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东战争对中国油价上涨的影响

2.2015 年初的原油价格是短暂的吗?有持续性吗?

3.95号汽油步入9元时代,你会因此考虑买新能源车吗?

4.日系粉必须背诵的故事:当初本田雅阁凭什么能横扫美利坚?

5.有个性的团队口号

中东战争对中国油价上涨的影响

油价涨跌口号是什么-油价上涨语录

从2004年开始,国际石油价格就一路上涨,两年里价格翻了一番,且涨势未停。眼看着油价小步勤挪、钝刀割肉,西方大国嘴上着急,实则内心镇静。因为石油小刀割下去,它们疼得有限。

危机是最好的老师,欧美日诸国已经被教训了三次,如今早已有备而来。现在轮到我们来反思我们的能源政策、发展模式了。

与前三次石油危机相比,本次油价波动原因不同,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还不明朗。历史上的三次石油危机皆源于战争,油价突然飙升,对经济杀伤力强大。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1974年)的起因是中东战争,油价上涨4倍,触发了二战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第二次石油危机(1979—1980年)的起因是两伊战争,价格猛涨3倍,让美国GDP下降了3%,并引发拉美债务危机;第三次石油危机(1990年)是因为海湾战争,油价上涨3倍,拖累全球GDP增长率在1991年降到2%以下。

而本次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是供求失衡,一些地区冲突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中国的石油进口量未来几年将会继续增长,换句话说,中国正遭遇着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阵痛:能源短缺加石油依赖。增加战略储备是我们可以从西方国家借鉴的应对之策,例如,美国政府从1977年正式开始储备战略石油,预计以后将逐步增加到10亿桶。而日本政府拥有的战略石油储备量可供全国使用92天,民间储备可使用79天,加上流通领域的库存,日本的石油储备量足够全国使用半年以上。

近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高油价有助亚洲推进经济自由化”的文章,作者认为目前的高油价将迫使中国、印度、泰国和印尼等发展中国家调整自己的能源政策,包括取消补贴和价格管制,把石油定价权交给市场。文章认为,政府对石油价格实行补贴和管制,消费者面对的不是真实价格,导致石油依赖。这种观点有其道理,中国的石油政策是从生产到价格的全程垄断,久为各方诟病,结果是价格涨跌都有人叫唤。

高油价还可以激发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创新。自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以来,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便开始调整产业政策,把能耗高、污染重的产业向海外转移,重点发展低能耗的产业、开发低耗能的产品。以美国为例,在2000年,信息技术产业占美国GDP的比重已上升至30%。当年的石油危机甚至造就了现在日本小排量汽车的风靡世界,直接导致了丰田的如日中天,通用、福特的日薄西山。而中国作为传统制造业的输入国,多年来过于注重外资数量,且缺乏高油价逼出来的创新,因此使能源消耗量暴增,能源利用率低下,污染严重。

对于替代能源的开发,客观地说我们动手太晚了。也许是大家都没意识到中国的经济能发展这么快,没想到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增长这么快,多年来,能源多元化政策更多地流于口号。亡羊补牢,毕竟好于什么都不做。从最近一两年来中国去海外找油的行动中,从最近提出的一系列核电、水电开发计划里,我们还是看到了希望。希望石油不会成为卡住中国经济发展脖子的黑手,希望未来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大幅波动的时候,中国不再成为操弄市场的石油大鳄们的提款机,我们也能像欧美国家一样,有备无患,轻松应对

2015 年初的原油价格是短暂的吗?有持续性吗?

原油

供求关系决定原油的价格,除非作为能源消耗大国的中国在今年下半年经济出现明显好转,否则在未来一年需求端大幅改善的可能性不大。供应端是影响原油价格的关键,目前欧佩克的领头羊—沙特 2016年饱受赤字困扰,经济下行,本币大幅贬值,陷入了两难的局面,减产,又怕给其他产油国有机可乘,趁机抢占市场份额;不减产提振油价又令国家收入减少,入不敷出,赤字高企。作为欧佩克主席国的沙特,如果能联合其他欧佩克产油国减产以提振价格,对其经济是有非常大的帮助。伊朗在2016年原油出口解禁,已经计入价格之内,真正的实施对原油价格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就算有,也是买预期卖事实。

原油终归是一种商品,始终有其价格,不可能一直跌到价格为零。原油虽然下行趋势未变,不排除还会下跌到30美元/桶下方,但做空的空间已经被严重压缩,我们不建议做空。做多需等右侧,千万别猜底。如果在需求端(中国)没有明显改善预期的情况下,预料原油2016年将会在28-50美元/桶之间底部区域震荡,不排除短线拉升,但持续性可能不长。

主要风险事件:欧佩克成员国联合减产或中国经济有起色。

95号汽油步入9元时代,你会因此考虑买新能源车吗?

