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人类存活了多少年?

2.人类使用能源的历史如什么时候使用炭什么时候使用

3.河南省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展望

4.河南油田在哪里

现人类存活了多少年?

饭店燃料油价格周口_饭店用燃料油哪里有卖

人类还能生存多少年?

在未来的80年中,人类有可能会面临多次全球性的灾难。在这些可能来临的灾难中,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将出现在2008年6月21日。[img] env.people/...83.jpg[/img] [img] env.people/...08.jpg[/img] 据国外媒体报道,日前有科学家预言,在未来的80年中,人类有可能会面临多次全球性的灾难。在这些可能来临的灾难中,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将出现在2008年6月21日。届时,一颗编号为HZ51、直径达800米的小行星将有可能与地球发生碰撞。如果这一灾难真的来临,人类将极有可能重蹈6500万年前恐龙灭亡的覆辙。据科学家们测算,这一灾难发生的机率只有大约600万分之一。不过由于该小行星的运行轨道只是在不久之前才被精确计算出来,因此其与地球相撞的机率还有可能发生变化。而到2011年底,据天文学家们预测,太阳活动将在此时达到峰值。这期间,电气设备和导航仪器的工作将会受到严重影响,人们的情绪也会发生变化。同时, 强烈的太阳辐射还会导致人们皮肤癌的发病率显著上升。据预测,太阳活动的两个高峰期将分别出现在2011年10月和2012年8月。美国科罗拉多州空间现 象研究中心的道格拉斯·别瑟科指出:“我们现在还只能确定一个大概的时间段,不过,再过6-12个月,我们将能给出太阳进入活动峰值的准确时间。”在此之后,太阳还有可能出现更为猛烈的爆发现象。欧洲空间局的皮尔斯·迈尔指出,在最近的11年中,太阳中心的温度已提高了将近一倍。他提醒说,恒星在发生超新星爆发前常常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据皮尔斯·迈尔推测,太阳可能会在2013年发生非常猛烈的爆发并造成人类史上一场空前的灾难。一旦这种情况出现,地球的温度将会急剧上升,最终导致可怕的生态灾难。到2020年,全球气候将会发生非常显著的变化。此时,欧洲将会遭遇频繁的猛烈降雨和洪水袭击,这将重创当地的农业。而世界其他地区将会遭遇广泛的干旱威胁。对于人类来说(预计到2020年全球总人口将达到76亿),一场空前的粮食危机将会来临。瑞典物理学家弗雷德里克·罗伯里乌斯认为,到2020年,全球的石油开量将会下降--其主要原因是主要石油产地日益枯竭。而燃料价格的飞涨会进一步重创全球经济。不排除世界主要国家为争夺石油而展开争斗的可能性。到2029年4月13日,人类将再度遭遇来自太空的威胁。此次,直径达400米的99942 Apophis小行星将从距离地球3.5万公里处飞过。科学家们认为,届时人们仅凭肉眼便可看到这颗小行星。据估算,99942 Apophis与地球发生碰撞的机率将达到6000分之一。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机率。因此,一些人甚至提议建立一个专门的基金会,以便制定和实施拦截该小行星的。而到2030年,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将会有20%-30%的珊瑚礁消失。此时,全球人......

人类至今生存了多少年

10万年前~300万年前,类人猿阶段,此时的人类还处于非常原始的状态,会使用木棍和石头,并制作简单的工具;3万年前~10万年前,原始人阶段,此时的人类使用工具的水平大大提升,并且学会了使用火,是人类非常大的进步;1万年前~3万年前,人类处于初级原始社会,开始有了一定的等级分化;5千~1万年前,人类进入了高级原始社会,并且初步进入了奴隶社会,文字开始出现;3千~5千年前,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国家开始出现,文字已经发展较为成熟;500~3000年前,人类进入了封建社会。

人类生存有多少年了

人类已经存在了约三千万年了。

古人类学的研究表明,在距今一二千万年以前,旧大陆生活着许多种古猿。能够肯定为属于人的进化系统的最早的化石代表 ,是生活在距今400万 ~ 10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

人类是由古猿进化来的,是从猿的系统中分化出来的独立的一支,其出现及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古人类学的研究表明,在距今一二千万年以前,旧大陆生活着许多种古猿。但其中哪一种是人类的直接祖先,是在什么地方和什么时候开始由猿到人这一进化过程的,还是一个远没有解决的问题。

