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8金融危机的评析

2.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09年金融危机背景下为什么中国经济一枝独秀

3.什么是货币危机?如何会爆发货币危机?

4.纪录片《2040》带给我们的遐想 新能源汽车真的就是为环保而来?

5.美元指数 原油(商品)的关系

2008金融危机的评析

多米诺效应的典型案例_油价多米诺效应文章

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形势简析

⑴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产生主要由于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及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造成的,其原因如下:

1、 美联储长期的低利率政策,造成固定资产投资的泡沫及经济的虚繁荣;

2、 美国衍生工具和信用评级的金融监管不力,致使类似网络泡沫的经济重现,使世界各国深受其累;

3、 美国对次贷危机的危害性估计不足,没能在早期及时纠正和提供必要的***支持,造成现在难以收拾的局面;

⑵美国金融危机的后果:

1、 造成美国及全球实体经济的衰退,很多貌似强大的国家一夜之间就达到了濒临破产的边缘;

2、 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深度和广度都较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要大,因为现在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放大了危机影响的深度和广度;

⑶美国及全球经济趋势预测:

1、 虽然全球各国都已经信誓旦旦的联合起来救市,为此出台了天文数字的救市方案,但是否有效有待今后几个月的观察。而且救市产生的金融国有化问题、救市所需资金的来源问题及其后续影响、救市单单只针对金融的流动性手段是否合适问题、今后实体经济也面临“救市”问题(如汽车行业)等等,一切都是都是未知的。

2、 即使此次全球联合救市取得了成功,但需要的时间也很漫长,经济的中长期衰退已经不可避免。

二、2008年中国经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分析

1、 由于中国国际收支的资本项目还未完全开放、资产证券化的规模还处于初级阶段、中国有大量外汇储备,这些因素是中国免于受到此次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

2、 但是,中国金融资产在美国的实际损失预计也是巨大的,具体数字有待今后的时间来检验和消化;(如中投对大摩、黑石、货币基金的投资损失惨重,各大银行持有的次贷及雷曼债券损失也将是巨大的,这从平安90%的巨大投资损失可以看到)

3、 中国虽然没有在金融上遭受严重危机的冲击,但全球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的影响对中国的冲击和考验也是严峻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分工高度化、中国长期以来用外需来支持经济的发展模式等,都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再一枝独秀。正所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4、 世界巨头的危机靠他们自己是无法消化的,例如美国7000亿美金的救市资金肯定不会自己全部买单,中国势必会成为最终的买单一族,只是买单多少的问题而已;

5、 中国虽然取了一系列的举措,试图用启动强大的内需来化解此次外需不足造成的经济影响,但为时太晚,长期的外需拉动型经济岂是短期内可以改变的。而且中国面临着通胀、通缩、滞胀的三重威胁,势必使中国的政策制定较为艰难,只能两权相害取其轻。但是,现在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已经改变,即使连续降息也难以在短期拉动内需,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甚至短期衰退都是可能的;

三、全球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对中国股市的影响

1、 全球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是针对严重依赖出口的实体上市公司及在海外有大量投资的金融机构。这部分损失目前还无法完全预计,最终的损失数字也将是个天文数字。并且,出口型企业倒闭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也将在此次合骏集团的倒下后展开,更多的外向型企业死掉将是必然的;

2、 银行业虽然直接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但由于我国金融管制较严,致使损失相对较小,涉水不深。中长期看中国有持续降息的预期,但是由于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变更,将在短期内有更多的资金暂时回流到银行,后续就看各家银行如何应对了。

3、 房地产业的冬天现在还是刚刚开始,房地产业在过去的几年中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过热、通货膨胀、中国货币升值的影响产生了大量泡沫。待泡沫破灭后,一些不利因素纷纷显现,比如体制上的土地分配制度不公(高峰期大量的地王纷纷出现,地面价值迅猛拉高)、房价的上涨速度远远超过消费者工资的上涨速度、股市的持续下跌使大量资金套牢(消费者财产性收入严重缩水)等。但可喜的是房地产业的资产证券化改革还处于初级阶段,由此避免了类似美国的次贷危机。

4、 钢铁行业受危机的影响开始显现,表现在钢铁价格持续下跌,产能缩减。但是,就中国钢铁业来说,由于中国拉动内需的预期,势必将提供更多公共品,即时冒着再次陷入通胀的危险,***也将放松固定资产投资。对于钢铁及机械制造业来说中期看好,至少不会严重下跌;