最近的各种情况造成汽油价格骤升,95号汽油甚至已经步入了9元时代,很多人开始考虑购买新能源车,对于我本人而言,不会因为这个考虑购买新能源车,原因如下:

1,新能源车的性价比现在还有待提高

新能源车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了,但是之所以一直没有完全普及是有原因的,主要有如下几点:

新能源车

(1)? 单车价格高,新能源车有纯电动车、油电混合动力车、氢气燃料版本车等等,单车的价格比同级别的汽油车高出很多,虽然新能源车没有购置税,但是取消了之前的补助政策后,单车价格依然是让很多人觉得太贵。

(2)? 更换电池的成本高,新能源车电池的寿命和传统汽油车的发动机相比是相对比较短的,基本上电池到年头了,更换电池的费用和重新换车差不多,整车的残值几乎为零,传统汽油车还是能有一部分残值用于二手交易。

(3)? 新能源车续航时间短,特别是纯电车,里程焦虑简直是让人抓狂。油电混合车虽然续航时间长些,但由于技术不成熟,单车价格高等,所以性价比更是不太让人看好。遇到冬天气温低的时候,电池的性能下降,续航里程会进一步缩短,使用起来很不方便。

(4)? 充电桩等设备不足的问题导致无法随时充电。众所周知汽油车发展了百年,加油站几乎到处都是,行驶过程中随时可以加油,几分钟就可以加满油继续行驶,但充电桩不仅少,而且目前最快的充电桩要充满也需要2个小时左右,等待的时间太长,不适合长途行驶。

2,汽油的价格不会冲到天上,高油价是一个短期现象

目前汽油的价格突增主要是由于国际形势和市场环境所致,可能会继续上涨,也可能会很快下跌,或者持续很久再有调整,无论怎样,都是一个短期现象,随着国际局势的稳定,汽油价格会回到一个合理的水平,所以高成本的油车使用成本不会一直这样下去。

总的来说,新能源汽车有着很多优势,而且未来一定是会替代传统的汽油车,很多优势也是汽油车无法比拟的,比如说节能、环保,毕竟用电的成本还是比汽油低多了,百公里普通家用汽油车耗油怎么也得6-7个,相当于70元左右,而同样的电车可能只需要几度电,折合后十元左右。而且也没有尾气污染等影响环境的问题,但现阶段相对而言还是传统汽油车性价比更高一些,希望以后新能源车的技术改进能够解决这些难题,让大家都放心使用新能源车。

日系粉必须背诵的故事:当初本田雅阁凭什么能横扫美利坚?

1959年,经过11年拼杀的本田已经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车制造商,创始人本田宗一郎正对进军汽车领域蠢蠢欲动。但本田汽车计划刚刚启程,政府那边便传来噩耗。

1961年日本通产省提出了集中国内汽车企业资源组成三个大汽车集团的汽车产业振兴方案,希望以国家力量调控日本汽车产业避免内耗,具体方法为将当时8家汽车企业整合成大批量生产、微型车和特种车三个集团,同时禁止造车新势力出现。虽然成形的《特定产业振兴临时措置法案》在1963年才提交国会审议,且经过三届国会讨论也没有被通过,但却直接促进了本田汽车的诞生。

因为竭力反对的同时,宗一郎也深知,反对光靠吼没用,必须要拿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汽车产品,因此全力投入汽车研发中。发力的本田一边从1963年开始逐步量产S、N、T系列民用车,一边通过竞逐F1来证明自己在汽车领域也是有地位的。

这就是本田的六十年代,F1领域的冠军成绩让这个汽车届的小学生名声大噪,但在民用车领域车型少、企业体量小、家底薄也是无法回避的事实。相比之下,丰田和日产不仅有了丰富的产品线,更在50年代就已出海去美国试水。

