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佛像镀金价格_佛像镀金多少钱
1.扬州观音山的历史
2.扬州大明寺能拍照片吗
3.古代足金小金佛像特点
扬州观音山的历史
观音山是隋代迷楼故址,据《迷楼记》载,迷楼是隋炀帝行宫,浙江匠人项升设计,“凡役夫数万,经岁而成。”隋炀帝曾说:“使真仙游此,亦当自迷。”隋亡楼毁,明代雇桐曾题匾“鉴楼”,分明取“前车之鉴,以警后世”之意,以隋炀帝的教训鉴戒后人。
从元代至元年间开始,历经明、清两代,屡废屡修,现在寺的建筑多为清光绪年间所建,佛像均为年以后重塑。观音山是山寺的代表,它处蜀岗东峰,因其地势在扬州最高,所以构寺才大胆使用山寺的构造方式:不强调对称,而是在山体顶峰,随山势筑殿。山上古树蔽日,红墙高耸,楼殿参差,山与庙俨然一体。其特点一是曲折幽深,从山前道路上山,曲折逶迤,攀登到顶,砖铺山道,蜿蜒而陡峭,两旁如城墙上的女墙,因而有
“小长城”之誉。山上有圆通宝殿、迷楼、紫竹林、上苑等建筑。这些建筑都不在同一中轴线上,比如山门殿,坐西面东而建,而天王殿和圆通宝殿则坐北朝南,你正以为无路可走时,绕过偏殿 ,则入紫竹林,登几级台阶,又见迷楼出现在你面前。古代墨客勾勒过这里的景致:“楼阁高下,轩窗掩映,幽房曲室,玉栏朱木盾,互相连属,回环四合,曲屋自通,千门万户,上下金碧。”其特点之二是险,寺处山巅,以块石垒基,建筑皆气宇轩昂,崇楼杰阁。山下仰视,悬崖上危楼对峙。这里的树林叫“云林”,此处的池塘为“天池”,此处的楼为“摘星楼”。高宗南巡时,曾赐一联“渌水入澄照,青山犹古姿”,横批“峻拔为主”将其险峻之态恰当地概括出来。
观音山的佛像是很有特色的。这里的佛像不同于一般寺院以“释迦牟尼”为主像,其他佛像皆众星捧月。此处以“菩萨”为主体,同时供奉四大佛教名山菩萨,院落东侧房中为文殊菩萨,西侧房为普贤菩萨,文殊殿后为地藏王殿,在四大菩萨中又突出观音菩萨,主殿圆通宝殿中供奉观世音菩萨巨型坐像。观音山的佛像,美学价值极高。古代的雕像家逐渐将世俗融汇于佛教虚幻之中,其塑像造型力求塑出人物的不同神韵,观音山的三十二应身,不仅面型、衣着、动态各尽其妙,无一雷同,更重要的对人物神态的细部处理力求呈现人物不同性格,衣裙褶纹飘飘欲动,栩栩如生。
观音山特色:观音山香会起源于明代,兴旺于清代。据农历六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得道之日,这天 观音山香火最为旺。亦为扬州最盛的庙香会。届时,北起滨海,南到苏南乃至沪皖等地香客,亦陆续赶来进香。十八日晚即有人上山敬香,十九日天未亮即有人到寺里烧头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切实执行,每逢六月十九日这一天,前往观音山的香客和游人都在5万人以上。
扬州大明寺能拍照片吗
大明寺里面有些地方是不可以拍照
特别是对佛像,大多数寺院禁止拍照是出于保护佛像的目的,因为据说照相时的闪光灯会使佛像的金退色。如果是一些重点文保单位,那就更不能拍照了,不仅是佛像,还有殿内的彩绘、油漆等,都会受到损伤,所以大家尽量不要在殿内拍照。还有种说法是拍摄人中很多人不是佛教徒,他们对佛像没有恭敬心.拍摄的照片
古代足金小金佛像特点
各朝代佛像特点
唐
这是佛造像水平最完美的时期,洛阳人对此应该印象深刻,因为卢舍那大佛就是其最杰出的代表作。此时的佛造像,面相丰满,发型除了螺纹式,又发展出水波式,大耳下垂,神情庄重而又不失慈祥。造像的身材比例匀称,结构合理,体态丰腴饱满,袒露的胸肌有起伏变化,写实性较强,而且体态自然舒展,具有很强的动感。
