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代海底军事基地由哪几类?

2.中央财政对怀化市作为军事基地有财政补助金吗?

3.苏联建海外军事基地争夺控制第三世界的战略地位

4.俄罗斯当年为何放弃了金兰湾军事基地?

现代海底军事基地由哪几类?

军事基地卖金价格_军事基地

现代海底军事基地是指在海底建造的用于军事目的的基地。一般包括水下导弹与卫星发射基地、反潜基地、水下作战指挥中心和水下武器实验场等。

现代海底军事基地通常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设在海底表面的基地。这种基地用在现场安装金属构造物,或者把建好的金属构造物放到预定地点等方法建成。这种基地又叫“水下居住站”。另一类基地建在海底以下,即建在海底下面开凿的隧道和岩洞里。这种基地又称“岩石基地”。

现代海底军事基地的造型有圆球型、圆柱型、椭圆型等多种,以圆球型最多。由于海底压力大,圆球型海底军事基地用耐高压的高压钢球,有的则把许多耐高压的钢球联结起来,球壳与球壳之间有通道相连,通道口装有水密门,可根据需要随时开关。万一某个球壳破损,将这个球壳两边的水密门关闭即可保证其他球壳不受到破坏。球壳上装有观察窗、水下照明灯、水下电视及水下机械手,水面与海底之间有专用深潜艇往复运输,以帮助海底军事基地人员回到海面以及进行食品、器材的补给或运输新设备。深潜艇到达基地后,就与球壳舱口盖外边的裙壳对口,深潜艇上的人员通过裙壳就可进入海底基地,并把器材、供给品送进去;基地人员也可以转移到深潜艇上去,然后回到水面。为使水面上的设施与基地之间经常保持联系,海底基地上装有通讯声纳。并且,在海底基地上还装有小声源,能连续不断地发出声信号。当潜艇收到后,就能跟踪这个信号,直至接近基地。

海底军事基地,特别是弹道发射基地,具有得天独厚的隐蔽性。在水下基地发射导弹可

的里雅斯特号深潜器

以击中空中和远距离的陆地和海上目标。海底基地对于反潜作战更具有特殊的优势。因此,发达的军事强国都在研究和制造深海军事基地,在深海建立有人控制的反潜基地和作战指挥中心。有的深潜基地可以设在2000米的深海底,这样就可以使沿海边防线向前推进200海里。迄今为止,美国和前苏联建造的海底军事基地最多。美国从60年代就开始制定一系列建立海底军事基地的,如“海底威慑”、“深潜系列”、“海床”、“深海技术”等等,并逐个完成。像美国设计的陀螺形“水下居住站”可供5人小分队在2000米深的海底完成为期20天的任务,这种基地从冰岛到非洲西南部大西洋2000米深的海底都有布设,既可作为水下指挥控制中心,又可作为水下观察站、水下补给基地等。此外,美国还建成了能容纳几千人的海底军事隧道、可供导弹实验的核武器实验场、可供潜水艇和水下武器实验的“大西洋水下试验与评价中心”等。

中央财政对怀化市作为军事基地有财政补助金吗?

中央财政对怀化市作为军事基地有财政补助金。

根据怀化市资料显示,军事基地等上级财政补助资金大幅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引起国家部委关注考察,因此中央财政对怀化市作为军事基地有财政补助金。

中央财政是指国家财政中由中央直接支配的部分,在国家内部反映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

苏联建海外军事基地争夺控制第三世界的战略地位

建设苏联海外军事基地:争夺第三世界控制战略要地

[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8月1日文章]标题:苏联如何在国外建立军事基地?