腊玛古猿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古人类学界一般都把腊玛古猿当作最早的人的进化系统的代表。腊玛古猿化石最早是1932 年在印度发现的 ,1934 年被定名为腊玛古猿。以后在非洲、欧洲和亚洲的不少地方发现过类似的化石,都被归入腊玛古猿类 。腊玛古猿最早的年代为距今 1400 万年,当时一般认为人类起源的时间至少是在1400万年以前。

后来分子人类学的研究表明,人类是在较晚的时期才从猿的系统中分离出来的,最多不会超过1000万年;腊玛古猿的年代太早,它们不可能是最早的人科成员。另外,人们发现,每一个出土腊玛古猿化石的地点,都同时有另一种肯定是猿类的西瓦古猿化石存在,两者在形态性状上没有重大差别,属于同一类型,只是雌雄性别不同而已。因西瓦古猿命名在前,腊玛古猿命名在后,于是人们根据国际动物命名法则,取消了腊玛古猿的名称,把它并入西瓦古猿。后来人们一般都同意这种意见,否定了腊玛古猿是最早人科成员的代表。西瓦古猿有不少特征与猩猩相似,因此西瓦古猿可能是猩猩的祖先。

在中国的云南发现了距今约800万年的禄丰古猿 ,这种化石与非洲大猿及属于人的进化系统的南方古猿有相似特征,可能是接近于人类远祖的类型。但也有人认为,东非肯尼亚发现的肯尼亚古猿,或者在希腊发现的奥兰诺古猿,更有可能是接近人类祖先的类型。

南方古猿与能人 腊玛古猿生活于距今1400万 ~ 700万年之间 。在距今700万 ~ 400万年的这段时间内,至今只发现少量零星的化石材料。能够肯定为属于人的进化系统的最早的化石代表 ,是生活在距今400万 ~ 10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

南方古猿虽然还被称作猿,但它实际上已经是最早踏上人类进化历程的远古人类。它是1925年根据在南非塔翁发现的一个幼年头骨化石命名的。主要发现于南非和东非。南方古猿在颅骨、下颌骨、牙齿、骨盆和四肢等方面已经十分清楚地显示出一系列的人科特征,并且肯定已用两足直立的行走方式,而能否直立行走,则是人在生物学上的基本特征。南方古猿的脑量超过现代大猿,脑的结构也基本上属于人的类型。

继南方古猿之后的人类是能人。能人在体质特征上比南方古猿进步,生活在距今约230万~180万年前,分布在东非和南非。能人化石最早发现于1960年,至今除奥杜韦峡谷外,在肯尼亚的库彼福勒、埃塞俄比亚的奥莫地区及南非的斯特克方丹、斯瓦特克朗等地,也发现了这一类型的化石。能人已能制作石器,创造的文化称为奥杜韦文化。

直立人与智人 人类进化的下一个阶段是以直立人为代表的阶段。直立人生活在距今约180万~20 万年前,创造的文化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

直立人化石最早是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发现的。发现者E.杜布瓦将其定名为直立猿人,并相信直立猿人是现代人的祖先。但关于爪哇直立猿人是猿是人的争论持续了很久,直到20世纪20~30年代,在北京周口店发现了北京人化石,并有大量石制品、用火遗迹和动物化石出土,直立人是早期原始人类的概念才逐渐被广泛接受。现在发现直立人类......

人类还能存活多久?

大预言 (转载)

2017年12月,成都气象局录得50度高温。

2018年3月,四川卧龙大熊猫培育中心宣布,野生大熊猫己完全消失。

2018年4月,日本驻中国自治 *** 宣布,日本群岛己成为历史,日本国宣布解散。一星期后,中国 *** 宣布台湾省更名为台湾群岛。

2018年7月,不列颠群岛消失。

2020年3月,长江、黄河断流。

2020年4月,喜玛拉雅山溶雪,2500万人死亡。

2022年7月,西伯利亚平原第一批小麦出产。

2023年,战争期间,受辐射感染者相继大规模地死去。

2024年1月,联合国人口报告发表,全球人类下降至25亿,当中15%为不正常人类。

2030年7月,联合国发表,城市发展及人类文明调查报告,发现全球有40%城市荒废,20%接近无人居住,人均生活水平下降至1960年水平,此外,报告亦指出,现存科学家及一切高知识人员数量,不足以推动人类文明再次发展,并有文明倒退现象出现。全球正常儿童失学率达60%,人数为4亿2000万人,当中有1.3亿为孤儿。