1.?美国的平行世界

而在太平洋的东侧,二战后美国正处于战后黄金时代,经济总量从1961年的5233亿美元上升到1971年的10634亿美元,世界上没有比这里更繁荣、富足的地方了。

名流政要和影星们开着凯迪拉克Eldorado、林肯Continental在大都会纸醉金迷,五米多长、两米多宽的车身堪称尺寸方面的穷奢极欲,亮晶晶的镀铬、只在乎美感的高耸尾翼、高调鲜亮的车身和内饰皮革颜色都在彰显财富和身份。

战后婴儿潮中长大了的年轻人开着福特Mustang、雪佛兰科迈罗、科尔维特、庞蒂克GTO用沥青上的轮胎印来释放青春的荷尔蒙。这些车很便宜,但轮拱上凸起的肌肉、机盖下强劲的V8引爆了年轻人的需求,马力、加速和轮胎下的青烟和歪歪扭扭的车屁股是年轻人关心的事情。

普通轿车也是尺寸豪放、动力夸张。雪佛兰BelAir、福特Galaxie、克莱斯勒300等全尺寸轿车是美利坚人民的日常,各个品牌提供有大量车型,车长五米三四起步,排量动辄7.0,双门、四门、敞篷、硬顶甚至旅行车等形式和配置给了美利坚人民极为丰富的选择。

中型车也有一些选择,比如福特Fairlane、别克Skylark、庞蒂克Tempest等。当然虽然美国厂商们自称中型车,但和今天中型车的概念完全不同,这些车依然有着车长5米左右的体型,动力依然以3升以上L6/V6和4-5升V8为主。

当然,身材紧凑的车型也不是一个都没有,用放大镜仔细找找还是能有的,比如雪佛兰Corvair、Nova和福特的Falcon。这三款车车长都在4.6米附近,和同期的第三代丰田皇冠相近,但是皇冠最大动力为2.25升直六,而这三者中最小动力也为2.4直六,后两者更是有4升以上V8。

所以,此时美国汽车没有节制一说,除了丰田Tiara、Corona、花冠、日产1000、410、大众甲壳虫、Karman?Ghia等进口车型,美国本土车企不知小车为何物,也没有人在意油耗,人们一边喊着“Make?Love,?not?war(要,不要作战)”反越战,一边享受着黄金年代下的舒适生活。

但事情在慢慢起变化。

2.?本田登上汽车舞台

成功不一定总是苦苦追寻,而往往是做好自己的同时等待机会。本田就是这样。

美国联邦政府1965年制定了汽车污染防治法,本田发动机性能负责人八木静夫嗅到了不一样的味道,一来收紧的汽车排放标准会影响到未来本田的出口车型,二来日本本土的排放政策也会跟进。于是本田成立了10人规模的大气污染研究小组,开始收集信息。

1966年日本运输部提出了汽车有害废气的排放标准,1967年8月开始实行公害对策基本法,1968年开始实行大气污染防治法。这样的背景下,本田内部终于成立了大气污染对策研究所。

1970美国年通过了令所有汽车厂商震惊的《汽车公害对策法案》,即著名的“马斯基法案”。法案规定1975年起销售的汽车一氧化碳、碳氢化物和氮氧化物要下降到当下的十分之一,这样的标准的严格到所有厂商都觉得不可能实现。而本田宗一郎看来,新的规则把所有厂商拉到同一起跑线上,这对弱小的本田来说是个机会,于是本田紧锣密鼓的开始研制低排放的发动机,也就是后来著名的CVCC发动机。

控制排放、降低污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好的办法是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产生,但囿于当时的发动机控制技术,这几无可能。污染物的产生源于汽缸内汽油恶劣的燃烧情况,理想的燃烧情况是汽油和空气按照1:14.7的比例混合均匀,这样刚好汽油烧完、空气用尽,但实际做不到这样精准。同时,混合的空气和汽油在汽缸内分布并不均匀,从火花塞点火到火焰传播也有复杂的微观过程,至今我们仍然在不停地优化汽缸内混合气的燃烧过程,比如耳熟能详的创驰蓝天X、可变压缩比VCT、高滚流比高速燃烧等等。