8月1日是苏联国防部最神秘的部门之一海外设施建设管理局成立45周年纪念日。随着史料的解密,海外军事基地的面纱正在被层层揭开。人们更想知道真相。国防部设施建设规划协调处处长玛丽娜楚布京娜对中国海外军事基地的建设历史进行过深入研究。让我们跟随她的故事,了解发生了什么。

为第三世界而战

1966年8月1日,海外设施建设管理局应运而生。在冷战最激烈的时候,外管局的一项特殊任务就是争夺所谓的第三世界。对于苏联等大国来说,盟友的数量和所处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为此,外国军事技术援助由苏共中央直接领导。外军设施建设交由新成立的外管局负责。

当时外管局对外合作主要有两种方式:技术援助和总承包。在第一种情况下,我们的设计和勘察院负责拟定拟建设施的设计和财务预算。一切都要和雇主协商,但同时也要保护好自己的想法,最后把这个设计方案卖给对方。接下来的建设工作由秦时明月2移动客户自己完成。但是我们的工程师必须到场监督工程。使用的设施往往是苏联的建筑材料,从钉子和水泥到复杂的设备,都是从苏联运来的。如果是总承包,苏方会从头到尾负责。一些设施,如越南金兰半岛的海军基地和阿富汗著名的萨朗隧道,都是由外管局以总承包的形式建设的。

外管局的工作规模和跨区域范围非常广泛:在全球50个国家建立了1000多个设施,从东南亚到南美太平洋沿岸都可以看到他们的成就。在欧洲,在当时的华约国家,也建有许多设施。外管局还为他们建立了军事通信系统、强大的总部掩体、防空指挥所等设施。以西半球为例。苏联专家在古巴建立了最多的设施,包括大量的地下掩体。专家甚至开玩笑说,古巴自由岛的地下已经被掏空了。

控制战略要地

设施选址有时是根据合作伙伴的意愿,有时是由苏联决定。比如金兰湾军事基地。当我们的船只进入世界海洋时,对基地的需求变得显而易见,所以我们选择了金兰半岛。金兰湾在很多方面都很受欢迎。美国人曾经在这里有一个空军基地。当然,美国人撤走后,越南人拿走了一切,只留下了着陆跑道。但是跑道质量很好,黎明公主,对苏联***的决策影响很大。金兰湾地理位置优越,有利于控制战略要地。

再说一遍索马里。我们的作战分舰队正在印度洋执行任务。我们已经和索马里官员达成协议,在伯贝拉港建造一个泊位,苏联船只可以在这里进行维修,补充水和食物。除了码头,当时还建设了全面的海岸安全系统,包括机场和兵营。

现在人们都在谈论利比亚,苏联曾经在那里建过修理厂、仓库和兵营。最大的设施是Juvra市中心的机场。在撒哈拉沙漠建立的机场世界罕见。机场跑道长4.5公里,宽60米,旁边有一条同样长、宽40米的滑行道。

有些人抱怨说我们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军事援助都是亏损的。其实不是的。我们的一些合作伙伴是用硬通货支付的,比如伊拉克、利比亚等国家。他们中的许多人还用他们的传统出口产品,如香蕉,来抵消他们的。然而,有一些国家根本没有支付能力,因此,我们不得不取消他们的债务。即便如此,要知道我们在世界战略要地的军事基地,其实都是以非常便宜的价格获得的。

苏联和美国竞相建设海外设施的最大区别在于组织工作。在美国如果一个配件坏了,只要通过电脑订一个,工厂一个星期就会把配件送过来。但是如果这种事情发生在我们这边,我们就要层层报批。有时,我们将不得不等待几个月的配件生产才能在工厂下线。

可以说,我们与美国的竞争,完全是靠专家高超的施工质量支撑的。很多时候,这些在国外工作的专家在国内等不到包裹,他们会自己解决问题。比如用三台破机器组装两台工作机。

分配到国外工作的专家万里挑一,专业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无可挑剔。要从全国选拔优秀专家,性格要稳重,不能喝酒。很多人愿意去国外工作,大多是为了挣钱,但是工资比国内高不了多少,有一部分是外汇。有些手不足的时候,在金兰湾基地这样的大型项目建设过程中就遇到过这种情况。当时外管局领导甚至派基建工程兵大队的老兵去越南。

1992年3月15日,外管局解散。现在谈安全,总让人想起传说中的大西洲。虽然大西洲的存在一直有学者争论,但保险箱的存在是无可争议的。

俄罗斯当年为何放弃了金兰湾军事基地?