2031年-2034年,全球荒漠面积占陆地的30%。

2035年-2040年,战前的高知识人材相继死去,人类面临文明崩溃的局面。人口降至20亿6千万人。不正常人类占全人类30%。

2043年,联合国发表人类科技发展表告书,报告指出人类科技已倒退至1945年以前,大量工厂,高科技设施荒废,高科技产物严重流失。

2044年3月,联合国发表世界能源调查报告书,指出中东有89%以上油田枯竭。两星期后,石油输出国组织一致同意,中止一切石油贸易,引发世界经济崩溃,通货彭涨,美元贬值。美元对黄金降至一百年来新低,6800万美元对一安士黄金,世界银行破产。

2044年5月,宗教危机爆发,千多年的罗马教廷崩溃,人类对宗教思想产生根本变化,追求唯物主义。

2045年4月,由于能源紧张,世界各国宣布中止一切民航服务,限制人民拥有私人车辆。

2046年7月,中国所有天然气油田耗尽

2046年9月,第一次“人类文明与将来研讨会”于新华盛顿展开,为期10天的会议,会议没有带来任何成效。

2047年1月-7月,欧洲爆发粮食危机,总共3000万人饿死。欧洲联盟一致通过,实行粮油配给制,所有农作物由 *** 统一处理,每4人家庭一星期可分得小麦粉半公斤、盐300克、油200毫升、糖300克。

2047年9月,粮食危机蔓延至全球,各国均实行粮油配给制。

2048年8月,联合国第3次人口报告发表,全球人口只剩下15亿1千万。

2048年11月,联合国紧急大会召开,寻求阻止人口锐减办法。

2049年1月,已荒废30年的国际太空站坠落太平洋西部。

2049年3月,美国将封闭20多年的穿梭机除役,人类失去了最后一件登上太空的工具,标志人类短暂的太空时代结束。

2050年1月,联合国发表“社会状况调查报告书”,指出全球6成地区处于无 *** 状态,地球上只余下20多个国家。

2051年3月,美国科学家发现,地球上有70%男性 *** 存率偏低,每一毫升 *** 只有0.03%健康,不正常人类占当中的60%。

2052年4月,日久失修的金门大桥倒塌,同年8月,纽约市的新世贸中心倒塌,人类从此再没能力建造如此巨大的建筑物。

2053年6月,著名的死海干涸。

2053年7月,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合并,成立以色列及巴勒斯坦合众国。。

2054年,联合国发表第4次世界人口报告,世界各大国人口分是中国为1亿3252万人,美国1412万人,俄罗斯2600万人,印度2亿1000万人。

2055年7月,中,美科学家发现有......

人类在地球上存在了多少年了

据推测,地球已存活了46亿年 科学家们认为,若任凭地球自由自在地运转,恐怕它会永远存在下去,但要是有别的外来因素干扰它,地球就可能有寿终正寝之时

人类使用能源的历史如什么时候使用炭什么时候使用

对人类能源的利用史略加考查,可以发现人类对能源的利用主要有三大转换:第一次是煤炭取代木材等成为主要能源;第二次是石油取代煤炭而居主导地位;第三次是20世纪后半叶开始出现的向多能源结构的过渡转换。

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也就是人类认识和征服自然的历史。

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可分为五大阶段:(1)火的发现和利用;(2)畜力、风力、水力等自然动力的利用;(3)化石燃料的开发和热的利用;(4)电的发现及开发利用;(5)原子核能的发现及开发利用。

