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内既然要鼓励消费为什么还要大量的消费税?

2.[原创]政府从未说过要降低房价,如何指望房价不升?

3.中国经济将会怎么样

4.对节约型社会的经济学诠释:用经济学解释节约

国内既然要鼓励消费为什么还要大量的消费税?

水价电价油价降价-水价和电价

应该承认,你的看法的确有些道理,但是过于偏见了。

征税的问题,我们从正反两方面来看,一方面他的确是公众购买力的一种损失,但是另一方面,税收也是国家行使其职能的必要的基础。

所以税收是多是少是需要从多方面考量的,比如,你说小孩或者老人或者失业者买一个面包、用液化气等等都要间接交税,这是事实,但是国家征收了这些间接税很大一部分都是用来转移支付,也就是用来救济那些穷困民众了~~而且,富人买的多相对的交的税也多,这也是一种收入调节方式。

呵呵~~~水电油这个东西,更是不能这么看,的确我们应该承认,当前我国存在资源税的缺陷,但是,你想想,当国际油价150美元的时候,国内油价有这么高么~~可以说那时候中石油中石化都是在赔本做生意,但是他们又都是公众企业,是要对投资者负责的,所以这部分政策亏损只能用国家补贴来弥补。

电价的问题,或者还有水价,现在都要涨或者都已经涨了,的确对老百姓生活造成了一定得压力,但是,从另一面来说,我国是个缺水的国家,也是一个电力资源紧缺的国家,假如水电价过低,那么价格实际上就不能反映出市场的真正供求关系。你想想水价这么低你可以浪费,假如水价提高几倍,你还敢浪费么~~这场公共产品市场定价的运动可能也有其弊端,比如增加了公共企业的暴利啦之类,但是初衷是正确的,的确就是应该涨价,水电就是应该节约的来用。所以这也不能一概而论。

所以说啊,不要被现在的电视上的言论误导,拉动内需很重要,但是同时也要注重平衡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当前税制,定价机制都还有很多欠缺,但是我们需要有大局观。

[原创]政府从未说过要降低房价,如何指望房价不升?

