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国打伊拉克真的就是为了石油? 好像没出现很负面的报道吧? 要是真的为了石油,那也太龌龊了

2.克拉玛依年产石油多少?

3.为什么石油是越用越多呢?

4.在中石油一线工作是种什么体验?

美国打伊拉克真的就是为了石油? 好像没出现很负面的报道吧? 要是真的为了石油,那也太龌龊了

青海石油基地油价查询_青海石油基地油价

美国攻打伊拉克是为了“秩序”,而不是石油本身,中东地区是能源基地,这个地方的稳定至关重要,萨达姆是一个非常残暴的独裁,并且在中东挑起过两次战争(赤裸裸侵略科威特,发动两伊战争,并且一直试图研制核武器),设萨达姆做大后,就会使得能源基地动荡或控制了能源基地那么对于国际社会来说损失是巨大的,当然依赖石油最多的国家损失最大。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便于理解:把中东地区可以比喻成一个大加油站(自发组成的非公司性质的,没有领导的那种),中东周边国家可以比喻成这个大加油站中每一个个人控制小加油机,而其他需要石油的国家可以比喻成一些从事商业运营的汽车司机。如果这个大加油站中一个人非常霸道实力很强,加油站的人都不敢惹他,而且要抢夺其他人的加油机占位己有,并且一直在进行制作武器(化学武器、核武器等),那么就会导致加油站内爆发冲突,这时候就会影响商业运行司机的汽车加油,使得他们无法进行汽车加油损害他们的经济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拥有汽车最多的商业运行司机(美国等发达国家),必然经济损失最大(耽误了挣钱),会最先出来,制止这个人的霸道行为。

目前美国已经铲除了这个威胁,在伊拉克初步建立了民主,因此为中东地区能源基地的稳定消除了一个威胁。目前还有一个伊朗核问题,也是影响能源基地稳定的一个大威胁,伊朗拥有核武器,会导致中东地区的军备竞赛,导致能源基地失去稳定。

克拉玛依年产石油多少?

石油和天然气是克拉玛依的主要矿产。克拉玛依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大、油层浅、质地优良。油气田分布横向连片、纵向叠合,由多种油气层系和油气藏类型组成,便于开、加工、运输和使用,被誉为“黑色的金子”。1983年, 在市辖白碱滩、红山嘴、风城地区以发现油层埋藏浅、物性好、储量丰富的重油,成为我国少见的宝贵。此外,还有天然沥青、煤、石膏、石灰石、芒硝、盐、石棉、水晶、耐火材料以及烧制砖瓦和超轻陶粒的黄土、砂石等建筑材料。

克拉玛依是我国解放后于1955年发现的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系维吾尔语“黑油”的译音,得名于市区东角一座天然沥青丘——青油山。1955年10月29日,克拉玛依一号井出油,发现了克拉玛依油田。1958年5月经院批准设立克拉玛依市,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直辖市。经过30多年的艰苦创业,昔日的戈壁荒滩,已建成为一个具有勘探、钻井、油、输油、炼油、建筑、运输、机修制造等门类比较齐全的石油工业生产基地和科研、文教卫生、商业贸易、公共事业基本配套的石油工业新城。

克拉玛依油田的五十年,是取得了七大成果的五十年。

五十年来,克拉玛依油田生产的两亿多吨原油,像健康、纯洁的血液,源源不断输入共和国的经济大动脉。

五十年来,克拉玛依油田上缴的二百多亿元税收,像连绵温润的春雨,滋养着共和国的各项事业。

五十年来,克拉玛依人探明了二十多亿吨石油储量,为共和国“稳定东部、加快西部”石油战略的实施,准备了最现实的战场。

五十年来,克拉玛依人呕心沥血,前仆后继,探索出了一整套勘探开发准噶尔盆地的成熟经验与技术,为把克拉玛依油田打造成拥有百年生机和活力的世纪油田,作了充分的经验和技术准备。

五十年来,克拉玛依人不断解放思想、超越自我,锻造了一支在疆内外、国内外石油市场上纵横驰骋、能征惯战的威武之师、胜利之师,他们的足迹,已遍及世界上的13个国家和地区。

