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海运价格走势图_陆路和海运石油价格
1.可燃燃料如何储运?
2.国内油价暴涨,为什么我们不从俄罗斯大量购买低价石油?
3.管道石油战略中国石油管道路线
可燃燃料如何储运?
由于多数的能量应用都有具体的时间和地点条件限制,因此可燃燃料便于储运的特点使其备受青睐。事实上,火车、蒸汽船、汽车、飞机等的出现,一方面使运输业成为最大的能源消费行业,另一方面也更加突出了能源储运特点的重要性。再进一步说,能否将能源运至能源消耗密集区,对推动工业发展非常关键。在美国,钢铁城市多在煤矿附近地区发展,因为钢厂需要大量的能量,钢加工过程中的用煤量比铁矿石本身还要多,这样,将钢厂设在煤矿附近就会节约一大部分燃料运输成本。后来,随着油气在能源市场占据主要地位,其运输的便利特点才改变了钢厂选址的优先考虑因素。
煤是固体,故不需专门的集输技术,几个世纪前,用马车拉煤,甚至装袋由人力扛运,与搬运木柴或木炭差不多。新老接替时,新一定要在使用性能和储运方面尽可能与老接近,显然煤具有这种优势。
煤规模扩大后,煤矿入口处开始用倒煤场。最初的倒煤场只是个大箱子,煤车可将装载的煤倾倒进去,故倒煤场又名翻车场。对那种沿山壁向里挖的煤矿来说,倒煤场尤为有效:煤倾倒入煤矿出口处的倒煤场后,就存储在那里,直到货车将煤拉走;货车装煤时,倒煤场底部的圈闭门会打开,煤靠自身重力自动落入货车车厢。因为有了铁路,这项储运技术非常重要,目前已成为煤储运的主要设施,一般都位于煤矿入口附近,甚至露天煤矿也有大型的倒煤场,将煤卸入过往的铁路货运车厢中。虽然需要将煤举升进入倒煤场中,但这一过程耗时很短,倒煤场相当于煤现场又增加了一个储集场。
现代煤作业中,煤进入倒煤场前,一般将大块的煤进行粉碎,使其粒度相对均匀。粉碎可使最终燃烧的效率提高,可能也是煤零售前所需的唯一一道处理工序。煤通常含有大量的硫和矿物灰,销售和使用前最好能除去这些污染物,可是,这些污染物组分与含碳组分结合得很紧密,不易处理(偶尔煤中会有大块的黄铁矿,这种矿石主要含硫,可通过机械方法分离)。现代工业通常都使用粉碎的煤,但在20世纪初,市场上大块的煤非常受欢迎,因为这些煤块太大,无法通过分选筛,所以价格便宜,只是成本价。
煤的运输通常用直达货运列车,这种列车一般有100节车厢,每节车厢载重约100吨,在铁路与公路的交叉口,一位摩托车手等待一列运煤车通过时,煤车似乎望不到尽头。这种专门用来运煤的直达货运列车,将煤运至消费地点后立即返回(空返),再装满一车煤开始下一次的运送。运煤列车可以将煤运给1000英里外甚至更远的买主,目前,美国储量最丰富的煤田在落基山地区,当地因人口密度不大、耗煤量中等,因此这里产出的煤大多运往遥远的、人口更为密集的地区。
有水路的地方,驳船和货船也用来运煤。沿北美五大湖东部开凿的人工运河——伊利运河,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运煤。以巨大的相互连通的湖面运输网络为依托的廉价运煤(及运送其他大宗产品)的能力,推动了美国这一地区众多大都市的发展。水路运输比陆路运输更为有效,但不如陆路运输直接(天然水路的走向不利于运输,运河又很有限)。20世纪80年代,美国煤的运输中,驳船仅次于铁路,占运煤量的16%~17%(注2)。
运煤的内陆驳般与海洋货轮有一些区别。驳船是平底而不是“V”形底,且不是机动船。它的优点是费用低廉,可往返于浅水河道,缺点是,平底设计无法经受风浪,不适用于海洋运输,就是在经常出现暴风雨的五大湖区,其应用也非常受限制。
20世纪70年代,一种更为有效的运煤方式受到强烈关注——管输。管输实际上是人工开凿水路的一种变化形式,比任何地面运输都有效。一般情况下,管输是可以实现的,与其他需要笨重载体的运输方式相比,管输只需要移动货物本身。但是,煤是固体,因此需要运载介质,一般建议用水来做这种介质,因而出现了众所周知的煤浆管线。水介质的使用,将节约的车辆成本抵消了,但两种运输方式之间还存在着一个不太明显的区别,即内燃机驱动地面车辆的总效率很低,管输泵的操作效率要高得多。
煤浆管线的主旨是把煤磨成颗粒状,以形成煤浆或使煤在水中悬浮。由于煤基本上不溶于水,故需要一些表面活性剂来保持悬浮状态,煤与水的密度相差无几,有助于二者的混合,之后就可用泵将煤浆打入管线,输送给远方的消费者。最后在使用地点还必须对煤浆进行煤水分离。