国家的政策,不打折扣执行的只有北京一地,其余地方要不就拖着不出台细则,要不就出台一些与国五条并不一致的细则,所以有专家说现在“政令出不了中南海”。国五条虽然是希望遏制房价,但细细回忆一下以往的类似措施,再看看国情,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房价不可能下降。原因是:1)令人诟病的“土地财政”直到今天,根本没有一点政府正式批评的信息,不批评就意味着不会改变,加之很多地方政府财政欠账,中央政府无力一一解决,如果再把土地财政改变了,从哪里能搞来巨额帮助还账,少了卖地收入,又能从哪方面搞来代替的财政收入?外国不靠土地财政,他们靠什么,其实我们可以借鉴,但是我们的政绩考核指标比他们高得多,所以借鉴外国的方法不足以应付考核指标。2)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卖一块少一块,土地的稀缺性决定了地价的不降。最近媒体透露的政府一边采取措施“打压”房价,却一边提高地价就可以说明问题。3)上届政府许诺的建设多少千万套保障房没有完成任务,没有足够的低价房来调节市场。公租房刚刚启动不久,供应规模离需求相差太远。5)虽然做出来到2020年人均收入翻番的承诺,但是如果不控制物价,物价也跟随翻番或少翻一点,房价照样不会长期停止在一个水平上。6)中国的价格变化规律基本是上涨了就不可能再跌下来,汽油价、水价、电价、燃气价、邮票价、出租车费、公务员和垄断企业员工的收入及行政收费等,只要不会因为天气季节变化而影响质量的商品或产能过剩的产品的价格,上去了就不会在降下来。7)中国的投资渠道有限,银行存款与债券明显贬值,股票、基金、外汇、期货、保险等规则不明朗,还有相当的暗箱操作现象,个别项目还有哄骗拉单的行为,信誉度不高,风险很大,所以投资房产仍然是人们比较依赖的投资方式。8)限购一刀切,不论房子大小,不论离市中心远近,不论家庭拥有的面积而简单地以套数限购,人为地将丰富的商品限购成稀缺商品。9)迟迟不启动“官员财产公示制度”,妨碍了通过反腐的手段来释放更多的房子,捂盘一定会推高房价。10)迟迟不处理小产权房,众多的小产权房不能正式上市,也就不能稀释房价。11)房地产发展牵涉到很多行业,如果遏制房地产的发展,必然会同时遏制相连的产业如建材、装修、电气水暖设备、银行贷款、货运物流、家具、百货、家电及家电安装、电梯、物业、保安、绿化、底层商业等等,中国官场靠GDP显示政绩,自然不会轻易把容易产生GDP的房地产果断地大规模地收缩起来。12)政府从来没有表态说过要降低房价,他们的表态都是要“稳定房价”,或遏制暴涨势头,或让房地产的数据有所改观,即使多年前广东某信誓旦旦地说“要降房价政府有的是办法”(大意),但事实上却使不出来,现在能使出来的国五条限购或某地的限制售房利润等都属于违反市场规律的临时作秀之举。13)中央现在缺乏决断的权威和效力,很多问题都处理不好,如削减官员权力,构建防腐制度,实行官员财产公示制度,削减三公消费,杜绝政府财务违规(审计年年有问题),环境空气污染日益恶化,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煤矿安全始终不能改善,政绩考核催生大量违法行政,官民待遇鸿沟始终巨大,垄断国企依然严重垄断,执法不公十分严重,行政公开远未推开等等。以上各条,每条都难以支持把房价降低,更不会确定一个回归标准。所以,如果把希望寄托在政府出台各种有效措施去把各地房价降低到“合理”水平,一是这个水平很难确定,二是根本不实际。纵观各种遏制房价措施的效果和国外的先进经验,如果想要把房价遏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最好的办法是1)给每个居民分配30平米的免税购房指标(给出指标政府并不需要投入成本),不论官民,如果购买超过免税指标面积的房子,一律按超标多少分类征售房所得税,如超标20平米征超标部分的20%;超50平米征40%;超100平米征80%(细节应立法制定)。具体是:如一家三口,免税指标就是90平米,如果他们总共有120平米的房子,超标的30平米在房子出售时需交20%售房所得税。如果这120平米是一人所购的,就是超标90平米,房子出售时需交40%的税。2)但是对于北京上海重庆特大城市,应该还有其它灵活措施配合:具体是靠近城区的超标房子如上述正常征税,远离城区的房子根据远离的距离减税甚至免税,如北京的五环之内正常征税,五环以外六环以内可以适当减税,六环以外可以不征税,这样的分别对待,可以把人口分流到市区以外的卫星城。3)还有一点,所有遏制房价的措施都是为了改变炒房抬价现象,为了不会误打改善型需要的群体,应该放宽大户型的征税标准,如一家三口有两套分别为40、60平米的房子,总面积已经超过10平米,售房时需交规定的税收。他们为了改善住房条件,卖掉两套再买一套140平米的房,按面积140平米就超标50平米,但超过140平米的大户型不是倒房的类型,所以,为了鼓励适当的改善,如果只有一套房子且超过140平米的,超标部分的征税应该适当减少,还有别墅型的房子,也不是炒房的类型,这些大户型的房子应当放宽征税标准。以上措施,既公平地给予每一个人同样的免税待遇,只要你愿意,你还可以随意购买多套房,但不同比例的征收所得税,可以抑制炒房的动机。已经有了多套房的,由于税收抑制利润的作用,持有多套房也不会带来可观的利润,反而持有越多利润越少,所以不会再有积极性持有或更多购入,炒房的情况就得以改善。有钱的人可以随意购买多套,想改善的人也可以改善,认定房子保值增值的也可以操作,在这样没有限购的环境下,房产商不会大量收缩业务,相关产业也不会因为房产的收缩而减弱发展,就业也不会受到巨大的波动。不限购也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外人也就难以拿我们限购的问题在国际上做文章。4)当然,即使每人都有免税指标,但并不意味人人都能买房,经济困难的依然需要寄希望与政府的公租房或保障房,帮助困难群体是政府的责任。所以政府必须坚持多盖公租房和保障房,公租房和保障房可以改变目前的集中建设的策略,立法规定城区楼盘的建设一定要承担一定比例的公租房或保障房,建好后由政府收购分配给困难群体。这样政府就不用专门划地,也不用费心耗神搞开发,也减少通过项目贪腐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公租房和保障房不会再在远离城区的地方而建,从而减少申请人的出行成本,切实解决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5)另一个有效的措施就是最终解决小产权房的问题,现在小产权房建不能建,卖不能卖,收不能收,罚不好罚,拆不能拆,大批小产权房不能释放上市,人为地加剧了房子的供应紧张。既然如此,我们倒不如快刀斩乱麻,承认已建小产权房的法律地位,只要使用五年后愿意补交一定的税费,就允许上市流通,这样,小产权房上市后就会加大房子的供应量和百姓的选择机会,供应多了,价格自然就会下来。6)尽快实行“官员财产公示制度”,以此制度迫使贪官放出不义牟来的多套房产,让那些房产回归公平的市场,既打击了腐败,又让房产市场健康发展。以上六个办法成本并不高,运作也不复杂,能否采用,关键就看当权者的决心,如果他们认为妨碍了他们利用手中财产继续牟利,自然很难得到他们支持。但愿新的决策班子能认真考虑,能真正从广大老百姓的利益出发,切实为老百姓解决好房价问题,老百姓重大的民生问题解决了,筑造中国梦的动力就会源源不断。

