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特里芬难题

2."特力芬难题"是什么意思?

3.什么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请您指教

4.特里芬难题是什么?

什么是特里芬难题

失业保险价补是什么意思-什么是失业金价补

天才无须制造。当有史以来第一个国际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刚建立不久,并且正在给世界经济带来繁荣的时候,有人竞神奇地指出了它的先天不足,并预言了它的“期”,从而给全世界出了一个难题。这个人就是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著名国际金融专家特里芬。\x0d\\x0d\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不仅是军事上的战胜国,而且在经济上也以胜利者的姿态崭露头角。当时它拥有250多亿美元的黄金储备,约占世界总量的75%,成为国际上实力员雄厚的经济大国。这样,财大气粗的美国就“挟黄金以令诸侯”,建立一个体现自己意志的货币合作协定——布雷顿森林体系。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美国以黄金储备为保证,向世界各国提供美元,由美元来充当惟一的国际货币。美国政府承诺“美元和黄金一样可靠”,各国可以按照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的官方价格,随时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x0d\\x0d\ 这一揽子货币安排有什么问题呢?让我们先听一段故事:从前有个媳妇,心灵手巧,贤淑能干,深得婆婆的欢心。后来婆婆让她主持家务,负责给全家人煮粥。由于土地贫瘠,每年打的粮食很有限,然而这一家的香火却异常兴旺,年年添丁进口。为了让全家人都吃饱,媳妇只好不断往锅里加水,结果是粥越来越稀,家人的怨气越来越大,最后,婆婆怀疑她把粮食偷着背回了娘家,一气之下,将她赶出了家门。这个例子可以很好地说明特里芬难题。\x0d\\x0d\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国承担着两个基本的职责,一是要保证美元按固定官价兑换黄金,以维持各国对美元的信心;二是要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国际清偿力,即美元。然而这两个问题,信心和清偿力却是有矛盾的,美元过少会导致清偿力不足,美元过多则会出现信心危机。原因在于,美国要持续不断地向其他国家提供美元,只能让自己的国际收支始终保持赤字,由此留下的“大窟窿”,惟一的填补办法就是开动印钞机,印刷美元现钞。这无异于往锅里加水,结果是美元越来越多;然而另一方面,收支赤字却意味着美国的黄金储备不仅不能增加,反而会由于别国的兑换而减少。这样,一边是美元越来越多,一边是黄金越来越少,势必会造成“粥越来越稀”,美元兑换黄金失去保证,美元出现信心危机。时间一长,布雷顿森林体系自然也就无法维持。关于清偿力和信心之间的这种两难境地,最早是由特里芬提出的,因此被称为“特里芬难题”。实际上,由任何一种主权货币来充当惟一的国际货币,特里芬难题都是存在的。\x0d\\x0d\ 事实不幸被特里芬言中。在二战结束后的最初几年里,欧亚各国百废待兴,需要从美国进口商品,但由于缺乏美元,所以形成了“美元荒”。从50年代开始,美国的赤字缓解了国际清偿力不足的矛盾,但在50年代中期之前,美元基本上还是比较紧缺,各国仍然愿意积累美元,没有出现美元的信心问题。1958年以后,“美元荒”变成了“美元灾”,美国持续的收支赤字引起了许多国家的不满。其中尤以法国总统戴高乐的言辞最为激烈,他认为,美元享有“过分的特权”,它的国际收支赤字实际上毋需纠正,可以用印制美钞的方式来弥补;而其他国家,一旦发生了赤字,只能采取调整措施,蒙受失业和经济增长下降的痛苦,甚至不得不勒紧裤带,省吃俭用地节省外汇。\x0d\\x0d\ 对于这些不满情绪,美国始终置若阁闻,不愿意为此付出调整国内经济的代价,来减少国际收支的赤字,依然对发行美钞乐此不疲。其原因在于,美元可以用于国际支付,因此,只要印钞机一转,不但能够轻而易举地抹平赤字,而且其他国家的商品和劳务也可以滚滚而来。 \x0d\\x0d\ 50年代末期,美国的黄金储备大量外流,对外短期债务激增。到1960年,美国的短期债务已经超过其黄金储备,美元的信用基础发生了动摇。当年10月,爆发了战后第一次大规模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美元危机。美国政府请求其他国家予以合作,共同稳定金融市场。各国虽然与美国有利害冲突和意见分歧,但美元危机直接影响国际货币制度,也关系到各自的切身利益,因而各国采取了协调冲突、缓解压力的态度,通过一系列国际合作,来稳定美元。除合作性措施之外,美国还运用政治压力,劝说外国政府,不要拿美元向美国财政部兑换黄金,并曾就此与当时的西德政府达成协议。但有些西方国家,比如法国政府就对美国的施压手法非常反感,丝毫不买美国的账,仍要求兑换黄金,带头冲击美元的霸主地位。\x0d\\x0d\ 60年代中期,越南战争爆发,美国的国际收支进一步恶化,到19邱年3月,其黄金储备已降至120亿美元,只够偿付短期债务的三分之一。结果在伦敦、巴黎和苏黎士黄金市场上,爆发了空前规模的美元危机,在半个月内美国的黄金储备又流失了14亿美元,巴黎市场金价一度涨至44美元1盎司。于是美国政府被迫要求英国关闭伦敦黄金市场,宣布实行“黄金双价制”,即各国中央银行之间的官方市场,仍维持35美元l盎司的官价,私人黄金市场的价格,则完全由供求力量自行决定。到1971年夏天,美国黄金储备已不足100亿美元,美元贬值的形势越来越明显,由此引发了一场资金外逃的狂潮,并于当年夏天达到了顶点。面对着各国要求兑换黄金的巨大压力,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总统被迫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切断美元和黄金的联系。其他国家所拥有的700多亿美元,到底还值多少黄金,美国政府从此再也没有做出回答。\x0d\\x0d\ 美元不再和黄金挂钩,实际上等于废止了布雷顿森林协议,宣告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从此以后,美元不再兑换黄金,美国政府也不再承诺“美元和黄金一样可靠”,对美元的信心要求不存在了,信心和充足性之间的矛盾也最终消失了,历史终于以这样一种代价惨重的方式,破解了特里芬的难题。