金兰湾位于越南东南海岸庆和省境内,整个区域被高约 400 米的山岭环绕,可以部署各种型号的防空导弹和各种口径的高群,有效保护港口内停靠的舰支和设备。金兰湾水域总面积 98 平方公里,水深 16 ~ 25米,最深处 32 米,万吨轮可自由出入,可同时停泊包括航母在内的大型舰船约 40 艘或 4 万吨以下的舰船 100 余艘。

该港入口狭窄,地势险要,便于防御,是整个东南亚地区最大和最便利的深水港口之一。而在海洋方向,金兰湾距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际航线只有一小时航程,由此可以控制马六甲海峡和新加坡海峡,并对印度洋北部地区、波斯湾、东海和南海进行电子监控。除此以外,金兰湾淡水储量丰富,可以满足大量人员驻扎需求。

正由于金兰湾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重要的战略地位,百年来这里成为大国轮流坐庄的军港,1935年法国首先在此修建海军基地,并屯兵与此,二战期间金兰湾被日本人占领,成为其入侵东南亚的重要基地。二战结束后,金兰湾又回到法国人手里,1965年越战全面爆发后,美国人军队取代法国进驻越南,为了稳固后勤补给,美国斥资三亿美元对金兰湾进行扩建,让其一跃成为东南亚地区设施最齐全的军事港口。15年南北越统一,金兰湾回到越南手里,四年后,越南将金兰湾无偿租借给老大哥苏联,租期25年。

插手南半球是苏联全球的一部分,金兰湾无疑是这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金兰湾使苏联海军从太平洋最北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一下子扩展到赤道附近,影响力不言而喻。19年苏联对金兰湾的码头机场进行了扩建,部署了海军补给设施和电子侦听装备,年苏联将一个营的兵力部署到金兰湾,并把这里设定为苏联军舰进入太平洋印度洋的固定补给码头,到年苏联有超过一万人员及家属常驻金兰湾,金兰湾也成为苏联最大的海外军事基地。

80年代后期苏联经济走向衰退,苏联海军也开始有的收缩,1988年苏联撤出了在南海执勤的导弹巡洋舰,1989年又撤回了在金兰湾的通信指挥舰,同年还撤走了部分人员和装备。到1991年苏联在金兰湾只剩下不足十艘军舰。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权益,但当时俄国经济濒于崩溃,根本无力负担海外驻军的庞大开支,加之合同到期以后每年3亿美元的租借费,囊中羞涩的俄罗斯于2001年宣布不再续租金兰湾。其实在此之前,金兰湾基地就已经人去楼空,机场跑道设备年久失修,甚至都无法保证飞机的安全起降。

金兰湾被收回以后,越南宣布,将不会允许任何国家将金兰湾用作军事基地。

金兰湾归属的变迁,实则是自上世纪以来各大国在东南亚实力博弈的反映,作为中南半岛的传统宗主国,法国在清末就染指越南,并将此划定为自身势力范围,随着其实力的衰退,美国又闯入进来,再后来是苏联。对越南这个倒霉蛋来说, 只能听之任之。

上世纪80年代,越南第一次对金兰湾有了话语权,随着?革新开放?的展开,越南不再把国家安全的希望寄托在遥远的苏联或者俄罗斯身上,对他们的热情也逐渐消退,而与中国关系的缓解让越南有了自主的底气,前些年伴随越南与美国关系的解冻,一度传出美国重返金兰湾的消息,现在看来不过是某些人一厢情愿的说法,旷日持久的越南战争让两国百姓积怨甚深,想要重归于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

这些年,越南经济改革有模有样, 国力逐渐增强,民族情绪也开始发生变化,无论哪个国家,想要进驻金兰湾,都要冒一定的风险,更大的可能是,越南以此为筹码,在大国之间闪躲腾挪,为自身争取更大的利益。当然,经济发展看不到起色的俄罗斯,恐怕没有实力参与到这个游戏中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