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要轻易“掀桌子”,大家都在同一张牌桌上

2.香港黄金真的比大陆便宜吗?为什么会这样?

3.黄金价格在2009年一年内 会涨 还是跌呢?

4.价格战是什么意思?

不要轻易“掀桌子”,大家都在同一张牌桌上

金价趁势_现在金价格战攻略

12万的东风雪铁龙C6彻底“出圈”了。尽管湖北政企补贴最高达9万元的新闻已经过去整整一周的时间了,而且目前武汉所有4S店也已经暂停预订C6车型,但其影响还在继续发酵——一些跟风的消费者甚至从外地奔赴武汉“抢车”,更多为了蹭流量的自媒体更是编造了诸如“21万的C6老气横秋,12万的C6成熟稳重”等各种段子。

无论多么严肃的话题,都可以用段子来消解,这是当代网友的高明和无奈之处。段子横飞背后,很多人已经忘了甚至根本不知道,这件事情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

只有身处这个行业的人,才会更深刻地感知,此次“武汉掀桌子”对于整个汽车行业而言,无异于一场“地震”,它推倒的“多米诺骨牌”,已经引发了连锁反应:在武汉对当地企业进行高额补贴后,吉林宣布联手一汽补贴1.5亿元,雪佛兰喊出“至高7万,全国全系补贴”,荣威以“3亿补贴卷到底”加入战场,长安也对旗下畅销车型长安深蓝SL03直接补贴2.2万元现金,综合补贴高达4.2万元,补贴后的起售价不足15万元……

再加上东风日产、上汽奥迪的内购价,汽车市场可以说已经“血流成河”。此外,还有唯恐天下不乱者,在网上散播“22万元买奥迪A6”、“16万元买宝马X1”、“奔驰狂降11万元”等谣言,一时间人心惶惶。

作为从业者,我每天都要接到很多朋友的各种相关问询:“**降价**万是真的吗?”、“现在是不是买(换)车的好时机?”……还有一些买了汽车股的朋友,更是被这一波血亏搞得很郁闷,天天向我抱怨:“你们汽车行业到底怎么了?”、“**企业的每股净资产比股价还高那么多,为什么还跌跌不休?”……

坦白说,虽然从业已近20年,但这一轮价格“踩踏”我也有些看不懂了。

正所谓“知古可以鉴今”。如果没有记错的话,中国汽车工业发展20多年来,历史上有过三次比较大的“价格战”——

第一次是2004年的“黑五月”,当时,中国汽车行业刚刚处于蓬勃发展的初期,在经历了2002年、2003年两年连续增幅接近100%的快速发展后,2004年的增速骤降至15%,彼时如日中天的南北大众在北京车展前夕打响价格战,被称为“黑五月”。那一年的“黑五月”,成为国内车市由“井喷”向平稳增长转折的拐点,也是国内汽车产业从青春期走向成熟的分水岭;

第二次是2008年金融危机引起的,那一年的惨状恐怕很多人不忍回望。我就是那一年在北京买了房,彼时北京望京的房子也就一万出头,现在回想起来可以说“遍地黄金”。那一年价格混战之后,汽车市场依然没有达到预期的1000万辆,增幅仅为6.7%,是自1999年以来首次产销增幅低于10%的一年。?

第三次是则是很多汽车一线营销人员恐怕还记忆犹新的2019年,彼时排放标准从国五切换到国六,为了清库存,价格战打得火热,而也正是这一年,整个汽车市场下滑超过8%,这也是自2018年出现28年以来销量首次负增长后,再一次出现年产销的下滑。

看见没有,汽车市场的价格战一般不会没有缘起,要么是跟大经济周期有关,要么跟政策有关。

今年同样如此。一方面,去年底燃油车购置税减半和新能源补贴政策退坡前不太明显的“翘尾现象”,已经预示了今年第一季度的销量肯定不会乐观;另一方面,高企的库存和今年7月1日国六B的切换,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果仅仅是市场的自动调节,我觉得都无伤大雅。本来,中国汽车市场的品牌和产品确实太多了,需要有个优胜劣汰的过程。但现在的情况是,本来市场就风声鹤唳、岌岌可危,“有形的手”又助推了一把,使得百尺危楼直接轰然倒地。