"特力芬难题"是什么意思?

特里芬难题

——谈谈国际清偿力问题

撰文 王东京

天才无须制造。当有史以来第一个国际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

系刚建立不久,并且正在给世界经济带来繁荣的时候,有人竟神奇地预言

了它的“期”,从而给全世界出了一个难题。这个人就是美国耶鲁大学

教授、著名国际金融专家特里芬。

二战结束时,美国不仅是军事上的战胜国,而且在经济上也以胜利者

的姿态崭露头角。当时它拥有250多亿美元的黄金储备,约占世界总量的

75%,成为国际上实力最雄厚的经济大国。这样,财大气粗的美国就“挟

黄金以令诸侯”,建立一个体现自己意志的货币合作协定———布雷顿森

林体系。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美国以黄金储备为保证,向世界各国提供美

元,由美元来充当惟一的国际货币。美国政府承诺“美元和黄金一样可靠”,

各国可以按照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的官方价格,随时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

金。

这一揽子货币安排有什么问题呢?让我们先听一段故事:从前有个媳

妇,贤淑能干。后来婆婆让她主持家务,负责给全家人煮粥。由于每年打

的粮食很有限,然而这一家却年年添丁进口,为了让全家人都吃饱,媳妇

只好不断往锅里加水,结果是粥越来越稀。最后,婆婆怀疑媳妇把粮食偷

着背回了娘家,一气之下,将她赶出了家门。这个例子可以很好地说明特

里芬难题。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国承担着两个基本的职责,一是要保

证美元按固定官价兑换黄金,以维持各国对美元的信心;二是要为国际贸

易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国际清偿力,即美元。然而这两个问题,信心和清偿

力却是有矛盾的,美元过少会导致清偿力不足,美元过多则会出现信心危

机。原因在于,美国要持续不断地向其他国家提供美元,只能让自己的国

际收支始终保持赤字,由此留下的“大窟窿”,惟一的填补办法就是开动

印钞机,印刷美元现钞。这无异于往锅里加水,结果是美元越来越多;然

而另一方面,收支赤字却意味着美国的黄金储备不仅不能增加,反而会由

于别国的兑换而减少。这样,一边是美元越来越多,一边是黄金越来越少,

势必会造成“粥越来越稀”,美元兑换黄金失去保证,美元出现信心危机。

时间一长,布雷顿森林体系自然也就无法维持。

关于清偿力和信心之间的这种两难境地,最早是由特里芬提出的,因

此被称为“特里芬难题”。实际上,由任何一种主权货币来充当惟一的国

际货币,特里芬难题都是存在的。

事实不幸被特里芬言中。在二战结束后的最初几年里,欧亚各国百废

待兴,需要从美国进口商品,但由于缺少美元,所以形成了“美元荒”。

在50年代中期之前,美元基本上还是比较紧缺,各国仍然愿意积累美元,

没有出现美元的信心问题。1958年以后,“美元荒”变成了“美元灾”,

美国持续的收支赤字引起了许多国家的不满。其中尤以法国总统戴高乐的

言辞最为激烈,他认为,美元享有“过分的特权”,它的国际收支赤字实

际上无需纠正,可以用印制美钞的方式来弥补;而其他国家,一旦发生了

赤字,只能采取调整措施,蒙受失业和经济增长下降的痛苦,只能省吃俭

用地节省外汇。

对于这些不满情绪,美国始终置若罔闻,不愿意为此付出调整国内经

济的代价,来减少国际收支的赤字,依然对发行美钞乐此不疲。其原因在

于,美元可以用于国际支付,因此,只要印钞机一转,不但能够轻而易举

地抹平赤字,而且其他国家的商品和劳务也可以滚滚而来。

50年代末期,美国的黄金储备大量外流,对外短期债务激增。到

1960年,美国的短期债务已经超过其黄金储备,美元的信用基础发生了动

摇。当年10月,爆发了战后第一次大规模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美元危机。

美国政府请求其他国家予以合作,共同稳定金融市场。各国虽然与美国有

利害冲突和意见分歧,但美元危机直接影响国际货币制度,也关系到各自