但在当时,由于ECU控制的电子喷射技术还没兴起(博世D-jetronic刚起步),发动机供油方式仍以化油器为主(极少数机械燃油喷射),因此空燃比无法精确控制,排放污染居高不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几乎所有汽车厂家都在尾气后处理即用催化器转化方向上下功夫,而本田认为催化器在振动、高温等状态下耐久性是个问题,便探索其他方向。

受到柴油机的启发,本田找到了主副燃烧室的方法,即高浓度在混合器在副燃室先燃烧,再在主燃室实现稳定的稀薄燃烧,这样一来充分的燃烧就从源头降低了污染物,本田称此技术为CVCC(复合涡流调速燃烧)。1972年,CVCC发动机正式发布,并通过美国EPA的检测,本田第一个研发出了满足马斯基法案的发动机。

3.?初代雅阁一炮走红

CVCC的成功是本田修炼内功、提升自己的结果。CVCC发动机刚获成功,本田崛起的机会就来了。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为了打击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宣布石油禁运,欧美不仅油价大涨,石油短缺让很多加油站无油可卖。人们开始意识到原来自己热爱的全尺寸V8汽车是如此的费油,而有一辆省油的汽车是多么重要。

于是,原本对如何打动美国消费者思前想后的本田简直躺赢,装备了CVCC发动机的思域在1975年登陆美国后销量上涨非常快。但是本田也深知,本田需要比思域更高阶的产品,于是671项目(即雅阁)在1972年就已经开展。

为了适应欧美车速较高的市场特点,雅阁的一个核心开发目标是在以130km/h的速度巡航时,车厢噪音不超过70分贝。这个标准比思域高了不少,因为思域在100km/h时噪音就达到了70分贝。同时,被1300/145车型拖累的本田财务状况也不允许雅阁通过过高的成本来实现更高舒适性、豪华性,因此雅阁要尽可能多的与思域共享零部件。

1976年,第一代雅阁诞生了。因为美国市场调查表明2.0以下排量小车中两厢车也是很受欢迎的,所以首先上市的是三门掀背版车型,外形和思域有些相似,但是车头换成了美国法规允许的4个5.74英寸圆灯,车头没有本田H标,而是黑色的中网上镶嵌着CVCC几个耀眼的字母。车身尺寸增大不少,长宽分别从思域的3731/1505mm增大到4115/1620mm,轴距由2200mm增大到2380mm。

第二年,三厢版的雅阁也开始在美国销售。三厢版尽管与两厢版轴距相同,不过车身明显增大,长和宽分别增大到4450和1620mm。虽然后排腿部空间未增加,但是横向空间更宽敞,巨大的后备箱非常实用,长长的后悬倒是颇有美国全尺寸轿车的味道。动力为1.6升和1.8升4缸发动机,最大功率分别为68马力和80马力。

雅阁上市后销量非常好,两厢掀背版的雅阁在1976年发布后的半年里就卖出了1.8万辆,第二年三厢版上市后销量猛增到7.6万辆,而后销量逐年上涨,从1978年到1981年销量分别为12.1、15.8、18.6和17.3万辆,这表明初出茅庐的雅阁立刻受到了美利坚人民的欢迎。

4.?准确而巧妙的市场空当

雅阁的成功可以归结为恰当而巧妙的定位,粗暴点说就是利用自己的产品优势插入了竞品们的产品空当。

雅阁的省油性是最大的竞争力,其EPA综合工况油耗可达42mpg。与省油相辅相成的是雅阁的机械素质。为了提升性能,雅阁前后桥均为麦弗逊独立悬架并采用了子午线轮胎而非斜交轮胎,在减小滚阻和提升操控方面更进一步,比很多采用整体桥式后轴的车型舒适性更好,高配车型还有液压助力转向。

配置方面,雅阁非常慷慨。初代雅阁喊出了“We?make?it?simple”的口号,而它也确实做到了。雅阁越级的标配了绒布座椅、车载收音机、转速表、间歇式雨刷、后窗雨刷和电加热除雾,尤其是设置了车内的后备箱开启开关,极大的方便了后备箱取放物品。