5、 石油、煤炭等能源业的影响将是长期的,表现在能源价格将持续走低(由于需求降低),未来风险处于中等水平。也可能由于中国内需的快速启动致使能源价格不致下降过快,而且现在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冬季取暖期,对能源的需求将在未来半年内是稳定和持续的。

6、 黄金等贵金属、奢侈品行业中期不看好。原因是黄金价格已经在过去持续升高中透支了其保值性,对于黄金及其奢侈品行业来说冬天即将到来。更多的资金将撤出这个市场,消费者对实物的购买也将直线下降;

四、关于救市

1、 房地产业:现在针对房地产业的救市论甚嚣尘下,本人认为此时救市是可笑的、是浪费纳税人钱的变相利益输送。

⑴ 从此次房地产冬天的形成因素来看,是上文提到的固定资产投资过热、通货膨胀、中国货币升值的影响产生了大量泡沫。在此次泡沫形成过程中房地产业的暴利是众所周知的,这部分利润必须在市场的调节下回吐;

⑵ 现在房价相对消费者的工资来说还是太高,特别是中小城市后期的房地产价格上涨还未明显下降,应该由市场来决定房地产业的未来;

⑶ 房地产业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主要体现在需求的不足,但这正是房价过高造成的。中国百姓有严重的“买房情节”,潜在购买力是巨大的,只是因为房价过高,一旦房价回归合理水平,大量的购买力将使房地产业自然复苏,所以无需救市。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09年金融危机背景下为什么中国经济一枝独秀

不好意思来晚了。主要原因是,我国的金融体制并未完全是市场经济,也就是没有完全开放。金融监管较严,所以对金融危机有一定的抗击力。其次是我国的城乡二元制经济结构,经济发展的层次所具有的特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业格局,以及国内广阔的市场需求。再次是经济刺激的快速实施

什么是货币危机?如何会爆发货币危机?

[编辑本段]货币危机的定义

货币危机概念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货币危机与特定的汇率制度(通常是固定汇率制)相对应,其含义是,实行固定汇率制的国家,在非常被动的情况下(如在经济基本面恶化的情况下,或者在遭遇强大的投机攻击情况下),对本国的汇率制度进行调整,转而实行浮动汇率制,而由市场决定的汇率水平远远高于原先所刻意维护的水平(即官方汇率),这种汇率变动的影响难以控制、难以容忍,这一现象就是货币危机。广义的货币危机泛指汇率的变动幅度超出了一国可承受的范围这一现象。

[编辑本段]货币危机的主要原因

在全球化时代,由于国民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而汇率是这一联系的“纽带”,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汇率制度,实施相配套的经济政策,已成为经济开放条件下,决策者必须考虑的重要课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全球化的加速,经济增长的停滞已不再是导致货币危机的主要原因。经济学家的大量研究表明:定值过高的汇率、经常项目巨额赤字、出口下降和经济活动放缓等都是发生货币危机的先兆。就实际运行来看,货币危机通常由泡沫经济破灭、银行呆坏账增多、国际收支严重失衡、外债过于庞大、财政危机、政治动荡、对的不信任等引发。

(一)汇率政策不当

众多经济学家普遍认同这样一个结论:固定汇率制在国际资本大规模、快速流动的条件下是不可行的。固定汇率制名义上可以降低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货币危机常常发生在那些实行固定汇率的国家。正因如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放弃了曾经实施的固定汇率制,比如巴西、哥伦比亚、南韩、俄罗斯、泰国和土耳其等。然而,这些国家大多是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而被迫放弃固定汇率,汇率的调整往往伴随着自信心的丧失、金融系统的恶化、经济增长的放慢以及政局的动荡。也有一些国家从固定汇率制成功转轨到浮动汇率制,如波兰、以色列、智利和新加坡等。

(二)外汇储备不足

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保持的理想外汇储备额是“足以抵付三个月进口”。由于汇率政策不当,长期锁定某一主要货币将导致本币币值高估,竞争力降低。货币危机发生前夕,往往出现经常项目顺差持续减少,甚至出现巨额逆差。当国外投资者意识到投资国“资不抵债”(外汇储备不足以偿还所欠外债)时,清偿危机会随之出现。在其它众多不稳定因素诱导下,极易引发撤资行为,从而导致货币危机。拉美等地发生的货币危机主要是由于经常项目逆差导致外汇储备减少而无法偿还对外债务造成的。如阿根廷公共债务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2001年底为54%,受阿比索贬值的影响,2002年年底已上升到 123%。2003年阿根廷需要偿还债务本息达296.14亿美元,相当于中央银行持有的外汇储备的2.9倍。