中国经济将会怎么样

缺少创新和制度监管的中国经济,

未来发展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如果我们能理清自己的脉络,

有壮士断腕的勇气,

将机体上的毒瘤除去,

中国经济自然不可限量,可惜

对节约型社会的经济学诠释:用经济学解释节约

建设节约型社会既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战略方针,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人们谈论比较多的是节约的紧迫性,如何在生产和生活中厉行节约,特别是在技术方法上如何有利于节约。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从理论上澄清一些认识,搞清楚一些重要的关系。节约应当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来对待,在倡导普遍节约的基础上要突出重点,要把运用经济手段促进节约扎根于节约文化之中,要把通过先进技术实现节约建立在合理的经济制度基础上。我国现在有13亿人口,今后高峰时将达16亿,地大而物不博,土地、水、矿产、能源各类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排在世界最后列。 例如人均耕地仅1亩多,为世界平约的1/3,还在不断减少,要养活这么多人难度极大。又如石油为世界平均的1/10,如果按美国现在的标准消费, 每年需50亿吨以上,全世界生产的石油都给中国用也不够。其它如水资源和重要的矿产资源无不面临危机。我们还很落后,还要通过工业化走向现代化,需要惊人的资源量来支持,不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道路,水荒、地荒、 煤荒、油荒、电荒和环境污染只会愈演愈剧,若再不更弦改辙,别说发展,恐怕将来难以找到一块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连子孙赖以生存的基地都要没有了。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只有建设节约型社会才是必由之路。