火,化石能源(木柴木炭,煤,石油等),电力,新能源(核能,风能,潮汐能等)。

旧石器时代是考古学中石器时代的早期阶段,我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如北京猿人。

在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洞穴内发现木炭、灰烬等痕迹,说明北京猿人已能利用火。

从人类能利用火开始,就是能利用燃料(能源)的开始。

新石器时代彩陶的出现充分说明人类已经能利用木材、柴薪作燃料烧烤食物和烧制陶器。

农业社会开始于约4000年前。

农业社会中利用的能源是太阳能系统的能源,植物能源如木材是主要能源。

从广义能源的意义上看,食物也是能源,是一次能源,人体能(人力)是二次能源,是由食物的能量转化而来。

按照同样道理,畜力也是二次能源。

在农业社会太阳能也被利用,光利用(照明)和热利用(取暖、海盐制造等);风能也被利用,如风车和帆船。

在农业社会,水能和地热也曾被利用。

古时有将水能转换为机械能的设备,如水轮泵和水磨等,用于提水灌溉和磨面。

用温泉水沐浴是利用地热的例子。

在漫长的农业社会,能源结构几乎没有多大变化。

木材的来源是砍伐森林。

由于生产发展,人口增加,人类长期砍伐森林,破坏植被,导致自然生态问题,同时引起木材的匮乏,导致农业社会的能源危机。

18世纪前,人类只限于对风力、水力、畜力、木材等天然能源的直接利用,尤其是木材,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长期占据首位。

蒸汽机的出现加速了18世纪开始的产业革命,促进了煤炭的大规模开。

到19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能源转换。

1860年,煤炭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24%,1920年上升为62%。

从此,世界进入了“煤炭时代”。

煤可以用作燃料,早为人们知晓。

但是由于煤又黑又脏,开又较困难,人们不喜欢使用。

14~16世纪木材短缺已严重威胁西欧和北欧人民的生活,1700年首先在英国决定以煤代替木材作为能源基础,以后逐渐扩展到欧美各国。

这为十八世纪的工业革命提供了能源条件。

工业革命在十八世纪60年代始于英国,工业社会迄今约250年。

与漫长的农业社会相比,这是很短暂的。

但是,在这250年中,工业生产发展异常迅速,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这段时期,人类使用的能源结构发展变化很快。

19世纪70年代,电力代替了蒸汽机,电器工业迅速发展,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逐渐下降。

1965年,石油首次取代煤炭占居首位,世界进入了“石油时代”。

19年,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比重是:石油占54%,天然气和煤炭各占18%,油、气之和高达72%。

石油取代煤炭完成了能源的第二次转换。

十八世纪末出现的以煤为燃料的蒸汽机,推动了机械化的工厂逐渐代替手工业工场。

在十八、十九世纪,煤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能源。

十九世纪中叶人类又开发了石油。

1859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钻成了第一口现代化的石油井,开发了第一个油田。

十九世纪末以后相继出现用汽油作燃料的汽车、飞机,用柴油作燃料的内燃机火车和内燃机轮船。

柴油还用于火力发电。

石油逐渐超过煤炭成为二十世纪的主要能源。

以后,天然气的利用也被重视。

电能也是在十九世纪被人类发现的。

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磁铁同导线相对运动时,导线中有电流产生,从而开辟了一种新能源——电能,人类利用电力的大门由此开启。

十九世 纪70年代人们发明了直流发电机,1882年建成第一座火力发电厂。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又有人成功建立了水力发电站。

从此,电力逐渐成为人类广泛使用的能源,各部门广泛使用电力进行生产和工作的电气化成为经济现代化的标志。

人类在二十世纪40年代又发现了原子能。

50年代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核能的和平利用登上历史舞台。

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是近现代的主要能源,因此人们把近三百年(从1700年算起)或二百五十年(从工业革命算起)称为化石能源时代,以区别于原始太阳能时代。

但是地球上石油的储量有限,石油的大量消费,使能源供应严重短缺,世界能源向石油以外的能源物质转移已势在必行。

世界能源正面临一个新的转折点。

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已开始从石油为主要能源逐步向多元能源结构过度。

新能源包括地热、低品位放射性矿物、地磁等地下能源;还包括潮汐、海浪、海流、海水温差、海水盐差、海水重氢等海洋能和风能、生物能等地面能源;以及太阳能、宇宙射线等太空能源。

在这些能源中,核能是最有希望取代石油的重要能源。

河南省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展望

一、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是我国能源战略和重要国策

浅层地热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的能源,是国家要求大力探索和发展的新能源。总书记在中央人口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节约型社会,逐步形成有利于节约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依靠科学进步推进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又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总理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庄严承诺,中国“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在如此长时间内这样大规模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我们的减排目标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保证承诺的执行受到法律和舆论的监督。”因此,要实现这一减排目标,就必须大规模削减和节约利用化石能源,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浅层地热能的勘查与开发是我国发展节能型经济,建设节能社会的迫切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明确指出:“国家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发展列为科技发展与高技术发展的优先领域。国家财政支持可再生能源的调查、评价和相关信息系统建设”。院颁布的《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第四条中指出“国家鼓励和扶持在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中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法和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的实施为浅层地热能的调查、评价和开发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据和政策保障。