(三)银行系统脆弱

在大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包括东欧国家,货币危机的一个可靠先兆是银行危机,银行业的弱点不是引起便是加剧货币危机的发生。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银行收入过分集中于债款收益,但又缺乏对风险的预测能力。资本不足而又没有受到严格监管的银行向国外大肆借取,再贷给国内成问题的项目,由于币种不相配(银行借的往往是美元,贷出去的通常是本币)和期限不相配(银行借的通常是短期资金,贷出的往往是历时数年的建设项目),因此累积的呆坏帐越来越多。如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前5年—10年,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信贷市场的年增长率均在20%—30%之间,远远超过了工商业的增长速度,也超过了储蓄的增长,从而迫使许多银行向国外举债。由此形成的经济泡沫越来越大,银行系统也就越发脆弱。

(四)金融市场开放过快

许多研究材料表明:一些拉美、东亚、东欧等新兴市场国家过快开放金融市场,尤其是过早取消对资本的控制,是导致货币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金融市场开放会引发大规模资本流入,在固定汇率制下导致实际汇率升值,极易扭曲国内经济;而当国际或国内经济出现风吹草动时,则会在短期内引起大规模资本外逃,导致货币急剧贬值,由此不可避免地爆发货币危机。在转型经济国家中,捷克本是一个较为成功的范例。1992年底,捷克经济出现复苏迹象,物价稳定,财政盈余,外国直接投资增加,国际收支状况良好。然而,为加入经合组织,捷克加快了资本项目开放步伐。1995年10月生效的新《外汇法》规定了在经常项目下的完全可兑换和在资本项目下的部分可兑换,接受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八条款义务。由于银行体系脆弱和有效监管缺乏, 19年底大量短期外资外流,最终引爆了货币与金融危机。据统计,在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就匆匆开放金融市场的国家已有3/5发生过金融危机,墨西哥、泰国都是比较经典的例子。

(五)外债负担沉重

泰国、阿根廷以及俄罗斯的货币危机,就与所欠外债规模巨大且结构不合理紧密相关。如俄罗斯从1991年一19年起共吸入外资237.5亿美元,但在外资总额中,直接投资只。占30%左右,短期资本投资约70%。由于俄金融市场的建构和发展一直是以债市为中心,债市的主体又是自1993年后由财政部发行的期限在1年以内的短期国债(80%是3个月—4个月),这种投资的短期性和高度的对外开放性,使俄债市的稳定性弱,因而每每成为市场动荡的起源。在危机爆发的19年10月,外资已掌握了股市交易的60%—70%,国债交易的 30%—40%。1998年7月中旬以后,最终使俄财政部发布“8.17联合声明”,宣布“停止1999年底前到期国债的交易和偿付”,债市的实际崩溃,迅即掀起股市的抛售狂潮,从债市、股市撤离的资金纷纷涌向汇市,造成外汇供求关系的严重失衡,直接引发卢布危机。

(六)财政赤字严重

在发生货币危机的国家中,或多或少都存在财政赤字问题,赤字越庞大,发生货币危机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财政危机直接引发债市崩溃,进而导致货币危机。

(七)信任危机

民众及投资者对的信任是金融稳定的前提,同时赢得民众及投资者的支持,是有效防范、应对金融危机的基础。墨西哥比索危机很大一部分归咎于其政治上的脆弱性,1994年总统候选人被暗杀和恰帕斯州的,使墨社会经济处于动荡之中。新上台后在经济政策上的犹豫不决,使外国投资者认为墨西哥可能不会认真对待其开支与国际收支问题,这样信任危机引起金融危机;加剧东南亚国家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治腐败,“裙带资本主义”不断滋生“内部交易”长此以往,造成外国投资者和民众对产生严重的信任危机; 1998年5月一6月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的主要诱因也是国内“信任危机”。

