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石油产量_意大利油价暴涨原因
1.隔夜外盘:欧美股市集体收跌道指跌近2% 油价大跌逾4%
2.求,中国持续通货膨胀的原因及面对这一形势的对策。。。
3.关于利比亚的问题
4.沙特王储说和伊朗开战会打击全球经济,这句话有道理吗?
隔夜外盘:欧美股市集体收跌道指跌近2% 油价大跌逾4%
1、美股
美股三大指数集体收跌。截至收盘,道指跌509.72点,跌幅1.84%,报27147.70点。纳指跌14.48点,跌幅0.13%,报10778.80点。标普500指数跌38.41点,跌幅1.16%,报3281.06点。
航空股、白银股跌幅居前,达美航空、勒莫国航跌逾9%,泛美白银跌逾5%。 科技 股尾盘上涨助纳指跌幅收窄。AMD、高斯电子涨逾4%,苹果、奈飞涨超3%,特斯拉、沃尔玛、甲骨文均涨超1%。
2、欧股
欧洲股市主要指数大幅收跌。德国DAX30指数跌4.37%,报12542.44点;英国富时100指数跌3.38%,报5804.29点;法国CAC40指数跌3.74%,报4792.04点;意大利富时指数跌3.75%,报18793.35点。
3、黄金
COMEX 12月黄金期货收跌51.50美元,跌幅2.6%,报1910.60美元/盎司,创7月份以来收盘新低。
4、石油
由于利比亚预计将逐渐恢复原油出口以及欧洲等地疫情反弹令石油需求前景承压,国际油价21日大幅下跌。WTI 10月原油期货收跌1.80美元,跌幅4.38%,报39.31美元/桶。布伦特11月原油期货收跌1.71美元,跌幅3.96%,报41.44美元/桶。
求,中国持续通货膨胀的原因及面对这一形势的对策。。。
从理论上讲,通货膨胀有可能来自四个方面:第一是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即货币发行过多或流通性过剩,货币过多必然导致货币贬值。第二是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总需求(消费+投资+支出+净出口)超过总供给,使得物价水平上涨。第三是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即在需求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供给方面的成本(劳动力价格,原材料价格上升)增加所导致的通货膨胀。第四是结构性通货膨胀,即由经济结构变化导致的通货膨胀,这一般是由于技术进步快进而劳动生产力提高速度快的部门,其工资增长自然很快,而落后部门或劳动生产力提高不可能快的部门,在竞争性劳动力市场中其劳动者工资也会相应提高,从而推动落后部门物价水平上涨,形成通货膨胀。
在以上四种通货膨胀中,结构性通货膨胀本应是我国通货膨胀的主因。因为我们正处于经济加速现代化的时期,在引进技术、学习效应的后发优势下,工业部门劳动生产力迅速提高,相应的农业和服务业(包括公共部门),特别是服务业(因为我国近二十年农业生产力提高也非常迅速)的劳动生产力提高较慢,必然导致农业和服务业工资增加幅度高于其产量增加幅度。虽然反映通货膨胀的CPI指标可能主要是由于食品价格上涨引起的,但是我们此轮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需求拉动的,而不是经济结构性变动引起的。因为我们于上世纪90年代末,在东亚金融危机后持续地实行了拉动需求特别是内需的政策。当然到目前为止,内需特别是最重要的消费需求却仍然没有拉动,占GDP比例越来越低,拉动的只是投资、购买和净出口,并导致了经济过热和经济结构失衡。
按照凯恩斯理论,经济萧条或经济紧缩时期,应实行扩张需求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加开支(购买和转移支付)、减税或实行投资津贴。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购买和净出口(外部需求)构成,长期以来我国最主要的问题是消费需求不足。在国有和关键产业国家垄断,从而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绝大多数居民收入过低的情况下,消费需求是难以拉动的。拉动消费需求最有效的办法是增加转移支付(特别是建立基本的社会保障)和减税。但是,90年代末的扩大内需政策却并没有选择减税和建立社会保障的方式,而是取了增加居民支出项目、降低存款利率的逼居民增加消费支出的方式,此外还有实行消费信贷(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分期付款和抵押制度)政策。增加居民支出项目的政策,主要体现在医疗、住房和教育(高校收费和扩招)三项改革,实质上是放弃责任。但这几项改革,不仅不会拉动居民消费需求,反而会抑制居民消费。因为在收入不增加的情况下,开支的增加特别是未来预期开支的增加,会使居民的预算更紧张,从而使消费紧缩。
关于利比亚的问题
更多经济金融智慧问题,请搜索“未来银行家”
地缘政治