的切身利益,因而各国采取了协调冲突、缓解压力的态度,通过一系列国

际合作,来稳定美元。除合作性措施之外,美国还运用政治压力,劝说外

国政府,不要拿美元向美国财政部兑换黄金,并曾就此与当时的联邦德国

政府达成协议。

60年代中期,越战爆发,美国的国际收支进一步恶化,到1968年3月,

其黄金储备已降至120亿美元,只够偿付短期债务的三分之一。结果在伦敦、

巴黎和苏黎士黄金市场上,爆发了空前规模的美元危机,在半个月内美国

的黄金储备又流失了14亿美元,巴黎市场金价一度涨至44美元1盎司。于是

美国政府被迫要求英国关闭伦敦黄金市场,宣布实行“黄金双价制”,即

各国中央银行之间的官方市场,仍维持35美元1盎司的官价,私人黄金市场

的价格,则完全由供求关系自行决定。到1971年夏天,美国黄金储备已不

足100亿美元,美元贬值的形势越来越明显,由此引发了一场资金外逃的狂

潮,并于当年夏天达到了顶点。面对着各国要求兑换黄金的巨大压力,

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总统被迫宣布实施“新经济政策”,切断美元和黄

金的联系。其他国家所拥有的700多亿美元,到底还值多少黄金,美国政府

从此再也没有作出回答。

美元不再和黄金挂钩,宣告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历史终于以这

样一种代价惨重的方式,破解了特里芬难题。

什么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请您指教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一)历史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德、意、日是战败国,国民经济破坏殆尽。英、法虽然胜利,但工农业遭到严重破坏。只有美国远离战场,非但没有遭到破坏,反而大发战争财,政治、经济地位进一步提高。

1938年到 1944年,美国工业生产提高 2倍。1945年美国工业生产总值占资本主义国家的60%,出口量占三分之一,黄金储备达20O亿美元占三分之二(1948年这个比例进一步上升为四分之三)。战争使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取得了绝对优势。战争期间,美国通过“租供法案”向英、法等同盟国提供价值470多亿美元的,也乘机占领了西欧各国及其附属国的广大市场。由于国外投资猛增,美国成为最大的债权国。这一切都为美元的霸权地位创造了特殊条件。

英国经济实力虽然下降、但英镑区和帝国特惠制仍然存在,国际贸易的40 %仍用英镑结算,英镑仍然是主要国际储备货币。为此,英国仍竭力保持英镑的地位。

早在战争期间,美国就积极策划取代英镑而建立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

1943年4月 7日,英、美两国政府分别在伦敦和华盛顿同时公布了“凯恩斯计划”和“怀特计划”。

(二)怀特计划

怀特计划是美国财政部长助理怀特提出的“联合国平准基金计划”,主要内容是:

国际金融

1.以基金制为基础。基金至少为50亿美元,由会员国按规定的份额缴纳。份额的多少根据会员国的黄金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及国民收入等因素决定。

2基金货币与美元和黄金挂钩。基金规定使用的货币单位为“尤尼它”(Unita),每一“尤尼它”等于10美元或含纯金137格令(1格令=0.0648克纯金)。

3.表决权取决于会员国缴纳的份额。各会员国在基金组织里的发言权与投票权同其缴纳的基金份额成正比例。

4.稳定货币汇率。会员国货币都要与“尤尼它”保持固定比价,不经“基金”会员国四分之三的投票权通过,会员国货币不得贬值。

5.取消外汇管制、双边结算和复汇率等歧视性措施。

6调节国际收支。对会员国提供短期信贷,以解决国际收支逆差。

7“基金”的办事机构设在拥有最多份额的国家。

怀特计划企图由美国控制“联合国平准基金”,通过“基金”使会员国的货币“钉住”美元。这个计划还立足于取消外汇管制和各国对国际资金转移的限制。

(三)凯恩斯计划

凯恩斯计划是英国财政部顾问凯恩斯拟订的“国际清算同盟计划”,内容主要是:

(l)建立“国际清算同盟”,相当于世界银行。

(2)会员国中央银行在“同盟”开立往来账户,各国官方对外债权债务通过该账户用转账办法进行清算。

(3)顺差国将盈余存入账户,逆差国可按规定的份额问“同盟”申请透支或提存。

(4)“同盟”账户的记账单位为“班科”(Bancor),以黄金计值。会员国可用黄金换取“班科”,但不可以用“班科”换取黄金。

(5)各国货币以“班科”标价,非经“同盟”理事会批准不得变更。

(6)会员国在“同盟”的份额,以战前3年进出口贸易平均额的75%来计算。

(7)“同盟”总部设在伦敦和纽约,理事会会议在英、美两国轮流举行。

凯思斯计划是基于英国当时的困境,尽量贬低黄金的作用。这个计划实际上主张恢复多边清算,取消双边结算。当然,也暴露出英国企图同美国分享国际金融领导权的意图。

(四)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怀持计划和凯恩斯计划虽然都以设立国际金融机构、稳定汇率、扩大国际贸易、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为目的,但两者的运营方式是不同的。由于英国经济、军事实力不如美国,双方于1944年4月达成了基本反映怀特计划的“关于设立国标货币基金的专家共同声明”。

1944年7月 1日,在美国新罕布什尔洲的布雷顿森林举行有 44国代表参加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简称布雷顿森林会议)。经过3周的讨论,会议签订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实质是建立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其基本内容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度。

(一)各国货币比价的挂钩。

即汇率的规定与调整原则,主要规定如下:

1. 美元与黄金挂钩。即各国确认1934年1月美国规定的35美元一盎司的黄金官价,每一美元的含金量为0.888671克黄金。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用美元按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这样,美元居于等同黄金的地位,其他国家的货币则不能兑换黄金。为使黄金官价不受自由市场金价冲击,各国政府需协同美国政府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维持这一黄金官价。

2.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其他国家政府规定各自货币的含金量,通过含金量的比例确定同美元的汇率。会员国也可以不规定货币的含金量,而只规定同美元的汇率。例如 1946年,l英镑的含金量为3.58134克纯金,1美元的含金量为0.888671克纳金,则英镑与美元的含金量(黄金平价)之比为:1英镑=3.58134/0.888671=4.03美元,这便是法定汇率。

3.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规定,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一般只能在法定汇率上下各1%的幅度内波动。若市场汇率超过法定汇率1%的波动幅度,各国政府有义务在外汇市场上进行于预,以维持汇率的稳定。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汇率制度被称为“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度”。若会员国法定汇率的变动超过10%,就必须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批准。1971年12月,这种即期汇率变动的幅度扩大为上下2.25%的范围,而决定“平价”的标准,亦由黄金改为特别提款权。

(二)各国货币的兑换性与国际支付结算的原则

“协定”规定了各国货币自由兑换的原则:任何会员国对其他会员国在经常项目往来中积存的本国货币,若对方为支付经常项货币换回本国货币。由于各国立即普遍实行货币自由兑换原则是不现实的,故“协定”又作了“过渡期’,的规定。

关于国际支付与国际结算的原则,“协定”规定,会员国未经基金组织同意,不得对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支付或清算加以限制。

(三)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

在这种制度中,外汇与黄金并列,共同构成国际储备资产。“协定”中关于货币平价的规定,使美元处于“等同”黄金的地位,成为各国外汇储备中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

(四)国际收支的调节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份额的25%以黄金或可兑换成黄金的货币缴纳,另外的75%则以本国货币缴纳。会员国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可用本国货币向基金组织按规定程序购买(即借贷)一定数额的外汇,并在规定时间内以购回本国货币的方式偿还借款。会员国所认缴的份额越大,得到的贷款也越多。贷款只限于会员国用于弥补国际收支赤字,即用于经常项目的支付。

(五)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建立永久性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一大特色。

“协定”确定了IMF的宗旨:①建立IMF机构,促进国际货币合作。②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均衡发展,借此提高会员国的就业和实际收入水平,并扩大生产能力。③促进汇率稳定,维护正常汇兑关系,借以避免竞争性货币贬值。④建立多边支付体系,设法消除外汇管制。⑤为会员国提供资金融通,纠正国际收支失衡。⑥缩小或减少国际收支赤字或盈余的扩大。