(八)经济基础薄弱

强大的制造业、合理的产业结构是防止金融动荡的坚实基础。产业结构的严重缺陷是造成许多国家经济危机的原因之一。如阿根廷一直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问题。20世纪90年代虽实行了新自由主义改革,但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农牧产品的出口占总出口的 60%,而制造业出口只占10%左右。在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走低及一些国家增加对阿根廷农产品壁垒之后,阿根廷丧失了竞争优势,出口受挫。再如,东南亚金融危机前夕,泰国、印尼等国产业长期停留在劳动密集的加工制造业,在中国大陆与东欧转型国家的竞争下,逐渐失去原有的价格优势,出口不断下降,外汇收入持续减少。俄罗斯危机也是因为产业结构存在严重问题,经济复苏与出口创汇过多依赖石油生产与外销,国际油价下跌,外汇收入减少,还债能力被大大削弱。

(九)危机跨国传播

由于贸易自由化、区域一体化,特别是资本跨国流动的便利化,一国发生货币风潮极易引起临近国家的金融市场发生动荡,这在新兴市场尤为明显。泰国之于东亚,俄罗斯之于东欧,墨西哥、巴西之于拉美等反复印证了这一“多米诺骨牌效应”。尽管危机通常只在一个新兴市场出现,但是惊惶而失去理智的投资者往往将资金从所有新兴市场撤出。这是因为:一方面,投资者担心其它投资者会抛售证券,如果不捷足先登必将最终殃及自己,因此投资者作出抛售决定是理智的选择;另一方面,如果投资者在一国资产(如俄罗斯债券)上出现亏空,他们会通过在其它新兴市场出售类似的资产(比如说巴西债券)弥补整个资产的亏损。这对于单个投资者来说是完全正常的。然而,从整体上看,众多投资者撤资会造成了一种不理智的结果,势必将相关国家置于金融危机的险境。

(十)基金组织政策不当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存在造成或者至少是加剧了金融危机。20世纪80年代—90年代,IMF等国际金融机构依据与美国财政部达成的“华盛顿共识”,向要求遭受危机、等待救援的国家硬性推出“财政紧缩、私有化、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三大政策建议。原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著名经济学家、“休克疗法”的创始人、哈佛大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等,猛烈抨击:IMF的“华盛顿共识”,认为IMF造成的问题比解决的多,该组织迫使受危机打击的国家提高利率,从而加深了衰退,使情况变得更加严重。由此导致一些国家的经济崩溃和社会动荡。“华盛顿共识”倡导的是一个“各国被跨国公司和金融集团的决定压倒”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对IMF更深刻的批评涉及到IMF的救援行动会引起道德风险,即对陷入危机国家的救助,会引起投资者和一些国家不理智的行为,因为他们相信在遇到麻烦时总会得到国际救助。

综上所述,20世纪90年代国际金融危机频频发生,先后肆虐于西欧(1992年—1993年)、墨西哥(1994年—1995年)、东亚(19年—1998年)、俄罗斯(1998年)、巴西(1999年)、土耳其(2001年)、阿根廷(2001年—2002年)等国家或地区。大多数遭受危机侵袭的国家几乎走过了同样的道路,最后尝到了同样的苦果。这一历程可概括为:固定汇率一快速增长一币值高估一财政赤字不断增加、国际收支持续恶化一货币贬值、金融危机、经济直至社会危机一全面衰退一被迫作休克性调整,最后接踵而来的是一个十分痛苦漫长的恢复期

纪录片《2040》带给我们的遐想 新能源汽车真的就是为环保而来?

2019年澳大利亚拍摄的一部环保题材的纪录片《2040》在柏林**节上映,我近日也刚刚看完全片,整部影片从父女的视角去阐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其中穿插了女儿在2019年和2040年的生活现状对比。同时,导演让一些儿童在镜头前述说各自理想中的世界应该是怎样的(不过会感觉到明显的引导成分在其中,尤其是片尾那句“我希望人们落实环保3R原则”不像是出自儿童之口),但是整部纪录片所倡导的环保理念还是值得人们去深究,必须肯定它在正能量传递中的作用。

本片提出的一系列环保问题也激发出我的很多共鸣,在劳伦斯·史密斯的著作《2050人类大迁徙》中也深入讲述了地球碳排放日趋严重,其中大部分的热量被大海吸收(在《2040》纪录片中也做了详尽的描述“大海吸收了90%的热量和过量的二氧化碳”),这让海洋温度持续增高,相比150年前海水酸度增加了30%。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南北极冰帽开始消融,冻土变得松散出现水土流失现象,海洋中能够有效吸收碳排放的珊瑚礁和藻类因为海水酸度提高而死亡,造成多米诺效应大量的鱼类死亡和部分海洋生物的灭绝。