煤的管输遇到的不可逾越的障碍是用水量巨大。美国曾有意在落基山地区与美国东部之间建一条输煤管线,但因落基山地区是半干旱地区,当地居民反对将其有限的水源供给更为湿润的东部地区。管线支持者们向居民们保证不使用饮用水,而是用打井的方法汲取盐水,但居民们质疑汲取地下水有可能影响地下水循环,甚至有可能使浅层淡水吸入加压盐水层。研究表明这种情形可能性不大,但无法确保一定不会出现,没有关于地下结构及渗透率规律方面的充分资料来消除这种可能性。比如,如果有一道未监测到的纵向裂缝将浅层与深层的水层相连通,浅层淡水有可能流入下部地层去补充产出盐水层。铁路公司基于经济利益也反对管输,但煤的管输最终夭折还是因为无法解决的水介质问题。最终,反对管输的一方通过否决煤浆管线的支配权获得了胜利。所谓支配权,是指依据法律,高速公路、公路和管线可强迫土地拥有者出租或出售其财产领地的通行权。
目前,布莱克台地(Black Mesa)管线是唯一一条有分量的作业管线,它从犹他州到加利福尼亚州,年运煤量500万吨,相当于每天一列半运煤列车的运送量(注3),迄今为止,大部分煤仍用铁路和驳船运输。煤形成后,已远离了其原始的植物状态,其储存简单直接,只需堆放即可,不会吸引来白蚁及类似的昆虫,但煤尘会引起环保问题,且煤存储区也是易燃危险区。
石油和天然气
流体能源的运输,尤其是陆上要比固体燃料的运输效率高得多,它所引起的短期问题也很多。在宾夕法尼亚州,石油工业的头十年,石油都是装在木桶中被运输的。早期的桶每桶可容纳42加仑石油,尽管早已不再使用,但至今还被用作石油的计量单位。德瑞克那口著名的井日产10桶,这无疑给当地的制桶人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机会,但设想一下,两年后出现的第一口高产井日产3000桶,这对制桶人来说又是什么样的影响?石油生产者们就是买桶甚至建储罐也无法储存这么高的产量,石油从匆忙搭就的容器中溢出,依山而下,流入溪流和河水。产量的增长超过了需求,很快容器就比其所盛纳的黑金贵重(注4)。
19世纪后半叶,道路设计主要针对马或双轮马车,城市中的道路多以鹅卵石或砖铺就。而石油工业开始的宾夕法尼亚西部山区,泥泞的道路妨碍了将石油运给消费者,当地将圆木横铺在路上,建成木排路,以抑制泥泞,便于重负荷的拉油车通过,这种路减少了拉油车陷入泥潭的概率,但却无法持久。
油从井里涌到地面,最初阶段基本不受控制,油桶短缺、拉油车运送速度缓慢,将石油工业的发展带到了瓶颈。大量的油被阻在井口,常常有油溢出储罐的现象,因为早期的自喷井一直自然放喷,直到压力衰减为止。在德瑞克以前,也有石油生产,但只是从溪水表面撇出天然渗出的油,完钻的第一批井使产量大增,从地面集油在本质上与早期的天然撇油并没有大的区别,有些产油者甚至将沟壑拦上坎,形成储油池。下游的农民显然不赞成这项技术,当时虽没有什么环保规定,但多数作业者都会自觉地、尽可能地将其产品收拾得较为干净。
木桶越来越短缺,储运量增长极为迅速,没有多久,就铺设了第一条输油管线。1863至1865年间,安装了众多的油田集油管线,这些管线与一条主管线相连,主管线将油运至铁路首站。第一条大型管线名为潮水(Tidewater),将宾夕法尼亚西部的产油区和宾夕法尼亚东部边界以及里丁(Reading)铁路油库相连,该油库位于威廉港(Williamsport)东109英里处,1879年5月该管线投产。此前所建管线最大管径为3英寸,没有哪条管线长度超过30英里,且也没经过地形变化较大的地区,潮水管线长度增加了两倍,创当时管线长度之最,管径为6英寸,且在隆冬时节穿越了阿巴拉契亚山脉(the Appalachain Mountain)(注5)。
铺建这样一条管线的动机并不是为了提高效率、环保或节约成本,而是为了打破J. D.洛克菲勒(J. D. Rockefeller)标准石油公司(J. D. Rockefeller’s Standard oil)的控制。洛克菲勒标准石油公司达到足够大的规模后,便策划了声名狼藉的和铁路部门之间的回扣交易,这些交易不仅仅是以较低的价格将标准石油公司的油运至其炼厂,而且还付给标准石油公司一笔额外费用,这笔额外费用就是标准石油公司的竞争对手所交付的运费(注6)。这种市场控制使得洛克菲勒公司能有效地实施买方垄断——该公司购买了总产量中的大部分,进而可以设定原油价格。第一条输油管线主要是迫于当地运油卡车司机不断提出的运费上涨的压力。而面对洛克菲勒所带来的新的市场压力,石油生产者们联合起来,投建了这条史无前例的潮水管线,以冲破洛克菲勒的控制,开创新的市场。有意思的是,早期的洛克菲勒标准石油公司并不是产油公司,洛克菲勒确信石油炼制和销售会更赚钱。对这些小的产油公司来说,非常不幸的是,洛克菲勒迅速对他们的动机做出了回应:两年之内,标准石油公司铺设了到克立夫兰(Cleveland)、布法罗(Buffalo)、费城和纽约市的管线,又恢复了对下游的控制(注7)。洛克菲勒这种破坏竞争的做法使得众多的市场竞争者们和石油生产者们遭受了断喉的痛苦,最终导致了国家出台反托拉斯法。许多公司的领导者试图保持独立自主,对不公平竞争极其愤慨,而标准石油公司的做法却折断了这些公司的脊梁,但洛克菲勒却将这种阻碍竞争的做法说成是在纷扰的局面中建立秩序,提高效率。这种建立秩序的斗争确实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即通过铺设管线,可以输送大量的石油,减少了漏油事故,因而大大消除了环境损害。