五十年来,克拉玛依人以远大的眼光和宏伟的气魄,把茫茫荒漠建成了共和国顶级的石油石化基地。

五十年来,克拉玛依人以顽强的意志和无限的热爱,在苍苍戈壁上建起了一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现代化石油新城。

经受四大考验

克拉玛依油田的五十年,是经受了四大考验的五十年。

五十年来,克拉玛依人经受了恶劣环境的考验。严寒酷暑,狂风干旱,严酷的自然条件,不仅影响人的生活,而且危及人的生存……但克拉玛依人挺过来了。

五十年来,克拉玛依人经受了复杂地层的考验。深挖西北缘,挥师火烧山,挺进盆地腹部,复杂的地质情况、迷梦般的地层关系,世界级的开难题……但克拉玛依人挺过来了。

五十年来,克拉玛依人经受了荒凉寂寞的考验。当市场经济的大潮席卷神州大地,当内地沿海的生活变得那样精彩纷呈,偏居共和国西北之西北的克拉玛依,不能不感受到浓郁的寂寞与荒凉……但克拉玛依人挺过来了。

五十年来,克拉玛依人经受了重组、开放的考验。长期在经济体制下工作、生活的克拉玛依人,永远也忘不了1999年7月23日,那个石油局与油田公司正式分立的日子,资产的差别、待遇的差异、心理的落差、市场的辛酸……但克拉玛依人挺过来了!

熔铸六大精神

克拉玛依油田的五十年,是熔铸了六大精神的五十年。

五十年来,克拉玛依人铸就了无私奉献的精神,“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就是这种精神的真实写照。

五十年来,克拉玛依人铸就了勇于拼搏的精神,创业年代的艰辛,地质地况的复杂,重组改制的阵痛,市场竞争的无情……一切难关险阻,都挡不住克拉玛依人前进的脚步。

五十年来,克拉玛依人铸就了科学求实的精神,1960年加速开破坏地层的深刻教训,新世纪之初科学开攻克低幅度油田的成功喜悦……无不积聚成克拉玛依人科学求实的品格。

五十年来,克拉玛依人铸就了开拓创新的精神。准噶尔盆地的大勘探战略,低幅度油田的开技术,百万吨油田百人管理的作业区体制,重组改制后“两分两合”的双赢模式……正是这一系列大胆的创新,一次次把克拉玛依油田推上了辉煌的峰巅。

五十年来,克拉玛依人铸就了团结奋斗的精神。油田的建设者,来自全国不同的地域,来自四十几个不同的民族,重组改制后,政企分离,企业分立,而克拉玛依始终实现了不同地域创业者的团结、不同民族建设者的团结、石油企业与石油企业的团结、石油企业与地方、兵团的团结。

五十年来,克拉玛依人铸就了与时俱进的精神。克拉玛依油田偏处西北,正因为如此,克拉玛依人都有一种追踪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水平的渴望甚至焦虑,正是这种渴望和焦虑,促使克拉玛依人不断参照国内国际的先进水平进行追赶和超越。

积累七大经验

克拉玛依油田的五十年,是积累了七大经验的五十年。

五十年的历史证明,油田要健康快速地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把油气勘探放在首位,必须对油气勘探实施资金、人才、装备、体制优先的战略。没有油气勘探连续不断的突破,油田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五十年的历史证明,油田要健康快速地发展,必须取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无论多么大的雄心,无论多么高的热情,无论多么急迫的外部需求,都不能代替对地层真相的准确认识和对勘探开发规律的遵循与尊重。

五十年的历史证明,油田要健康快速地发展,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必须敢于否定自我,敢于承担风险。敢冒风险和求真务实并不矛盾,它们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油气勘探本身就是一项高风险的事业,百分之百的把握从来就不存在,在具备了基本的科学认识之后,敢于否定前人乃至否定自我、敢于承担风险的气度和胆魄,往往就成了决胜的关键。陆梁油田的发现、岩性油藏的突破……无一不证明了这条真理。

五十年的历史证明,油田要健康快速地发展,必须吸引、留住、培养一大批石油石化产业链条中各个环节的人才。如果说五六十年代全国各地支援克拉玛依的人才铸就了油田上个世纪的辉煌的话,那么,八十年代初克拉玛依自觉的人才引进战略,则造就了一大批新世纪打造百年油田的中流砥柱。

五十年的历史证明,油田要健康快速地发展,必须不断研发、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如果没有八十年代初对法国地震技术、地震装备的引进,如果没有对三维地震技术的运用,如果没有我们针对准噶尔盆地的特性自主研发的系列物探、钻井、油、测井、录井、试油技术,我们又怎么可能连续25年保持原油产量的箭头向上?我们又怎么可能建成西部第一个年产千万吨的油田?