利比亚位于地中海南岸,与埃及、突尼斯等国相邻,大部分国土是沙漠。1912年,它成为意大利殖民地。此后,法国曾控制利比亚南部地区长达数年。1951年,利比亚获得独立,成为一个王国。18年后,卡扎菲领导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军事,夺取,建立了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从地缘政治上来说,利比亚对法国的意义十分重要,其与欧洲隔海相望,周围又是四个讲法语的国家。很多法国的政治家都将利比亚视为一个对本国而言的特殊国家,法国当局自然不能袖手旁观。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法国因为石油利益,只能先同在利比亚首都黎波里的卡扎菲断交,后又承认了利比亚反对派,现在已经没有退路了。这就可以理解为何法国高调宣称要参与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因为法国在利比亚主要的石油设施,都集中于利另外一大城市班加西中(反武装控制范围内)。
经济因素
截至2010年10月,在利比亚经营的法国公司已经从2008年的18家增至32家,主要投资于能源领域。据美国网站报道,法国的石油企业在利比亚有着数十亿美元的投资。央视评论认为,对法国而言,如果利比亚稳住了局势和统治地位,前者将付出沉重的政治和经济代价。反之,如果帮助反武装上台,法国无疑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欧盟之疾
去年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让欧盟成员国遭受重大经济打击。好不容易通过半年多时间的调整,慢慢步入恢复阶段之时。国际油价,特别是北海布伦特原油价格一路狂飙,使得大部分使用北非石油的欧洲国家,面临着输入型通胀的风险。这在我《中纤财评:石油/棉花 美国操控下的资本大挪移》中以有所介绍。
美国从经济角度上考虑,战略目的非常明确,搅乱北非局势之后对欧洲输入通胀,然后打压欧元提振美元。以德法为首的欧盟自然不甘示弱,在对付美国“软刀子”的同时,一方面欧洲银行积极构筑金融防火墙,另一方面也在利比亚局势上借着美国战略“顺水推舟”,干脆推翻卡扎菲,扶持利比亚反对派上台,届时法国在利比亚将大幅提升能源方面的利益。
本来日本大地震,暂时打压了国际油价,对欧盟真还算是利好。没想到华尔街分析师们,没隔几天竟然视日本大地震对世界经济造成的影响不顾,调转笔头一致对准利比亚局势,强行拉涨国际石油期货价格。加上美国为应对日本盟友的大地震“殚精竭虑”,无暇顾及卡扎菲同志,致使利比亚军大有重新掌控局面的趋势,为此利比亚战局又一次陷入了僵局之中。看起来欧盟又被美国摆了一道。作为欧盟两巨头之一,德国肯定是不会率先出兵干预(二战战败国),因此法国没办法了只能被逼出头和利比亚现撕破脸皮。
美国——“软实力”终极体现
美国之疾
日本9级大地震之后,最急的莫过于美国。为什么?当然他不是为日本着急,而已由于美元指数横盘过久,好不容易找到在76一线做底反弹的机会,一次超级大地震导致日元对美元大幅升值,从而又一巴掌把美元打了下去。急得美国昨天强组西方七国集团(G7)召开紧急磋商,联合干预日本汇市。有趣的是英国财政部和法国央行昨日先后承认干预了日元,德国也央行证实在干预市场,而欧洲央行却拒绝置评,这很值得玩味一下。
而在利比亚问题上,美国则含糊其辞。这和美国外交一向跑在最前面的强硬对外政策相左。为什么?很简单,利比亚无论是军胜,还是反对派赢了,对美国都无利可图。只有让利比亚局势、北非局势继续乱下去,才会对美国有利。别看美国军舰20日对利比亚发射了100多枚“战斧”,人家主要是先“清库存”,然后拉动一下国内制造业的内需而已,就业岗位就是这么被创造出来的。
他美国人就从未指望利比亚局势能立马搞定。因为美国的石油利益在中东、在沙特、巴林这些国家(沙特、巴林最近发生反示威活动,美国马上力挺沙特出兵镇压,沙特“剿匪”那是相当的给力),而不在北非。且利比亚石油储量仅占世界的3%主要供应欧洲,且近几年产量都在回落。
因此,目前美国在利比亚没有明确的利益目标存在,相反利比亚不过是美国人的一步楔子,对付欧盟的楔子。所以,看似以欧美为主流的国际社会,都支持军事上打击利比亚的行动。而背后的实质和西方集团不同利益诉求,必将让后期利比亚局势更加复杂化。
沙特王储说和伊朗开战会打击全球经济,这句话有道理吗?
这是很有道理的,沙特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输出国家,他们的石油影响着国际石油价格的水平,如果沙特的石油供给出问题,将会影响全世界的石油危机,很多国家都无法正常使用石油,会引起危机,进而影响全球经济。
大宗商品石油的主要供应国和调控主力,作为最富裕的阿拉伯国家,巨大的外汇储备基本全部都是美元和美国国债,基本可以视同于美国的最大钱袋子和油桶,军事地位等同于搞笑的意大利在欧盟中的地位,在中东的影响力主要是对所有阿拉伯国家的教育和宗教投资产生的间接影响力。
胡赛武装袭击使沙特关闭了一半的石油产量,这意味着每天将影响近500万桶石油产量,约占世界每日产量的百分之五。业内人士称,沙特石油设施遇袭,将影响市场很大一部分参与者的预期,国际油价短期剧烈波动不可避免,如果损失过大,且影响了供需平衡,那原油期货价格会走高,会不会形成趋势性的走势还需要验证。
油价走高对世界各国的影响各不相同。油价高企的影响也体现在金融市场领域,随着油价大幅度上扬,美元价额可能会持续下滑。油价走高对世界各国的影响各不相同。对于石油国、生产国和途径国,国际油价的急升是增强国家实力的利好因素。而对于石油消费国,油价每提升1美元,其生产成本将大幅上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