管线迅速占据了州际运输,几乎在各个方面都有优势。其产品损失小,意味着环境损害小;运送量大,能量投入和物料投入都少。由于对环保的关注越来越趋于立法的边缘,工程设计方面就要使管线更为安全。阿科(ARCO)、埃克森(Exxon)和英国石油公司麾下的财团筹集资金铺设阿利耶斯卡(Alyeska)管线时,管线上安装了众多的压力传感器。该管线从阿拉斯加北坡开始,一直到达瓦尔德斯(Valdez)港的开阔水域,如果出现泄漏,管线压力就会降低,泄漏上游的一个阀门就会自动关闭,防止更多的油从漏点流出,这样就有可能减少所有事故中的漏油量。
尽管20世纪90年代有报告指出阿利耶斯卡管线的检验和腐蚀控制不充分,使其安全性遭到了质疑。但提高管线的安全性从技术角度看是可行的。早在20年前,阿利耶斯卡管线就用了当时一系列的先进工程设计技术,不仅降低了漏油风险,还解决了一系列的环保问题。目前,这条著名管线如果存在危险,而危险到什么程度还不能确定,那么只要还有经济价值,修复的技术是具备的。
很明显,管线直径越大,运送的流体也越多;同样,给定管线情况下,泵输液体或压缩气态流体的压力越大,运输量也越大(附录中给出了工程师设计用的通用方程)。管线成本与所选管线的尺寸和强度成正比,包括铺设管线在内的施工可能占项目成本的一大部分,因此安装的管线要具备足够的输送能力,以满足预期的输送要求,如果有新增加的油田开发,管线的设计尺寸应能满足输送总产量的要求。在低收入国家中,产量可能会受到需求的限制,因此,管线要进行优化设计,以满付点的预期能量需求。
多数现代管线都是钢质,但现在一些小型应用有时也用高密度聚乙烯管线。聚乙烯承受的压力比钢管要低,因此只限于小管径,但其安装费用低,不需要重型的挖管沟设备和焊机来确保每个接点,只用犁状设施挖开的窄管沟就可以安装聚乙烯管,每根管的连接用简单的热熔仪器就可完成,比焊接所需的时间短,技术熟练程度低。该技术在低收入国家将石油和天然气输送到小型市场方面已显现出了一定前景。1991年莫桑比克国家油公司(Empresa Nacional de Hidrocarbonetos)安装的中等规模的聚乙烯管线目前给一座50000人口的城市供气,气来自一个30年前发现的气田,但以前认为该气田成本效益低,不能投产。
油罐船
流体燃料陆上运输用管道输送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20世纪以来,陆上石油管输量大增。但在目前的经济和技术条件限制下,越洋管线的成本太高,因此将产品从生产地点运至消费地点,船运似乎是唯一可行的解决办法。
第一艘成功的散装油轮是索罗亚斯德号(Zoroaster),由路德诺贝尔公司(Ludwig Nobel)建造,目的是将俄罗斯产的油经里海运出。该船于1878年下水,与运桶装油或桶装挥发性及爆炸性煤油的船相比有天壤之别(注8)。二战期间,美国建造了525艘油轮为盟军提供燃料,这些油轮代号为T-2,每艘油轮承载的总重为16000吨,其中包括原油、燃料和自重,这些油轮近400英尺长,有许多一直工作到20世纪70年代。1962年,曼哈顿(Manhattan)号油轮以T-2八倍的能力试航,其自重为116000吨,但也只是超级油轮的一半。到了20世纪70年代,油轮已变得惊人的庞大,所谓的超级油轮占据了市场,超级油轮长度超过400码,装载的油超过200万桶,停泊时半速行驶需1英里才能停住(注9)。远洋运输不经常用超级油轮,而是常用大型油轮及再大一些的特大油轮(分别为VLCC和ULCC)
VLCC(大型油轮),载重量二十万吨以上的油轮;ULCC(超巨型油轮),载重量三十万吨以上的油轮。。油轮尺寸增加不仅仅基于“如果大就是好,则越大越好”,而且也是因为中东、阿拉斯加及南亚巨型油田的开发,石油产能大增,与之相应的是发达国家需要进口大量石油。石油的国际需求量持续增长,要求的经济规模及油轮的载重能力都是空前的,以便将更多的油运给工业化的耗油大国。
超级油轮发生事故的影响令人震撼。以往曾发生过几次大型油轮的事故,但没有哪一次像第一艘超级油轮在美国海域发生的那次漏油事故那样受到媒体关注(以美国新闻媒体为主)。事故的当事者是恶名昭著的埃克森·瓦尔德斯(Exxon Valdez)号,事故地点就在阿拉斯加的瓦尔德斯(Valdez)港外。尽管瓦尔德斯(Valdez)号不能列入最大的超级油轮行列(充其量只能算是VLCC),漏油量也只是11年前法国海岸阿莫克·卡迪斯(Amoco Cadiz)号漏油量的六分之一,但这次事故却激起了公众对海洋运油业的极大愤怒(注10)。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对越洋石油的运输,大部分敌意都指向了不相关的海洋钻井,其实这些敌意更应该针对那些超级油轮的使用。但这其中的逻辑似乎是:进口需求量一定的情况下,使用超级油轮虽然事故影响大,但使用小型油轮意味着要增多油轮的数量、更为频繁的往来,进而事故更多。自身能源生产无法满足需要的国家必须依靠进口,而越洋石油运输又是高风险的活动,有关环保政策方面的讨论将留到“能源应用的影响”一章。
