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突然油价上涨?

2.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历史因素

3.全球原油与汽油价格发展对比?

为什么突然油价上涨?

历次油价调整与原油价格对比-油价历史新高

由于国际原油价格的变化而突然调整油价,有必要知道,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原油价格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当国际原油价格下跌或上涨时成品油价格会下跌或上涨,因为成品油是原油,当然,价格之间的关系非常大。这一次,价格调整是为了降低油价,但不能超过8美元每公斤的价格,所以不是每个人都期望。

我们应该知道,国内油价经历了起伏,但车主仍然无法改变使用汽车的朋友,我们应该知道,成品油价格上涨或车主汽车使用成本下降朋友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新一轮油价调整即将到来,但油价正在上涨而不是下跌,即使油价上涨也会显着增加车主使用汽车的成本。油价的突然调整由于国际原油的变化

如果当今世界发生大事,驻叙利亚的非法美军正在窃取叙利亚的石油,而叙利亚每天80%的石油产量都被美军偷走,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价格波动。国际原油,这导致了国内油价的调整,但这种调整并没有达到车主和朋友的预期效果,毕竟,国内油价上涨相对较大,因此会导致许多人车主使用成本。国际原油价格与成品油价格密切相关

国际原油价格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战争、能源和食品。即使世界某些地区出现问题,那么国际原油价格也会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各地的成品油价格都会受到影响。世界也将受到影响。总的来说,国际原油价格与成品油价格密切相关,如果国际原油价格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国内成品油价格上涨,但幸运的是,我们拥有大量储量。石油,但也要以低成本从俄罗斯购买大量石油,即使是为了控制国内成品油价格或稳定价格。

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历史因素

1998年以前的长时期内,中国的成品油用户享受着低油价的待遇,那时石油价格的调整,一直由国家确定,往往是一次调整,长时期内不变。但随着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完全由政府定价已经不合时宜,也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趋势。到了1998年,随着中国石油、 中国石化两大集团重组,油价改革也拉开了序幕。

1998年以来国内原油、成品油价格管理体制改革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1998年原油、成品油价格初步与国际市场的接轨阶段,1998年6月3日,原国家计委出台了《原油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规定国内原油、成品油价格按照新加坡市场油价相应确定,原油价格自1998年6月1日起执行,成品油价格自1998年6月5日起执行;二是2000年6月份开始的国内成品油价格完全与国际市场的接轨阶段,即国内成品油价格随国际市场油价变化相应调整;三是2001年11月份开始的国内成品油价格接轨机制进一步完善阶段,主要内容是由单纯依照新加坡市场油价确定国内成品油价格改为参照新加坡、鹿特丹、纽约三地石油市场价格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 与以上3个阶段相应,中国的成品油价格经历了几番引人瞩目的波动。1998年出台油价改革方案规定,原油基准价由国家计委根据国际市场原油上月平均价格确定,每月一调。而汽油和柴油则实行国家指导价,中国石油、 中国石化集团在此基础上可上下浮动5%。那时国际石油市场在亚洲金融危机的打击下,一片低迷,成品油价格实际上未作明显调整。直到1999年4月,国际油价开始上涨,国内油价也常常突破限制,国内炼油企业更是面临生产经营困难。这轮涨势期间,2000年6月的改革使国内油价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成品油价格开始每月一调。

