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口新加坡石油价格-出口到新加坡油价表
1.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历史因素
2.炼油企业出厂价低于进口价,为何要低于进口价?(答对给高分)
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历史因素
1998年以前的长时期内,中国的成品油用户享受着低油价的待遇,那时石油价格的调整,一直由国家确定,往往是一次调整,长时期内不变。但随着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完全由政府定价已经不合时宜,也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趋势。到了1998年,随着中国石油、 中国石化两大集团重组,油价改革也拉开了序幕。
1998年以来国内原油、成品油价格管理体制改革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1998年原油、成品油价格初步与国际市场的接轨阶段,1998年6月3日,原国家计委出台了《原油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规定国内原油、成品油价格按照新加坡市场油价相应确定,原油价格自1998年6月1日起执行,成品油价格自1998年6月5日起执行;二是2000年6月份开始的国内成品油价格完全与国际市场的接轨阶段,即国内成品油价格随国际市场油价变化相应调整;三是2001年11月份开始的国内成品油价格接轨机制进一步完善阶段,主要内容是由单纯依照新加坡市场油价确定国内成品油价格改为参照新加坡、鹿特丹、纽约三地石油市场价格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 与以上3个阶段相应,中国的成品油价格经历了几番引人瞩目的波动。1998年出台油价改革方案规定,原油基准价由国家计委根据国际市场原油上月平均价格确定,每月一调。而汽油和柴油则实行国家指导价,中国石油、 中国石化集团在此基础上可上下浮动5%。那时国际石油市场在亚洲金融危机的打击下,一片低迷,成品油价格实际上未作明显调整。直到1999年4月,国际油价开始上涨,国内油价也常常突破限制,国内炼油企业更是面临生产经营困难。这轮涨势期间,2000年6月的改革使国内油价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成品油价格开始每月一调。
从2000年5月至2001年11月,国内成品油价格随国际市场油价变化累计调整了17次。到2001年11月,成品油定价机制又有新的变化,改每月调整为按照国际市场油价波幅不定期调整。2001年11月和12月成品油价格两次调低,2002年国内成品油价格又经历了几次涨价。到2003年,成品油价格再次成为热点,后半年国内一些地区开始出现“油荒”的呼声。在国际油价的推动下,2003年一季度国内市场一反淡季的冷清局面,特别是2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将汽、柴油零售中准价每吨分别上调190元和170元后,进一步加热了国内市场。3月1日国家收回了提价通知,5月10日大幅度降低了成品油价格(受SARS影响),但国内成品油市场经短暂的沉寂后,又逐渐加热。12月6日国家最终提高了成品油价格,压抑的国内油价才有所释放,市场价格顺势升高。 调价时间滞后,未能及时灵敏地反映市场变化。现行国家确定的成品油销售中准价,是要在国际市场三地价格加权平均变动超过一定幅度时才作调整,每次调整至少也在一个月以上,有时几个月不动。特别是国际市场变化并不完全反映国内市场,按其确定国内油价则难以反映国内市场的真正需求,既误导生产也影响销售。 机械接轨,扭曲了市场的正常需求。一是定价水平忽高忽低,每次调价吨油在200元上下并不鲜见,致使提价要么过高,实际价格达不到,所定价格形同虚设;要么降价过低,达不到促进生产的目的;要么调价滞后,所调价格时过境迁,使得国家指导价起不到指导作用。二是世界各地成品油消费结构、习惯及季节变化等,与国内市场不尽相同,而且国内各地市场的需求情况也不尽相同,按照国际市场油价制定国内价格,同国内市场的实际状况必然有出入。 透明滞后的定价机制,刺激投机,干扰正常的经营和市场秩序,使政府定价异化,没有达到稳定市场的目的,带来经营者不平等的市场机遇。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与国际市场变化滞后一个月,给投机经营预留了较大空间,刺激囤积居奇等投机行为。 原油价格与成品油价格接轨不对称,影响了成品油生产经营的正常安排。原油完全按照国际油价变动情况,每月1日进行调整,而成品油价格调整则有一个稳定的区间。因此,往往形成原油大幅度提价,成品油价格不提,原油降价,成品油不降,生产企业原油进价与成品油销价不匹配,不利于产销衔接。
炼油企业出厂价低于进口价,为何要低于进口价?(答对给高分)
高利润源自管理 石油巨头解释"油价跟涨不跟跌"
--------------------------------------------------------------------------------
发布时间:2007-01-08
发布单位:厂直属/信息中心
中新网1月8日电 中国石油行业三大巨头的负责人在答中国青年报记者提问时说,与国际成品油价格相比,国内成品油价格依然偏低。行业高额利润主要是加强管理创造的。
国资委宣传局在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期间,专门召集石油行业三巨头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负责人和媒体记者见面。
中国青年报记者提问:国际油价涨了,中国油价肯定涨;国际油价降了,中国油价总不降;怎么评价中国消费者这种“国内油价跟涨不跟跌”的情况?另外,三家石油企业的市场主要是国内,利润多是中国消费者贡献的,怎么看待巨额利润和中国消费者的关系?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经理答问时表示,与国际成品油价格相比,国内成品油价格依然偏低。2006年12月,国内汽油价格为每吨5200元,柴油每吨4570元,而同期新加坡汽油每吨折合人民币5509元,柴油每吨5352元,分别比国内高了309元和782元。
他说,在目前国际原油价格相对较低的情况下,我们的成品油价格是倒挂的。
中石化股份公司总裁王天普补充说:“国内成品油价格远未与国际接轨。”王天普说,近一两年国际油价上涨,而国有石油企业为了确保国内成品油稳定供应,炼油企业出现了亏损。
他以中石化为例说,占全国成品油加工量70%的中石化,掌握的上游油气资源有限,大量原油依赖进口,进口原油量占全国的80%。中石化高价进口原油,按国家从紧调控的价格出成品油,其炼油板块亏损严重。
王天普表示,如果放任国内成品油价格随国际市场上涨,中国经济和百姓都承受不起;如果炼油板块长期严重亏损,也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
石油三巨头均在国内最赚钱的公司之列,其中,中石油的利润总额已连续多年稳居中国境内所有企业之首。2006年,中石油和中海油的利润又分别达到1850亿元和480亿元,中石化的利润预计也在300亿元以上。
王天普说,近两年石油企业实现较高利润,并非来自油价上涨,主要是因为企业抓住了好的政策机遇,内部清理整顿取得显著成效。近两年,中石化集团运营成本每年比上年减少100亿元。
中海油老总傅成玉表示,去年中海油万元增加值的综合能耗及用水量分别下降了14.9%和22.7%,省下来的钱都成了利润。(王尧)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