现代超级油轮通过一系列特别设计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这些油轮有多个完全分离的货舱,这样,船体一部分损坏不会危及整条货船(所以瓦尔德斯号在悲剧发生的清晨只泄漏了载油量的五分之一)。油轮上装有计算机、航海设备、安全及监控设备,而早期的油轮缺乏技术成熟的设备,真正成功的油轮设计问世要花费若干年的时间。第一艘跨越大西洋的油轮是把油装在木桶中再装船,甚至将炼制好的煤油装入常规货船的货仓,桶移动或破裂,油溢入货舱,明火照明灯会把煤油烟点燃。在引入油轮密封舱的理念前,有些油轮根本没有任何隔挡系统,海浪会使得液体货舱内出现波浪作用,增加了海浪作用在油轮上的冲力,进而增大了油轮倾覆的可能性,现代技术已解决了这一问题。
天然气的运输
用管道输送天然气很容易,效率也很高。石油工业出现以前,曾用管道向大城市供应煤气,用于家居及街道照明。但天然气不是最好的能源,石油工业早期,大量的气体被放空烧掉(这种做法至今还没完全根除),即使大部分美国家庭转而使用天然气做饭、取暖,天然气仍次于油,位居第二,因此,天然气市场一直不景气,1954年,美国又决定控制天然气价格,也加剧了这种不景气。天然气管输其他方面的障碍还有气体储存问题。
最早的工业用气是产自煤层的煤气(如前所述)。一般认为苏格兰工程师威廉·莫道克(William Murdock)是用气的先驱者之一,他于1792年在家乡康沃尔(Cornwall)安装了气灯。同一时期许多人也做了许多用气的试验,其中不乏成功者,如145年前乔治·迪克森(George Dixon)安装的照明灯,但莫道克的成功为天然气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早期曾用木质管道输送流体,天然气工业出现的前20年,因气体无法储存,过量的气体被放空烧掉,天然气工业的发展因而受到了限制。1816年,赛缪尔·克莱格(Samuel Clegg)研发了首个气体储罐,该储罐靠水密封,水会污染气体,但直到20世纪之交才出现干式储罐。在用曼内斯曼(Mannesman)穿孔工艺制作无缝钢管之前,钢管线并没有在该市场上占主要地位,但在英格兰,早在200年前,管输气体就很普遍,据说中国3000年前就曾用竹管输气(注11)。
早期成功的木管线和钢管线一般都很小,操作压力低,气体通常只是流过局部管线,有某种调节器控制来自井内的天然压力。当油藏压力降至某一点,无法再以高于管线压力的压力将气体推举至地面时,这一压力点就标志着一口井生产寿命的结束,这种情形在本书写作期间也很常见。如果气田很大,为保持成本效益也可以安装一台压缩机,以低压接收产出气,再将压力提高到管输压力。
随着气体需求量的增长,铺设大管径高压主管线开始变得有利可图。目前有许多气管线直径超过3英尺,有的甚至超过5英尺,这些管线将大量的气体运到发达国家的气体市场上,沿途要经过几级压缩机站增压才能到达。
为了大量储存天然气或用管线以外的方法输送,必须用高压将气体压缩或在极冷状态下液化。将天然气液化(LNG)是一种储存措施,但也可以作为一种输送方法,LNG货轮将世界各地的天然气运给日本。越洋LNG货轮的储存能力一般是125000立方米,可容纳10亿标准立方米(大气条件下)气体的四分之三,或近80亿标准立方英尺(注12)。
压缩天然气(CNG)作为汽车用燃料越来越受到关注。CNG使得汽车燃料箱有限的空间内可以储存足够的能量。安全压力下将气体压缩储存不如液化储存效率高,但在行驶的路上保持LNG的深冷条件又很难,因此,尽管CNG的效率低些,但还足够维持合理的里程范围。曾用公共汽车对CNG和LNG做过测试,城市的公共汽车还没遇到不得不找加气站加气的情况,分析表明,天然气具有良好的燃料性能,但目前其成本还稍稍高于柴油(注13)。
生物燃料
大部分用来获取能量的生物燃料都以木柴或木炭的形式出现,其运输方式通常用卡车、手推车、甚至人力搬运。木柴的储存堆放即可,在美国及西欧,传统方法是用绳子捆,1捆柴通常为4英尺高、4英尺长、8英尺宽。1捆松木的化学能含量一般为2700万英热单位,木柴可经历多周期的干湿变化,但必须干燥后才能燃烧。不过,木柴储存的主要问题是要防止白蚁及蚂蚁之类的小动物的啮咬。