浅层地热能是一种能自然补给,且可循环利用的可再生清洁能源。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浅层地热能的应用才刚刚起步,浅层地热能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还很低,目前还主要应用于城市建筑节能。随着经济的发展,浅层地热能的应用可能逐步向县城和农村推广。

河南省属大陆季风气候区,具有夏季炎热、冬天寒冷、四季分明之特点。夏热冬冷的气候条件为浅层地热能的利用奠定了基础。

河南省平原地区是省内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其中城市集中分布在中东部平原区,该区也是河南省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东部平原是河南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但经济相对落后。能源短缺是制约河南平原经济发展的瓶颈,尤其是广大的东部平原,能源短缺严重制约和影响了该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河南平原广大农村能源比较缺乏,平原及西部山间盆地又多分布厚度较大的第四系松散层,浅层含水层岩性由砂砾石、中粗砂、中细砂、细砂组成,浅层地热能利用层位较松散且地下水较丰富,适宜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研究表明:河南省平原有较丰富的浅层地热和优越的开发利用条件,适宜于建筑节能和人居环境的改善。查清河南省平原区浅层地热能的埋藏、分布规律及循环特征,评价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潜力,研发适宜于农村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先进技术,对于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科技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加强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制定开发利用及保护区划,对合理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增加能源供应,改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环境,促进循环经济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尤其是原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能源价格成倍增加,各城市集中供热价格也随之不断上升。因此,大力开发替代能源,是时代的必然,是各级重点支持和发展的产业。浅层地热能作为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其开发将有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改善人居环境,也一定能取得良好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二、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势头强劲

我国的地源热泵及地能开发利用事业近几年已开始起步,而且发展势头看好。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分别与有关企业结成产学研联合体开发出中国品牌的地源热泵系统,已建成数个示范工程,越来越多的中国用户开始重视利用浅层地热能,并对其利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以预计中国的浅层地能开发市场前景广阔。据行业统计,目前地能中央空调系统在全国推广达数千万平方米。已遍及北京、上海、天津、河北、河南、山西、辽宁、四川、湖南、西藏、新疆等省区。应用的建筑类型包括宾馆、住宅、商场、写字楼、学校、体育场馆、医院、展览馆、军队营房、别墅、厂房等。浅层地热能的利用方式也有最早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发展到地埋管地源型热泵系统、地表水源热泵系统(包括江水源、湖水源、污水源等)。我国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其绿色奥运的重要标志就是包括水立方、奥运村等多个体育场馆、设施利用了地温中央空调系统,受到了奥组委和各国运动员的好评。上海世博会场馆也设计利用了地表水源热泵系统。

目前我国各级非常重视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国土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等部门多次召开浅层地热能勘查开发经验交流会、技术研讨会,并出台了《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规范》,做到了浅层地热能勘查开发有标准可依。2006年建设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建设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的实施意见》(建科[2006]213号),“意见”中明确规定了国家重点支持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示范工程、技术集成及标准制定。国家从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和推广,财政部、建设部已批准下达3批包括浅层地热能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推广项目。北京、辽宁等省市也相继出台一些地方规定和优惠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技术的推广。例如在北京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给予财政补贴;沈阳市要求全市范围内具备条件的建筑都要使用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系统;成都、重庆、宁波等城市都设立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用于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产业化发展,相关企业可享受贴息、高新技术企业等优惠政策。许多省市都在积极开展城市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与开发利用规划。河南省财政厅、建设厅联合下文鼓励并支持有关房地产企业和单位积极申报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推广项目,省财政厅、国土厅早在2007年就批准省地质调查院申报的“河南省重点城市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与开发利用研究”科研项目,2009年又批准下达了郑州、洛阳、开封和三门峡4城市的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与区划项目,有力地促进了河南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技术的发展。

当前河南省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中应用较多的是地下水源热泵,也就是以地下水作为冷、热源体,在冬季利用热泵吸收其热量向建筑物供暖,在夏季热泵将吸收到的热量向其排放、实现对建筑物供冷。浅层地热能的勘查和开发利用还多局限于城市,大多数县城和广大农村还是个空白,尤其是平原区城镇及农村缺乏能源.大多数地区经济还相对落后,随着能源价格的上涨,对农村人民群众的生活影响会更大。河南平原是黄淮海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集中,土地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素有“中原粮仓”之称。同时,这一地区又因地理位置和地质条件的特殊性,“三农”问题尤为突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浅层地热能在广大平原城镇和农村有着更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尤其是在现代农业发展方面更值得示范和推广。

