽和两湖等地,想报效皇上,用做修圆明园之用。需要报请皇帝特批,好让沿路关卡放行,方便运到北京。有这样的好事,同治皇帝没有不同意的道理。但是,这事皇帝批了,木材却迟迟不见踪影。
原来,李光照手里根本没有木材,只是想通过无偿奉献的由头,得到办理修园木材的名义,好去云贵川伐,从中渔利。拿到批文之后,李光照没想到这事不那么好办,一打听,才知道云贵川三省的好木料,方便砍伐的早就没了,想要巨型楠木,非得进到深山里面才行,好,运出来,十年工夫都不够。一个小骗子骗钱,哪里有这样的耐心,干脆,从国外买好了。于是,李光照转道香港,在香港招摇,说自己是圆明园李监督。不知怎么的,他在香港生意没做成,跑到福州,通过美国旗昌洋行,以皇帝的名义,跟法国商人订购了一批木材。自己只交了10块银元的定金,却上报内务府说,这批木材值30万两银子。
李光照原本是想先从内务府那里把银子骗到手,但是,内务府想的是李光照无偿捐献,别说木价,连运费都不肯出。可是这边,法国人已经把木材运到了天津。这下,西洋镜被拆穿了。法国人拿不到货款,一个状子告到了法国使馆。法国使馆兴师问罪,总理衙门犯了难,最后只能是李鸿章出面。李光照被拿,问了个死罪。幸好,那笔木材款才5万两银子,内务府也赔得起。
刚刚亲政的小皇帝,劈头就被一个小骗子骗了,修园子的钱,依旧没有着落,众多的臣子,又纷纷上奏劝阻,那份急切,也就淡了,小皇帝的孝心,从修圆明园改成了修三海,即北海、中海和南海,今天的北海公园和。三海离皇宫近在咫尺,太后想干政,方便,花钱也不多。所以,也就修了。不久,小皇帝得了说不清道不白的病,翘了,这圆明园,也就从此荒在那儿了。
如何让学生喜欢“我”的美术课
◆ 李彩霞 山东省平度市开发区高级中学 266700本人任中学美术老师已经9年,发现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有所减弱,没有中小学时候那样积极主动,学生回答问题时,举手的少之甚少,课堂气氛死气沉沉。针对这种情况,我做了深刻的反思,希望在我“这样”努力下学生能有所改进。果不其然,两个月之后,学生能够积极地发言,大胆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课堂气氛改观了,慢慢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我是怎样做的呢?说出来和老师们分享。一、了解学生是上好美术课关键性的一步中学阶段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他们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充满了幻想,逐渐会建立起各种兴趣,视觉感受性在不断提高,并很羡慕各类有专业才能的成年人。他们带着好奇和希望在学习中得到知识与掌握技能,并从中得到愉悦、享受快乐。教师是他们获得学习快乐的引导者与制造者,要懂得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发现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趣味的挖掘和营造上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上好美术课。课堂应变得活泼多样而不能不让学生说、不让学生动手、不让学生想,来追求所谓的“好秩序”,这样只能把好奇变成畏惧,把幻想变成泡影。课堂不能忽略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使学生形成好的学习愿望。在学习鉴赏美术作品和绘画过程当中,要尽量挖掘学生每一处的闪光点,鼓励他们,表现形式和手段不作太多的限制,目的是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让每一次发言和每一张作品都充满活力和灵气。在教学中不要提学生不感兴趣而又难以达到的要求。学习其实没理由搞成让学生苦苦挣扎的气氛。伤害学生的自信心,不利于以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学习。中国的学生特别没有自信心,这显然跟我们的教学方式有关,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快乐足球”、“疯狂英语”使多少人走向成功,学生受到鼓励,享受到快乐,他们心理上就会得到满足,从而激发他们坚持鉴赏美术作品、学习绘画的兴趣。评价美术作品和创作美术作品同样是劳动的成果,它的功能是给人精神上的享受,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美术的快乐。意外的发现和恰当的赞扬,往往会收到不错的效果。有时经过发现往往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愿望,激发他们的兴趣,学生惊讶之余,便会高兴地说自己原来也有这么强的能力。二、了解“问题”,对症下药我在教学思想和方式上进行了认真的实践和总结,用了多种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和学生都要尊重这门学科。从两个方面说起:1、教师应端正态度,不断地充实自己,让自己的知识面广阔无边,不要认为教的是副科,就任自己随意。课前要认真备课,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内容到形式都应在学生认识水平上下功夫,在趣味上做文章。我觉得,首先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应灵活多样,发掘趣味点连接教学过程,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教学《中国山水与西方风景》这节课,讲到中国山水画意境时,学生很难理解这个问题,我就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唐伯虎画了一幅《川上图》内容是:一个人牵了一头驴过一座桥,桥下是湍急的流水,那头驴使劲往后拽不想过桥,那个人就使劲拽着那头驴让它过桥。唐伯虎把这样一幅画给了一位店老板让他卖一百两银子,店老板就把这幅画挂在了墙上。过了很久,终于有一个人来了,并出了十两银子的定金,说明天来拿这幅画。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晚上,店老板从来没有好好看过这幅画,这时,他才知道原来这幅画真的能值这么多钱,就仔细地端详了一番,他突然发现驴没有绳子,于是就拿笔把绳子填上了。第二天那个买家来了,一看不要那幅画了。接着提出问题:为什么买家不要那幅画了呢?