五十年的历史证明,油田要健康快速地发展,必须以人为本、关心职工、爱护职工,把职工真正当作企业的主人。只有从精神上关心职工、尊重职工,只有从生活上爱护职工、不断创造条件提高职工的生活水平,只有从素质上不断提升职工、为职工实现人生价值创造条件,职工才能心甘情愿、积极主动地为油田奉献心血汗水、聪明才智。34%以上的绿化覆盖率,6.6万元的人均GDP,上万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26平米的人均居住面积……正是这种关心和爱护的体现,也是这种关心和爱护的回报。

五十年的历史证明,油田要健康快速地发展,必须坚持石油石化企业之间、石油石化企业与地方之间的整体协调前进。特殊的发展历史,注定了克拉玛依各石油石化企业之间、石油石化企业与改制企业之间、石油石化企业与地方之间那种无法割裂、唇齿相依的血肉联系,合作发展则共赢互利,各自为阵必两败俱伤。

奔向一个目标

今天,站在2005年叩问油田的历史,我们清晰地听见了历史那激越悠远的回声;今天,站在2005年眺望油田的未来,我们又仿佛看到了未来那缤纷绚丽的色彩。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随着国际油价的不断迅猛飙升,共和国的能源安全正受到日益严重的威胁。2004年,我国已进口原油1.71亿吨,进口量占总需求量的40%;2010年,我国将进口原油3亿吨,进口量将占总需求量的63%。如此巨大的进口比例,无疑于一个人要靠买血来维持自己正常的血液循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国家提出了“稳定东部、加快西部”的石油发展战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已明确提出,到2010年,克拉玛依油田年产油气当量要达到2000万吨。克拉玛依油田,这个新中国的第一个大油田,再一次被推上了历史的前台。

克拉玛依油田在风风雨雨中已走过了五十年的历程。就一般的规律而言,五十年,无论对一个人来讲还是对一个油田来讲,都已步入了中老年时期,我国东部的大多数油田就是如此。但是,克拉玛依油田注定将再一次创造奇迹,她注定要成为一个五十岁的青春油田。

准噶尔盆地拥有86亿吨石油量,拥有2.1万亿立方米天然气量,而到目前为止,石油的探明储量还不到四分之一,天然气的探明储量还不到三十分之一。如果把以准噶尔盆地为主战场的克拉玛依油田比喻为一个人的话,那么,如此丰厚的储备就是她青春长存的生理基础。

而克拉玛依这座服务功能日益健全、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越来越适合于人类居住的现代化绿色城市,就是她青春长存的环境基础。

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集团公司的加快西部战略、自治区的天山北坡经济带优先发展战略,加上油田自身具备的七大成果、六大精神、七大经验,则是她青春长存的心理和精神基础。

为什么石油是越用越多呢?

解释太累了。。我直接转发知乎大哥的给你自己看吧。。。

石油的消息零几年就放出来了,怎么没人信呢?石油是很多的!很多的!很多的!!多到按照19年的耗油量,够你用一千年都用不完!!!

下面片段是17年新浪新闻的报道

作为当今世界工业第一能源要素——石油,它的来源(成油机理)却一直众说纷纭。最流行的是生物变油和石化变油两种学说。前者认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属于生物沉积变油,不可再生,这是目前的主流看法;而后者认为石油是由地壳内本身的碳生成,与生物无关,可再生。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这不免让我们发问,难道科技极度发达的今天,对如此重要的能源竟然还无法探求其根源?