三、前景分析与展望

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就是利用地源热泵系统,把地下200m以浅至恒温带中的土壤与含水层作为地源热泵系统冷热源。在夏季供冷时,向地下排放冷凝热,经过整个夏季冷凝热排放与积聚后,使土壤或地下水在恒温带会形成局部4~6℃的升温。在冬季供热时,热泵要从土壤或地下水中不断吸取低品位低温热量,使土壤或地下水在恒温带以下形成局部4~6℃的降温,经过一年的供冷供暖周期后又回复到原始恒温带温度。根据这一特点,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与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密切相关,即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决定了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共建筑和住宅的供热和空调已成为普遍的需求。在发达国家中,供热和空调的能耗可占到社会总能耗的25%~30%。我国的能源结构主要依靠矿物燃料,特别是煤炭,矿物燃料燃烧产生的大量污染物,包括大量SO2等有害气体以及CO2等温室效应气体,给人们生活、健康和环境造成很大影响。

1.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前景

前已述及,河南省发展浅层地热能利用有其独特的优势,尤其是气候条件和地质条件为发展浅层地热能利用提供了很好的前提。①河南省大部分地区属于东亚季风气候,也就是常说的夏热冬冷地区,由于该地区供冷和供暖天数大致相当,冷暖负荷基本相同,因此适合于在该地区推广浅层地热能利用,充分发挥地下蓄能的作用;②河南平原区地质条件适合推广浅层地热能利用,该区浅层分布第四系松散地层,岩性以粉土、砂层、砂砾石层和黏性土为主,有利于地源热泵地下换热器的施工,也有利于地下换热器的传热和地源热泵系统的运行;③浅层地热能是清洁能源,与此同时由于厂家密封制冷剂,使用过程中不泄露,不补充,减少了对臭氧层的破坏,所以,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对降低温室效应、缓解空气污染问题起了积极作用;④由于地源热泵仅仅用来传输能量,而不是产生能量,所需能量70%来自于地下,冬天供热、夏天制冷都具显著的节能效果,能缓解用电高峰期的能源压力。地源热泵是一种使用可再生能源的高效节能、环保型的制冷、供暖空调与供热水工程系统,该技术能提高能源利用率,是合理用能的典范。近几年来,我国对建筑节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地源热泵技术为减少大气污染,降低能耗、节约能源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优势

(1)节能高效

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可以大大降低一次能源的消耗。即先利用燃烧燃料产生的高温热能发电,然后利用电能驱动热泵从周围环境中吸收低品位的热能,适当提高温度再向建筑供热,就可以充分利用燃料中的高品位能量,大大降低用于供热的一次能源消耗。用地源热泵为建筑物供热可大大降低供热的燃料消耗,不仅节能,同时也大大降低了燃烧矿物燃料而引起的CO2和其他污染物的排放。

(2)有利于环境保护

河南省冬季干燥寒冷,夏季炎热多雨,是能源消耗最大的时段,尤其是建筑能耗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从气候上要求冬季供暖夏季制冷,而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较小。浅层地热能的利用需要在冬季提取地下热能用于供暖,而在夏季则需要向地下储存热能,这样可保持地下热能平衡,使其对环境的影响最小。

(3)可循环利用

地下水的回灌问题是地下水源热泵系统浅层地热能利用的关键环节,多年来回灌技术一直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成为水源热泵利用的瓶颈。可喜的是近几年这一技术有了很大提高,地下水回灌综合技术取得突破,使水源热泵技术实现可循环利用成为可能。

(4)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显著

在以利用浅层地热能的实例中,地源热泵效益与一般燃料效益进行了对比,地源热泵系统初期投资较大,但运行成本大大降低,运行成本可节约40%左右。地源热泵技术具有节能、环保、运行费用较低的优点,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显著,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可使各级完成节能减排目标。

3.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推动我省新农村建设

河南省地处中原,也是农业大省,农村土地、人口占了很大的比例,在城镇与农村中大力发展无污染、可循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不仅能为河南省经济建设作出贡献,更能有效地提高城镇及农村居民的人居环境,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符合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