由于木柴的能量密度低,获取及运输的量就大,运输用卡车消耗的能量会抵消部分从木柴中获取的能量。设从一点出发,向各个方向行进20英里收集木柴,卡车消耗的能量只占到木柴化学能的10%,视卡车的状况和效率高低会有些浮动。在居民以木柴为主要燃料的国家中,木柴本身的质量(体积)严重影响了木柴商人的经济效益,因此常在把木柴运出森林前加工成木炭。
木炭比原木轻得多,在转换过程中大部分水分得以挥发,因此木炭的能量密度较高。消费者更喜爱木炭可能也推动了这种转换,但运输效率方面的作用更大(当消费者用于煮饭的燃料费用最多只能占其收入的三分之一时,这些人不太可能仅仅因为木炭的方便特点再支付一笔费用),运输效率的提高足以抵消木柴转换成木炭过程中损失的能量。效率提高程度视运送距离远近而定,低收入国家中,森林面积逐步缩减,运送距离可能达到上百英里,居民(多数时候是女人)们外出,可能向各个方向行走20公里(12-13英里)去收集木柴运回家煮饭,在某些木柴缺乏的地区,拾柴这项活动可能要占去女人们30%~40%的时间。从能量转换的角度看,人力比汽车运输更为高效,但因为费时长,故产能很低(图3.1)。
图3.1 肯尼亚妇女拾柴资料来源:Mrs. Nancy Polling, Rochester, NY.生物燃料的前景无疑在于是否能转换成二次流体燃料(乙醇或气体)。生物燃料一旦转换成二次流体燃料,就有和石油、天然气一样的运输优缺点。固体生物燃料转换受集输的限制,不易将其运至转换设施之处;排泄物是极好的生物气生产原料,但散养动物产生的肥料太过分散,无法收集起来应用;一般来说,在现有废物流比较集中的地方,就地生产生物气是最佳方法。用植物生产的酒精最有可能同石油产品混合用于内燃机,其运输方法与石油相同。
国内油价暴涨,为什么我们不从俄罗斯大量购买低价石油?
并不是我们不想进口俄罗斯的石油,而是俄罗斯不想把石油都出口给我们。
谁说我们不在俄罗斯大量进口石油,俄罗斯和沙特两个国家一直都在争夺我国第一原油出口国的地位,有时候甚至一个月内,两个国家的位置就要换上一换,今天你第一,明天我第一,就是为了争相向中国出口石油,而我国为什么不在只是在俄罗斯进口石油,原因有这么几点。
第一,俄罗斯石油是便宜,那是对欧洲来说看到这里的朋友可能有些不解,都说俄罗斯石油便宜,而且俄罗斯和我国关系友好,怎么可能卖给别人便宜,卖给我们贵呢。这是因为地理原因决定的。
首先,俄罗斯的油田主要分布在第二巴库和第三巴库。第二巴库是伏尔加-乌拉尔油气区的旧称,是仅次于西伯利亚的第二大石油工业区,有800处油田,500处气田,储油区绵延面积达到了70万平方公里。
目前该油田年产量为1.2到1.5亿吨之间,占俄罗斯全年产量的五分之一,同时该地区原油加工业和石油化工业特别发达,有大型炼油厂10多座,年加工原油的能力达到了1.5亿吨,输油管道在其内部纵横交错。
这么一个石油发达的地区,却主要位于欧洲平原,因为气候温暖且石油位置浅,开起来自然轻松便宜,所以供给欧洲石油和天然气的时候,价格也不高,但这里到我们中国太远,同时输油管道要穿过寒冷的西伯利亚需要加热,因此成本就上来了。
其次,俄罗斯供应给东亚石油的主要产地为第三巴库,也叫做秋明油田,它位于西西伯利亚中部和北部地区,远景石油储量估计为400亿吨,是俄罗斯最大的原油产地。
但我们听到西伯利亚就知道,这里气候寒冷,加上原油储量位置深,开成本高,因此价格并没有那么便宜。而且西伯利亚地处寒冷地区,冻土让我们无法修炼输油管道,而且漫长的官方运送原油还需要加热做保温,用来防止石油凝固,因此成本太高,多数都用游轮运输的方式。
以2020年为例,我国在俄罗斯共进口原油8357万吨,通过俄罗斯到我国大庆的输油管道,共输送了3000万吨,剩余的5375万吨的石油,主要通过火车和游轮的方式进行运输。
火车属于陆路运输的方式,一列火车能够运送4200吨原油,分为两个途径,其一是俄罗斯西伯利亚的伊尔库茨克到我国的满洲里,其二是哈萨克斯坦到我国阿拉山口。
轮船运输原油属于海运,需要经过白令海峡,这里常年海面冰封,大型运输船还需要让破冰船疏通航道,因此成本也高。
这么一看,石油不便宜,运送过来成本也不低,我国在俄罗斯购买石油其实并不是十分合适,但依然支持俄国石油,这也体现了两国友好关系。
?第二,蛋不能投在一个篮子里我国自古就有典故,叫做良禽择木,形容遇到事情的时候,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俄罗斯虽然同我国关系友好,而且石油相对来说价格还算中肯,但石油属于战略储备,不可能全部交由一个国家进口,而且我国是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进口量大,仅从一个国家进口也不现实,加上还有这么两个原因,决定我国不能在一个国家进口。
