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国内成品油价和国际油价不同步?

2.国际油价定价权的中国争夺背景

为什么国内成品油价和国际油价不同步?

中国国际油价预期_中国国际油价预期走势

中国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颇为复杂。主要是以新加坡、鹿特丹、纽约三地市场成品油交易价格为基础,参考运杂费、保险费及国内关税及由国家确定的成品油流通费用,最终形成由发展改革委颁布的国内成品油零售基准价,中石油与中石化再在此基准价的基础上上下浮动8%的范围,最终制定出终端的零售价格。

业内人士认为,这种价格机制存在两大弊端:首先是滞后定价。由于此定价机制是和新加坡、鹿特丹、纽约三地市场的成品油而非原油市场价格挂钩,考虑到原油加工成成品油大约需要一个月时间,即使国际原油价格平稳,一般而言国内成品油价格也会滞后于国际油价一个月的时间。

另一个弊端是油价倒挂。所谓油价倒挂,是指成品油与原油价格倒挂。中国原油价格已经与国际市场接轨,而成品油价格仍然受到国家调控,取的是区间定价。即只有当国际成品油价格波动大于一定幅度时,发展改革委才会对国内成品油价格进行调整。这个机制在国际市场油价大幅度波动、国内50%左右的原油依靠进口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原成油价倒挂”现象。

这种定价机制的弊端造成经常发生的一种情况是,发展改革委出于调节通货膨胀的考虑,即使国际成品油价格上涨超过了这一既定区间,国内成品油价格也未必会上调,即使上调,幅度也较小。另一种情况是,当国际成品油价格随着原油价格回落时,出于保护国内炼油企业的目的,国内成品油价格并不随之回落。这就造成了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原油及成品油价格相关性较弱的情况。

能源专家、上海科学院研究员沈跃栋认为,由于原油与成品油价格接轨的不对称,不论是生产者还是经销商,往往不看市场而紧盯调价,既不利于产销衔接,也不利于成品油生产经营的正常安排,影响了市场的正常运行。因此,目前要求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

另一方面,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关系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改革要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必须统筹规划,配套推行。无论取哪一种接轨方式,都要有步骤地出台限制高耗能的约束性政策,如开征燃油税,调整税率,改进税的征收管理办法等。同时还需完善市场,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国际油价定价权的中国争夺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提高,决定国际石油定价权,是必要和应该的。同时,在某种意义上而言,这也是增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保障,而是否具有在国际市场的价格影响力,则是中国谋求国际石油定价权的前提和重要条件。中国对全球油价的影响不足的事实说明中国还不能在国际贸易中化解市场风险和保护自己的利益。中国的经济正在迅速崛起,民族资本话语权的体系的构建势在必行。

中国缺少联合谈判机制。无论是石油, 还是钢铁、铁矿石等领域,都没有建立起联合对外谈判机制。正因为如此,中国在类似国际市场领域,由于没有话语权,屡屡吃哑巴亏。譬如,日本新日铁公司撕毁了此前中日韩三国钢企达成的“君子协定”,率先与力拓公司达成铁矿石价格协议,韩国浦项制铁也随之接受了日本与澳大利亚达成的合同价,就恰恰曝露了这一点。当然,原油与其他领域市场机制不同,这决定了石油谈判不仅困难重重,而且也需要超强的智慧。

打破国际石油金融失衡的格局,关键在于中国必须争取主动权,要形成与美国主导的石油金融体系抗衡的力量。其立足点就是以金融安全保障石油安全,构建中国“石油金融一体化”体系,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融合,打造中国战略新优势。

中国将庞大的外汇储备通过购买石油等能源或建立战略储备库的方式,转变成实物储备。可以将外汇储备与能源储备结合起来考虑,把单纯的货币储备与更灵活的石油金融产品结合起来,即把石油金融合约如石油期货合约、石油债券合约等也视作一种新型的储备货币,既能使过多的外储向实物转化,更重要的是在金融市场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不能保持以往较高水平,将对世界油价走低产生重要影响。

能源消费量的净增长全部来自新兴经济体,而经合组织成员国的能源需求则在过去四年中第三次下降,其中日本降幅巨大。中国能源消费增长占到全球的71%.这些平均值背后掩盖的是各类燃料的发展迥异:石油消费增长了不到1%,低于其它化石燃料。同时,天然气消费增长了2.2%,而在化石燃料中只有煤炭的年均消费增长率超过平均水平,在全球达到5.4%,在新兴经济体国家达到8.4%。

数据显示,化石燃料以87%的市场份额继续主导着全球能源消费,可再生能源虽然增长迅速,但仍只占全球消费的2%。

在去年,全球核能生产下降了4.3%,这是有史以来的最大降幅。可再生能源发电增长超过了平均水平,达到17.7%.其中风电独领风骚,增长25.8%。在可再生能源发电中所占比例首次过半,美国和中国是风力发电增长的主要贡献者。太阳能由于基数较小,增幅达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