人类在加大工业化进程的脚步中,形成大量的碳排放这是不争的事实,这才有了19年的《京都协定书》。随着全球温室效应的加剧和海平面不断上升,各地风暴、海啸、旱涝等情况也有逐年加剧的趋势。这里自然也绕不开汽车排放这个话题,世界著名的美国汽车行业杂志Wardsauto公布,截至2011年8月16日,全球处于使用状态的各种汽车,包括轿车、卡车以及公共汽车等的总保有量已突破10亿辆。在美国汽车占了碳排放总量的20%,随着汽车保有量的逐年走高,我们的蓝色星球确实在不断地经受“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在纪录片里面给出的解决方案就是未来加大推广智能化纯电车,城市出行实现共享化,这和我们今天在做的事情基本还是一致的,未来的蓝图虽然美好但是这背后呢?理想总是显得丰满诱人,而现实往往又让理想碎了一地。

在二次石油危机出现之前,中东的几大产油国各自叫卖,有了相互间的竞争就会压低售价来争取更大的市场,消费者最乐见其成,因此当时油价非常低廉。你看看那会美国生产的汽车动不动就是8缸、10缸,甚至还有配备12缸发动机的跑车,那会真是油价便宜爱怎么玩就怎么玩,只要你开心就好!但是,好景不长,美国为以色列撑腰造成了第一次石油危机,那些阿拉伯的“骆驼”们开始向欧美国家禁运石油,暂停出口导致油价上涨,当时原油价格从1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涨到超过13美元。没有石油这种工业“血液”的支撑,工厂停工、工人失业、消费不振,经济陷入萧条,好吧!这让西方国家纷纷掉进坑里。

好不容易刚刚爬出坑,没隔几年又爆发了伊朗和伊拉克的“两伊”战争,第二次石油危机再次接憧而至,好在世界产油国不只中东一家,也让一些非产油国熬过了危机。但是接二连三的“鞭笞”开始让一些国家长了记性,为了防止再次发生相似的尴尬局面,除了在国际油价走低的时候囤积石油,发展新能源产业同样至关重要,这才有了我们现在所说的新能源汽车,才有了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这些新事物。一切的产生都是源于危机,再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国与国之间博弈的产物,现实给出的答案是不是很“残酷”。环境保护、降低碳排放、解决能源短缺,这些只是表面的浅层描述,其实很多现象产生其背后的原因无非还是“利益”二字。

所以,在《2040》纪录片中所展现的10后新能源车来取代全部的燃油汽车,我们要告别内燃机、告别石油,出门依靠具备自动驾驶功能的纯电车接送目的地,这些我们暂时听听就好哈。纪录片塑造的未来场景比较乌托邦,毕竟现实世界中的很多利益集团还是把持着绝对话语权,片中也提到石油时代的既得利益巨头们每年投入10亿资金对碳排放造成的危害进行“辟谣”。我也曾在一些杂志和网站上看到过,有专家表示地球经历过多次的气候巨变,但最终都能通过大自然的调节机制恢复正常,温室效应之后还可能出现冰河期。我也只能“哈哈”了,这就好比病人已经出现重疾症状,却对其不闻不问、不及时医治只说靠自身的免疫力,病人还能康复一样的无稽之谈。所以,要真的取缔燃油车,全面过渡到新能源汽车,从石油时代回到电力时代现实中会面临层层阻力,除非全球石油储备真的到了消耗殆尽的地步。

我们知道中国并非产油国,而国内的基建、工厂、汽车让国家对石油的需求量很大。中国每年总共从44个国家进口原油,俄罗斯、安哥拉、伊拉克和伊朗的进口占比也不小。就石油储备而言,中国的石油储备也能在石油进口中断的情况下支撑33天左右。至于33天左右的石油储备供应,离国际能源署在第二次石油危机之后规定的90天石油储备“安全线”,还有比较大的差距。要知道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18年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已高达70%。