“协定“赋予IMF以下职能:①监督职能。监督会员国遵守“协定”的各项条款,以维护国际金融与外汇交易秩序。②磋商职能。会员国原则上每年进行一次定期磋商;定期举行世界经济形势与前景的磋商;当某会员国修改汇兑措施、汇率政策、或执行对其他会员国发生重大影响的政策、或基金组织认为某会员国的汇率政策不符合“协定”指导原则时,基金组织总裁就同该国进行特别磋商。

③融通资金职能。即对逆差国提供贷款,以稳定外汇市场和扩大国际贸易。基于上述职能,基金组织实际上处于战后国际货币制度的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元可以兑换黄金和各国实行固定汇率制度,是这一货币制度的两大支柱,基金组织则是这一货币体系正常运转的中心机构。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和作用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

1.制度内容上的特点

(1)货币比价上的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货币制度不是按各国的铸币平价来确定汇率,而是根据各国货币法定金平价的对比,普遍地与美元建立固定比例关系。

(2)汇率调节机制不同。战前,黄金输送点是汇率波动的界限自动地调节汇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为地规定汇率波动的幅度,汇率的波动是在基金组织的监督下,由各国干预外汇市场来调节。

(3)货币兑换的程度不同。国际金本位制度下,各国货币自由兑换,对国际支付一般不采取限制措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许多国家不能实现货币的自由兑换,对外支付受到一定的限制。当然,基金组织规定,一般不得对经常项目的支付进行限制,并规定在条件具备时,取消限制,实行货币自由兑换。

(4)国际储备上的特点。金本位制度下,国际储备资产主要是黄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储备资产则是黄金、可兑换货币和特别提款权,其中黄金与美元并重。在外汇储备上,战前除英镑外,还有美元与法国法郎。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货币制度几乎包括资本主义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而美元则是最主要的外汇储备。

(5)国际结算原则上的差异。国际金本位制下,各国实行自由的多边结算。战后的国际货币制度,尚有不少国家实行外汇管制,采用贸易和支付的双边安排。

(6)黄金流动与兑换上的差异。国际金本位下,黄金的流动是完全自由的;而布雷顿体系下,黄金的流动一般要受到一定的限制。战前英、美、法三国都允许居民兑换黄金;而实行金汇兑本位的国家也允许居民用外汇(英镑、法郎或美元)向英、美、法三国兑换黄金;战后美国只同意外国政府在一定条件下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而不允许外国居民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这是一种大大削弱了的金汇兑本位制。

2体制上的特点

(l)建立了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货币制度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国际组织进行组织和监督。而布雷顿森林体系则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等永久性国际金融机构。通过国际金融机构的组织、协调和监督,保证统一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各项原则、措施的推行。

(2)签订了有一定约束力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金本位制对汇率制度、黄金输出人没有一个统一的协定,货币区也只是在规定的地区实施宗主国、联系国的法令。战后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乃是一种国际协议,对会员国政府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它的统一性在于把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囊括在国际金汇兑本位制之下;它的严整性在于对维持货币制度运转的有关问题做了全面规定,并要求各国遵守。

(3)根据《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建立了现代国际货币管理所必需的各项制度。例如,国际收支调节制度、国际信贷监督制度、国际金融统计制度、国际汇率制度、国际储备制度、国际清算制度等。

因此,战后的国际货币体系同历史上的国际货币制度相比,有了明显的改进。主要表现在:建立了世界性的组织机构,制订了具有一定约束力的国际协议,建立了统一的、完整的规章制度。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作用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扩大了各国间的经济交往。尤其是在50年代和60年代 的部分时间里,布雷顿森林体系运行良好,对战后稳定国际金融和发展世界经济确实起到巨大的作用。

1.促进了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虽然该制度有助于美国扩大商品和资本的输出,有利于美国经济对外扩张;但由于实行固定汇率,有利于进出口成本和利润的核算,有利于国际资本的流动。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战前。1913年~1918年,世界出口贸易额年平均增长率为0.7%,而1948年~1960年为6.8%,1960年~1965年为7.9%,1965年~1970年为11%。

2.保证了国际货币关系的相对稳定。基金组织成员虽然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存在着不少分歧和矛盾,但是“协定”毕竟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得到正常运转,从而使资本主义世界商品、劳务和资本的流通得以正常进行。避免了经济严重恶化和货币体系崩溃的局面。

3缓解了国际收支危机。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对逆差国提供各种信贷支持,帮助会员国解决国际收支困难,克服国际收支失衡的困难,促进币值的稳定。

4.有助于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由于汇率的相对稳定,避免了国际资本流动中引发的汇率风险,这有利于国际资本的输入与输出。同时也为国际间融资创造了良好环境,有助于金融业和国际金融市场发展,也为跨国公司的生产国际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5.促进各国国内经济的发展。在金本位制下,各国注重外部平衡,因而国内经济往往带有紧缩倾向。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各国一般偏重内部平衡,所以国内经济比较稳定,危机和失业情形较之战前有所缓和。