佛像的衣饰也越来越多样化,有通肩式、袒右肩式和褒衣博带式,更多的是方领下垂式,衣料质感柔和轻薄,衣纹流畅,下身衣褶悬搭于座前,就像台布一样。佛像的台座多 为束腰式,有六角、八角、圆形或花口形底边。这一时期的佛造像如果鎏金,则鎏金泛红,这也是当时特有的。
宋
因为理学的兴起,人们印象中宋代是个古板的朝代,实际上,宋代是富于个性的时代,这在造像上反映明显。宋代佛造像面庞丰润,容貌端庄秀美,神情慈爱详和,但头顶肉看趋于平缓,螺发与肉看之间的髫珠更加明显。
其人物形体刻画完美,姿态随意活泼。辽金此时,北方辽金的佛造像与宋有所不同,表现为:两肩宽厚,体态丰满厚实,上身偏长,下身略短。菩萨像多 头戴高冠或三叶形宝冠,两眼似闭未闭,鼻挺唇薄;上身祖露,项挂璎珞,帔帛绕时;下身着裙,线条流畅,衣饰飘酒自然。
北方佛造像 莲座盛行束腰大仰莲(莲口向上),莲瓣肥硕,尖端略向外翘起,下层多为三层台阶状或是俯莲(莲口向下) ;这时的佛像台座则开始流行方形。金代佛像身躯更壮,肩宽胸阔,施彩敷色讲究华丽繁缛。
元
元代地城辽阔,佛像深受印度及藏传佛教的影响:普萨祖露上身,胸佩璎珞,璎珞的颗粒较大;下身着错,纹络简洁。佛像面部为倒置的梯形,五官紧凑:菩萨蜂腰长身,姿态妩媚,高乳丰臀,具有印度巴拉王朝造像风格。
明
这一时期佛像又回到传统审美中:面相丰润,细眉长目,高鼻,薄唇,额头较宽,大耳下垂,表情庄重而不失柔和。佛造像的身材比较匀称协调,衣着轻薄贴身,线条流动柔和,
衣褶转折自若。其最大的特征是: 宝冠叶片呈镂空状,正中叶片呈弯月形;台座为束腰仰俯莲座,莲瓣宽肥;衣服边缘刻细碎的花纹;腿部装饰略呈椭圆形群褶;金水成色足,黄中泛红这些都是明代佛造像独有的特征。
清
清代的佛造像,工艺已经登峰造极,五官、身材比例、衣着、衣纹、饰品,就讲究一个“精致”。其特点在于:佛造像多穿汉服;莲座底沿明显外撇,莲瓣规整、扁平,-般只围大半,其冠叶呈平板状,不镂空。
扩展资料:
种类
佛文化在历史长河发展中,地方文化区域也有了不同的方向,大致可分为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文化不同,佛像的面相造型也不同。
汉传佛像:面相圆润丰满,敦厚温和,慈祥,不怒自威,颜色受时代影响,现色彩鲜明,轮廓清晰,树脂佛像更是精致细腻,栩栩如生。(主要流传区域:汉族文化传播区)
藏传佛像:表情大多凶愤,以众多女神像,男女双身像,复杂多变的造型是藏传佛像造像的突出特点(流传区域:西藏,四川,青海,云南等地)
南传佛像:身躯瘦长,脸型秀丽,肉鬓高耸披着薄薄的圆领袈裟,通常是没有衣纹或者是布满了衣纹(流传区域:泰国,缅甸,高棉老挝,柬埔寨,中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
供养方法:
七布施:
一、为和颜施:对于别人给予和颜悦色的布施。
二、为言施:向人说好话的布施,存好心做好事做好人说好话,并勉人切实力行。
三、为心施:为对方设想的心,体贴众生的心的布施。
四、为眼施:用慈爱和气的眼神看人。
五、为身施:身体力行帮助别人。
六、为座施:让座给需要的人的布施。
七、为察施:不用问对方就能察觉对方的心,并给予相对其所需的方便的布施。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佛像[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