 一、“一般节约”和作为历史范畴的节约

 节约的涵义和节省、节俭基本相同,而节约和浪费(广义的浪费应当包括使用价值的损失和毁坏)则是对立的范畴。节约一般是指减少或者避免在人力、物力、财力(后二者构成物质财富)上不必要的、没有预期效果的消耗; 而浪费则是指对人力、物力、财力的使用不当或者没有节制。因此,提倡节约就等于反对浪费。节约既包括生产上的节约,也包括生活中的节约。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为了减少和杜绝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消费中的浪费。节约有其抽象的、一般的涵义,在任何经济社会形态中都有一个节约的问题。但是,节约也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一个具有历史经济规定性的范畴,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和不同的生产方式中,节约的目的、对象和方式都有所不同。在所有对立的生产方式中,对于所有者或者业主来说, 节约的对象都是物质财富(抽象的财富是货币) ,其主要着眼点都是为了减少生产过程中物质资料的支出,而劳动力的浪费和自身生活中的挥霍从来是无 所谓的。例如,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所谓节约本质上是资本的节约,资本家最关心的是资本成本的节约,包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实物资本和货币资本。不过首先,节约资本和节约劳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节约资本往往以浪费劳动和牺牲劳动者的利益为代价。为了节约资本,除了最大限度地利用一般社会力(劳动的社会结合力,科学和自然力)以外,尽量压低作为可变资本的工资。为了节约资本,一方面,尽量减少在劳动条件、劳动保护、劳动安全等方面的资本投入;另一方面,在工资既定的前提下,尽量延长劳动时间和加大劳动强度,甚至冒着很大的劳动风险。在资本主义国家的早期阶段,上述情况是司空见惯的;随着法律制度的健全和文明程度的提高,现在已经有很大改善。其次,节约资本和消费者的节约(资源和财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于资本家来说,消费者越是浪费,越是挥霍无度,市场上表现出来的需求越旺盛,盈利的机会和可能就越大。为了盈利,资本家甚至挖空心思鼓励和诱导不合理的消费。在不存在对立的生产方式中,特别是在高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形态中,自由时间和劳动时间之间对立被扬弃了。因此,正如马克思所说:“真正的节约(经济),劳动时间的节约=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555页) “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而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从直接生产过程的角度来看,节约劳动时间可以看作生产固定资本,这种固定资本就是人本身。”(同上,第 225-226页)可见,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节约的内涵和节约的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我国现阶段,从经济制度来讲不同于资本主义制度,节约不只是资本的节约,劳动的节约经济论坛也开始提到日程上来。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一方面,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后发展国家,采取市场经济形式,在很大的范围内和一定的程度上,生产资料仍然采取资本的形式, 劳动仍然采取雇佣劳动的形式(所谓“合同劳动”就是雇佣劳动)。因此,生产上的节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表现为资本的节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经济规律在这里同样会起作用。例如,在我国今天的中小型私营企业中,在建筑行业中,为了节约资本而压低工资、克扣工资、拖欠工资的情况,任意延长劳动时间和加大劳动强度的情况,置生命安全于不顾的情况,甚至生产有害于健康的产品的情况,等等,并不比早期的资本主义国家少多少,其中私营煤矿更是一个典型。另一方面,我国比重很大的固有经济和特有的管理方式, 由于缺乏产权约束和责任约束,也为浪费大开方便之门。

 二、经济节约和节约文化

 勿需详细罗列资料就清楚,我国的浪费比发达国家要严重得多。要建设节约型社会,最重要的是搞清楚浪费的经济社会根源,特别是要搞清楚导致浪费的特殊性原因。原因不同,减少浪费和实现节约的办法也应当不同。首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可以而且应当更多地以经济手段、经济政策促进节约和减少浪费。比如,为了实现资源的节约,可以通过适当提高资源价格(煤价、油价、电价、水价、等等)进行调节。如果资源价格偏低,就会诱导人们多消费,就有可能造成更多的浪费;如果价格调高一些,就会减少不必要的消耗乃至浪费。在这里,价格成了重要的经济杠杆。除此之外,利息率(所谓“资金价格”、汇率以及税率等,也是重要的经济杠杆。在很多情况下,经济手段和经济政策可以取得单纯的行政手段难以取得的效果。

 但是,在一定意义上,经济手段是作为外在的强制力量起作用,它不能解决人们观念上的问题,不能解决如何树立节约意识的问题。而恰恰是节约意识和节约观念具有基础的性质。在我国的儒家文化(孔孟之道)和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中,节约都是重要的内容。回顾我国解放前和解放初的农村家庭, 节约教育是经常性的必修课,而且家长对子孙、前代人对后代人都以身作则。 这种教育甚至是通过普通家庭妇女的朴素教育进行的。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儿童从小就在脑海中打下“浪费有罪”的烙印,而且令他们牢牢记住:即使是容易得到的东西(如水)也不应当浪费;即使生活富裕了也不能浪费。 然而在后来,特别是告别困难时期以后,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对节约教育的重视程度都有所忽视。虽然也有一些厉行节约的教育,但既不入情入理也不注重实际效果。甚至于我国还出现了一些相反的教育,教唆青少年如何超前消费,如何奢侈消费,如何即时行乐,等等。我们应当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应当把以经济手段促进节约和灌输节约文化结合起来,把经济节约建立在节约文化的基础上。在节约文化的建设方面,不仅要从对娃娃的启蒙教育做起,从学校教育做起,而且应当对在岗的领导者、经营者、管理者、劳动者,进行正确的节约理念的再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