从2000年5月至2001年11月,国内成品油价格随国际市场油价变化累计调整了17次。到2001年11月,成品油定价机制又有新的变化,改每月调整为按照国际市场油价波幅不定期调整。2001年11月和12月成品油价格两次调低,2002年国内成品油价格又经历了几次涨价。到2003年,成品油价格再次成为热点,后半年国内一些地区开始出现“油荒”的呼声。在国际油价的推动下,2003年一季度国内市场一反淡季的冷清局面,特别是2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将汽、柴油零售中准价每吨分别上调190元和170元后,进一步加热了国内市场。3月1日国家收回了提价通知,5月10日大幅度降低了成品油价格(受SARS影响),但国内成品油市场经短暂的沉寂后,又逐渐加热。12月6日国家最终提高了成品油价格,压抑的国内油价才有所释放,市场价格顺势升高。 调价时间滞后,未能及时灵敏地反映市场变化。现行国家确定的成品油销售中准价,是要在国际市场三地价格加权平均变动超过一定幅度时才作调整,每次调整至少也在一个月以上,有时几个月不动。特别是国际市场变化并不完全反映国内市场,按其确定国内油价则难以反映国内市场的真正需求,既误导生产也影响销售。 机械接轨,扭曲了市场的正常需求。一是定价水平忽高忽低,每次调价吨油在200元上下并不鲜见,致使提价要么过高,实际价格达不到,所定价格形同虚设;要么降价过低,达不到促进生产的目的;要么调价滞后,所调价格时过境迁,使得国家指导价起不到指导作用。二是世界各地成品油消费结构、习惯及季节变化等,与国内市场不尽相同,而且国内各地市场的需求情况也不尽相同,按照国际市场油价制定国内价格,同国内市场的实际状况必然有出入。 透明滞后的定价机制,刺激投机,干扰正常的经营和市场秩序,使政府定价异化,没有达到稳定市场的目的,带来经营者不平等的市场机遇。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与国际市场变化滞后一个月,给投机经营预留了较大空间,刺激囤积居奇等投机行为。 原油价格与成品油价格接轨不对称,影响了成品油生产经营的正常安排。原油完全按照国际油价变动情况,每月1日进行调整,而成品油价格调整则有一个稳定的区间。因此,往往形成原油大幅度提价,成品油价格不提,原油降价,成品油不降,生产企业原油进价与成品油销价不匹配,不利于产销衔接。

全球原油与汽油价格发展对比?

全球的原油和石油产品的供应与需求对美国加油站的汽油价格影响最大。2007年,美国原油的成本占到了每加仑汽油成本中的三分之二。当前,汽油价格中的19%为炼制、运输和市场营销成本,13%为美国国家与联邦政府的税收。作为全球性商品,石油与石油产品(包括汽油与柴油)是自由市场上价格波动的主角,极易受到未来供需变化的影响。有迹象表明,只要保障供给,世界各地的石油购买者都有购买能力。

石油产品的税收不同国家的石油产品的税收政策各不相同,欧洲的税收额度为全球最高。情况各不相同。在送抵最终的消费者之前,被送到批发市场上销售的石油产品都会被消费国政府征收税。在一些国家中,尤其是在石油生产国,对于石油产品的税收是非常低的,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后一种情况会发生在一些国家(如伊朗、尼日利亚和印度尼西亚)中,而这些国家都会将自己的石油产品利润受益于自己的全体国民。其他国家(尤其在一些发达的石油消费国)的石油税收可能会很高,而且主要由终端消费者支付。由欧洲的石油消费国支付的捐税远高于石油生产国所交的税,在欧洲共同体内,石油的税收可以占到其成员预算的15%~20%。在美国,石油的税收要低得多。据此,可以很容易看出,与美国相比,欧洲的小轿车趋于小型化且耗油量减少的原因所在,因为汽车的燃料通常所缴纳的税额最高。当你观察一下欧洲的各种石油产品时,就会发现,其平均税率较低,但依然占到了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平均价格的40%~57%,这是一个相当大的金额。

在运输过程中,运输量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运输量越低,则单位成本越高。对于石油产品和天然气产品都是如此。派送的成本在石油、天然气和石油化工领域之间的成本链上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超级市场链是石油公司加油站的最大竞争对手,因为它们的特殊行业正在逐步缩减物流成本,其运输、储存和派送成本都已降至最低。当石油公司直接向消费者或顾客交送石油产品时,实际上已不具备任何优势。一些典型的实例是LPG或民用燃油、机场的航空燃油或天然气管线,这些石油或天然气产品都是直接输送给消费者(顾客)的。

WTI原油与汽油价格资料来源:《WER》《EIA》《FIR》,2005。(截至2007年12月的数据)

全球原油与汽油价格发展对比汽油(汽油产品)的定价与应用取决于原油价格,加之处理与派送成本、当地的需求量、当地流通强度以及当地汽油供给的资源量。由于燃料是全球交易的,所以交易价格相似,由消费者支付的费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国家的定价政策:一些区域,如欧洲和日本,对汽油征收高额捐税;而另一些国家(如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则给汽油以补贴,西方国家的人均汽油消耗量最高。汽油的最大消费国是美国,2005年美国每天平均汽油消耗量高达3.86亿美制加仑。

欧洲炼油产品平均成本的分析(2003—2007年)

2008年5月全世界的平均汽油价格(颜色越浅表示该国家的汽油费用越高)汽油的最大消费国是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