笔者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发现,其实并不是人类科技无法触及,而是作为“黑金”的石油,实质上牵涉了太多的利益在其中,使其真相无法公诸于众。

生物变油理论的来源

1956年,美国地质学家哈伯特抛出一篇论文,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石油峰值论”。论文的主旨是,石油是化石燃料,是5亿年前埋在地下的恐龙及藻类等生物经生化反应而成。但这个核心理论只是个设,并没有任何的科学实证,却成了近代“生物变油”理论的主要依据。

1989年,哈伯特在去世前的一次访谈中承认,自己用来估算美国石油储量的方法与科学没有半点关系。他创造化石燃料的说法,主要是为了对“石油峰值论”提供理论支持,即原始生成的石油总量是有限的(再生部分可以忽略不计),可开的区域仅限于古生物大量沉积的基岩,而迄今为止所有可能产生这种石油的地方全都已经被勘探过了,也就是说石油不可能再多了。

同时,他还承认在他发表石油峰值论之前,事先把论文送给某位英美石油巨头的董事长过目,这位董事长表示:一定要和威克斯“高估”石油储量的观点分庭抗礼,并要求他在论文中估算出石油的最大储量。(威克斯是美国当时最具权威的石油储量专家,他当时预计美国石油储量就有4000亿桶,而且不断调高预期,如果威克斯理论成为主流,石油巨头们如何维持甚至拉高油价呢?)

哈伯特心领神会,随即提出美国储量只有1500-2000亿桶,而全球石油终极储量只有1.25万亿桶,在10年将达到开峰值。而石油在广泛使用半个多世纪后,2008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统计,全球原油储量仍有1.8-2.2万亿桶。

他说,为了让自己的理论看起来真实可信,他必须变成权威专家。因此,他将“高斯曲线”稍加改动后冠名以“哈伯特曲线”,而事实上这些曲线的改动只是他臆想出来的。根据自己臆想的曲线,反推某段时间的石油产量,而并不涉及任何数学逻辑。

真相只有一个,这是一场

那世界上难道没有人知道真相吗?当然不是,哈伯特不可能一手遮天。

1980年,美国德克萨斯州的石油地质学家迈克尔·霍尔布蒂对哈伯特的理论提出质疑,并认为石油开量会不断增加。但石油巨头们对此充耳不闻,他们手握石油峰值论这柄“尚方宝剑”,甚至将“生物变油”写入地质教科书,异口同声地认定石油是“化石燃料”,是地下埋藏的恐龙及藻类等生物经生化反应而成,因此必然有限。并通过对媒体的控制,使这种观点成为世界主流共识。

其实早在1950年代初,苏联就发现了石油来源的全新理论。苏联科学家组成了跨学科队伍,在设立的秘密基地里仔细研究了西方有关石油和天然气来源的科学文献。研究结果让这些科学家大吃一惊,他们的结论是,美国人所称石油源自生物的理论纯粹一派胡言。而且石油储量也不像美国人说的那样非常有限,事实是世界上发现的油田越来越多。1956年,宣布了团队研究结论:“原油和天然气与地下埋藏的生物没有内在联系,它们是地球深处涌出的太初物质。

如果苏联人是对的,那么地球上的石油总量只与地层深处碳氢有机物的数量有关,而这些物质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就已经形成了,那人类能获得石油的数量只与钻井深度有关。而且,苏联人还发现废弃的油田可以自我修复,即“自充式”油田。他们认为,石油是在地壳深处的高温高压下自然生成的,与钻石的生成条件相仿。是地壳深处的太初物质,在高压下冷喷发进入地壳浅层地带。

苏联方面在这种理论指导下,成果斐然。被西方科学家认为是晶基地质不毛之地的第聂伯-顿涅茨盆地有了重现。他们在那里一共钻井61口,其中37口具有商业开价值,成功率高达60%(美国的勘探成功率只有10%左右),而且那里发现的油田面积可以与阿拉斯加北坡的巨大油田相媲美。

冷战时期,苏联科学家将自己的理论和经验作为国家高级机密,直到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五角大楼才开始意识到苏联掌握理论的战略意义。美国在沙特、科威特、伊朗等国大肆抢占石油的同时,苏联人却在埋头苦干,在号称石油荒原的西伯利亚勘探出11个大油田和1个超级油田,使苏联在1980年代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

苏联人用一个设讽刺西方石油化石学说:以世界上最大的油田——沙特的加瓦尔油田为例,按照石油化石学说,要生成该油田已产出的石油,需要一个长、宽、高各30公里的立体空间,在里面填满恐龙肉,而且还要100%转化为石油。这简直是荒诞至极。