原因之一就是俄罗斯的石油质量一般。衡量石油质量的指标是API和硫。API表示的是石油密度,密度越高说明含水量和含盐量就越低,原油的品质就越高,而硫对于金属是有腐蚀的,原油中硫含量高了,还需要经过除硫工艺,多浪费一到环节,自然成本也会高。俄罗斯的原油对于沙特来说,品质差一些,而且价格和沙特差不多,因此并不会只进口俄罗斯的。
原因之二就是我国对于石油需求量太大,每年要进口大量的石油,如果单独从某一个国家或者某几个国家进口,一旦运送石油的线路发生故障,那么短时间会很快造成石油储备量危机,从安全的角度来说,从多个途径进口石油是分担危机的重要手段。
目前我国在沙特,俄罗斯,伊拉克,巴西,安哥拉,阿曼,阿联酋,科威特,美国,挪威都有进口石油,上面这个排序是根据进口石油量多少而排序的,可见我国“蛋并不放在一个篮子里”。
2020年,我国全国石油消费总量为7.02亿吨,而我国石油产量只有2亿吨左右,其余5亿吨都需要进口,缺口很大,单从一个方面进口原油也不切实际,所以要“四面撒网”才对。
?第三,想大量进口石油,俄罗斯也不同意看到这里是不是有些人认为俄罗斯不可能不想多卖我们石油?但实际上,俄罗斯也需要分担风险,并不能把能源出口只依赖我们一个国家,作为俄经济命脉,一旦石油出口出现问题,经济肯定受阻。
因此,在我国提出“安大线”的时候,俄罗斯宁愿绕远路,也要把石油管线修建到“泰纳线”上。安大线是一条从俄罗斯安热罗苏真斯克到我国大庆的输油管线,但在俄罗斯泰舍特地区就改道去了纳霍德卡,运送到这里以后,石油不仅可以出口到我国,还可以出口日本和韩国。
?总结综上所述,不管是我们进口石油,还是石油出口国,都在谋求一个多元化的方针,多家进口,多家出口,才能保证竞争力!
管道石油战略中国石油管道路线
1.中国石油管道路线
中哈输油管道将从哈萨克斯坦西部里海港口城市阿特劳开始,经过中石油在哈萨克斯坦购买的阿克托宾油田,穿越哈萨克斯坦全境至中哈边境阿拉山口,再从阿拉山口至中国新山子,全长3088公里。该项目将分三个阶段完成。其中哈萨克斯坦2818公里,中国270公里。管道总造价预计为30亿美元,初步设计年输油能力为2000万吨。
当前位置有两条航线,一条通往中国,另一条通往韩国和日本。满载中东石油的油轮从波斯湾穿过霍尔木兹海峡后,进入北印度洋到达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再由中巴铁路运往中国新疆。另一条进入印度洋,绕过马六甲海峡,经过南海,进入太平洋,然后北上日本和韩国。
2.中国石油管道运输路线
中国石油的运输路线,中国石油主要是从海湾地区经过印度洋,嗯,经过马六甲海峡,新加坡,南海,然后到中国美国沿海城市如广州、上海和天津,主要靠油轮运输。这几年中国和俄罗斯开通了,呃东北输油管道,还有一部分原油也是从俄罗斯进口的,通过管道输送。因为马累加海峡的二手,中国在寻找替代路线,我们的替代路线之一就是,呃,俄罗斯的输油管道。此外,还有从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经新疆的输油管道。
中国也是从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租借,然后修建了一条输油管道,也是通过新疆喀什的express在中国境内的备选路线。
字体23.中国石油进口管道路线
中东被称为世界。石油宝库。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海地区。中东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石油产量和出口量最大的地区。中东有三条主要的石油出口路线:
1.从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它出口到西欧和北美。
2.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出口到西欧和北美。
3.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太平洋,出口到东亚(主要是中国和日本)。
一.里海石油区
里海盆地是世界第三大油气富集区,被誉为第二个中东。据美国能源部估计,里海的石油地质储量约为2000亿桶,占世界的18总储备。
(1).哈萨克斯坦原油出口管道
1.中哈原油管道
来源:西起里海的阿塔苏。
穿越:途经哈萨克斯坦肯基亚克阿克托宾。
终点:终点是中哈边境博州阿拉山口市。
长度:全长2798公里。
产能:设计年供油能力2000万吨。
已建成:2006年投产。
2.阿特劳-萨马尔原油管道
来源:哈萨克斯坦阿特劳。
[Span]:哈萨克斯坦。
码头:在俄罗斯萨马进口到俄罗斯管道,可以通过管道运输到欧洲,也可以到乌克兰敖德萨和俄罗斯新罗西斯克,再通过油轮运输到欧洲。