四、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

(-)维持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条件

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能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顺利运行,是与美国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充足的黄金储备分不开的。要维持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转,必须具备三项基本条件。 1.美国国际收支保持顺差,美元对外价值稳定。若其他国家通货膨胀严重,国际收支逆差,则在基金组织同意下,该国货币可以贬值,重新与美元建立固定比价关系。这并不影响美元的国际地位。但若美国国际收支持续性逆差,美元对外价值长期不稳,美元则会丧失其中心地位,危机布雷顿森林制度存在的基础。

2.美国的黄金储备充足。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与黄金挂钩,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持有的美元可向美国兑换黄金。美国要履行35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的义务,必须拥有充足的黄金储备。若美国黄金储备流失过多,储备不足,则难以履行兑换义务,则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维持。

3,黄金价格维持在官价水平。战后,美国黄金储备充足,若市场价格发生波动,则美国可以通过抛售或购进黄金加以平抑。若美国黄金储备不足,无力进行市场操作和平抑金价,则美元比价就会下降,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也就会随之动摇。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对比一再发生变化,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本身固有的矛盾和缺陷也就日益暴露。

1.金汇兑制本身的缺陷。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享有特殊地位,这就极大地加强了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一方面,美国可以通过发行纸币而不动用黄金进行对外支付和资本输出,这就有利于美国的对外扩张和掠夺。但从另一方面看,美国也背上了维持金汇兑平价的包袱。当人们对美元充分信任,美元相对短缺时,这种金汇兑平价可以维持。当人们对美元产生信任危机,美元拥有太多,要求兑换黄金时,美元与黄金的固定平价就难以维持。

2.储备制度不稳定的缺陷。这种制度无法提供一种既数量充足,又币值坚挺、可以为各国接受的储备货币,以使国际储备的增长能够适应国际贸易与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战后黄金生产增长缓慢,与国际贸易增长相适应的国际储备的增长只有是美元增加。1960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特里芬在其著作《黄金与美元危机》中指出:布雷顿森林制度以一国货币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在黄金生产停滞的情况下,国际储备的供应完全取决于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美国的国际收支保持顺差,国际储备资产不敷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美国的国际收支保持逆差,国际储备资产过剩,美元发生危机,并危及国际货币制度。这种难以解决的内在矛盾,国际经济学界称之为“特里芬难题”,它决定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不稳定性和塔台的必然性。

3.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的缺陷。该制度规定汇率浮动幅度需保持在l%以内,汇率缺乏弹性,限制了汇率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这个体系的创始人显然指望国际收支失衡通过基金组织融资、合理的国内政策与偶然的汇率调整就可恢复平衡。这就是说,会员国暂时的不平衡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融通资金,根本性的不平衡则靠调整利率来纠正。实践证明,这种调节机制并不成功,因为它实际上仅着重于国内政策的单方面调节。

4.内、外平衡难统一。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各国不能利用汇率杠杆来调节国际收支,而只能采取有损于国内经济目标实现的经济政策或采取管制措施,以牺牲内部平衡来换取外部平衡。当美国国际收支逆差、美元汇率下跌时,根据固定汇率原则,其他国家应干预外汇市场,但这往往会导致和加剧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若这些国家不加干预,则美元贬值就会加剧,就会遭受美元储备资产贬值的损失。

五、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

1.制度自身的缺陷。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崩溃的根本原因。是这个制度本身存在着不可解脱的矛盾。在这种制度下,美元作为国际支付手段与国际储备手段,发挥着世界货币的职能。

一方面,美元作为国际支付手段与国际储备手段,要求美元币值稳定,才会在国际支付中被其他国家所普遍接受。而美元币值稳定,不仅要求美国有足够的黄金储备,而且要求美国的国际收支必须保持顺差,从而使黄金不断流入美国而增加其黄金储备。否则,人们在国际支付中就不愿接受美元。

另一方面,全世界要获得充足的外汇储备,又要求美国的国际收支保持大量逆差,否则全世界就会面临外汇储备短缺、国际流通渠道出现国际支付手段短缺。但随着美国逆差的增大,美元的黄金保证又会不断减少,美元又将不断贬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美元短缺到美元泛滥,是这种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2.美元危机与美国经济危机频繁爆发。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此消彼长,美元危机是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直接原因。