这种地方真金白银补贴企业打价格战的做法,是否涉嫌不正当竞争,目前还没有相关管理部门站出来盖棺定论。但其对市场的破坏力,才刚刚开始显现。

首先,武汉当地品牌经销商和消费者确实喜笑颜开,但这对于没有补贴或者补贴比较少的其他品牌和消费者来说明显是不公平的。而且也有越来越多其他城市的消费者选择持币待购,因为不确定性。这对市场的杀伤力是非常大的。

其次,价格战在很多情况下只是增加内卷,并不能扩大需求,这也就是为什么价格战打得最凶的2004年、2008年和2019年,反而是市场最低迷的几个年份。

第三,价格只要下去了就很难回到原来,这对品牌的伤害是巨大的。我不太清楚,巨额补贴之后,东风旗下的这几个品牌在今年二季度和下半年还怎么卖车?二手车如何重新估值?老车主和二手车商遭遇“背刺”,成为无辜的受害者。

当然,肯定有人会说,你站在汽车厂家和行业的角度,但如果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看,价格战肯定打得越凶越好啊,消费者能买到便宜的车。

短期看确实是这样。但众所周知,商人无利不起早,赔本的买卖不长久。汽车更是如此。汽车产业链既长又宽,而汽车企业的毛利率又很低,这从各家企业每年的财报中都不难看出。

即便是如日中天的比亚迪,去年营业收入突破4200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也仅为160亿元至170亿元,而去年比亚迪的国补收入或将高达130亿元。也就是说,哪怕去年销售了超过186万辆新能源车,比亚迪扣除补贴后几乎没有什么盈利空间。

但比亚迪今年的目标是400万辆。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比亚迪不仅要逼死对手,也要逼疯自己——今年2月10日上市的秦PLUS DM-i 2023冠军版,直接将起售价下探至9.98万元,真正实现“油电同价”。而本周将上市的宋PLUS DM-i和唐DM-i据说价格也将继续下探,继续对同级别车型进行“围猎”。

这种做法其实是有风险的,也有很多前车之鉴,包括神龙汽车、长安福特等很多企业,都曾经为了冲击销量目标,把体系压垮。

从这个角度看,今年如此凶狠的价格战,已经完全透支了企业的盈利空间,那么结果只有几个:一是有些企业在看不见的地方进行减配和降本增效;二是加速一些企业的淘汰出局。

对于消费者而言,两种情况都不是什么好事情,“贪小便宜吃大亏”的情况,在各行各业都时有发生。比如,为了打折而充值,结果商家跑了;为了凑单买了一堆不需要的东西……

一个值得反思的情况是,其实在这轮政企联合补贴之前,东风雪铁龙C6的价格已经降至14万元,却一直无人问津。而此次很多人拼手速抢到的12万元的C6,不仅要先预缴后期才能退回的9万,而且要么拿到的是库存车,要么是订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拿到手的期货。

“抢”的才香吗?这样的消费心理同样值得反思。

可以说,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汽车行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关乎整个产业链条上每个企业乃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竞争格局重塑定型之前,一定会有垂死挣扎的过程,惨烈!”在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看来,如果要鼓励消费,不应该直接对当地企业进行价格补贴,而是建议将2.0L及以下排量汽车的消费税税率减半,同时将车辆购置税、汽车消费税合并,保留一个税种,并增加地方财政留成比例。

在这些头部自主品牌车企看来,无论从库存指数还是消费需求指数来看,当下市场远没有到需要”你死我活“的地步,因此,这场价格战打得有些莫名其妙。

当然,不同企业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比如包括神龙在内的一些弱势合资企业,原来的存在感已经很低了,通过这次价格战重回消费者的视线,可以说是最大的获益者。正如长城汽车总裁穆峰在谈及当下的价格战时所说:“有人可能拿到了真金白银去掀桌子,有人可能为了一些经营问题掀桌子,有人为了更好的融资和估值掀桌子,但这种行为都不会长久。”

还有人说,此次价格战会不会加速新能源车对燃油车的替代?

这其实也多虑了。当下,绝大多数新能源品牌比燃油车企更痛苦,因为,燃油车企至少有利润的支撑,此次价格战最多只能算利润回吐或者价值回归,而原来就亏本的新能源车企则会加速洗牌,同时也让资本市场对整个汽车行业的投资更为谨慎,近期所有汽车股的跌跌不休,正是资本出逃的体现。

不要轻易“掀桌子”,大家都在同一张牌桌上。

那么,事已至此,如何破局?

我认为,从政策层面,应该立即叫停湖北的补贴,严格限制这种扰乱市场的行为;二是对汽车行业进行减税和减负;三是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华山论剑,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香港黄金真的比大陆便宜吗?为什么会这样?