长度:全长695km。
产能:年输油能力1500万吨。
完成:苏联时期。
3.里海财团管道(CPC,阿特劳-新罗西斯克)
资料来源:哈萨克斯坦阿特劳滕盖兹等油田。
Span:里海和高加索。
结束:新罗西斯克。
长度:1500多公里。
产能:年输油能力6700万吨。
已建成:2001年投产。
。阿塞拜疆原油出口管道
1.巴库-新罗西斯克输油管道(巴库-格罗兹尼-新罗西斯克)
[来源]:阿塞拜疆巴库。
高加索(阿塞拜疆和俄罗斯)。
完:俄罗斯新罗西斯克。
长度:长度1347公里。
产能:目前年运输量百万吨,不再是阿塞拜疆出口石油的主要渠道。
已完成:19年10月25日投产。
2.巴库-苏普萨原油管道(巴库-第比利斯-苏普萨)
[来源]:阿塞拜疆巴库。
外高加索(阿塞拜疆,格鲁吉亚)
码头:到黑海港口苏普萨,然后坐油轮到敖德萨,再到欧洲。
长度:管道总长920公里。
产能:年运输1500万吨。
竣工:1999年4月17日投产。
3.八戒原油管道(BTC、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
[来源]:阿塞拜疆巴库。
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土耳其。
目的地:土耳其杰伊汉港,然后通过地中海运往欧洲。
长度:长度1768公里。
产能:每年将有5000万吨石油输送到世界市场(是阿塞拜疆的主要输油管道,哈萨克斯坦将把一部分原油从天吉子油田输送到巴库,通过其里海港口阿克套注入八戒管道)。
已建成:2006年投产。这条路线是欧美大力支持的,因为里海石油绕过俄罗斯出口。
二。波斯湾油区
中东占世界的56更重要的是,约80%的可开石油储量位于中东,其中62.5%位于沙特阿拉伯(12.5%)、阿联酋、伊拉克、卡塔尔和科威特。波斯湾的石油年产量占世界的三分之二总计。
(1)沙特阿拉伯
目前沙特只有一条大管道,东西输油管道;从达曼经约旦到黎巴嫩西顿港的另一条石油管道已被废除。
1.东西管道或石油管道)
来源:来自东海岸附近的阿布凯。
沙特阿拉伯的东西。
终点:最后是西海岸港口城市盐步。
长度:总长1202km。
产能:Petroline由两条平行管道组成,管道输送能力约为480万桶/日。其中一条56英寸的管道的输送能力为每天300万桶;另一条48英寸管道由天然气管道改造而成。
[已完成]:已完成。
。伊拉克
目前,埃兰只有基尔库克至土耳其的管道在使用,其他所有管道都已废除;伊拉克经沙特到廷布港的管道已经废除,沙特将其改为天然气管道。
1.基尔库克-杰伊汉输油管道
来源:伊拉克北部基尔库克省。
伊拉克和土耳其。
目的地:土耳其杰伊汉港。这条输油管将伊拉克北部生产的石油输送到杰伊汉港。它与库尔德主管道相连,由两条平行管道组成。
长度:1000公里。
能力:设计运输能力为150万桶/天。
已完工:已完工,伊拉克北部一条石油出口管道,由库尔德控制。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1.阿布扎比输油管道
来源:始于阿联酋阿布扎比哈布尚油田。
横跨:阿联酋。
码头:富查伊拉港,绕过霍尔木兹海峡运输石油。
长度:管道总长424公里,其中陆上管道长约405公里,海底管道有13.6公里。
能力:管道设计额定能力为150万桶原油/日,可在短时间内将产量提高至180万桶/日。
已完成:12年投产。
伊朗、卡塔尔、科威特
卡塔尔和科威特基本都是海运。伊朗目前没有大规模出口原油管道,正修建伊朗-巴基斯坦原油管道和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原油管道,但都遭到美国的反对。
三。俄罗斯油区
目前,俄罗斯已探明和开的油气田超过3000个。根据2007年自然部高峰会议的数据,俄罗斯美国的天然气储量占世界的30其石油储量占世界的10总储备。俄罗斯美国的油气分布在西伯利亚、远东和与之相连的大陆架。据分析和预测,85%的俄罗斯美国的油气预测集中在远东大陆架。如果普查和勘探继续下去,这里可能会发现大型油气田。
1.友谊原油管道(互助输油管道)
来源:来自俄罗斯萨马拉。
白俄罗斯。
终点站:经布良斯克进入白俄罗斯,到达莫日尔附近后分为南北两个分支。北线经过白俄罗斯、波兰、德国;南线经过乌克兰、斯洛伐克、捷克、匈牙利、克罗地亚;此外,这条石油管道还从俄罗斯布良斯克的尤尼查市分支,经白俄罗斯通往立陶宛和拉脱维亚。
长度:北线长4412公里,从俄罗斯到德国;南线长5500公里,出口捷克和匈牙利。
产能:年输油能力200万桶/日(约1亿吨/年),是东欧的能源大动脉。这条输油管道输送到一些国家的原油甚至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二到一半以上美国的石油消耗,匈牙利和斯洛文尼亚的石油消耗都是通过这条管道输送的。