(1)美国黄金储备减少。美国1950年发动朝鲜战争,海外军费巨增,国际收支连年逆差,黄金储备源源外流。 1960年,美国的黄 金储备下降到178亿美元,已不足以抵补当时的210.3亿美元的流动债务,出现了美元的第一次危机。60年代中期,美国卷入越南战争,国际收支进一步恶化,黄金储备不断减少。1968年 3月,美国黄金储备已下降至121亿美元,而同期的对外短期负债为331亿美元,引发了第二次美元危机。到1971年,美国的黄金储备(102.1亿美元)仅是它对外流动负债(678亿美元)的15.05%。此时美国已完全丧失了承担美元对外兑换黄金的能力。于是,尼克松总统不得不于1971年8月15日宣布停止承担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1973年美国爆发了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黄金储备已从战后初期的245.6亿美元下降到110亿美元。’没有充分的黄金储备作基础,严重地动摇了美元的信誉。

(2)美国通货膨胀加剧。美国发动侵越战争,财政赤字庞大,不得不依靠发行货币来弥补,造成通货膨胀。加上两次石油危机,石油提价而增加支出;同时,由于失业补贴增加.劳动生产率下降,造成政府支出急剧增加。美国消费物价指数1960年为1.6%,1970年上升到5.9%,1974年又上升到11%,这给美元的汇价带来了巨大冲击。

(3)美国国际收支持续逆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利用在战争中膨胀起来的经济实力和其他国家被战争削弱的机会,大举向西欧、日本和世界各地输出商品,使美国的国际收支持续出现巨额顺差,其他国家的黄金储备大量流入美国。各国普遍感到“美元荒”(Dollar Shortage)。随着西欧各国经济的增长,出口贸易的扩大,其国际收支由逆差转为顺差,美元和黄金储备增加。美国由于对外扩张和侵略战争,国际收支由顺差转为逆差,美国资金大量外流,形成“美元过剩”(Dollar Gult)。这使美元汇率承受巨大的冲击和压力,不断出现下浮的波动。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1.美元停止兑换黄金。1971年7月第七次美元危机爆发,尼克松政府于8月15日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停止履行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一。这意味着美元与黄金脱钩,支撑国际货币制度的两大支柱有一根已倒塌。

2.取消固定汇率制度。1973年3月,西欧又出现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马克的风潮。3月16日,欧洲共同市场9国在巴黎举行会议并达成协议,联邦德国、法国等国家对美元实行“联合浮动”,彼此之间实行固定汇率。英国、意大利、爱尔兰实行单独浮动,暂不参加共同浮动。此外,其他主要西方货币也都实行了对美元的浮动汇率。至此,战后支撑国际货币制度的另一支柱,即固定汇率制度也完全垮台。这宣告了布雷顿森林制度的最终解体。

2.欧盟中央银行执行统~的货币政策与成员国保有的财政政策发生矛盾时,协调难度很大,统一货币推行后,为保持欧元的稳定,欧盟中央银行执行统一的货币政策,但成员国仍保留推行本国财政政策的权力,当二者发生矛盾、利害冲突特大时,二者关系协调兼顾就很难达到。就像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存在特里芬难题一样,欧元的内部机制就存在难于克服的内在矛盾。

3.欧盟扩大、欧元推行必然加剧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

欧洲统一货币的实施,势必进一步释放欧洲统一大市场的潜在经济力量,欧盟成员国间的贸易关系将更加紧密,对外竞争力提高,这无疑于欧洲贸易保护主义加强,排他性上升,并会加剧开放型发展中国家进入这一市场的难度,这不仅加剧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竞争与矛盾,也加深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甚至遭到发展中国家的抵制。

特里芬难题是什么?