石油利益链需要谎言

1998年,俄罗斯、非洲、亚洲都发现了许多大油田,全球油价暴跌,这时“哈克特现象”再现,英美石油巨头再次抛出石油峰值论的升级版,授意爱尔兰石油地质学家科林·坎贝尔和法国石油地质学家让·拉哈瑞尔联名在《科学美国人》上刊发标题为“廉价石油的终结”的文章。文中再次预测石油产量将在2010年达到峰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预测不攻自破。

在石油服务企业担任首席执行官的迪克·切尼对坎贝尔的观点表示赞同,强调石油是一种稀缺,战略意义重大。2000年11月,切尼同小布什搭档在美国大选中获胜,出任副总统。上任后他们很快将黑手伸向了中东,出兵伊拉克。后来人们才明白,原来切尼的中东石油战略,就是将石油抢过来,送给英美的大石油公司。

由石油商人出任政要,并为其背后的利益集团代言,这种政商勾结在美国屡见不鲜。他们主导了各种阴谋的实施。石油链条将各方利益的串联在一起……

西方精英们长期肆意操纵各种商品的价格。在这种背景下,石油价格很大程度上并不完全取决于自然因素、供需因素、科技因素的变化,而是更多地取决于主导石油价格的英美集团的利益诉求。只要这种利益主体的控制力还在,就将会作为终极因素而凌驾于其他因素之上,干扰并最终决定产品价格。

他们打着民主的旗帜,喊着维护世界安全的口号,目的是掠夺和控制石油——这一世界工业的命脉。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不惜以阻碍世界科技文明进步为代价,限制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发展和应用;建立服务于自己体系的国际组织,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催生经济萧条,制造恶性通胀;发动军事战争,建立单极霸权;使用“休克疗法”,限制他国工业发展;石油价格人为挂钩美元,扰乱全球经济秩序;控制媒体误导大众,延误科技文明进程;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无尽的饥荒、痛苦和死亡……

1914年至今百年间,赤裸裸的石油战争从未停歇,政治精英们对石油的觊觎从未停止。他们为此编造了一个个惊天谎言。也许谎言还会继续,但真相终将浮出水面。

责任编辑:刘万里

我比较懒,懒得自己写了。主要其他回答实在看不下去了,找了新浪的报道,直接复制了。其他更权威的网站也有相关的分析报道。诸位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在中石油一线工作是种什么体验?

中石油的一线岗位,基本都是野外作业,当然是风吹日晒,餐风饮雪,条件艰苦可想而知。

现在虽然是条件好了,但艰苦指数依然是石油系统最高的。不同的是,以前一线的人员都千方百计的调去二线,现在是二线、三线的人员想方设法的回到一线,就是因为一线的待遇比以前提高了,挣得也多了,当然都愿意上一线。

我本人就是中石油的员工,所谓的一线、二线都呆过,甚至是最为安逸的三线,都曾工作过,当然最有发言权。

想当初,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就是在一线岗位,是石油企业的三大艰苦岗位之一。当时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

钻井苦,作业累,吊儿郎当油队。

很不幸,我就是被分到了又脏又累的作业队。

钻井队常年在外打井,都是北风怒号、炎热炙烤的野地里,当然艰苦;作业队则是维修油井,成天和油管打交道,一身黑乎乎的原油;油队则相对清闲了许多,扛把管钳,拎个样筒每一口井转悠。

相比来说,一线的员工都是年轻人居多,新来的大学生等也都要到一线去体验,气氛比较活跃,也少有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虽是身体累了些,疲乏了些,但一线的员工基本都心无芥蒂,很少弯弯绕,就相对开心一些,舒坦一些。

当然了,这所谓的开心和舒坦,不是生理上的,而是心理方面的。

我现在又回到了一线,感觉每天野外的八小时很惬意,也很朗畅豁亮,当然愿意这么一直待到退休。

抱持我这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

只是这一线的待遇还没有跟上发展的需要,石油工人的收入和保障也不高,需要管理机构和相关部门尽速提上日程,真正使一线员工收入提高,保障到位,没有后顾之忧。

这就是一个一线员工的回答。

我为中国献石油!