除了省油、实用的产品素质,雅阁还找到了一个竞争对手非常少的区间。日本同乡中,达特桑蓝鸟610和丰田Corona是比较接近雅阁的对手,但二者都是上市三年的旧车型,外观和实用设计上都不够新潮,更重要的是这两台车虽然轴距比雅阁长,但是更短的车身长度和纵置后驱的布局让前置前驱的雅阁依然不落下风。

美国制造商方面,虽然70年代石油危机后出现了一批“克制”些许的小型车,但是似乎技能树点得都有些偏。比如雪佛兰Vega、Monza、Chevette,AMC?Pacer、Hornet、Gremlin或是福特Pinto,虽然身材都短于4.6米,有的甚至接近4米,但是仍以前置后驱的双门掀背版为主,动力仍有大排量“封建残余”,加之缺乏小型车的经验,这些车在油耗、便利性和故障率方面都不可与雅阁相提并论。

因此,自身优秀的素质加准确的定位,让雅阁在美国迅速打开了局面。

5.?最早扎根美国的日本车

转眼到了1981年,雅阁该换代了。第二代雅阁依然有三门两厢和四门三厢两种车身形式,车身尺寸上与第一代相仿,但是轴距增加到了2450mm,造型更为硬朗,头灯改为四个6.5?x?3.9英寸的矩形灯,定速巡航、可变助力转向、Electro?Gyrocator导航系统、4速自动变速箱等新技术开始装车。但这些不是最重要的_——第二代雅阁最重要的点是扎下了美国制造的根。

1971年8月,美国政府发表了美元防卫政策,日元开始逐渐升值,这对海外市场销售额占6成、尤其非常依赖对美国出口的本田来说是个打击。时任副社长藤泽武夫就表态说“如果不以新的想法考虑今后的生活方式,今后也会因为外部压力而受到反复打击。引进技术、大量生产、合理化的出口剧增这一模式已经遇到了瓶颈,我们必须考虑一些新颖的做法。”

1973年的石油危机也严重影响了日本的经济发展,因此“让生产更为分散、更国际化,让产品在需要的地方生产”的理念开始在本田内部流行。具体到美国而言,在美国生产能增加当地就业和税收、减少美日两国贸易逆差,进而减少美国政府和市场的阻力。于是1974年本田便着手研究在美国建厂投产的可行性,研究的重点在于成本控制和品质一致性。

为了为美国工厂项目让路,本田甚至在思域产能紧张的局面下停止了灵鹿工厂第二生产线的建设,就是为了从长计议、一心出海耕耘美国。时任社长河岛这样说“现在思域的销路确实很好,本田的汽车事业终于要在思域上发芽了,但在国内,无论销量还是资金我们都没有信心和先发制人的机会来获胜。比起这种无用的竞争,我想在现在这个时期,我们更应该在最大的市场美国决胜负,应该在日本汽车制造商还没有出现的美国,建立一个摩托车工场甚至汽车工厂。”

经过周密拜访了很多经销商、政府官员,参观了福特等车企的工厂设施并调研了厂址、配套等可行性,本田终于在1977年于俄亥俄州建立了产能为6万辆的摩托车工厂。

1979年6月,在OPEC大会上基准原油价格大幅上涨,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这又促进了本田在美投产汽车。1980年1月,本田在摩托车工厂旁开建汽车工厂,投资2.5亿美元,产能为年产15万台,1986年建设第二条生产线,总产能达到了30万台。于是从1983年开始,雅阁开始有了“美国户口”,这也是处于贸易摩擦中美日双方政府都喜闻乐见的。

从1981至1985,第二代雅阁在4年的生命周期中销量继续上扬,1985年的年销量已经达到了26.8万辆,是最热销的日系轿车。看到雅阁成功的丰田心急不已,把老旧的后驱Corona车系停掉,对标雅阁的凯美瑞车系在1983年上市,1985销量为12.8万辆;日产Maxima在1982年上市,1985年销量仅为9.9万辆。显然,这两位已经落后了雅阁多个身位。

6.?问鼎美国轿车市场销?