想要脱离石油造成的能源约束,除了使用天然气取代煤炭之外,风能、潮汐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也要同步推进,而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和使用也是相当关键的一环。去年3月,海南省就正式印发《海南省清洁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其中提出“2030年起,海南全面禁止销售燃油车”。去年,我去了一趟雄安新城参观,发现新城区内必须是纯电车才能进入或者就搭乘新能源大巴,燃油车必须停放在城区外的停车场。国家已经在很多新建城区或者是一些大型园区内逐步推广新能源试点,当新能源车慢慢普及之后,以后很有可能在部分城市只能使用智能化纯电车,中国的未来可以说是离《2040》中所构建的发展蓝图最近的。

未来也许燃油车会像磁带、唱片、CD光盘一样告别历史舞台,石油的不可再生性与科技发展的趋势也明确了这点,只是具体的时间节点我们真的不得而知。也许快则10年、可能20年,甚至燃油车还将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这并不关乎环保问题(可能绝大部分人还没有环保意识,毕竟照顾好工作与生活才是每天的日常),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还是的储备量,还有随着用车成本的不断上升,道路交通负担太重造成拥堵频繁,也会加快汽车产业的整体转型和汽车共享化的到来,真的到了这一天也许《2040》中所塑造的场景才能真实地在我们的生活中体现。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美元指数 原油(商品)的关系

如果美元走强的话,商品的价格应该是下跌的。

一般来讲,美元与石油和大宗商品是负相关的。

下面是我学习时保存的一篇文章,美元与商品的关系。

货币是商品价值的衡量。商品的价值提高,则货币相对贬值,商品的价值减少,则货币相对升值。美元作为一种全球性货币,它的汇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球商品贸易的价值。目前全球大宗商品交易主要以美元定价为主,世界各国外汇储备中美元占65%左右水平,美元汇率走势对商品交易市场、期货市场及各国经济利益再分配格局等均具有重要影响。受美元汇率波动影响比较大的有黄金、原油、金属等大宗商品。本文主要探讨美元汇率的波动对商品市场的影响程度,以及美元对其他商品价格的关系。

一、美元汇率与黄金价格

黄金是一种货币储备,虽然美元实际上担当着黄金在以前的职能,黄金还是对货币政策有一定影响的,是对付通货膨胀的一种手段,它对美元是一种替代作用。黄金的在市场上的主要职能是储备货币和避险工具。目前储备货币的职能有所削弱,欧盟的许多国家在进行抛售黄金,一定程度上压制了金价的上涨,另一方面,黄金成为了人们为防备美元资产下跌而用的防范性资产。因此,黄金的价格应该是同美元汇率呈负相关的关系,实际上的行情走势也证明了这一点。

美元强弱是影响金价高低的重要因素。这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美元是世界公认的硬通货,美元和黄金都是国际储备资产,美元坚挺就削弱了黄金作为储备资产和保值功能的地位。其次,美国GDP约占世界 GDP的1/4强,对外贸易总额世界第一,世界经济深受其影响;而黄金价格显然与世界经济好坏成反向关系。第三,世界黄金市场一般都以美元标价,美元贬值一方面势必导致金价上涨,另一方面,以美元计价的黄金对于其他货币的持有者来说就显得便宜了,这将会刺激对于黄金的需求。在20世纪末金价走入低谷人们纷纷抛出黄金,就是与美国经济连续100个月保持增长,美元坚挺关系密切。所以,美元走势与金价应是反方向变动的关系。不只黄金,其他的贵金属,比如银,其价格的波动也同美元有很大的关系。白银的价格历来同黄金有很深的相关性,以致人们用黄金白银比来表示白银价格。但是,白银的价格同黄金相比,市场供求的影响更加深。98年以后的世界白银价格同黄金价格就开始分道扬镳了。但总的来说,白银价格同黄金价格关系密切,也同美元汇率关系密切。

从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元大幅度贬值开始,世界黄金价格涨势凌厉,从70年的35美元/盎司,涨到了1980年的最高位:830美元/盎司。此后黄金价格相对稳定,一直维持在300至400美元的区间波动,90年代中期黄金价格有所下落,这是因为美国经济形势良好,美元坚挺的缘故。下图是 1992年到2007年世界黄金价格与美元指数的趋势图。

黄金价格和美元指数的负相关的关系比较明显。由于黄金以美元标价,美元下跌即意味着黄金价格的上升,其相关系数高达-0.9左右。2001年以来美元贬值的格局,奠定黄金价格持续上涨的趋势。