天才无须制造。当有史以来第一个国际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刚建立不久,并且正在给世界经济带来繁荣的时候,有人竞神奇地指出了它的先天不足,并预言了它的“期”,从而给全世界出了一个难题。这个人就是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著名国际金融专家特里芬。\x0d\\x0d\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不仅是军事上的战胜国,而且在经济上也以胜利者的姿态崭露头角。当时它拥有250多亿美元的黄金储备,约占世界总量的75%,成为国际上实力员雄厚的经济大国。这样,财大气粗的美国就“挟黄金以令诸侯”,建立一个体现自己意志的货币合作协定——布雷顿森林体系。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美国以黄金储备为保证,向世界各国提供美元,由美元来充当惟一的国际货币。美国政府承诺“美元和黄金一样可靠”,各国可以按照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的官方价格,随时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x0d\\x0d\ 这一揽子货币安排有什么问题呢?让我们先听一段故事:从前有个媳妇,心灵手巧,贤淑能干,深得婆婆的欢心。后来婆婆让她主持家务,负责给全家人煮粥。由于土地贫瘠,每年打的粮食很有限,然而这一家的香火却异常兴旺,年年添丁进口。为了让全家人都吃饱,媳妇只好不断往锅里加水,结果是粥越来越稀,家人的怨气越来越大,最后,婆婆怀疑她把粮食偷着背回了娘家,一气之下,将她赶出了家门。这个例子可以很好地说明特里芬难题。\x0d\\x0d\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国承担着两个基本的职责,一是要保证美元按固定官价兑换黄金,以维持各国对美元的信心;二是要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国际清偿力,即美元。然而这两个问题,信心和清偿力却是有矛盾的,美元过少会导致清偿力不足,美元过多则会出现信心危机。原因在于,美国要持续不断地向其他国家提供美元,只能让自己的国际收支始终保持赤字,由此留下的“大窟窿”,惟一的填补办法就是开动印钞机,印刷美元现钞。这无异于往锅里加水,结果是美元越来越多;然而另一方面,收支赤字却意味着美国的黄金储备不仅不能增加,反而会由于别国的兑换而减少。这样,一边是美元越来越多,一边是黄金越来越少,势必会造成“粥越来越稀”,美元兑换黄金失去保证,美元出现信心危机。时间一长,布雷顿森林体系自然也就无法维持。关于清偿力和信心之间的这种两难境地,最早是由特里芬提出的,因此被称为“特里芬难题”。实际上,由任何一种主权货币来充当惟一的国际货币,特里芬难题都是存在的。\x0d\\x0d\ 事实不幸被特里芬言中。在二战结束后的最初几年里,欧亚各国百废待兴,需要从美国进口商品,但由于缺乏美元,所以形成了“美元荒”。从50年代开始,美国的赤字缓解了国际清偿力不足的矛盾,但在50年代中期之前,美元基本上还是比较紧缺,各国仍然愿意积累美元,没有出现美元的信心问题。1958年以后,“美元荒”变成了“美元灾”,美国持续的收支赤字引起了许多国家的不满。其中尤以法国总统戴高乐的言辞最为激烈,他认为,美元享有“过分的特权”,它的国际收支赤字实际上毋需纠正,可以用印制美钞的方式来弥补;而其他国家,一旦发生了赤字,只能采取调整措施,蒙受失业和经济增长下降的痛苦,甚至不得不勒紧裤带,省吃俭用地节省外汇。\x0d\\x0d\ 对于这些不满情绪,美国始终置若阁闻,不愿意为此付出调整国内经济的代价,来减少国际收支的赤字,依然对发行美钞乐此不疲。其原因在于,美元可以用于国际支付,因此,只要印钞机一转,不但能够轻而易举地抹平赤字,而且其他国家的商品和劳务也可以滚滚而来。 \x0d\\x0d\ 50年代末期,美国的黄金储备大量外流,对外短期债务激增。到1960年,美国的短期债务已经超过其黄金储备,美元的信用基础发生了动摇。当年10月,爆发了战后第一次大规模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美元危机。美国政府请求其他国家予以合作,共同稳定金融市场。各国虽然与美国有利害冲突和意见分歧,但美元危机直接影响国际货币制度,也关系到各自的切身利益,因而各国采取了协调冲突、缓解压力的态度,通过一系列国际合作,来稳定美元。除合作性措施之外,美国还运用政治压力,劝说外国政府,不要拿美元向美国财政部兑换黄金,并曾就此与当时的西德政府达成协议。但有些西方国家,比如法国政府就对美国的施压手法非常反感,丝毫不买美国的账,仍要求兑换黄金,带头冲击美元的霸主地位。\x0d\\x0d\ 60年代中期,越南战争爆发,美国的国际收支进一步恶化,到19邱年3月,其黄金储备已降至120亿美元,只够偿付短期债务的三分之一。结果在伦敦、巴黎和苏黎士黄金市场上,爆发了空前规模的美元危机,在半个月内美国的黄金储备又流失了14亿美元,巴黎市场金价一度涨至44美元1盎司。于是美国政府被迫要求英国关闭伦敦黄金市场,宣布实行“黄金双价制”,即各国中央银行之间的官方市场,仍维持35美元l盎司的官价,私人黄金市场的价格,则完全由供求力量自行决定。到1971年夏天,美国黄金储备已不足100亿美元,美元贬值的形势越来越明显,由此引发了一场资金外逃的狂潮,并于当年夏天达到了顶点。面对着各国要求兑换黄金的巨大压力,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总统被迫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切断美元和黄金的联系。其他国家所拥有的700多亿美元,到底还值多少黄金,美国政府从此再也没有做出回答。\x0d\\x0d\ 美元不再和黄金挂钩,实际上等于废止了布雷顿森林协议,宣告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从此以后,美元不再兑换黄金,美国政府也不再承诺“美元和黄金一样可靠”,对美元的信心要求不存在了,信心和充足性之间的矛盾也最终消失了,历史终于以这样一种代价惨重的方式,破解了特里芬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