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石油和中石化到底哪个油品好一些?

2.油价的起伏挺大的,为什么需要调控油价呢?

中石油和中石化到底哪个油品好一些?

中石化和壳牌油价-中石化和壳牌油价哪个高

中石油和中石化的油品说不好哪个更好·需要自行试验

中国石油、中国石化,这是中国石油企业中的两大巨头,也是世界500强企业中的前三名的常客;品牌知名度自然是非常之高,所经营的加油站销售的燃油自然也都有保证,只不过两者对比的话,哪家的汽油更好呢?

新手司机总喜欢问这个问题,可是谁也说不好哪家更好。

因为汽油优劣需要用非常专业的设备来检测,解读也需要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可以说 汽车 评论员里1000%都不懂汽油;所谓的“老司机说”的结论大都是自己总结的经验,可是普通的司机能去过多少加油站呢?全国共有接近12万座加油站,其中半数为民营加油站,剩下的有接近45%的都是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巨头的加油站了,没有去过半数以上的加油站,那么所得出的结论就都是以偏概全。

大多数司机认为中石化的加油站更好,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还是概率的问题,中石油的加油站目前应当超过了22619座,而中石化的加油站则为30713座;中石化的加油站更多,使用该品牌汽油的司机也就更多,那么假设两个品牌的好评率都是90%的话,中石化的好评数量自然更多,久而久之也就显得中石化的口碑更好了。

不过还有另一个潜在因素,说它会显得有些愤青,不说它却又有很多人拿这个扯淡的说法说事;所以还是得说一说,简而言之,中石化的进口石油占比更高,于是就有人以“进口石油比国产石油”更好的说法来迷惑新手司机,不能否认不同出产国的石油密度会有些差异,但在提炼之后并不会达到让司机感受出来的程度。

所以以进口或国产石油来评价中石油或中石化的说法都是胡扯八道,要知道一般所说的石油就是原油,原油能提炼出汽柴油、重油、煤油、润滑油等等油料,它是不能直接给 汽车 用的。

那么究竟哪个品牌的汽油好一些呢?

只有自己去试了,在小范围内多用几家加油站的汽油,经过几箱油的测试中总能找出最耐烧的品牌;决定汽油是否耐烧的主要因素是汽油的密度,汽油密度可以在0.720-0.780kg/L之间波动,密度高的汽油更耐烧。

密度可以理解为“重量”的概念,而我们加油用的计量单位是“升”(L),这是一个“体积”的概念。

加注不同密度但升数相同的汽油,比如都加50L,高密度的汽油更重,理论上确实可能更加耐烧,但也得建立在其他参数相当的基础之上。

最后需要了解的还是一个与“地域”有关的概念,当然不是要搞“地域·黑”。中国石油的加油站在北方的密度更高,而中石化在南方的密度更高,区分南北的可以立即诶为黄河为界,或者是南北交界线;究其原因主要是中石油的角色更像是掌控石油命脉的决策者,早期的中石油和中石化同属于石油部,中石油负责开采和生产,中石化主要负责销售,大型油田除了胜利油田和中原油田以外都属于中石油。

所以中石油的重心自然在北方,有了这些大型油田为底气,中石油就不用过多的进口原油了;关于进口原油的问题也不需要过多联想,中国的 汽车 保有量是全球之最,所能产出的石油只能满足不足40%的车辆使用,这就是为什么要进口石油,已经近期油价会受到国际原油价格严重影响的原因。

中石化的炼油厂比中石油多,现在两方的标准如何真的没有统计过,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去了解,实际大型炼油厂并不是很多,其实中石油的炼油厂或其他第三方炼油厂也都不少;所以更没有办法去判断哪个品牌的汽油更好,不过目前能确定的是以壳牌和道达尔为首的外国品牌加油站的汽油普遍都不理想,甚至于一度出现所销售的汽油损坏大量 汽车 的案例。

所以加油还是建议选择中石油或中石化,以及中海油这三大品牌,其他民营加油站同样需要自己去试验。

天和MCN发布,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中石化较好

油价的起伏挺大的,为什么需要调控油价呢?

此次美股暴跌,相信大家都听了很多经济学家分析,大体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油价暴跌造成例如bp、壳牌、道达尔等一系列石油公司股票下跌带动大盘;另一个是由于美国、韩国等一系列其他国家应对疫情不力,引发投资者对停工、感染等一系列影响经济因素担忧,进而导致恐慌抛售。

当然了,咱们是《车友报》,对于经济理论小编也不敢说专业,所以咱们这次不说油价背后的经济学原理。单说国际油价的历史和此次引发油价暴跌的欧佩克和俄罗斯之间的产量博弈。

自从1883年,戴姆勒和迈巴赫两人合作开发了第一台汽油发动机开始,原油这一资源在人类历史上就开始变得愈发重要。直到今天,它成为了当下最重要的大宗商品。而油价的定价历史,基本上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跨国石油公司定价

第一个阶段是跨国石油公司定价,在20世纪初,当时世界上的石油主要消费国基本上都是英法美这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而主要产油国大多位于当今欧佩克地区。一边是老牌帝国主义,一边是刚刚摆脱半殖民地的小国,那边说了算一目了然。

所以当时的油价基本上不存在市场的空间,油价多少,作为大国代表的跨国石油公司说了算。简单来说,这些公司跟产油国签合同给租金,合同说多少钱,油价就是多少,挖出来的原油运回国自己炼自己卖,公开现货交易不足总交易量的1%。

而这种情况的背后原因,说白了就是当时油少,原油产量没办法满足世界上所有国家需求。而这个时候,老牌大国就运用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力量打压产油国,确保原油优先供给自己,价格不太高。当时类似的跨国石油公司有七个,也被称为“七姊妹”。

OPEC定价阶段

时间到了70年代,这个时候发生了几件大事,先是石油产量终于上来了,1970年,美国原油产量达到当时峰值,美国甚至开始限制国内原油开采。国内不缺产量,就不用继续控制山高水远的产油国。再加上当时英国日渐颓势,从海湾地区逐步撤军。使得当时的产油国出现了一个权力真空,因此当时各国的内部势力纷纷抬头,开始争取更大的原油定价话语权。在此情况下,OPEC,也就是欧佩克在1960年应运而生。

最经典的表现有三个,一是当时各国纷纷把油田收归国有,1960年,当时的阿美石油公司总部从美国旧金山迁到沙特多哈。经过多年斗争,1972年,阿美公司逐步被沙特收归国有,1973年沙特政府参与阿美公司25%的股份,1974年上升至60%,1980年达到了100%。二是产油国开始要求提高原油出口税率,最后定在了55%。第三个,也是最终的胜利,是欧佩克在20世纪70年代中叶决定以沙特阿拉伯轻质原油作为国际油价“参考价格”,标志产油国在原油定价上终于有了自己的话语权。从此之后,国际油价就形成了欧佩克产油国和跨国石油公司协商定价的机制。

交易所定价

按理来说,到了欧佩克定价阶段,产油国、需求国达成联盟,两边啥事都商量着来挺好,没有变化的必要了。但是谁都没想到,随着石油工业的进一步发展,需求国越来越多,产油国也越来越多。这就造成两个结果,一方面,这些国家也想有自己的话语权,另一方面,石油交易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原油上了油轮,短则几天,长则几周才能到达买家手里。是先付钱后发货还是先发货后付钱,付钱是按照发货日子价格给还是收货日子价格给,这些可能动辄涉及十几亿的资金。到了这一步,期货的主要动力已经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