二、美元汇率与原油价格

原油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实物商品之一,作为全球交易量最大的商品之一,原油价格历来和美元汇率是紧密挂钩,其交割和计价基本都是用美元来结算,所以美元汇率也会对原油价格产生影响。70年代的石油危机,就是欧佩克国际油价大涨,同时伴随着美元汇率的大幅下滑。这体现了作为石油计价单位的美元价值的下降。原油作为战略工业品,其受基本的供求关系的影响很大。原油价格的波动受众多的因素影响,除政治,经济,天气之外,美元汇率的影响也是重要因素。

原油与美元的关系同黄金与美元汇率的关系有所不同。黄金的价格受美元汇率的影响。原油的价格和美元价格更体现出一种互动的关系。原油价格上涨,世界经济都会受到影响,包括美国这个世界最大的原油消费国。原油价格上涨所带来的通涨压力会给美元带来贬值压力,而美元贬值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以美元计价的原油价格也随之上调。当然,反过来,油价下降,对经济是个好的信号,人们对美国经济有信心又会推高美元汇率,导致油价进一步下调。据专家估算,原油价格和美元汇率之间的相关系数是-0.7。也就是说,高油价往往和弱势美元同时出现。当前的全球经济失衡的一大表现就是美国存在巨额财政赤字和经常项目赤字的双重赤字格局,美元存在着中长期大幅贬值趋势。如果美元贬值的预期不能消除,那么国际原油价格居高不下的格局将有望持续下去。

美元和原油价格是呈现一种负相关的关系,这种趋势到了2001年以后更加明显。从2001年到2007年,美元指数从120一直回落到80附近,美元跌幅达30%;而原油价格从20美元一直涨到最高接近78美元,涨幅达到了290%。油价上涨与美元贬值紧密联系,伴随着美元的持续弱势,国际原油价格有望在今年夏季冲击历史新高。

三、美元汇率与CRB指数

CRB指数是美国商品研究局所推出的以一揽子商品为基础而计算出来的反映美国商品价格波动的指数,对世界商品市场有指标性意义。CRB指数包含有: CRB期货物价指数、CRB期货分类指数及CRB现货物价指数,其中CRB期货物价指数对目前期货市场的影响最大。美元指数与CRB的相关系数为- 0.578,反向中度相关。

2001年以来美元的大幅贬值带来了全球商品期货价格的扶摇直上,“商品牛市”蔚为壮观。疲弱的美元汇率撬动了全球商品市场的价格,全球长期低利率政策造成的世界性货币资本流动性泛滥,导致了投资者把大量的资金投资到了商品市场中,全球商品市场价格尤其是原材料市场价格出现了令人瞪目的上涨行情。美元全面走弱,与此相伴的是基本金属及原油均创出了历史新高,贵金属黄金创出了25年来的新高,以反映一揽子商品价格变动趋势的CRB指数也创出了近25年来的新高。

从2001年11月至2006年5月,CRB已基本完成55个月的中循环上升期。结合本轮自2001年底开始的商品市场中期上升趋势行情看,商品市场完整地追随了美元指数的中期下跌趋势段,且由于市场在该趋势段作出了正常反应。在经过冲高遇阻后的价格回调期,伴随着美元的进一步下滑,目前CRB指数出现反弹趋势,意味着新一轮价格调整周期已经展开。预期美元将可能在今年第三季度下探历史低位,CRB指数上升试探新高,也并非完全不可能。

四、美元贬值与商品牛市

2001年以来全球商品市场迎来一波历史性的牛市。消费快速增长带来的供给紧张局面为市场上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全球长期低利率政策造成的世界性货币资本流动性泛滥以及美国“双赤字”导致的美元贬值,则成为本轮牛市的强劲助推剂。美元汇率是影响世界商品价格的核心因素之一,黄金、原油、基本金属等重要战略物资的价格都同美元汇率有很大的关系,商品价格的走高与美元下跌疲软是相辅相成的。总的来说,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美元本位向多种货币体系转化,美元趋于贬值,而其它商品价格在上涨,商品市场的大牛市就是这种趋势的重要体现。特别是进入21世纪,能源市场、黄金白银、金属市场、软商品市场等都出现了 100%-300%的暴涨,其升幅远比美元跌幅要大。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人们对美元信心的下降。这归功于美国在世界经济地位的动摇和欧元作为强有力的竞争者出现。自从2001年以来,反映美元兑西方主要货币汇率变动的美元指数已经形成明显的下跌趋势。美元指数从2001年7月初的121.02下跌至 2007年7月初的最低点80.60,累计下跌幅度达到34%,强势美元政策在事实上已被弱势美元所取代。美元的贬值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这种效应表现为:

首先,直接效应。仅仅考虑美元相对于其他货币贬值,由于原油、黄金、铜等基本上以美元标价,美元贬值本身直接导致这些商品价格上涨,不考虑其他相关因素,美元贬值多少,类商品就上涨多少。

其次,美元贬值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美元资产不断向其他资产转移的过程,但是,在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中,美元超过65%,欧元接近25%,日元仅6%。由于欧元与日元还挑不起外汇储备大梁,必然迫使美元多渠道分流,导致美元的持有者将部分美元转换成其他货币或者资产。其中又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是美元直接流向仍以美元标价的资产,包括金融资产和商品资产,前者如股市、债券等。近期美国股市屡创新高就是美元资产持续流入的表现;同时也导致在美元资产范围内转向实物资产的比例上升,尤其是转向类商品市场的资金大幅增加,从而推动类商品价格上涨。其二是美元向其他非美元的货币如欧元、日元等转移。但是,由于美元的特殊地位,欧元以及日元都不具备与美元抗衡的实力,导致世界金融市场震荡。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经济经过近20多年发展,积累了大量货币财富,中国、日本的外汇储备已达2万多亿美元,世界上已经有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近几年,多种商品大幅上涨,尤其是原油大幅上涨,产油国积累了大量石油美元。为了保值,这些货币中必然有部分在转移流动,就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了过多的流动性,美元也在不断地绝对贬值。在美元转向其他货币时,全球将不可避免地进入通胀时代。

第三,货币的绝对贬值。一方面美元在贬值过程中引发通货膨胀,另一方面,由于全球经济的高速增长,而经济高速增长通常伴随着通货膨胀,这两种因素加起来带来的通货膨胀及其预期,必然导致商品价格上涨。同时,由于目前世界各国都使用纸币,全球通胀就不可避免。而通货膨胀有助于吸收美元的过多投放,这也就导致黄金、原油、基本金属以及农产品(21.90,0.00,0.00%)等众多商品大幅上涨。这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情况非常相似。因此,全球通涨不仅是美元贬值的结果,也是黄金等众多大宗商品上涨的原因之一。这样黄金、原油、基本金属可以保值的金融属性就突显出来。

第四,美元贬值本身会导致市场有继续贬值的预期,同时美元贬值也带来通货膨胀预期,这种预期会使人们的行为带有自我加强的作用,这都会在短期内加速其贬值过程,也就使更多资金转移到黄金、原油、基本金属等类商品市场上来。不可否认,由于心理预期的作用,导致人们在金融市场上的行为过激,因此短期内价格常有走过头表现。

五、美元贬值是大趋势

需要强调的是,美元贬值只是现象,而国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才是本质原因。实际上,国际金融市场就是财富大转移而重新分配财富的市场。地缘政治因素的不稳定导致原油价格大涨,而目前世界金融体系的不稳定,世界货币体系面临新的重大变革,正处在大震荡趋势之中。这就是国际货币体系正处在由“春秋”到“战国”的过渡时期。

上个世纪国际货币体系经历了三大变化:金本位制 —美元本位(布雷顿森林体系)—“一超多强”的货币制度(牙买加体系)。而目前正在向多强并存的货币体系过渡。这种货币的大流动,导致金融市场的大震荡。实际上,自欧元诞生以来,各国央行,包括新兴市场经济体央行,不断增加欧元储备,对改变美元单一强势地位、促进国际金融格局平衡也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欧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比重逐年上升,目前所占比例在25%左右,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欧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重要性的增强,有利于进一步削弱美元的霸权地位。而中国的1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在未来时期以及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将导致人民币加快升值步伐,最终使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中的一员。

现在,国际货币体系正处在由“春秋”(美元一霸)到“战国”(多种货币共同成为储备货币)的过渡时期,与上次不同的是,当时美元仅仅是与黄金脱钩,但还是处于霸主地位,而这次美元的霸主地位很可能将被极大削弱,因此美元被其他资产取代的程度可能还要强于上一次,而时间也是漫长的,这样黄金、原油、基本金属等性资产的升值也将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