香港黄金真的比大陆便宜,主要是因为没有增值税和关税。

内地黄金首饰价格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即挂牌价和工费,而香港、澳门地区则一分为三,首先是“纯金价格”,再是佣金(一般为纯金价格的2%-3%),最后是工费(一般为纯金价格的0.5%-1%),店家会把每一项费用打印在上。内地消费者在购买时,把所有的价格加起来,才能进行换算比较。

一般香港和澳门的黄金首饰,工费比内地高,因为香港工资水平更高,而且当地黄金工艺也比内地的更好一些。

对于金条、金币等投资型产品,港澳地区与内地的差距并不大。比如昨天,杭州市场上的国内品牌(包括银行金)投资金条基础价格在每克340元左右,而香港金银贸易场(类似于上海黄金)的会员企业,其在香港所售金条的价格折合人民币后也在这个价格区间。2012版熊猫金币旺销时,香港二手市场的熊猫套币价格高达25000元,比内地的23500元还要高。

另外还需要注意一点,根据国家海关总署最新调整的进境物品完税价格表,从香港经陆路回内地,个人携带物品价值超过2000元(或航空超过5000元),过海关要征收关税,其中金、银、珠宝及其制品、艺术品、收藏品的税率是10%。

黄金价格在2009年一年内 会涨 还是跌呢?

现在看危机影响好像小一点了,黄金有升值了,现在228元每克,如果是首饰的话258元每克

如果从网上买最好买鉴赏七日后付款,可以自己去检测

建议如果想升值赚钱或是做期货的话,还是去银行买金条比较合适,首饰只是饰品,会存在折旧,只有黄金金条或是金砖才能作为资本

价格战是什么意思?

价格战怎么办

转载以下资料供参考

如何应对价格战

价格战是现代企业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营销手段,在市场运作中公道利用价格杠杆作用,实行有效市场竞争,这是企业营销策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另一方面,频繁的“价格战”则是违反市场和经济规律的非正常竞争手段,是过度恶性竞争行为,往往造成企业在竞争中陷进严重亏损的境地,甚至企业从此夭折。究其原因,“价格战”的根源在于目前产品的供过于求,同类产品过剩,各个生产企业之间产品雷同,外观,造型。质量与性能没有大的区别,同质化现象严重,售后服务不到位等企业因素构成。在我国现阶段,“物美价廉”仍然是我国居民在选择消费时的主要出发点。所以往往价格战可以为企业所利用,并且屡试不爽。家用电器产品的价格战愈演愈烈,一些企业经营者已经陷进“价格战”的怪圈之中,产品价格一降再降,但是,市场却在不断萎缩,企业盈利也日渐减少。

价格战的意义

不可否认,价格战的存在有它的积极意义。有关专家们总结出了价格战的七大积极作用:

1.价格战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是市场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2.价格战可迅速促进市场扩容,进步社会购买力和扩大内需。3.价格战可淘汰一批劣质产品生产商及谋求短期利益者,制止重复投资,使社会得到公道的整合与利用。4.价格战可以使消费者直接得益。用更少的代价,尽享现代化的生活品质。5.价格战可以提升民族品牌搏击海外市场的竞争力。6.价格战加快产品创新与营销实践的升级。7.价格战促使中国企业优化治理水平和人力素质。

尽管如此,更多的中小企业在市场实际运作中都是被逼参与价格战,由于自身企业实力、价格政策、市场规范程度等等与大企业无法相比,结果往往是损失惨重,市场沦陷,企业利益受损。

价格战的起因

在营销实践中,企业用竞争性的降价而发起或参与价格战,多半是由于生产企业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占领市场,进步企业的价格竞争能力;有些企业有时则是为了盘活资金以用于开发新产品而处理库存积存产品,有些则是为了进步行业的进进壁垒。另外一些企业则是由于同类产品发起了价格战,为了巩固自己已有的市场而不得不被动、盲目跟进,卷进价格战中。例如我国企业为了进步进世后外资企业的进进壁垒就曾经主动发起过降价行动。在当年彩电行业“长虹”主动挑起价格战之后,其他彩电生产企业也先后进行了跟进。

如何打好价格战

无论是主动发起还是被动地参与,不管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价格战在日常营销实践中都不可避免,那么面对惨烈的价格战,应该如何应对呢?笔者以为:

一、对产品取差异化策略。根据产品质量策略市场研究表明,不同的顾客群体具有不同的价格敏感度和质量敏感度。对于同质化的产品由于具有非常明确的可比性,在价格战中定价高的产品往往处于劣势。而取差异化策略对产品进行处理后,则可明显降低价格敏感度,减少因价格战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这一点也是目前大多数企业用较多的一种有效应对价格战的手段之一。产品差异化处理可重点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进行:

1、产品外观、包装、材质、颜色、工艺的改变。 这是最简单的一种方式,通过与原来产品的差异化处理,来突生产品的与别类不同。在实际操纵过程中,这种方式对顾客价格敏感度的影响一般比较小,在价格战中的作用不是太大。

2、技术升级、技术创新或取得重大突破。这属于产品的更新换代,产品由内而外都与原来不同,从技术层面上对产品进行了提升。如燃气热水器由最初的直排升级到现在的强排,普通空调升级到现在的智能变频等,产品进行了升级换代,价格自然不同。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规避价格战对企业产品造成的影响。

3、增加产品功能和附加值。或许这些功......>>

如何应对价格战

如何应对价格战

面对竞争对手挑起的价格战,不能简单的以牙还牙,陷入价格大战的泥泞之中,山人认为应当至少进行4C分析——客户(Customer)、互补者(Contributor)、竞争者(pe)以及自己(pany)——之后才能决定我们的相应举措:可能取非价格手段还击,也可以运用价格手段还击。

如果我们决定用非价格手段,那么,我们首先可以选用质量竞争方式。质量竞争是指通过增添新功能或开发新增值服务项目,或通过强化对现有产品或服务特点的市场沟通,以增强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的差异化,从而削弱客户对价格的敏感度。例如,19年金融危机时,东南亚经济不景气,豪华酒店为了吸引顾客入住只好纷纷加入价格战的行列。但是Ritz-Carlton酒店却选择了另一条路。酒店的总经理用音乐、鲜花和优惠券在飞机场迎接旅客;总经理还将他自己的手机号码登在报纸上以便人们可以直接向他订房;每位入住的客人都可以享受24小时的“技术管家”服务,包括修手提电脑和其它电器;入住超过5个晚上的客人将得到一个绣花枕套。当其他豪华酒店开始降价时,它们提供豪华设备的能力也开始下降,这意味着将不再有鲜花和纸巾,服务人员也将大大减少。而Ritz-Carlton酒店保持了它的价格,因而可以继续提供各种服务,而且在当时的情况下是以更低的成本提供这些服务的。更重要的是,它保住了自身在顾客中已有的

高档形象,避免了对品牌价值的损害。此外,通过各种途径让你的对手知道你具有低成本,也可以有效地警告他们进行价格战将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例如德国电信就定期发布其运营效率指标,其远低于同一地区的其他运营商的变动成本结构起到了很好的威慑作用,使得竞争对手不敢在价格上做文章。

如果我们决定用更为直接的价格手段还击,那也应当灵活处理,而不是简单的降价。第一,企业可以运用复合选择,如多方定价、按使用时间/地域定价、捆绑定价等等,只是为那些处于竞争威胁之下的细分市场而降价。例如,当年麦当劳在美国面临Taco Bell价格大战挑衅时,就是通过将单一的汉堡产品比较巧妙转化为午餐套餐比较,最终成功取胜。第二,企业可以用数量折扣或客户忠诚活动将自己隔离在全面价格战之外,只是对某些价格作出调整而避免全线降价,将减价限于自己脆弱的领域。这样可以将价格战控制在一定范围中,也可以减少价格战进入其它市场的机会。例如,家乐福等大型超市通过推出自身品牌(如“家乐福”牌日用品等)的产品,一方面满足了低价客户群的需求,另一方面保护原有的价格体系不受侵蚀,从而杜绝全线降价的局面。 第三,如果竞争对手的价格策略直接威胁到我们的重要客户时,我们就必须在价格上针锋相对、以牙还牙。在这种情况下,果断快速的降价反应要比慢慢地、逐步的让步要有利;因为快速的价格反应通常会给竞争者一个明确的信号:我们决心志在必得!

打价格战的后果是什么?_?