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我加以确定,原来加上绳子就没有想象的空间了。并提出:什么是意境?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自己的想法。然后我出示意境的定义:意境是通过有形的景物组合,创造出一种可给人以联想和思索的空间,这个空间包含画家丰富的思想情感,这种空间是虚幻的,让观赏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让我们回味无穷,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从这里体现出作品的价值。联系课本,我再拿出课本上的一幅作品《溪山行旅图》出示空白的一部分让学生想象并填补上那块空白,在调动学生好奇心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体会更深,学生都非常感兴趣地参加想象并展开了讨论,我们很轻易地进入了这节课的重难点,并且解决了重难点,突出了重难点、学生快乐的背后需要老师付出大量的时间来研究对口的资料或到图书室查阅大量的资料,尽量的放宽课堂。教学模式多种多样,教雕塑时我需要拿泥巴,教民间美术时我会拿剪刀和彩色卡纸,教国画时我会拿毛笔和宣纸等材料给同学们画一幅。学生会用崇拜的眼神紧盯住我的真本事、真功夫,主动地“从而师之”,自然也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课堂效果。于是我就想:我们每一位老师除了能胜任一般意义上的教学工作之外,是不是也该有自己的“一手”呢?如果我们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一番,那么学生会因老师的多才多艺而感到幸福。千万不要以为类似于这样的才艺与教学无关。其实,教学是一个极为宽泛的概念,对于教师自身的素质要求,它几乎是没有什么不可以包容进去的,正所谓“艺多不压身”。如果你能写一手好字,课堂上就大胆在黑板上书写你的情怀;如果你能“妙笔生花”,就要在课堂上展示一番;如果你拥有美丽的歌喉,你就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在学生面前放声歌唱。经常在学生面前“露一手”,不是自我炫耀,而是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老师,对老师的学识有更深的了解,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生快乐的同时我们也快乐了自己,努力做到不断给自己充电。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就必须有一桶水。所以,教师应不断充实自己,才能拓展知识,吸引住学生的眼球。这也是上好美术课的前提和基础。2、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学生能够端正态度才是最重要的。教师引导学生端正态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教育学生不要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来学习美术,必须让学生彻底了解美术的用途,才能真正让学生走向正确认识美术的道路。要教育学生认识美术不仅仅是绘画,美术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举一些与艺术有关的生活事例让学生体会, 从而使学生能够端正态度来学习美术,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首先应开阔思路,增强信心,同时要降低难度。乐学才能知之,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是提高学习兴趣的第一步。学生一开始爱好美术,很大程度是美术的功能、好奇心和好胜心起作用,我们就要让功能、好奇心和好胜心充分发挥作用。学生的情绪和表情在绘画或欣赏美术作品过程中会很自然地表现出来,绘画或欣赏美术作品确实能给他们带来快乐,快乐就会与人分享。学生分享快乐的同时学会评价自己的美术作品和评价他人的美术作品结合起来,接受别人的评价,大胆地评价他人的作品,教师、同学、家长评价结合起来,给学生综合评价。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学生会更积极地思考、更高兴地学习。所以在课堂上要营造一种轻松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对课堂有念念不忘的感觉,让学生喜欢上美术课,爱上美术课、不上美术课时想念美术课。
偷梁换柱计的其它引用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七回:“偏偏凤姐想出一条偷梁换柱之计,自己也不好过潇湘馆来,竟未能少尽姊妹之情,真真可怜可叹。”
案例清朝康熙年间,有一粮店的朱老板打算把秤调小,以提高利润,他让小儿子把制秤的王师傅请来,摆了一桌酒席,酒过三巡后,王师傅问朱老板打算制作什么秤,朱老板说:“十五两一斤的称,这是定金。”说着把沉甸甸的五十两银子递了过去,王师傅勉强的答应了,当时的计量单位为十六两一斤,朱老板的小儿子并不同意这样做,他认为:这样只能骗一时,过不了多久人们就会察觉出来,不会再来买粮食,粮店也就黄了。但他没有立即表明自己的态度,当朱老板让他送王师傅时,出了二门后,他悄悄地对王师傅说:“我父亲刚才说错了,其实想让您做十七两一斤的秤。”说着把一块足有七十两的银子递了过去,并对王师傅说:“给你添麻烦了,请您笑纳。”王师傅愣了一下,接过银子,告辞走了。三天后,朱老板的小儿子取回了秤并用在柜台上。又过了一个月,朱老板上店里看生意时,一个小伙计对他说:“老板真是有福,隔好几条街的人都上咱这买粮食。”朱老板一听,心里特别高兴,但没有细想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来。一晃到了年底,盘帐时比往年多赚了五千多两银子,当朱老板神秘地把因为秤上少一两才赚这么多钱的秘密告诉家人时,他的小儿子突然跪下了,在场的每个人都是一楞,朱老板的夫人忙说:“孩子这是怎么了,快起来。”小儿子没有动,只是磕头请求父亲原谅,当朱老板问什么事时,小儿子把让王师傅改秤的事说了一遍。朱老板听后大吃一惊,让大儿子把秤取来,验证果然是多一两。第二天,朱老板对全家人宣布,小儿子升为店里的掌柜,负责店里的经营。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