我真是太资格回答这个问题了,我在新疆某油田一线工作了30多年,才退休下来。一线单位都是离家较远的地方,生产区离生活基地都很远,基本上都是倒班制,有工作一周休一周的也有工作两周休两周的,每天的工作时间较长,12小时的时间,在生产区都是集体生活,住公寓,公寓里的条件现在都挺好的,标准间,空调,电视,无线网都有,还有健身房,房间卫生有专门的服务员打扫,被套床单2周洗一次,吃饭在食堂集中吃,每周菜谱都会更新,主食副食都很丰富,实话说比家里的饭菜好很多。油工巡井有巡井车,新疆油田一线基本上都是在戈壁滩,冬冷夏热风沙大,冬天最冷35 以下,夏天高温40 是常见,这些环境因素都可以克服,最难受的就是寂寞,每天上班是这几张脸,下班回到公寓还是这几张脸,上班的时间家里的事基本顾不上,所以很多有孩子的夫妻就分开倒休,这样一来夫妻见面的时间就少了,所以离婚率也很高,过去石油单位的工资和地方上的比挺高的,现在油价低迷了多年,工资 也是多年没涨,奖金也是雷声大雨点小,这几年年轻人辞职的挺多的,单身男孩也挺多的,因为每年招聘女的少,所以男孩不好找对象。

中石油的一线工作什么体验,首先地区、工种不一样,工作的环境是截然不同的。先说地区,就中石油来说,最艰苦的是新疆、其次是胜利、环境相对较好的是辽河,当然这里面环境越辛苦野外补助也会相对提高,但是就各大油田用工人数就能发现,辽河1000万产量 用工10万!而新疆产量更多用工量只有1万多,你们可以想一想。其次是工种,一线中当属钻井工工作环境最艰苦,因为钻井作业是连续作业且存在井喷,机械打击等人身伤害的危险,因此钻井工人最辛苦,油工还好,基本就是三班倒,会依据油井的油地点决定你的工作环境,新疆基本是戈壁滩,胜利 辽河是平原环境相对怡人,总体来说不是特别艰苦的行业。因为笔者也当过油工。

我就是一名中石油的一线倒班工人,如果可以有别的选择,我希望你不要来!当然,如果有机会获得提升,离开一线,晋级到管理人员,哪怕是最底层的管理人员,只要不是一线工人,那就来吧!作为一名中石油的非一线工人,还是不错的!

同为石油家族,我来自中石化的一线。

作为钻井职业的一个普通职工, 我不会让我的子女再从事石油行业。

石油的开不会在闹市区,一般会选择荒无人烟的地方。

继续拿中石化举例子,除了海洋钻井,山东东营附近的陆地的石油开基本已经处于满负荷状态,工作的重心也基本上转移到了西部—新疆。

新疆地广人稀,本就人烟稀少,而钻井的位置大多在戈壁滩,毒虫的叮咬,南疆的风沙,北疆的严寒,各种残酷的自然因素就摆在你的面前,单靠想象是无法体会其中的滋味的。

钻井行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型器械已经不像父辈时那么笨重,各种液压设备,电气设备的使用大幅度削减了劳动强度,但因为工作的特殊性和不间断性, 钻井工作一旦运转,就无法停止。

夜班是无法避免的,在我看来,夜班本来就是灭绝人性的,人作为日行动物,无论白天东西多么充足,夜间混乱的

生物钟还是会让人晕头转向。夜班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明显的老于同龄人,还只是表象,真正的弊端,也许只有数十年后才能显现出来。

你看到过四五点钟的太阳吗?我,基本上可以到。

孤独,恐怕这才是一线职工最大的悲哀 。随着部分地区石油的枯竭,中石化很多的钻井单位转移到了新疆。

一线职工撇家舍业离开故乡,不同于普通的搬砖打工人,沙漠戈壁的工作环境基本上让我们与世隔绝,每天见到的就是那么几个人,狭窄的圈子让我们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无话不谈,从无话不谈到无话可说。

吃饭工作睡觉就是生活的全部,连续几个月的沙漠作业让人身心俱疲甚至怀疑工作的意义,人生的意义。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家里的所有问题基本上只有让妻子来独自承担,内心的亏欠愧对结婚时的誓言。

总结一句话,我不会让我的子女在进入石油行业。

艰苦,迷茫,没有方向的管理。有理想的年轻人不要来

加油站加油,野外钻井

辛苦了

中石油一线还是稍微有点辛苦的,但是总归是国企,相对其他私企,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