1985年,第三代雅阁诞生。经过前两代的成功,第三代雅阁更为得心应手。美国市场上,第三代雅阁完全以四门三厢为主,还在四门轿车基础上衍生出了双门Coupe车型并返销日本本土。第三代雅阁尺寸明显加大,轴距增加到2600mm,长宽分别增加到4565和1694mm,空间更为宽敞,外观和内饰布局更为简洁,动力增加了2.0升发动机。底盘也大幅改进,前后悬架均从麦弗逊式改为双叉臂式,完全为了提升驾驶动态而来。

前两代的用户和口碑基础加上大幅提升的产品素质,第三代雅阁销量继续上涨,从1986年的32.5万辆一直涨到1989年的36.3万辆。就在这一年,雅阁销量超过雪佛兰Cavalier、Celebrity和福特Escort这三位美国本土的热门车型,成了美国市场上销量最高的轿车。

取得这样的成绩着实不易,因为经过近10年的迷茫,美国厂商也开始慢慢回过神来,推出了多款前置前驱、尺寸紧凑、空间和油耗表现都不错的车型来和雅阁、思域、卡罗拉等车型正面竞争,这些车还有价格和经销商数量方面的巨大优势。

以1986年价格为例,福特Escort的价格为6700美金到9100美金,EPA综合油耗为23mpg;雪佛兰Cavalier价格为7000美金到1.1万美金,EPA综合油耗为22mpg;车长4.8米、排量2.5升的雪佛兰Celebrity价格为1.1至1.2万美金,本田雅阁的价格为1.1至1.5万美金,EPA综合油耗为24mpg。

显然,在油耗优势不是十分明显但价格明显高的情况下,雅阁仍然成为了销量冠军,这表明本田雅阁的销量成绩含金量非常高,也表明经过十余年的耕耘,雅阁在美国市场上已经深入人心。

自此,雅阁一直保持着年销量30万辆以上的成绩,一直处在美国轿车销量的最前列直到如今。而雅阁的脚步也从来没有停下,占领美国市场后,雅阁自第四代开始把目光瞄向了潜力无限的中国市场……

文|mon-mon

图|网络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有个性的团队口号

凡事自省,检讨改进。以下是我给各位读者分享的有个性的团队口号39条,欢迎阅读与收藏。

1、争取一个客户不轻易,失去一个客户很简单。

2、在创业的道路上,我们没有退路,最大的失败就是放弃。

3、快乐14,九月争优,勇争上游。

4、诚心对他人,信心对自己,耐心对事情。

5、客户驾驭奔驰,公司收益奔驰。

6、管理应该从这里开始,并持续下去。

7、文明用语、礼貌待人。

8、志同道合,携手并进,共创辉煌。

9、团结拼搏务实高效、团队口号霸气的押韵的。

10、荣誉来自发奋,进步来自勤奋!坚信自我,永不言弃!每一天进步一小步,日积月累跨大步!

11、凝心聚力提精神,争创业绩促跨越。

12、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齐头并进,再创辉煌。

13、与团队一起,成就更多精彩。

14、与团队在一起,一心向前冲!

15、不是网络众多,不足以体现中国xx。

16、心手相连,同心并进!

17、持之以恒,业绩骄人。

18、快乐工作,心中有梦!

19、坚持不懈,永葆佳绩。

20、心向一处靠,劲向一处使。

21、努力奋进,多做少说。

22、团队一心,成就非凡未来。

23、团结一心,其利断金;众志成、飞越颠峰。

24、市场竞争不同情弱,不创新突破只有出局。

25、打造一流的`团队,争创一流的业绩。

26、队名:志胜。口号:壮志凌云,胜利在握!

27、坚持不放弃,每天进步一点点。

28、一心一意打造精品,尽职尽责服务社会。

29、用我们行动连接你我他。

30、以人才为根本,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保证,以服务为宗旨。

31、我们网络永不堵车。

32、讲团结,发扬团队精神;重科技,以科技促发展;强管理,向管理要效益。

33、敢于竞争、善于竞争、赢得竞争。

34、超越自我、追求卓越。

35、"高、真、无、优"谐音为"高枕无忧":即工作高效、服务真诚、无私奉献、优质服务。

36、有一种友好的方式叫做依赖, 有一种尊重的方式叫做沉默。

37、有措施的管理是空谈,没有计划的工作是空洞。

38、一鼓作气、挑战佳绩,第一、第一、第一!

39、你争我强做业绩,腰包鼓鼓旺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