商家亏损,产品质量下降

价格战的简介

“价格战”一般是指企业之间通过竞相降低商品的市场价格展开商业竞争的一种行为,也泛指通过把价格作为竞争策略的各种市场竞争行为。著名经济学家曼昆在《经济学原理》书中从经济学的角度科学地证明了价格战是消费者选择的必然。价格战本身是一种市场竞争手段,具有杀伤力强、短平快等诸多优点,被广大厂商所看好和用,尤其是在一些特定的行业更为普遍。如今的“价格战”实际上是指价格竞争,是企业应用价格战略的一个突出表现。价格竞争实际上是市场经济下最基本的竞争形式,也是最容易应用的竞争形式。价格战的种类依据对象不同可以划分不同种类。从营销方面讲,可以分为高价战与低价战;从动机上分,可以分为主动价格战与被动价格战等。市场上有很多低价取胜的案例,但也有高价取胜的经典。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社会地位的消费者对价格的接受程度往往是有差异的,有些消费者注重的是品牌和质量,而对价格的在乎程度往往是次要的。价格战爆发有一定的经济规律,一般而言价格战很少发生在高度差异化的行业。在一个高度同质化的行业,必须通过大幅降价才能说服顾客从其他公司转向自己。国内企业竞争同质化情况严重,因此中国企业的价格战更容易爆发。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时间较短,还很不成熟,在当前的发展阶段大部分行业都有众多的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这些企业规模很小、效率较低成为“价格战”的沃土。而西方市场已比较成熟,在几个势均力敌的寡头企业的控制下,通过“价格战”来获利的可能越来越少。

靠产品说话,完胜价格战什么意思

就是说产品质量搞好了比靠低价格取胜容易,况且最有效,不仅能提高当前的销售额,还能维护好老顾客的关系。

价格战适用于什么情况?

“价格战”一般是指企业之间通过竞相降低商品的市场价格展开的一种商业竞争行为,其主要内部动力有市场拉动、成本推动和技术推动,目的是打压竞争对手、占领更多市场份额、消化库存等。同时,价格战也泛指通过把价格作为竞争策略的各种市场竞争行为,在某些行业会有高价取胜的案例。

行业的成长空间和价值空间的大小、技术进步速度的快慢、价值链的长短等都会影响产品价格的变动。 随着竞争机制的引入,市场逐渐启动并步入正轨,使大规模降价成为可能。

价格战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是市场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价格战可以使消费者直接得益,迅速促进市场扩容,提高社会购买力和扩大内需。价格战可淘汰一批劣质产品生产商及谋求短期利益者,制止重复投资,使社会得到合理的整合与利用。价格战促使中国企业优化管理水平和人力素质,提升民族品牌搏击海外市场的竞争力。加快产品创新与营销实践的升级。不断地价格战会使得行业产品价格逐渐逼近成本,企业无利润可赚时,其它的竞争形式,包括品牌竞争、质量竞争、服务竞争、产品品种竞争以及技术竞争等就成为了企业竞争的主体,企业的品牌、服务、质量、技术的提高同时就会促进整个行业的提高和进步,同时,相关行业也会受到带动。

价格战以牺牲利润为代价来获取营业额的增长的方式,无异于饮鸩止渴、竭泽而渔。如果企业长期搞低价销售,那么利润会减少,相应会减少在研发、技改、营销、管理等领域的投入,致使发展后劲不足。而发展后劲不足又会反过来进一步影响企业的经营业绩,使得企业陷入恶性循环的泥淖。

为什么会有打价格战的情况?

一个是销量的问题

大家一样的产品,甚至也许成本都一样,那消费者肯定会选择便宜的,一旦有消费者购买了,那么他的品牌就出去了,大多数购物者,都喜欢长期购买同样的品牌,所以短暂的价格调动,是为了长远的发展

二个是库存问题

大家都有很大的库存量,相对市场需求来说是饱和的,那么谁先把自己的商品卖出去,就不仅可以把自己的损失降低,还可以打击对手

做生意价格战如何应对

价格站不能打的, 价格总是比的话,就算你拿到了定单,有什么意思呢,你这个定单你能赚多少钱呢? 与其如此,到不如做出你的产品特色,把质量做更好,这样的话,价格高也是有理由的呀, 如果还是不行,那你干脆不要做这个产品了,做别的产品

产品还是要有特色,这样才有卖点.