(1)浅层地热能向农村推广的可行性

河南省处于中国第二沉降阶梯的过渡地带,东部平原,南阳盆地,洛阳盆地等区域都分布着较为丰富的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具有广阔的前景。目前,郑州、开封、新乡、许昌、漯河、周口、安阳、濮阳、焦作、南阳等城市都在不同程度地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当务之急需将这一先进技术向县城及以下农村推广。

在河南省广大农村发展高效农业和家庭空调,推广浅层地热能热泵技术,无论是从地质条件还是技术方法都是成熟与可行的。

根据河南省实际情况,在村镇建设推广建设该系统可根据各地情况有选择性地进行。在水文地质条件较好的地区,可发展水源热泵系统,而在水文地质条件不理想的地区发展土壤源热泵,如果自然条件允许,可发展复合热泵系统。

在广大城镇农村地区,有较多的开发利用空间。只要地质条件允许,就可以合理有序的规划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将热泵系统的利用效能提升至最高。在新农村建设中,将热泵系统的优势最大化的发挥出来。

在农村城镇中进行浅层地热能开发,自家院落即可利用,占地少,效能高,效果显著,运行费用经济。相比较传统的供暖.可以降低污染能耗,增加取暖效果,提高村镇居民生活水平。

(2)农村浅层地热能利用前景展望

1)大力发展村镇连片或单户供热和空调:河南省地处冬季暖区,如此广大面积上的村镇,以往绝大多数是传统的燃煤、烧柴、锅炉取暖,进入21世纪的今天,完全有条件开发新能源,其中就包括浅层地热能源来逐步替代污染型化石能源。农村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具有有保证、开发利用风险小、经济效益好的特点。

在广大村镇进行热泵的应用推广是高科技通向节能环保的桥梁,是促进地热直接利用领域中的一次规模性的、重要的技术革新。应用热泵技术几乎可以将到处都有的低品位地热能作为冷热源扩大供热或制冷面积,提高热利用效率。

2)大力发展农村地热旅游业:当代旅游业已成为世界上发展势头最强的最大的产业。河南省是一个旅游十分丰富的地区。开发以农村城镇为中心的地热旅游,不仅丰富河南省旅游业的内容,多增添一个新生长点、新品种,而且也为振兴当地经济起到促进作用。

3)坚持“一热多用”发展高效农业:低品位地热多源于多层性热储,多个水热动力系统和多种水热地球化学特征的地热流体,充分利用其的多功能性,坚持一热多用的开发原则,提高热利用率,积极发展高效农业,如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花卉种植、热带鱼养殖和冷库贮藏保鲜等,充分利用浅层岩土层和地下水这一恒温的冷热源,以求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河南省浅层地热能丰富,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良好,气候条件适宜,浅层地热能利用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因地制宜、科学利用浅层地热能,对于河南省的新农村建设,节能减排,推动河南省能源利用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目前,浅层地热能在大中城市已逐步开始利用,县城及以下广大农村基本还是空白,加强浅层地热能在农村的应用研究,创新现代农业技术体系,研制适宜农村单户利用的地下水源热泵,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种植业、养殖业结构,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河南油田在哪里

河南油田10年开始勘探,11年8月在南阳盆地南阳凹陷东李湾构造发现工业油气流,12年5月1日正式成立南阳石油勘探指挥部,后更名为河南石油勘探局。1998年石油、石化两大公司重组时划归中国石化集团公司。2000年10月改制后,河南油田分公司随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在纽约、伦敦、香港、上海四地成功上市。

河南油田基地位于豫西南的南阳盆地,工矿区横跨河南、新疆、安徽、黑龙江4个省区。目前,油田主要探区分布在河南南阳、泌阳凹陷,秦岭、大别北侧,赣南皖北望江、潜山盆地,新疆焉耆、塔里木盆地的孔雀河、两北区块,内蒙巴彦浩特盆地,东北三江盆地,面积95847平方千米,量近34亿吨。河南油田被评为“全国石油勘探功勋单位”。双河油田被命名为全国陆上“高速高效开发油田”。

参考资料://baike.baidu/link?url=p-7KRLisT-8NUu04FlBFhYU1VALqkm6eQFdxO-PRp1jYj4DtbolR7YDfROOJ1Gr7OfdR3FBCTXiHw10pCVmj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