建造:苏联建造。
2.波罗的海原油管道
来源:东方雅罗斯拉夫尔。
横跨:俄罗斯。
码头:到西边波罗的海边列宁格勒的滨海斯克港,俄罗斯产的石油迪曼-别尔朝拉地区、西西伯利亚、乌拉尔和伏尔加河将被运往列宁格勒的滨海斯克港,再由油轮运往欧洲各大石油贸易和加工中心。
长度:长709公里。
运力:年输油规模将达到6500万吨的设计运力。
[已完成]:2006年完成。
3.萨马拉-新罗西斯克(敖德萨)原油管道
来源:萨马拉。
横跨:俄罗斯。
目的地:新罗西斯克港。该管道主要通过国内管网从萨马拉向俄罗斯输送石油。
黑海主要港口新罗西斯克和乌克兰黑海港口敖德萨,然后经黑海和土耳其海峡运出。
[已完成]:已完成。
4.布尔加斯-亚历山德鲁波利斯输油管道
[来源]:保加利亚布尔加斯港。
保加利亚和希腊。
目的地:希腊亚历山大。该项目将使里海石油绕过波斯普鲁士,直接运输到希腊的地中海港口,从而进入欧洲市场。
长度:近300公里长。
能力:管道初期年输油能力为3500万吨,最终将达到每年5000万吨。
竣工:2008年建成,11年竣工。
5.东西伯利亚-太平洋原油管道(泰纳线)
又称远东-太平洋原油管道,也叫泰那线,通往中国的线路叫中俄原油管道,中俄原油管道2号线。
来源:来自东部伊尔库茨克的特舍特。
Span:穿过贝加尔湖北侧,然后沿着贝加尔-阿穆尔铁路,从斯科沃罗季诺出发沿着中俄边境地区。
终点站:最后到达太平洋港口纳霍德卡。
长度:4100公里长。
运力:1万吨石油,其中5000万吨将运往纳霍德卡,然后通过太平洋运往日本等地,另外3000万吨将运往中国。
竣工11年泰南线一期中俄原油管道投产,18年中俄原油管道二期投产;泰国线二期到达纳霍德卡待定。
支线1:中俄原油管道起于俄罗斯远东管道斯科沃罗季诺分输站,从漠河进入中国,途经中国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13个市县区,止于大庆末站。管道全长999.04公里,俄罗斯72公里,中国927.04公里,设计年输量1500万吨。
支线2:中俄原油管道2号线起于邢附近的漠河首站;黑龙江省漠河县安镇,经过黑龙江和内蒙古两省,终点为中国黑龙江省大庆市袁林输油站。管道全长941.80km,与莫大管道平行871.6km,设计年输量1500万吨。
四。缅甸美国油区
1.中缅原油管道
来源:起点是缅甸若开邦的皎漂疯岛港,中东石油从缅甸运往中国,绕过马六甲。
Span:经过缅甸若开邦、马圭省、曼德勒省、掸邦771公里的跋涉,从云南瑞丽进入中国,再经过云南省、贵州省,终点在重庆。
完:重庆。
长度:t型
竣工:10年开工,13年竣工。
4.中国石油路线图
中巴铁路全长3000公里,投资4000亿元。
2016年11月13日,巴基斯坦中资港口瓜达尔港正式开航。瓜达尔港为深水港,2002年3月开工建设,2016年11月竣工。历时14年多才最终完成。
这个港口建成后,再加上伊朗恰巴哈尔港和附近中国投资的格舍姆岛石油码头,石油可以通过恰巴哈尔港用管道输送到瓜达尔港。中巴输油管道建成后,伊朗和中东的石油可以通过这个港口直接运往中国,避开了危险的马六甲海峡。
目前,从中东到中国的海上石油公路长达14490公里。随着瓜达尔港的全面运营,中东地区的石油可以通过中巴输油管道和中巴铁路直接运输到中国东部地区,石油运输里程将缩短50%左右。从成本上来说,陆运虽然比海运略高,但是耗时更短,安全很多,而且也方便了沿途的石油需求。在动荡的战争时期,这一点更为重要,因为它可以大大增强中国的实力美国能源安全。
5.石油管道路线图
管道局和管道公司的总部都在廊坊。管道局主要从事管道建设,管道公司从事管道运营。
6.中国油气管道线路图
在石油大亨中,西伯利亚的石油最多
7.中国石油管道
我知道,一是海运,有大连油港码头是通过管道直接从油轮上运到炼油厂的,其他天津、江苏、上海、广东茂名的炼油厂都是通过管道从油轮上运到炼油厂的,一浪一拉的天然气是通过管道经缅甸港口运到云南安宁炼油厂和云南各地的。
第二,陆路运输主要包括俄罗斯美国的石油和天然气从黑龙江通过管道输送到东北和华北,以及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美国的管道从新疆到西部的全国各地。
8.中国石油管道地图
石油可以通过地下管道输送,不存在没有地下管道输送的情况。比如石油管道局就做这个工作。大庆油田生产的大部分原油都是通过83号管道输送的。还有中俄输油管道,中亚输油管道,中缅输油管道,都是输送石油的。在陆地上,大部分输油管道都埋在地下,安全可靠。管道运输初期投资大,但整体经济。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