现在觉得除了那些本身就具有品牌效应的产品可以不跟风打价格战,其他的如果不拼价格,怎么寻找出路?哪怕利润低一点,也要把货卖出去!就像我们现在的分公司,每一个智能娃娃才卖59元,等同于没赚钱,不过每天可以出好几万的货。

但是楼上的说的也很好,不能盲目的拼价格,可以灵活的运用低价吸引客户。

一、销售和利润真的是很矛盾的,特别是现在这个动荡的市场。低端产品低价处理,高端产品灵活变动。

二、改变公司产品现有结构:

1、增加高端产品在自己产品结构中的比例,这些产品有较高的价格、较高的利润率,但是市场份额会较小;

2、减少低端产品在自己产品结构中的比例,这些产品虽然有较大的市场份额,但价格较低、利润率也较低;

3、在推出同等产品时,定价较高;

你在拼价格战的同时,也要双方面考虑。

作为一个企业,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的产品与同类产品的不同之处和优势,不管你的产品与同类产品价格上是否有存在竞争,但关键是要把自己的产品优势告诉给自己的客户,让客户了解我们的产品、接受我们的产品、推荐我们的产品。

如何应对价格战

如何应对价格战

面对竞争对手挑起的价格战,不能简单的以牙还牙,陷入价格大战的泥泞之中,山人认为应当至少进行4C分析——客户(Customer)、互补者(Contributor)、竞争者(pe)以及自己(pany)——之后才能决定我们的相应举措:可能取非价格手段还击,也可以运用价格手段还击。

如果我们决定用非价格手段,那么,我们首先可以选用质量竞争方式。质量竞争是指通过增添新功能或开发新增值服务项目,或通过强化对现有产品或服务特点的市场沟通,以增强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的差异化,从而削弱客户对价格的敏感度。例如,19年金融危机时,东南亚经济不景气,豪华酒店为了吸引顾客入住只好纷纷加入价格战的行列。但是Ritz-Carlton酒店却选择了另一条路。酒店的总经理用音乐、鲜花和优惠券在飞机场迎接旅客;总经理还将他自己的手机号码登在报纸上以便人们可以直接向他订房;每位入住的客人都可以享受24小时的“技术管家”服务,包括修手提电脑和其它电器;入住超过5个晚上的客人将得到一个绣花枕套。当其他豪华酒店开始降价时,它们提供豪华设备的能力也开始下降,这意味着将不再有鲜花和纸巾,服务人员也将大大减少。而Ritz-Carlton酒店保持了它的价格,因而可以继续提供各种服务,而且在当时的情况下是以更低的成本提供这些服务的。更重要的是,它保住了自身在顾客中已有的

高档形象,避免了对品牌价值的损害。此外,通过各种途径让你的对手知道你具有低成本,也可以有效地警告他们进行价格战将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例如德国电信就定期发布其运营效率指标,其远低于同一地区的其他运营商的变动成本结构起到了很好的威慑作用,使得竞争对手不敢在价格上做文章。

如果我们决定用更为直接的价格手段还击,那也应当灵活处理,而不是简单的降价。第一,企业可以运用复合选择,如多方定价、按使用时间/地域定价、捆绑定价等等,只是为那些处于竞争威胁之下的细分市场而降价。例如,当年麦当劳在美国面临Taco Bell价格大战挑衅时,就是通过将单一的汉堡产品比较巧妙转化为午餐套餐比较,最终成功取胜。第二,企业可以用数量折扣或客户忠诚活动将自己隔离在全面价格战之外,只是对某些价格作出调整而避免全线降价,将减价限于自己脆弱的领域。这样可以将价格战控制在一定范围中,也可以减少价格战进入其它市场的机会。例如,家乐福等大型超市通过推出自身品牌(如“家乐福”牌日用品等)的产品,一方面满足了低价客户群的需求,另一方面保护原有的价格体系不受侵蚀,从而杜绝全线降价的局面。 第三,如果竞争对手的价格策略直接威胁到我们的重要客户时,我们就必须在价格上针锋相对、以牙还牙。在这种情况下,果断快速的降价反应要比慢慢地、逐步的让步要有利;因为快速的价格反应通常会给竞争者一个明确的信号:我们决心志在必得!

价格战的目的是什么?价格战会引起两败俱伤吗

价格战的本质,就是商家(厂家)做不到让你的消费者死心塌地的,不计成本的跟着你。你的产品没有独特的东西让人相对不考虑荷包,或者找不到甚至不愿找相类似的产品。

题主说行行价格战,手机行业iPhone就不打啊,其他的行业也有很多例子,从F22战机到迪拜的酒店到muji的凳子。

从题主语气来看,似乎深受其害。不如想想自己的产品服务有啥吸引人的独一份,有了这个优势,就不怕价格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